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分析(5篇)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分析(5篇)

第一篇: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机制与路径分析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健发展出台了众多农业政策,这些政策不是一经出台就迅速发挥应有作用,而是具有相应的发展机制和路径。从机制来看,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引导带动、干预调控、激励促进等机制,而路径则根据具体政策的差异需要特定实施对策。

关键词:

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机制;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实施,农业经济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半个多世纪来我国农业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迅速,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国家农业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就如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任何一国农业之所以停滞不前,不在于资源禀赋与否,而在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相关政策的扭曲和失误”。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不尽相同,但是其促进或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却是一致的,本文下面拟在阐述农业政策涵义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思考。

一、农业政策的涵义

农业政策是由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执政党或各级政府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根据特定程序制定的具有较强时效性的规范性文件,一般包括具体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旨在实现与农业生产、经营及农村社会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的。农业政策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大的政策体系,几乎涉及到了农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从大的方面来看农业政策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土地政策,这是农业政策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是其它政策的基础,指政府在特定社会环境下针对土地所有权、支配权等制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指导原则,主要有土地所有政策、土地赋税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第二,财政政策,这是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为了实现具体农业发展目标从财政收支规模、平衡等层面进行的宏观调控政策,经常涉及的有税收政策、拨款政策、补贴政策、投资政策;第三,农产品流通政策,这是一个农业核心政策,对于稳定或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经济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指对市场供求关系、商品价格等进行的调控措施,包括市场结构政策、价格政策等;第四、农业组织政策,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政治目的,政府对农业生产及其组织形式进行的调节控制,既包括对不同农业组织采取的多元化政策,也包括对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调控政策;第五,农业科技政策,这是促进农业长效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把先进科技知识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而制定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细则,包括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和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政策机制分析

虽然农业政策类别众多、涉及范围广泛,但并不是一经制定就会发挥应有作用,而是在符合一定社会条件下与诸多其他因素相互融合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多元化影响。根据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农业政策机制可以分为引导机制、调控机制、激励机制。

(一)引导带动机制

农业政策的制定主体一般是执政党或各级政府以及相关机关,而且往往带有明确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政策的引导带动性。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引导带动不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而且通过投资流动和劳动力流动实现。

1、产业结构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国家坚持“以粮食为纲”的农业政策,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稳步增长,有效解决了国民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业政策的实施打破了种植结构单一的局面,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而且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原有的农业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即农村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农业生产与工业需求不能实现对接,这就要求国家制定新的农业政策来引导带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投资流动。

投资流动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完全主导的农业投资政策有效保证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后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由于农业投资流动的不畅,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了重挫,国家根据形势及时推行以“取消农业税”为核心的税费改革政策,使得国家大批资金能够集中用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治理、灌溉工程等项目上,保证了农村经济的健康运行。

3、劳动力流动。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托,如果没有充足能干的劳动力,再先进的农业机械也无法满足经济整体运行的需求。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民工潮和大量农村“空心村”就是当时的农业政策无法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其外出务工;而2004年以来沿海省份频频出现的“用工荒”又是国家农业政策的影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看到务农“甜头”的农民工大批返乡。这种民工回流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却保证了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这就是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二)调控干预机制

通过农业政策进行调控干预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而且能够保证农民利益的稳定性,其主要手段是供需关系调节、价格收入调节等。

1、供需关系调节。

农村经济发展始终离不开农产品的供需变化,而农产品供需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体系,不仅与国内农业生产政策紧密相关,而且与国内外农产品流通政策等密不可分。在WTO框架下,世界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某一农业领域生产,采取了特定的关税配额政策,我国在2007年后实行扩大农产品出口以及发展生物能源政策都对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产生了显著影响。

2、价格收入调节。

为了干预农产品流通,政府经常采用价格收入调节机制,其中常用的手段就是制定较高的“农产品保护价”或通过增加国家粮食库存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除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之外,政府还会通过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甚至通过直接农业补贴来提高农民收入,比如我国从2006年起对农民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多项补贴政策。

(三)激励促进机制

农业政策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引导带动和干预调控,还在于激励促进农业生产,其激励促进的手段主要有需求激励、产权激励、创新激励。

1、需求激励。

农业政策的需求激励机制实际上与供需调节和价格收入调节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通过稳定价格和提高农民收入来鼓励农民保持或扩大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自从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我国多个省区小麦生产保持增长,其中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在政策的激励下自从2006年以来连续增长势头。

2、产权激励。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的制大一统模式没有有效激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了充分保证,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近来试验推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也是在通过政策调节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3、创新激励。

