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及管理探讨(4篇)

农村经济发展及管理探讨(4篇)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研究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的金融二元化结构明显,农村信贷资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分布情况的分析以及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等指标的分析,揭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创新建议: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支持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新型金融机构;农业保险制度

一、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各大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的作用下,纷纷缩小扶农的范围,涉农贷款比重增长缓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却没有纳入我国的监管体系,发展的不规范使得新型金融机构不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存在的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

二、我国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一)正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率持续下降

正规金融机构作为我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却普遍存在着缩小农村市场、资金非农化等现象,慎贷、惧贷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这些都使得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根据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是逐年增加的,这表明在国家的政策调控下,银行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但是,商业银行涉农贷款的同比增长率却是逐年下降的,同时,相比较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增长速度的剪刀差也逐年变小,2016年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同比增长率只有7.1%,远远小于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13.8%,这说明各商业银行涉农贷款总量的增长是商业银行本身存款和贷款增加所带动的,并不是政策扶持逐步向农业倾斜的表现。相反,其增长率的下降反映出各商业银行对涉农贷款支持力度减小。主要原因有:第一,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收益低,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使得对农业贷款金融机构往往会“慎贷”。第二,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较差,使得金融机构“惧贷”。第三,农村信用社“非农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没有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去。第四,农发行融资成本的大幅提高,这与农发行的优惠贷款形成了较大的利差,这个利差在要求农发行“自主经营,独立、保本核算,企业化经营”的形势下,等不到财政的补贴,最终也只能是缩小支农的服务范围。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小

首先,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认同度低。信用贷款的路线使得新型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系数较大,加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再加上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持怀疑的态度。其次,国家政策扶持不足。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小额贷款公司在工商部门注册时是属于公司性质而不是金融机构。按照目前我国的相关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要缴纳所得税、营业税等多种税,相比之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则是减半征收营业税。实际上,小额贷款公司要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其股东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在高税率环境下,小额贷款公司的收益是微薄的。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8.2万亿元,同比增长7.1%,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只有4230亿元(包含涉农贷款),只是前者的1.6%,难以缓解农村信贷市场资金供给不足的难题。

(三)二元金融结构无法合力促进农村发展

农村地区有少量的高收入群体,他们多是通过发展农村企业或组建生产合作社而致富的。他们需要进行农业现代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又无法通过自身的筹资实现,而金融机构又不肯放贷,最终形成这些农村企业或是生产合作社要扩大规模无款可贷的局面,使得农业部门生产停滞,也使得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工业却可以得到充足的投资。最终农村经济在产业转型中得不到资金,将会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量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二元金融结构下,非生产性借款的比例偏高,而且这些用途是没有明确的还款来源的。非生产性的借款占比大,必然导致生产性的借款少,进而使得资金不能运用到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上;而且,这样的借款是没有还款保障的,大大加大了贷款机构的风险,不良资产比率也会上升。此外,地下钱庄等存在严重的“信用人格化”,往往基于对人的熟悉程度来决定是否借款。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做法,不利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合理经营和发展。

(四)农村金融无法适应农村变化

我国农村地区只有提供借贷的货币市场。相应的农村金融市场工具也是很少的,运用最多的就是存款、贷款业务,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业务是极少运用的。农村企业上市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更是少数。农村地区推行的大部分是政策性保险,种类少,多是针对传统灾害而设置的,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农业保险需求,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仅覆盖约二分之一的耕地面积,保障力度小,各地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差异很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无法适应农业生产。

三、建议

(一)完善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要继续扩大"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在贷款总额增长的基础之上,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平均贷款水平,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对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一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确定其市场定位是为“三农”服务,进而实现“谁投资,谁管理,谁出了风险谁承担”的目标。提高农信社的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的基础性作用,使得农村信用社真正做到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二是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对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明确其服务农业发展的职责。国家开发银行要创新农业、农村、农民融资的服务模式,逐步增加对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三是邮政储蓄银行要积极促进农村资金回流,进一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引导其他商业银行采用不同于商业信贷的方式对农户进行放贷,下沉营业网点、下移客户群体。

