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市场营销学教学探究(4篇)

高职市场营销学教学探究(4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兴趣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日益苛刻,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上尤为重视,由于教学模式滞后社会发展需求,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加强人才培养。因此,本文立足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及文献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现状,就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涉及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招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测评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高职院校教学、企业人才选拔、学生就业等方面有所助益。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市场营销人才;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兴趣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日益苛刻,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上尤为重视,由于该课程教学模式滞后社会发展需求,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新方法加强人才培养。据相关文献资料调查以及作者教学经验了解,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培养计划比较简单,更新较慢

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框架主要包括: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主要课程等等模块。从设计的内容板块来看,内容描述较为简单,培养的能力要求和企业设立的岗位要求而言较为模糊,课程设计不够合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端化、多样化,仅仅围绕这几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不足的。对于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的设计,传统方案的定位设计较为简单,对于该门课程对应的能力界定范围较广、容易和其他相关课程培养的能力相重叠,因此容易造成培养技能上的定位不清,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队伍存在实践经验的不足,容易偏重理论而轻实践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师资队伍普遍年轻化,招聘渠道相对单一,多数直接从各地高校聘请,这种“校门对校门”的招聘模式导致师资队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欠缺实战经验。因此,也难免在教学上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的指导,严重影响着学生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直接获得实战性的专业技能。

(三)教材样本多,且内容有些滞后,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学者们对市场营销学学科研究的深入,市场呈现市场营销学教材的多样化,市面上的市场营销学的教材多以美国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的理论知识为主,相关理论结构相对固定,补充不够深入、更新也不足,相应案例较少或简单、守旧,甚至有些内容因年代环境不同而不适合参考,这对实践或理论教学挑战极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效果。此外,授课教师选择教材相对灵活,往往选择的教材会因人而异,因此,讲授的内容也会因不同教师而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各院校培养的营销人才质量也存在差别。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多种教学手段,但据调查了解仍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比如:教学主要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课和做作业,学生从中收获有限的见解并没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更是难以成效。而参与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思考,比如设定论题、情景、案例、实地任务等让学生思考、动手并发言,通过讲师的点评、总结,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从总体调研情况来看,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堂中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多数仅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因此总体教学收效不大。

(五)学习成绩评定方法简单,教学评估指标不合理

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是以何种标准衡量,因此,确立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估指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从调研情况看,多数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上的学习成绩评定方法较为简单,通常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通常为平时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期末成绩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多数学校比较看重期末成绩,有的学校仅把平时成绩设定为总分的30%,期末成绩为70%。学习成绩评定偏重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容易使学生违背学习技能的初衷。把考试通关作为最终学习目标,这样的评定方法过于简单,不能够科学评定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就业。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这个人才孵化器需要立足现实加强教学改革。因此,针对以上教学现状,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特性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立足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改革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框架

市场营销学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入门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激发其学习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兴趣的关键课程,因此应该侧重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定位好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地位、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学时、学分结构、考核办法等,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指明教学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拓宽师资队伍招聘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教学能力锻炼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需从市场营销教师队伍的来源进行把关,把传统以校园为主的招聘渠道扩展到企业乃至社会上其他层次,这样既招聘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年轻毕业生,也招聘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士,让整个教师队伍既充满活力又充满实力。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的专业锻炼,通过与合作企业签订教师挂职锻炼协议,让市场营销教师们有机会和时间到相关企业去实岗挂职锻炼,一来积累实践经验,二来调查实岗技能需求,为教学丰富实践知识和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三)丰富教学内容,尤其丰富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的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版样较多,但从内容上来说知识框架大同小异,但大多数教材的引用案例、理念还相对守旧,与现代市场营销活动的发展有些脱节,尤其在新的营销理念上,相关案例不够丰富和新颖。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掌握现代营销策略,还需教师实时更新、补充新知识,因此,要选择最近出版的且内容相对新颖的教材,再具体教学上侧重于收集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案例信息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容易理解和应用。

