空间格局城镇化发展论文

空间格局城镇化发展论文

1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概况

山西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原少,其中地势平坦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全省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和80%的城镇人口集中于中部盆地地区。山西省是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工矿开发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全国分省区人口统计数据,山西省201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574万人,城镇人口为1717万人,城镇化率为48.04%,城镇化水平在全国31个省级区域中排序第16位,处于中等水平。“十二五”期间,山西提出了以“提速提质”为主题,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一核”即太原都市区,“一圈”即太原都市圈,“三群”即晋北城镇群、晋南城镇群和晋东南城镇群)框架和建设“大县城”、扶持重点镇发展的总体思路。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针对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综合评价指标涉及经济指标、人口指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4大类15项指标,其中经济指标与人口指标数据来自《山西省统计年鉴2013》《城市统计年鉴》,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指标数据来自于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及有关政府部门统计数据。本文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对山西省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为统一各方面统计资料,本文对个别区域进行合并,如太原市的小店区、迎泽区等统一为太原市区进行分析,合并后本研究分析单元共计107个县市。

2.2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考前人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全面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易获得性等原则,从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人口、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等入手进行选取。共选4大类,15项指标,归纳如下:A为人口指标,A1为城区人口密度、A2为城镇人口比重。B为经济指标,B1为人均GDP、B2为固定资产投资、B3为非农产业产值比重、B4为社会消费品总额、B5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C为基础设施,C1为建成区面积、C2为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C3为城市(县城)用水普及率、C4为城市(县城)人均道路面积、C5为城市(县城)人均公共设施用地。D为生态环境,D1为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率、D2为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D3为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2.3城市化综合得分计算

本研究基于熵值法对山西省城镇化进行综合测度,所选指标综合得分值越大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越有利,采用正向指标计算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B2固定资产投资、B4社会消费品总额、C1建成区面积、C5城市人均公共设施用地等指标权重表现较大,A1城区人口密度、A2城镇人口比重(人口城镇化率)、B1人均GDP、B5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及D3城市人均绿地面积、C4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表现较为均衡,而B3非农产业产值比重、C2城市燃气普及率、C3城市用水普及率、D1城市建成区绿化率、D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等指标权重较小。因此,山西省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总额)与城市建设(建成区面积、人均公共设施用地)同等重要,人口城镇化重要性紧随其后,可见山西省城镇化发展表现为经济、社会、人口协调稳步前进。结合标准化之后原始数据与熵值法所确定的权重。

3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3.1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

通过聚类分析将城镇化综合得分分为六个类别,再利用GIS对评价单元进行分级表达。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呈现集聚现象,其中,中部呈现出以太原市为中心东西延伸南北辐射的趋势,东部延伸至阳泉市,西部延伸至吕梁市,北部至忻州市,包括周边的古交县、清徐县、寿阳县、汾阳市、介休市等,形成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最集中地区域———太原城市圈。北部以大同市、朔州市为中心,辐射至怀仁县、山阴县、大同县、应县等地,形成晋北城镇群。南部以临汾市、运城市为中心,包括河津市、侯马市、霍州市、洪洞县、永济市等,形成晋南城镇群。东南部表现为以长治市、晋城市为中心,辐射襄垣县、长子县、高平市、阳城县等地,形成晋东南城镇群。整个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连接在一起像是一个“大”字,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为山西省未来实现城镇化集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城镇化重点区域

通过分析山西城镇化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平均城镇化综合得分为0.1490,最高得分为省会太原市区0.7983,最低得分为石楼县0.0537。高于平均得分的县市共计40个,高于平均城镇化综合得分率为37.38%。趋势线在0.2与0.3处有两个拐点,综合得分在0.3以上的表现为综合城镇化水平最好的地区,包括太原市区、大同市区、长治市区、阳泉市区,0.2到0.3之间的为城镇化综合水平较好且快速发展的地区,而0.2以下的区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较低,亟待合理规划实现有序提升。对综合得分位于0.2以上的19个县市进行单独统计发现:山西省十一个地级市中,市中心区综合城镇化水平唯有忻州市区低于0.2,此外,还发现有个别县市城镇化水平较高,接近地级市中心区,如孝义市、河津市、襄垣县、侯马市等。

3.3四大城镇群比较

对城镇化综合评价四类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图3所示,可看出四类指标中,总体而言人口生态环境指标得分较弱,经济与基础设施指标表现较高,尤其以经济指标贡献最大。四大城镇群之间进行对比可发现:太原城镇群与北部大同朔州城镇群在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指标上表现出相对优势;东南部晋城长治城镇群除人口城镇化指标略显不足之外,其余指标表现良好,尤其以生态环境方面表现突出,高于其余3个城镇群;南部运城临汾城镇群除生态环境方面略高于太原城镇群以外,其余方面都表现较弱,有待提升。

3.4城镇化与地形分布

城镇发展集中表现在自然地理环境较好的六大盆地区。山西省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盆地等交错分布。全省总的地势表现为“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突起的山地,中部由北至南表现为一系列低凹盆地,平原分布其间。山西省较为平坦的地形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一系列盆地区,从北到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东南部的长治盆地。这些区域同时也是山西省历史文化繁荣地,无论是人口的聚集、经济的发展或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较突出。将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情况与地形进行空间叠置,可明显看出城镇化发展与地形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规律。城镇化综合得分较高的县市集中分布在地理条件优越的盆地区。如北部城镇群集中在大同盆地,中部太原城镇群聚集在太原盆地,南部城镇群集中在临汾运城盆地,东南部城镇群主要集中在长治盆地。

4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利用复合指标法来探究山西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选取了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四大类共十五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平均城镇化综合得分为0.1490,最高得分为省会太原市区0.7983,高于城镇化综合平均得分37.38%。通过聚类分析,山西省综合城镇化水平较高(综合得分大于0.2)的县市共计19个,其中11个地市中心区唯有忻州市区城镇化得分略低于0.2,相对较低,此外还有许多城镇化水平较为突出的县市,如孝义市、河津市、襄垣县、侯马市等。通过GIS空间表达可发现山西省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的格局。其中,北部以大同朔州为中心城镇化水平较高,中部以省会太原为中心城镇化发展较为突出,东南部以长治晋城为中心城镇化发展较为明显,南部以临汾运城为中心城镇化水平较高。根据以上结论,依据山西省城镇化集聚发展的格局,可进一步引导中部太原城镇群、北部大同朔州城镇群、南部运城临汾城镇群、东南部晋城长治城镇群的集群化发展,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在强化基建设施和社会经济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升人口与生态环境方面城镇化水平。加强各群体内部协作以及城镇群之间的交流。根据区域“增长极理论”以四大城镇群为依托,进一步科学引导城镇化综合水平较高的区域进行大城市、大县城建设,使其成为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增长极,以其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效应来促进山西省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尽快实现“十二五”期间,我省提出的一圈三群城镇体系建设。此外,鉴于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格局,许多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的县市应加倍重视,在加强一圈三群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一圈三群的带动作用,并借鉴其好的发展模式以期实现落后县市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徐占军 刘卫杰 毕如田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