(二)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规范化发展

一要加强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管理,发展政府支持的再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涉农融资担保业务,建立银行担保合作机制,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强化自律管理,引导其发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要鼓励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逐步加大对农村居民金融消费服务的支持力度,满足农村消费的信贷需求,激发消费潜力,进而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三是国家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为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活动构建一个平台,借以保护和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也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加强登记管理、严格统计监管,严厉打击高利贷行为。尤其要强化农村金融的差异化监管,加强风险防控,实施多层次的风险监测预警制度。

(三)开发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

国家要实行各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例如:为克服农村贷款缺少抵押、担保的缺点,开发联合保证贷款;为减轻农户一次性还款的压力,开发按月还款的方式;创新和扩大小额贷款服务;开发农产品期货新产品;创新开发针对农村种植和养殖行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等。在经批准的地区,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此外,针对农村企业大额生产需求,要在间接融资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农村直接融资。对符合要求的涉农企业,积极推进其上市,支持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开发新型农产品期货,对大宗的商品期货交易要严格监控,完善商品交易机制,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

(四)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创新产品、改进服务、提高农民参保意识是完善农业保险的三驾马车。首先,创新农业保险品种设计。政策上支持保险机构加强研发,鼓励各个市县开展特色农业品种保险,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比如:推进野山菌、中药材、特色水果等特色产业保险试点,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试点。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涉农贷款等金融机构跟保险公司对接,研发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同时,针对农村保险机构站点少、网点分布不均的情况,保险公司可以考虑跟涉农贷款金融机构合作,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建立微型金融服务站,采用一站式服务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和农村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涉农贷款,完成农业保险的投保服务,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的互联网化,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质量,简化农业保险的理赔程序,合理化降低农业保险的费率水平,提升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参保意识。

参考文献:

[1]丁志国,赵晶.农村金融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吗[J].农村经济问题,2012,(09):50-59.

[2]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研究,2004,(04):124-129.

[3]林永福.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4(9):238-240.

[4]杜捷,霍焰.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制度分析[J].财贸经济,2013,(03):79-84.

[5]温涛,王煜宇.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02):78-83.

作者:吴成浩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第二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与创新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作为连接市场和农民的经济合作组织已逐步发展成为组织和服务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现代化农业的产业规模。平度市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旨在对平度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平度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对策

1平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平度市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自2007年8月平度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以来,到2015年年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2556家,登记在册成员35655个,成员出资76772万元,带动和影响了13万相同产业农户的生产。平度市享有“中国花生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大姜之乡”等美誉,其经济合作组织经营范围涉及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禽肉、牛奶、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方面,产业特色突出,加之利用特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了如“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召德牛奶、三统万福冻鸡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平度市合作社呈现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1.1多样化的领导组织模式

一是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利用生产、经营、购销等优势组建的,约占58%;二是农村干部利用自身号召力、威信和与外界联络面广等优势组建的,约占25%;三是基层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畜牧等部门利用技术、信誉等优势组建的,约占5%;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2%。

1.2服务范围的逐步扩大

从生产领域的合作开始,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发展,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格局。据统计,2015年年底合作社中有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要求的301个,搞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质量认证的135个;地理标志认证14个;统一注册商标的167个,实行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的分别为122个和120个。

1.3发展态势好,规范化建设程度不断提高

2011年10月平度市有16家合作社被农业部列入《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2012年、2014年又有7家合作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012年、2014年、2015年20家被山东省农业厅授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3年42家被青岛市农委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这些称号对平度市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2平度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政府过度引导,“官办”色彩浓厚

平度市许多的合作组织是在政府或者村委会的牵头下成立的,还有的合作组织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它们附属于政府的各个部门,以此换来合作社的正常运行。长此以往,合作社沦为政府和其部门的附属物,农民社员的权利得不到体现,偏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方向。究其原因,从政府方面看来,政府过度引导,干预市场,将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从合作社方面看来,一些合作社的成立就是为了得到政府的扶持资金,没有考虑过长远发展和农民利益。