(四)以学生为本,灵活应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缺乏兴趣。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为更好地强化教学效果,既要考虑学科培养目标,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因此需要灵活应变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从教学环节上教师要把教的时间和学的时间合理分配好,让学生有参与感和存在感;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案例导入、情境练习、论题思考、软件模拟、实地任务等方式带动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汇报。这些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进行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在教学手段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师应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对相关知识点还可以考虑制作微课视频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理解、掌握到相关知识点,减少文字繁多或传统口授带来的枯燥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平台、电脑网络平台等进行辅助教学。

(五)设计合理的成绩测评指标,强化教学评估质量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市场营销实操能力的人才,而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得如何,具备的能力水平需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为更好地衡量教学效果,评估教和学的质量,应在课程考核的指标设计较为详细、具体、可执行的指标。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考核上应侧重对学生学习市场营销技能的考核,即侧重考核其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学生平时的实践锻炼中的考核,需调整平时成绩的占比,建议设为60%,理论知识考核占40%或更少。平时成绩包含案例分析、论题思考、实地任务完成、情境练习等方面的评分,为更客观评分,可以考虑邀请企业家、外校专家等进行评价,避免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此外,对于相关教师的教学评估也应该设立一定的标准,比如从课堂表现、学生评价、学生成绩、专家评定等多方面进行衡量,进而促进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某方面的改革,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企业人才需求在变化,市场营销活动规律也在发生变化,市场营销学研究对象以及指导思想在更新,因此,影响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改因素更为复杂,作为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营销人才。以上仅是本人结合教学经验以及资料调查的思考和建议,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尤其相关教改问题有待日后更深入探究,欢迎同仁们批评指正。

作者:刘彦伯 梁海英 蒋吉德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 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振坤.谈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19):116-119.

[2]徐宏佳.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下):15-16.

[3]梁修庆.传统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23):26.

[4]李佩恒.基于实践创新的市场营销教学改革模式[J].广东化工,2016(43)326:290-291.

[5]韩丽娜.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8:197

第二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摘要: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市场营销毕业生虽在数量上增长较快,但有效供给却不足,这是为什么呢?本文阐述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人才的对策。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随着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层次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近几年毕业生在数量上增幅较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滞后性、被动性和封闭性,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导致了市场营销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含四个方面。

一、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目前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其目标基本大同小异,涵盖面广,没有较强针对性,对具体专业缺乏个性和特色建议,因此难以保证市场人才多样化及差异化的需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型人才定位不明确,多数院校以理论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从实际角度出发,现实社会需要应用型人才,着重关注学生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近年来,社会对营销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在一线城市,而我国营销人才较为缺乏。2014年初,上海中介行业协会调查数据表明:人才招聘岗位中营销岗位占到十分之一。目前,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国内很多原本出口企业现转向国内市场,而原本内销企业也在不断拓展国内市场,因此社会急需市场营销类人才。在国外,发达国家市场营销类人员素质较高,能快速对市场做出分析及反应。而在我国,很多营销人员都是未经训练半路出家的“业余人士”,很难凭借专业技术理论对市场做出反馈,往往仅凭自己的主观经验行事。我国高校对市场营销类人才的培养,往往呈现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还需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营销类人才需要掌握多项技能。不仅要求营销类人员能熟练掌握自己的营销知识,还需根据自己工作实际,运用多项营销手段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采用有效营销策略。例如汽车营销领域,需营销人员掌握必备营销知识外,还需熟悉车辆的基本结构、性能及保养等行业专业知识。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营销人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设置欠合理

高职院校的学科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公共基础课。其中,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这也是主要问题所在,这会导致其它课程相对不足,如:自然及人文科学课程。因此,这样不仅会影响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更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普遍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

1.1市场营销专业在我国发展较晚,专业尚未成熟。我国在原有的经济体制下,并没有这个专业,营销学是在我国买卖市场中自然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不成熟性。

1.2由于行业体系不同,各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差异较大。在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从创建到现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多到热的快速发展阶段,各校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在市场营销专业设置上设置了针对自己专业特点的学科门类。

