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时代下的品牌营销

媒体时代下的品牌营销

一、社会化媒体下品牌营销的优势

1.低廉的营销成本。通过电视,广播,门户网站进行产品营销这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企业营销策略。通过这些方式具有较高的营销成本,而且其取得的效果却无法与成本相协调。如今利用免费的SNS社交网络或者微博进行信息是企业进行营销的主要渠道,这主要是应为其所具有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企业官方的社会化媒体是企业对外与消费者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企业可以就消费者的购买经验和产品使用情况进行直接的交流。利用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更加灵活的与用户进行及时的沟通,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而且还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信息进行传播,除此之外,企业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维系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2.及时有效的危机公关。传统的营销媒体与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站存在很大的差别,传统的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普遍存在信息反馈不及时,传播的内容简单而且反馈意见比较滞后。比较难引起用户的注意。当企业通过SNS网站或微博进行信息时,信息的内容可以进行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编辑,从而引起用户的观注,而且通过互动的交流能够让用户容易接受。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进行危机公关提供了新的工具,企业应对危机也会更加的从容。企业可以利用微博等渠道对用户的反映进行及时的了解,并且能够了解利益相关者以及客户和媒体的反应,及时的对出现的危机进行处理,迅速的做出反应,澄清其中所存在的误解,及时的对客户做出的反应,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保护好企业品牌的声誉。2011年六月份就出现过类似的事件,四川省出现了“PS领导视察”图片,而且在网络上疯狂转载,并且领导视察的图片被修改成了各种情境。这就使得会理县政府受到了人民的质疑,出现这种情况后,政府迅速做出反应理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道歉和危机处理措施,通过新浪官方微博信息澄清事实,有效的维持住了政府的形象,与此同时还将会理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推广,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支持。

3.快捷有效的内容传播。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于之前的大众媒体相比起覆盖范围和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人们的视野被进一步扩展,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的丰富了。社会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社会媒体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而且网络社区用户的属性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于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信息能够以更高速度进行的传播。不管是博客,还是各种论坛或SNS社区,网络上的信息,只需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够分享给更多的人。近年来微博客用户越来越多,微博具有信息长度短的特点。在微博中的内容只有140个字符。如今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迅速,微博为人们快速的获取信息提供了帮助。除此之外,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媒体与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不管是SNS用户还是微博用户都能够随时随地的利用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并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如今信息的越开越容易,网络使企业能够更加容易的对品牌信息进行传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社会化媒体下品牌营销的发展策略

1.客户关系管理(CRM)策略。客户关系管理(CRM)主要是将消费者做为管理的重点,及时的与客户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社会化媒体营销过程中,及时的采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进而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建立多个帐户进行相应的管理,在社会化媒体的平台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传输。还要多受众进行分层,更具不同的层次传播不同的信息。另外通过对多个帐户进行管理,可以更加全面的获取信息,从而使营销决策更加精准。

2.内容策略。传统的市场营销主要是通过电视等媒体对产品信息进行传播,吸引客户。这种传统的营销方式投资回报率比较低,对于受众的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通过传统的方式企业比较注重经营理念,品牌故事等方面信息的传播。然而社会化媒体则是侧重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并不是简单的向用户进行宣讲。在对传播内容进行设计时,企业要首先确定目标受众的需求。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对其进行包装。形式的多样化保证了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除此之外还要对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

3.品牌策略。最高级的营销是不需要建立庞大营销网络的,主要是通过品牌形象,将产品信息传播到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对产品更加的了解,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投资合作,这是所谓的品牌营销。品牌的成功主要是将品牌与消费者心理需求进行连接,品牌定位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并将定位信息迅速的传播跟消费者。总之,如今机构,企业和个人的品牌信誉通过网络更加透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传播自己的观点。所以,社会媒体营销不单单是合理的对社会化媒体技术进行利用,而且还要对品牌文化与消费者信息进行有效的结合。情感沟通如今已成为网络品牌宣传中的重要方面。社会媒体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在我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大部分企业缺乏的网络推广对其的认识,品牌的推广不能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产生共鸣。

作者:陈翔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