2.2管理主体混乱,专业人才缺乏

平度市合作组织的带头人中有政府官员、村委会负责人、农业大户甚至是技术能手,这些带头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人的文化素质和农技素质不能兼得,还有的合作组织由企业和技术能手共同主办,表面上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都具备,但是往往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忽略最根本的农民利益。管理主体的混乱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组织缺乏强有力的领军人物,其号召力和凝聚力减弱、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都限制了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2.3合作领域狭窄,营销策略欠缺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发展较好的合作社大都采取“一条龙”式生产加工,比如青岛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立山果蔬专业合作社,但是这种合作社由于投入巨大,少之又少,多数合作社存在合作领域狭窄的问题。首先,纵向来看平度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范围仅停留在育种、种植、培育和初加工的环节上,尚未开拓产品的深加工、专业物流、市场营销等领域;横向来看平度市跨地域、跨行业的合作组织极度缺乏,合作社之间的联系不足,农业联合的效益不能体现。其次,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方式大都是与商超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抑或是通过展销会销售。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载体,营销方式欠缺,导致合作社生产的多数农产品只是以竞争力不足的初级形式进入市场,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降低,限制了多数农产品的高端品牌化发展。

3平度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创新措施

3.1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发展方向

合作社“官办”色彩的浓厚并非全面否定政府的带头作用,在合作社的成立之初,完全可以借助政府的作用来发动广大农民,协调组织的运转。合作社步入正轨之后,政府最好逐步退出生产经营领域,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公共设施建设、信息提供等方面上来,而此时在合作组织内部,由社员按照章程民主选举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就要求组织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岗位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购销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同时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明确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顺应市场需求,积极推进。

3.2加强人员培训,积极引进人才

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利用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对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介绍国内外合作社运动的发展情况,分析现阶段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应具备的内涵,或者合作社之间相互借鉴经验。比如在2015年,平度市福满地粮蔬专业合作社率先在省内实行了合作社内部的信用互助合作业务,既加强了合作社内部的资金流动,又为农民利益提供了保障,随后这一举措被其他合作社广泛借鉴。另一方面,合作社可积极与国内农业类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如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在合作社内部设立实践基地,方便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实验和调研,还可开辟专门的实验田以方便高校师生育种。通过高校师生和合作社的联系,积极培育新品种,引进高素质人才,切实落实“科技兴农”,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3拓宽合作领域,创新营销策略

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社,拓宽合作领域。除了继续发展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外,还要积极探索成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机具所有权等入股的农民股份合作社;支持同一类型的合作社走联合发展的路子,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联合社,通过整合人才、资源、技术、营销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另一方面,推陈出新,创新营销策略。一是网络营销,在农村,会上网、会制作网页的人较少,因此要大力培养网络人才,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二是体验营销,合作社可以建立起自己产品的体验店,这样既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又满足了顾客的好奇心。另外,农产品又是非常适合体验营销的,在消费者推崇绿色食品、向往乡村生活的今天,农产品体验中心可以把体验当作纯粹的商品来卖,吸引消费者享受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享受劳动的乐趣,既宣传了自身品牌,又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杨金基,李春林,张蓝青.茂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与创新研究[J].南方论刊,2013(10):26-44.

[2]纪霞.基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7(1):53-55.

[3]史贤华,陈明,李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产品营销策略[J].经济纵横,2011(10):54-57.

作者:刘亚楠 杨晓丽 马晓晨 曲艺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第三篇: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改革开发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建设需要加强经济管理工作,落实相关经济政策。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应该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管理行为,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要坚持不懈的跟随党的指导路线,贯彻落实党章思想,再结合历史经验教训,提高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主要讨论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新型势;思考

一、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管理制度较为落后

我国从近代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大国,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逐渐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所以说在传统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农村仍处于一个相比优势的地位。目前,在地方农村当中,一些生产制度和管理制度仍沿用传统方式,不能紧跟时代潮流,顺应时展,这些传统管理制度基本不适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创新完善,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制定出一套根据实际情况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方案,由领导管理人员发起组织活动,在经人民群众意见讨论,这些工作必需要严格进行,因为只有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经济制度方案才能长久生存使用。总的来讲,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在宏观上必须要更新制度,这样才能保证长远发展。

(二)农村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

在现实中往往存在一些管理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的错误操作导致经济损失。管理人员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工作态度,认清当前形势,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让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一些领导人员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责,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切实落实上级政府安排的工作要求,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利益,在实际工作当中把人们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后期经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新形式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具体内容

(一)农村经济建设整体思路

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针就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展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贯彻落实各项基本政策,以提高人们群众经济财产为首要任务,完善基础规章制度,加强监督任务和管理要求,不断创新科学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生产工作当中去,紧随时展,致力于加强农村思想建设工作,努力把农业生产做到产业化和规范化,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勇于改革,并为农村经济建设找到新的突破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经济建设具体工作内容