2.课程结构交叉重复严重。过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完整性及系统性。公共课程由相互独立的几个学院共同承担,学院间又缺少沟通,因此导致重复的内容多次讲解,但都不深入剖析,最后呈现课程讲解不透的情况。如:经济学的问题,《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概论》与《政治》这三门学科都有涉及,讲解这些课程的时候教师间往往不进行沟通,导致这个知识点重复讲解,使得学生对其产生了厌烦感。

3.课程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是不断更新并扩充的,而目前呈现出的问题是:课程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这样不仅使新的科学成果不能得到快速传播,甚至导致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难应用于具体实践,这就是“教学与实践”分离的现象。

三、师资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难配套

培养出高质量的营销人才,首先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而目前的教师,大部分都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不足;有些教师学缘较近,知识结构相似,甚至知识、技能本身。在师资结构上,一些院校的少数课程无师资或相对力量薄弱,甚至存在“因人设课”或某些课程因无师资而不能开设的现象。

四、培养途径与教学手段缺有效

1.培养模式方面,理论与实际脱节。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教学对书本理论知识较为重视,而对实践环节相对忽视,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历的理论培养模式要多于实践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学校对非课堂教学环节制度不明确,导致实习期懒散,质量难以控制,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思想程度不重视,流于“过场”,没有真正学到实践技能。

2.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方式相对落后。在教学环节,多数教师仍沿用黑板教学,多媒体平台应用较少,甚至极少让学生展开课堂专业讨论,基本也不进行校外实践。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授时,针对性不强,理论多应用少,照本宣读“纸上谈兵”,教学甚至严重脱离实践。

3.考核评价方法太过传统缺乏科学性。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许多课程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来反映,考核内容中案例分析相对不足,对实践过程的评价方法单一,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片面,不能活学活用,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高素质营销人才的对策

1.把关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地方区域。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严格的区分开来,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也必须要明显的界定出来,否则就必然会造成二者混淆,最终造成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更无从有效的为地方经济、社会以及有关方面提供人力、人才资源的保障;反过来讲,高职院校就应当踏实搞好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调查分析,对地方区域的产业结构、行业发展、技术方向进行透彻把握,最终才能有效把关人才培养定位。

2.调研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培养适用。领导专家、一线教师、家长学生及企业行业都要参与到高职院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都有可能对于课程设置和开展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和抱怨,因此针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持续深入全面的调研工作就非常有必要了,而且要将调研结论、结果体现到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去,滚动修订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这也是适应地方区域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3.配套专业师资队伍,激发教师活性。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结合技能培训、竞赛项目、基地建设等方式,深化校企、校校合作的途径激活师资队伍,达到配套教育教学的目的。

4.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拓宽成才途径。高职院校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手段再也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培养人才,所以应当围绕课程建设做好“文章”,采取丰富的现代教学手段,如MOOC、微课堂、云课堂等;考核方式也要不拘一格,既要成果导向,更要体现过程导向,关键在于满足不同单位的用人需求,达到“成才”效果。

六、结语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已成为当今社会较为重要的专业,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结构设置、师资队伍和培养途径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分析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韦亚洲 单位: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源.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全球性网上争议解决体系的构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8).

[2]廖惠卿等.社会服务在地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11).

[3]贺庆文.基于建构主义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6).

第三篇:工学交替高职市场营销广告学课程改革

摘要:

广告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旨在提高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工学交替培养人才的体系也已逐渐获得各高校的青睐,然而改革必然要求创新,在新背景下,如何对《广告学》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效果事半功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工学交替;广告学;课程改革

1工学交替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整体来讲,工学交替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占有极大的作用和意义,首先,该模式的实施有效地将学校的办学成本降低。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正常情况下,企业里边的设备和技术都会在同种程度上比学校内的要新要更新的及时,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中去见习,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仪器设备和技术,而且也省去一大部分学校购买新型设备仪器的资金,可以大大地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然后,工学交替的模式由于可以采用“双师”的教学结构模式,学校在日常的安排中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往往都具有高级职称,可以有效地将工作经验和前沿的专业技术与知识与学生分享,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仅可以学到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将了解到以后的工作环境和状态,同时也可以极大程度上地缓解了学校专业老师缺乏工作经验的不足。最后,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中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只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工作经验、工作态度、职业能力等方面无法掌握,而工作经验和一些知识、技能只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获得和提高。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应该注意:一是选好合作企业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二是工学交替实施与教学计划的设置,三是工学交替与理论课程教学的比例,四是工学交替实施与学生管理的问题,五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六是解决好就业的问题。

