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软实力建设研究

知识经济软实力建设研究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压力加剧,独立学院要适应社会需求,求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更新理念,转变思路,改革制度,内塑内涵,外树形象。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探求独立学院软实力内涵及意义,有助于独立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知识经济;独立学院;软实力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教强省战略指导下独立学院软实力提升途径研究,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B080号。

20世纪60年,美国的白领人数首次超过了蓝领人数,脑力劳动者的增加从劳动力市场层面昭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开始发生了转变,高新技术人才备受青睐。独立学院建立之初,其办学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相吻合。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增强高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就不可忽视独立学院所起的作用,而独立学院要走品牌战略发展之路,软实力的提升就必须放在重要位置。新的时代竞争加剧,独立学院也面临着来自生源、经费、公办高校及自身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诸多压力,很多独立学院不断扩大规模,兴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实验仪器,试图以此来解决问题,但往往事倍功半。硬实力对独立学院发展确实非常重要,但过于重视硬实力的建设,而忽视软实力的提升,就无法使硬实力的作用充分发挥。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提升独立学院的综合实力。

一、“软实力”的产生和发展

“软实力”最早应用于国际政治领域,引发自美国学术界关于“美国衰败论”的辩论。1986年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撰写了《大国的兴衰》一书,从国际关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从1500--2000年间,英法日德俄美等国家从发达到衰落的过程。他认为是战略扩张导致了大国走向没落,而美国也会如此。1989年,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瑟夫•奈在《注定的领导》一书中,反驳了保罗•肯尼迪的论点。奈认为,虽然目前美国的实力有所减弱,但美国仍然拥有多元的文化、民主制度和意识形态,这种新型的“软实力”将决定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这是奈首次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借鉴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关于国际领域三个政治权力的观点,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993年,王沪宁在复旦学报上发表文章《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利》,这是我国学者首次使用“软实力”这个概念。自此,国内专家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相关研究文献和著作不断出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次出现了“软实力”一词。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大以来,在多个的场合,都提到了“软实力”一词。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沃尔玛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等,足见软实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2005年,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化树研究员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文章《论大学的软实力》,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软实力研究的先河,同年5月,在中国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顾德库撰文《独立学院办学软实力的研究与实践———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将软实力首次引入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之中。

二、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概论

1、独立学院软实力内涵

软实力作为政治术语,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之后,多以“大学软实力”、“高校软实力”的形式出现,而对大学软实力的界定,专家学者也众说纷纭。李化树认为,大学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校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蔡先金认为,软实力是大学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折射出大学发展的潜力与愿景,反映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大多数观点认为软实力体现的是高校的办学特色、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综合诸家观点,本文认为,独立学院软实力是学院制度、精神、文化、形象等因素的综合体现,是独立学院的内涵,对提升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独立学院软实力构成要素

国家“软实力”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吸引力;二是政治价值观的感染力;三是外交政策的影响力;四是制度模式的创造力;五是国际关系的控制力;六是国际形象的亲和力。高等教育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国家软实力有相似处,但具体细化起来,仍有自己的特点,主要由精神力、文化力、制度力、影响力构成。

(1)精神力。一所高校的精神力是其在生存发展中所积淀而成的理想和信念,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更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唯有精神的力量,才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独立学院成立以来,就是基于这种精神在正常运转,失去精神,则徒有其形,很难维持下去。独立学院作为一个实体,是人们视觉可见的,而存在于这一实体中的精神却不是眼睛能够看到的,是必须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到的。精神力赋予独立学院不朽的激情与活力,使它不仅仅是一些建筑群落中的人来人往,而是智慧、创新、意志、思想的凝聚,这种精神力表现为道德精神、人文精神、学术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2)文化力。“文化”一词原指“耕耘”,最初含义与农业文明直接相关。广义上讲,文化是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文化部原副部长高占祥提出了“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的重要结论。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大学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地。搞好文化建设,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独立学院文化力涉及学校内部的一切活动,包含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体现出的感召力,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根本保证,更是独立学院服务于社会、引领社会的根本保证。

(3)管理力。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管理实践。当“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第一次将数学应用于管理,人们进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从此,管理真正成为了一门学问并开始为专家学者所探究。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管理的主体,不能脱离管理而单独存在。对组织而言,管理就是要是运用管理手段,对管理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利用,以实现其发展目标。独立学院的管理力,体现在学院的管理决策是否符合学院战略目标,管理理念是否突破创新,管理制度是否严谨明确,管理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管理的组织与实施是否科学,管理效果评价是否公平公正。独立学院只有加强管理,并使执行力落地,才能提升独立学院的竞争力。

(4)影响力。影响力是用一种为他人愿意接受的方法,是改变他人的想法和行为的一种能力。高校作为公益性组织机构,基本职能就是进行科学文化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办学方是普通本科高校和社会力量共同组成,是公益性和经营性共存的组织形态,其职能在高校的职能范畴内有所外延,即合理回报。独立学院职能的履行过程体现了其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力。独立学院的影响力反映了其运行过程中与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组织环境的协调沟通、互利共赢,这种外部与内部的和谐状态,使独立学院在自身完善的同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意义

1、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国际的竞争加剧,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巨大压力。高校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软实力,高校任重道远。因此,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是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时代要求,这不仅关系着高教强国战略的实施,也关系着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强弱。在“高教强国”战略方针指导下,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更新、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不断的改革创新,这对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

2、有利于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独立学院的建设正符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成立至今,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急需加强精神层面的建设。独立学院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不能受“重硬轻软”的传统观点主导办学思路,要积极转变思想,加强软实力建设,这关系着民办教育的发展走向,更关系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成败。

3、有助于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

目前,独立学院面临的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在生源减少、社会认可度不高、自身管理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下,独立学院的生存发展之路举步维艰。这种竞争表面上是建筑规模、教学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竞争,而实际上决定硬件设施发挥作用的还是软实力的强弱。通过对独立学院软实力的研究,可以使独立学院更好地找出自身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独立学院应从未来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并转变思维,凝聚力量,锐意创新,遵循软实力的发展规律,加强软实力的建设。

作者:李璐 陈怡天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5(4).

[2]高庆:大学软实力及其提升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蔡先金:软实力:大学竞争力提升之道[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4]谈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EB/OL].人民网

[5]曾燕:大学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