在实际工作当中,首先要明确工作内容和重心,在学习了解之后,围绕工作重心去开展实际工作。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实质性问题仍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工作当中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进行上报,由管理人员做出相应的指挥。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技能,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上,需要实行科技改革,投入生产新型设备,改进生产方式,不仅能够大大减少人力物力的使用,加快生产进度,而且不会降低生产质量。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去转变工作方式,加强沟通交流,尤其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领导阶级一定要进行讨论研究,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应的计划方案。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还需要与人们群众进行交流,从群众中了解问题,发现问题,根据人们的需求去进行调整改变,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综合本文内容,想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党的领导思想,通过技术创新,改革管理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在未来取得较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岐.简议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78+180.

[2]吴亚晶.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3):269.

[3]张海涛.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4,(06):107-108+112.

[4]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2):69-70.

[5]赵宇.浅谈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J].价值工程,2011,(03):132.

作者:张玲 单位:宁阳县磁窑镇政府

第四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下新农村建房管理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颁布实施,在农村掀起了一阵建房热潮,农民建房情绪高涨,建房面积不断扩大,俨然形成一片新房矗立的农村新景象。然而,农村建房缺乏合理规划、随意占用土地、未经审批擅自建房等现象,严重违背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原则,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相悖。因此,思考如何加强农村建房管理,推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县区、乡镇相关单位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建房管理;乡镇事业单位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发展途径,是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的必要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所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农村建设的不容忽视的发展内容。农村建房规划是实现农村经济“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农村生活富裕的重要表现。然而,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建房规划管理并不成熟,农村建房布局散乱、随意使用生产用地等问题,使当地相关的建房管理事业单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梳理农村建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如何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纳入农村建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也更上一层楼,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弊端日益明显,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原则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房建设过程中任意开垦山地,摧毁树木;工业发展带来大量化工垃圾,农村的河流、植被受到污染和侵蚀;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不仅影响农村风貌,而且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生态保护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健康的环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才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写照。

(二)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特色产业是一个区域的“发展骨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落后最大的原因在于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的发展规划。不同地区的农村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发展优势,抓住资源优势就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分析很多践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典型农村发展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发展良好的农村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只有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覆盖网,才能吸引外界资源,保证资源“进得来,留得住”。

(三)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不畅,经济发展受阻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埋头搞发展是没有前景的,要加强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沟通,摆脱信息落后的现状。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全,水电供应不足,交通、通信不畅,商贸、教育停滞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发展不能“走出去”,就无法“引进来”,信息交流不畅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建房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建房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散乱无序

农村建房零星分散、杂乱无序,缺乏合理规划是农村建房管理正在面对的挑战之一。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农村建房提供了资金和政策帮助,农民建房的积极情绪一度高涨。但是目前农民建房依然保持传统方式,建房没有统一规划或者集中建设,有的将原来的旧房屋拆毁,在原址上重建;有的在自家自留地或者与相邻住户交换承包地进行选新址建房,很多人会在交通便利的公路两侧建房。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和地缘环境制约,大多数村民祖祖辈辈都留在本土,为了抢占便利的条件,进行“见缝插针”式布局建房。村民们建房面积、朝向、规格各异,导致即使集中在一个地方建房,也会出现参差不齐、散乱无序的布局状态。而且村民法制意识淡薄,建房过程中很多人并未严格按照审批计划建房,在房屋周围随意开辟占用审批面积之外的土地,用以建设建盖晒谷场、猪舍、牛棚和厕所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土地严重浪费。很多村民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挤占道路、河道及公共用地建房,严重影响农村诸如水电、交通通信、商贸贸易、消防排污、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原则完全相悖。

