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农村经济改革策略

新常态农村经济改革策略

新常态是2013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国家主动规划的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新的经济发展时期的官方名词。制造业的萎缩连带对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也带来影响。湖北省作为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华中大省,当前依然有44%左右的人口是农村居民。湖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由于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的影响并不均衡,且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从农业角度对湖北省农村经济改革的策略研究进行了若干探讨。

一、当前湖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1.国内宏观经济形势

自2015年开始,国家对当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用了一个新的名词进行描述,“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即在当前全球经济萎缩、制造业出口乏力的状态将会持续较长时期,我国持续三十年的9%左右的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再是常态,取而代之的是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以及这个过程中成为新常态的中速经济增长状况。从占据农村经济最大比重的农业经济数据来看,2014年全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1274万公顷,比2013年增加78万公顷,粮食增产0.9%,其中稻谷产量增加了1.4%,小麦增产3.5%,受2014年的持续旱情影响玉米减产了1.3%;棉花种植面积422万公顷,减少了1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08万公顷,增加了6万公顷;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了9万公顷。棉花、糖类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均受到制造业萎缩影响。同时,部分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规划出现一些供需失衡问题。诸如南方某些地区的辣椒、葡萄等经济作物,出现大规模滞销,对农民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2.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省囊括华中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省辖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下辖11个地级市、1个副省级市、1个自治州、3个直管市和1个林区,全省人口5816万人(2014年数据,对比2006年为6050万人)。湖北省东西北三面皆为山地,中部为江汉平原,全省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和水体占20%面积。全省耕地面积约为39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约20%。截至2014年,湖北省农村地区人口为2578.2万人,其余人口为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为55.6%。2014年,湖北省三产业结构比重为11.6:46.9:41.5。2014年,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比上面增加2%左右,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了20%左右,油料种植面积增加了4%左右。湖北省的武汉、荆门、十堰等制造业城市的汽车、钢铁、石化等产业为经济支柱,近十余年来,中心城市扩展迅速,也使得湖北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靠近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农村地区,获益于城市外扩与工厂转移,依靠制造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受到新常态形势影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规模型经济农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是偏远山区农村既无制造业转移,也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同时还面临其他许多问题。

二、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分布和水利设施建设不均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的起始处,湖北省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在江汉平原水网流域,水利工程修缮得相当发达,丹江口水库等更是少有的大型水利工程。但是,与这些水资源丰富地区完善的水利设施形成反差的是,如鹤峰县、竹溪县等较为偏远县市的农村地区,地处山地或者丘陵地带,本身没有江、汉支流灌溉,水资源相对来说较为匮乏,同时其水利工程基础建设也较为落后。这也导致了湖北省作为南水北调的水资源输出省,在2014年还出现了省内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缺水的状况。

2.经济作物种植缺乏导向

在新常态下,原本大批到沿海务工的农民由于工厂倒闭,回到农村。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通,销售渠道也不够顺畅,大批的农民风闻某种作物挣钱,就扎堆种植,导致隔年出现大量的经济作物滞销的现象,而缺乏政府有效地宏观引导。

3.农村高素质人口的流失

相比2006年,湖北省的总人口为6050万,2014年仅为5816万,2006年湖北省农村人口为3900万左右,2014年农村常住人口仅为2578万左右。这落差中虽然有出生率过低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但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失,尤其是高素质人口的流失是事实。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基本都留在城市工作,较有能力的农村青年也都进城打拼并长期定居,留在农村的多为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中老年农民,他们贸然种植经济作物参与市场竞争,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获取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在农业技术的掌握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4.农技推广力度不足

湖北省当前在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十分有限,仅仅二百余人。不仅数量上较少,而且当前湖北省农业部门对于农技人员的基层推广活动与农技服务工作的要求与待遇都较低,使得许多农技人员庸碌度日,而农民进行经济作物种植或者规模化粮食种植却缺乏农业技术的支持,不仅要承担市场风险,还面临病虫害等导致的减产损失。

三、新常态下湖北省农村经济改革策略探讨

1.合理建设水利基础设施配置水资源

在湖北省向河南等北方地区输出水资源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省内较偏远的缺水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尽量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大规模水网,适当修建省内的分支灌溉工程。对现有的大型水体要进行妥善的政策与执法保护。比如,十堰地区在进行制造业外移的过程中,要严肃禁止重污染企业向丹江口等水源地的迁移。江、汉的防洪与水库的加固疏浚,要和水土流失防治相结合。水资源的配置利用,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发展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产业集群

通过政策补贴、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省内发展规模化的农业企业,从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到销售,逐步形成各类国内欠缺的经济作物如大豆等的一条龙的经济产业链。鼓励高水平人才在农村创业,对农村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引导与管理,促使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深入基层对农村个体种植户进行有序引导,通过召开地区范围的同类经济作物种植户的座谈会,促成农业技术的沟通探讨以及对市场的有序调整。

3.加强基层农技支持队伍建设

提高深入基层的农业技术支持人员的待遇,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技术支持工作的考核力度,根据划片区、划作物种类等方式,将对农民的技术支持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基层农技工作者身上,同样也层层向上落实在农业部门行政管理人员身上。鼓励基层农技人员体制内创业,自行承包片区内的土地进行种植并对周边群众进行技术支持。

4.分流并稳定城市返乡农民工

对于从城市返乡的农民工,根据其意愿,愿意继续外出寻找务工机会的,基层单位做好留守儿童老人的日常照顾。对于愿意留在村中的农民工,鼓励其创业,对其进行分流,不鼓励扎堆进行经济作物种植,而要发挥农民工们多年务工的经验,鼓励其进行农村建筑业、小型制造业、服务业等就地创业,基层单位要在态度与物质上给予高度支持,这样才能促使乡村早日实现就地城镇化。

四、结语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还有较多的人口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农村,要带动这部分农民也实现小康生活,必须能够带动这些较偏远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够更进一步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并最终带动这些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湖北省作为一个工业、农业优势都较大的内地大省,具备全面发展均衡的农村经济的条件。作为长期以来内地的农村劳务人员输出省份之一,在当前的新常态经济形势下,解决好回乡农民的就地再创业,并形成科技化、规模化的农村经济产业是湖北省未来几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作者:邱华萍 单位: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