2工学交替背景下《广告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失衡

在工学交替背景下,对人才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会考试、能讲理论,而是能与实践挂钩,最终能与企业无缝对接。而在《广告学》的课堂上,诸多高职学校还是单一的以理论知识为主,且实践多数流于形式,鲜有与广告公司、相关企业进行实操,久而久之,使得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甚至会导致学生后期出现就业自卑心理。

2.2教学方法的“沿袭”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知识、理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学生主体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适应新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如今的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对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早已心生乏味之感,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2.3教学内容的单一与固化

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所需并非是教材所写,而是“以工带学,学以致用”,尤其是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广告学》课程。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仍以教材为主体,由第一章按部就班的讲述到最后一章,片面要求全面而忘却了精简与重点,并不能帮助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素质。

2.4考核方式不合理

工学交替模式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这必然使得考核方式要相应地进行优化。然而“学生成绩卷上来”的现实情况却屡见不鲜。导致学生为考试而考试,从而出现“考前背一背,考后不再会”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形当中在让学生走上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之路。

3工学交替下《广告学》课程改革建议

3.1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以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告学》一学期课时为48学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与实践课时比例为6:4,在一开始给学生植入本课程注重实践的观点,一来有助于学生自主培养个人素质,二来有助于后期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在理论教学之后,实践环节包括:参与学校举办的广告创意大赛、参加业界举办的短期培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广告设计等等诸多环节,并及时出具实践学习成果,以此开拓学生眼界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2教学方法的革新

《广告学》本身是一门集科学、艺术为一体的课程,其教学方法也应多样化。对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①理论与案例的有机结合。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便捷通道就是结合案例分析,另外,所选案例要有侧重点,首先要能体现专业知识,且有新意,能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后期实践。②课程项目化。理论知识要能化零为整,犹如“切蛋糕”式地传递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接受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例如在进行广告调研的教学中,就可采用项目化教学,首先由教师介绍调查项目任务、实施步骤、人员分工、考核评价等,再按照学生不同情况分组;然后是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调查项目,学生可以通过沟通合作进行协商,共同探索最有效的调查方案,并付诸实践;最后由教师根据各组完成情况进行阶段考核和及时评价。③欣赏点评经典广告。现在的学生多以“90后”居多,文字和讲述对其吸引力有限,而一则则优秀的广告则是一道道精美的大餐、视觉盛宴,通过课堂赏析与点评,能够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根植于学生脑海,并有助于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④广告实况演练。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广告学的课堂上,可以结合相应教学项目,要求学生将本小组的广告创意通过组内同学的配合演练出来,在一次次的广告演练过程中,使课堂呈现“百花齐放”,促进互相学习,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将创意和实际相联系,引导其注重广告最终实际呈现效果,而并不是一味注重创意、注重想象。

3.3教学内容的设置

新形势下《广告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广告的传播手段呈多样化、复杂化。因此,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适应市场环境。尤为重要的是对于教学案例的取舍,教材上的很多案例是多年以前的,基于当时的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与今时今日国际化的背景大相径庭,因而不具备借鉴性。②适当取舍,动态调整。工学交替下,教师要基于“工”,想学生所需,想企业所需,将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中所需知识点无遗漏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增强学生竞争力。③教学内容要充分联系本专业及其他相关课程。《广告学》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需要同学将所学的其他专业课融会贯通,例如,在进行广告调查的学习时,就可融入《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一来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来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④鼓励教师进驻企业“修炼”。教师是工学交替的引路者,其传授的知识必然要源于企业,来自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有深刻体会与感悟,基于此才能有侧重的将教学内容渗透给学生。