(二)建房审批管理不严,施工无监管

审批环节管理薄弱,实际施工过程中监管不足是农村建房管理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之一。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严格来说应该是村民先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管理部门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地实际考察后予以审批,之后才能正式施工。但是村民建房多数会占用耕地,审批过程比较复杂,经历时间较长,很多村民为了图方便,会“先斩后奏,不批先建”,情愿接受事后处罚。村民“先建后批”的建房行为给建房管理部门造成困扰,且很多村民所选用的建房地并不利于新农村建房规划的实施,逐渐引发建房布局混乱、规范用地难以保证的困境。村民轻易忽视建房审批环节,随意占用土地,也说明当前审批管理环节薄弱,缺乏严明的法制性保证,对违规建房行为的惩处不力,未能给村民建房带来约束和管制效力。农村建房管理部门除了审批环节薄弱之外,对村民房屋建设的施工监督工作也不到位。农村建房基本上是自己投资投工,通过亲戚邻里帮忙,请当地有实践经验的师傅提供技术指导,整个建房过程较为随意。没有图纸规划或者专业技术指导,大多数的建房成果都来源于经验之谈,在安全和质量方面难以保证,建房施工过程中出现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也说明相关农村建房管理单位在村民建房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三)建房用地紧张,违规建房现象严重

当前农村建房用地紧张,村民违规建房现象突出,是农村建房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建房用地紧张,在地势地貌特殊的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建房提供了政策和经济扶持,村民建房欲望迫切,但是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农村,地形崎岖,开发难度大,村民建房代价高,也有很多村民没有合适的建房地址,交通干道两侧地价高或者已被原址所在的村民占用;想将原址住房拆毁重建,奈何基础设施条件不便,建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农村地区,建房用地更加紧张。地质灾害给村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无力建房,即使有能力建房,选址和灾害预防也是大难题。违规建房现象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尤为严重,越是发展落后的地区,村民的集体意识和法律意识越薄弱。近年来,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实际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巨大的空间。村民多数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便利程度随意选址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一户多宅、擅自加层等违法现象并未得到有效处理。而村干部等基层管理班子发现村民违规建房的行为碍于情面多数会模糊处理,并未及时上报或者执行处罚,严重阻碍农村建房规范管理。

四、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要点

(一)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

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是坚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背景下农村建房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乡镇建房管理单位应该积极做好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工作,组织村干部学习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农村建房规范制度,由村干部向村民普及宣传建房政策;定期安排管理人员下乡宣传,与村民实际交流,检查学习成果,提高村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房屋安全意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建房规划,可以聘请专业团队对当地适合建房的宅基地、空闲地、自留地进行统一设计和布局,对房屋的规格、朝向等作出统一的标准和安排,帮助村民节约劳动力和资金、材料成本。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建房规划当中,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村民提供更多建房选址选择机会。

(二)强化日常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

加强日常施工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是强化农村建房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建房的施工监管工作,当地政府建房管理单位可以向村民提供详细标准化的建房图纸,安排专业建筑施工人员为村民提供建房技术指导,帮助村民科学安全建房。建房期间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检查建房的进度,为村民提供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指导,减少安全隐患。建房监管单位和科室要制定严格明确的建房审批制度,严明单位和科室内部的纪律,对于审批过程中执法不严、态度不端正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处罚,提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纪律性。增强建房制度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审批,对村民“未批先建”行为进行批评和处罚,加大处罚力度。例如适当提升超出审批建房面积之外土地占用的罚款金额,并通过全村通报批评警告,增加精神和物质双重处罚压力,以正视听。认真落实审批后村民建房跟进工作,按照“一宅一户”的建房规定,监督村民及时归还旧宅基地,严守制度的红线,不违规操作、不越权操作。

(三)政府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

政府各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是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为偏远地区的农村提供便利的建房条件,减低村民建房成本和建房难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度,建设乡镇小区,鼓励村民农村购房,解决村民“有钱无地建房”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建房的难题。加强当地信用社、银行和国土管理等相关单位的联系,优化、简化村民购房手续办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可操作性强、规范严明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保证建房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关于农村危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房屋倒塌或其他建房困难情况的建房管理办法,落实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原则。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监管信息网,明确各层级的监管责任,采用由村规民约的村民自主管理到乡镇责任监督到县级管理问责的层层递进式管理模式,营造上下联动、纵横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推动力,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是新农村建设迈出的第一步,解决农村建房现存的问题是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要务。因此,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村民法制意识,完善建房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是实现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胡勇明.美丽新村农宅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建筑,2015,35(03):286-288.

[2]谢晓芹.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7(09):68.

[3]左文卿.江西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

[4]张宝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塑造论哲学之新农村建设[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6:73-87.

作者:李翠平 单位:盐城市大丰区大中镇建设环保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