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困境分析

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困境分析

摘要:

由于生态赤字,清镇市社会经济发展不能采用资源型的发展模式;受地理条件限制,也不能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清镇市的发展必须要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在依托政策支撑的基础上,清镇市的农村经济组织应合理利用本地方特色发展规模化、高效化、绿色化产业。

关键词:

清镇市;农村;经济组织;合作社;资源

当前清镇市的一些农村社会经济组织主要为“公司+农户”模式以及合作社,这些组织使得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成效,但其发展也有很多的困境。

一、清镇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清镇市人口基本状况

清镇市总户籍人口从2010年到2014年在50万上下波动,而非农业户籍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的比例为1:4。可见,清镇市是一个大部分是农村地区的县城。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10年到2014年清镇市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除了2014年都低于10000元,但恩格尔系数显示2014年清镇市的农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在社会保障方面,虽然购买养老保险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但在医疗保障方面,很多村都没有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低,在处理紧急情况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基本公共设施方面,基本上大部分乡镇通往县城只有一条路可走,摩托车是人们普遍的交通工具。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状况

就业年龄劳动人口的大量外流是清镇市的一大特征。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清镇市常住人口(451342)比户籍人口(491910)少40568人。全市常住人口(不包括百花湖乡)451342人中,户口在本市的395423人,户口待定人口及在国外或学习12586人,外出市域半年以上人口83907(另有30061人在市内居住,但离开户口所在乡(镇、社区)半年以上的市域内流动的人口)。外来人口43333人,其中来自省内其它县(市)区33331人,省外10002人。农村大部分流动人口的流向基本上是江浙一带,他们大都选择进工厂以及从事工地苦力。2000年以来,清镇市的第一产在三产当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缓慢降低,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且上升幅度比较大。就第一产业而言,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减少,并且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出,农村的大量的土地无人耕作。因此,清镇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就不断降低。清镇市乡村从业人员人数呈减少趋势,城镇从业人员人数没有明显的增长,乡村从业人员减少的人数主要流向市域外就业。说明近年城市产业发展、工业区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吸纳本市乡村人口非农化就业的作用不明显,仍未打破人口城乡就业分布格局。

(三)资源状况

1.水资源状况

2002年-2013年,清镇市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901亿m3,与之对应的年平均常住人口48.65万人,供水量为1.25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5.84%,低于贵阳市同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2.79%)。2002年-2013年,清镇市万元GDP用水效率提高显著,工业用水效率处于贵阳市领先水平,与贵阳市差距缩小。清镇市万元GDP用水量(2000年不变价)从494.3m3/万元(不含火电及其它(林牧渔畜、生态环境、城镇公共)用水量)减少到80.3m3/万元,下降83.75%;万元GDP用水量与贵阳市的差距,由2000年相差190.1/m3万元缩小到22.8m3/万元。万元)同期水平。

2.土地资源状况

2013年清镇市有耕地50544.05hm2,占国土面积36.45%;林地47091.92hm2,占国土面积33.96%;城乡建设用地8715.41hm2,占国土面积6.29%;交通水利用地5728.18hm2,占国土面积4.13%。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展,从2005年到2013年清镇市常用耕地面积减少5.6%,同期粮食播种面积减少39.39%。

二、清镇市农村经济组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大量的农村精英流出与大量的土地剩余并存

根据清镇市流动人口状况分析,流出的人口基本是青壮年,他们的流出是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失,导致清镇市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发展缺乏人才的人才。从另一方面讲,对农村的规模化的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大量的剩余土地使得土地的流转更加便利。例如清镇市流长乡,大片土地被土地承包者流转来进行大规模的核桃种植,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的产生意味着规模化的生产,集约化的管理,高科技的运用和更高的农作物产量,从而为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与少量的农村精英发展机遇并存

目前,就清镇市整体状况而言,存在着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抚养比上升,性别比失调等不合理的人口结构。这种不合理的人口结构导致农村村民的生活负担加重,县、乡财政赤字更有可能出现。性别比失调以及婚姻市场的更加开放,人们的婚姻选择范围不断地扩宽,农村男性寻找配偶成了很大的问题,也是社会的一大负担。

(三)自然资源的匮乏与社会资源的存在并存

清镇市2013年人均赤字5.49hm2,说明清镇市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目前处于一种严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用地过大,2012年清镇市万元GDP能耗高达6.1513吨/万元,是贵阳市1.3531吨/万元的4.55倍。事实上,这种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忽略了政策、科技等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根据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清镇市目前已有190多家合作社成立,政府对于合作社的补助也相当大,修建公路、养殖场所基本上有项目支撑。当然,也正是因为贫乏的自然资源,使得清镇市必须走一条适合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去创造属于自身特色资源,这也要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更大的支持、引导。

三、结论

清镇市是一个大部分是农村地区的城市,且地势较高,水资源匮乏,耕地大部分是原始农耕,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外出,大量耕地被荒废,农村发展愈加困难。因此,清镇市农村发展应该因地制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发展扶持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吸引外出人口回流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清镇市的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发展应该借鉴江浙地区的发展经验,在依赖地方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还应在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学会利用本地资源,取得本地村民的社会信任,相互发展。

作者:赵雪 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J].北方经济,2005(12):13-15.

[2]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2):20-21.

[3]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