3.4考核方法的改进

考核的作用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在工学交替背景下,考核评价的指标应与实践、企业岗位等指标挂钩。对此,不妨将考核权下放至企业。学生的归宿是企业,企业是最能检验学生能力素质的场所,因此最具有发言权,而基于工学交替,学生有充足的机会与企业接触,学校可与实习企业建立考核机制,如企业可针对某一产品或服务要求学生进行广告创作,最终由企业对作品进行打分评价。一来可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此类问题;二来也可从实践角度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核,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谓一举多得。总之,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诸多课程将不断深化改革,《广告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其课程改革具有相当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4结论

《广告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旨在提高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工学交替培养人才的体系已逐渐获得高校的青睐,然而改革必然要求创新,在新背景下,如何对《广告学》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效果事半功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相关工作经验,首先阐述了工学交替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然后提出了工学交替背景下《广告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工学交替下《广告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建议,极大地推动了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广告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者:俞亦清 刘唯 单位: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秦蔚昀.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广告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文学教育(中),2013(8).

[2]邓明洁.高职院校广告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李霞.高职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为例[J].2009(36).

第四篇:高职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实践探析

【摘要】

作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基础,校企合作已经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进行了多次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提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改革的探索和深入分析,从而促使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专业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进行改革和专业建设。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作为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校企合作能够确保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从而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需求资源。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应当在当前校企一对一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企业对接多个高校的方式展开人才培养,采取该种方式不但可以极大地扩大校企合作的覆盖面积,推展校企合作空间,通过该种改革也能够为校企合作和多边交流创造良好条件。

一、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必要性的分析

1、营销专业应当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显示办学特色。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开设有市场营销专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的结果得知,我国有超过六百所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由此可见,市场营销已经成为国权高等职业院校较为普遍的专业。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营销专业具有的吸引力也在不断降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招生艰难的问题。而为了提升市场营销专业的招生吸引力,应当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到某一确定的行业或者企业。基于上述分析,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能够极大地提升市场营销专业的招生吸引力,展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2、通过校企合作机制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公开化的直接影响,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加,而根据市场发展的根本需求,及时而高效的生产出能够迎合客户的产品将会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而该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高质量的市场营销团队基础之上的。根据相关部门关于我国人才分布的分析报告得知,市场营销人才始终是我国最欠缺的专业人才。

3、政府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办学效率。

根据我国关于中长期教育改革的相关指示性文件得知,在发展职业教育事业过程中应当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就业率,改善民生,进而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对其必须予以重视。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将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在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主导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以及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促使校企合作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确保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发展。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难以忽略的作用。

二、对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体系的研究

通过对不同高职院校研究得知,在不同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而对于不同地区和院校其所涉及到的合作模式会存在一定差别,根据企业的参与程度、组织方式以及运作模式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

1、顶岗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加深校企合作机制。

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完成了绝大多数知识和专项技能的学习,在毕业实习之前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对口岗位进行实习,对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称之为顶岗实习。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所设定目标的差别,实习时间往往也会存在较大差别,在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之后,将会直接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此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会继续进行,对实习学生进行共同指导,直到实习结束,最终由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共同考核。

2、在专业课程建设的所有环节都必须落实校企合作机制。

近年来,大学生的日常兴趣爱好越来越广泛,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性不断增加,自身价值观也呈现出极强的不稳定性,在高职课堂教育过程中学生玩手机和对教师所讲授课程不感兴趣以及学习缺乏动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倘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校企合作机制落实到课程建设的所有环节,则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升自身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课程建设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课程设计和课程组织以及课程实施,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对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建设所囊括的内容则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和知识内容、教学项目的设定以及课程的实施和考核等。

3、高校和企业合作下的订单培养模式。

现阶段来说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校企合作中订单培养模式获得的效果相对较好,通过订单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并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来看,订单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高职院校和一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一所高职院校和一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高职院校在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当以合作的企业命名并成立订单培养班级,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重视对订单培养班级的培训,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岗位实践,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实践技能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培训,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让学生的专业培训内容和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相一致。所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可以通过和一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譬如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今麦郎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成立针对性的辅导班级,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热风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订单培养班级。

(2)高职院校和多个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高职院校可以和多个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且需要选择市场营销行业的企业,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市场营销行业发展的了解,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具有促进作用。比如从2005年开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便开始和两家银行进行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并在多年校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当前该所院已经建立“银领学院”,许多银行都积极参与到“银领学院”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中去。

(3)企业和多个学校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对于具有雄厚资金和市场竞争力以及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来说,当一个院校合作所签署合作协议的学生数量无法达到时人才需求量时,就会和多个学校签署合作协议,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覆盖范围。

三、分析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模式中选择偏好有所差异。

在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能够吸纳企业专业化人才,制定专业化的订单培养方案,组织并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能够亲自到企业参与真实实践项目,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还能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体验。同时订单培养还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受到学生与家长的普遍认同,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形象有着重要帮助,所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多希望通过订单培养模式和企业相互合作。当前就校企合作模式选择来说,相对于高职院校企业更具备着话语权,所以当前我国众多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专业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比例仍然相对较低,许多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在顶岗实习阶段以及毕业实习阶段和企业进行合作。

2、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规模不同积极性也存在差异。

因为大型知名企业的用人需求量相对较大,并且在社会中享有着较高知名度,工作稳定而体面,相对于普通企业来说更具备吸引力,所以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更加愿意和大型知名企业合作。而大型知名企业在社会上具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知名度,企业组织机构内部审批手续非常复杂,所以高职院校和大型知名企业订单培养模式合作相对较难。中小企业在社会市场上的知名度相对较低,社会市场人才招聘难度较大,再加上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相对于大型知名企业来说更加简单,校企合作协议签署手续相对简单,所以中小型企业校企合作相对积极。校企合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型知名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审批程序复杂,而小型企业社会知名度低、稳定性差。

3、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规模不同实习岗位有所差别。

由于大型知名企业组织内部职能分工明确,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在销售岗位进行实习,岗位需求量相对较大。中小型企业因为缺少人才,所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习的岗位相对较多,例如营销策划和订单管理等,但是相对于大型知名企业来说中小型企业岗位需求量相对较少。再加上销售工作起点低和工作压力大,许多学生不愿在销售岗位实习和工作,而中小型企业除销售工作外的其他实习岗位数量有限,因此难以完全解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四、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效果

1、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通过相关调查资料和分析显示,高职院校和大型知名企业在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中,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高职院校热情和积极性相对较高。由于大型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出发点不同,因此便会出现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的社会实习阶段,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来培养学生,而学生工作效率低和质量有待加强使得企业运行成本不断增强。所以为了充分提升企业和高职院校订单培养合作模式的积极性就应当要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减少企业成本损耗。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还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来指导和培养学生,有效减少企业的培养时间和成本,并降低企业培养学生员工的压力。此外专业教师还可以通过企业营销咨询问题来展开专业实训,学生到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营销技能和融入企业,不断增加企业的收益,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的积极性。

2、校企合作模式下选择合适数量的企业进行合作。

高职院校在选择企业合作时,应当要注重企业校企合作的数量和实习方式。在顶岗实习合作之前可以让合作企业到学校讲述企业文化和发展历程以及所需人才,然后让企业和学生通过面试来增强对企业发展和学生实际状况的了解,双方自愿选择是否要签署实习协议,然后再前往企业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具有着双向性和自主选择性。同时学校应当根据专业不同选择适合的企业,从而争取校企合作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3、利用多种模式相互结合的形式来提高中小企业校企合作的效果。

现阶段来说中小型企业市场影响力和规模相对较小,市场营销人才需求量有限,所以高职院校和中小型企业进行合作时都是使用顶岗实习或者毕业实习合作模式,与大型企业合作模式有着一定差异。但是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部分学生认为中小企业销售外的其他岗位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顶岗实习的学生因为缺少对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的认知,所以工作效率和质量相对较低,学生在此过程中心理受挫,而学生工作效率和质量无法满足企业要求,企业则会表现不满意,因此可能会出现中断实习的状况。所以应当通过课堂合作和暑期实践以及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中小型企业校企合作的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要响应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积极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作者:谭耀卿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玉桓.基于“订单培养”提升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

[2]谢华兴,郑晓峰,颜黎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现状调研分析[J].价值工程,2015(21)

[3]肖永红,刘美林.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2013(09)

[4]周健.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