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不再纯粹依靠资源的数量,而是重在依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就需要国家出台政策促进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依托的创新激励机制。2012年2月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家就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量和比例均有了较大提高,为农业生产的升级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我国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不同阶段的农业政策不仅要与特定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而且需要具体的实现路径。鉴于农业政策数量的庞大,下面仅以新世纪推行的农业税取消政策为例对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简要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劳动力、资本、生产资料等要素,因此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最终要落脚于要素的投入配置、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变化。

(一)农业税取消对要素投入的影响

农业税的取消从国家范围看对国家财政虽然影响不太,但对于农民来说影响甚大,直接提高了其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不仅有了更多资本扩大到生产,而且归属感更强,这就带动了农民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

(二)农业税取消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业经济增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农产品数量和产值的提高。农业税取消之后,种粮省区纷纷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连年增产的省区除了河南省之外,东北等地区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值也在不断增长,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农民渴盼的。据统计,2004年以来全国诸多农村地区在加大农业生产投入的基础上,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即较低的成本换来了更大收益。

(三)农业税取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业税的取消直接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其收入在短期内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农民收入增长受制于多重因素,从长远来看单一取消农业税并不能彻底改观农民增收难的局面,而是需要政府从农村产业机构优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方面全面跟进,从而为农民增收构建一个健康合理的机制。

作者:蔡璨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蒲艳萍,石海彦.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的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开发研究,2008,03:74-77.

[2]安伟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08:42-44.

[3]田福.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1990-2006年区间数据[J].安徽农业科学,2012,06:3653-3655.

[4]陈立泰,王明.中围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一基于1978-2005年数据的协整检验[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06:23-28.

第二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浅析

【摘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村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在新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将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农业是我国的一大经济支柱!在全国总人口中,其中有70%是农民。在我国农村改革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含义

目前,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现在世界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保障满足后代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现在人类的发展需要。它的本质是追求代际公平,也是在纠正过去发展中忽视人的其他需求,而只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观点。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其可持续发展受到广大社会的重点关注。从范围上来看,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涵盖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其中,可持续农业指的是在资源与环境合理利用与维护的基础上,改革农村体制,创新农业技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大幅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从而满足现在人们及后代的需求,因此,又被叫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三农”和“三生”问题,三农指的是农民、农业、农村;三生指的是生态、生产、生活,因此,我们要遵循“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的原则,保障三个持续性,即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以及社会持续性,实现经济、生态、社会这三个运行机制的良性循,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在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和谐发展。

二、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自然灾害

病虫害、冰雹、台风、泥石流、以及洪涝等是我国经常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在对我国农业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稳定性。

2.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耕地面日益降低,由于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面积扩大、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肥力降低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耕地面积。

2.3缺少先进的农业机械

由于我国长期的倾斜政策,致使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及资源配置较低,存在机械化程度落后,农业生产率低下的情况,因此也就造就了我国目前农业状态仅仅维持自给自足的发展状态,且是家庭式小农经济特点。

2.4农村劳动力问题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劳动率,使农村出现了劳动力过多的情况,因此,现在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即是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5农业农村污染程度较大

由于农民缺乏农业知识,再加上其固有的种植习惯,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价格低、高毒、高残留农药,从而造成土壤板结,以及污染。

三、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3.1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实施相关战略政策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强改革力度,在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境质量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其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即是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另外,还需大力宣传与培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并建立完善的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建设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体系,深入研究环保科技。

3.3加大投入,提高生产条件

由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投资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国家应调整投资形式,加大农业方面的投资,从而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

3.4实行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水平

全面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水平,我们应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专等为阵地,加强培训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技术水平,从而实现农业改革,使传统农业向逐渐向现代农业发展,另外,可以通过送科技下乡活动,或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等手段,促进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动高新技术农业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为促进农民进入农业经济市场,应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推动农村改革的,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在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解决当下中国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作者:梁凤艳 单位:内蒙赤峰宁城县农业机械推广站

参考文献

[1]韩超.浅析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与新路径[J].华章,2014(2)

[2]刘晓敏。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J]。经济与管理,2008,(12)。

[3]张云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J]。国研报告,2006,(10)。

第三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措施

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环节,中央已经连续12a将一号文件定为“三农”问题解决研究。由此可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既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抓对象,也是中央关注点所在。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进入了“十三五”规划新时期,经济发展进入了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新常态。在这情况下,持续快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有着重要意义。对此,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3个方面来阐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1发展新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革新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首先要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速度,用更先进的农业科技去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首先,利用现代化科技革新农业生产工具,将更多更先进的农具农机向农民推广,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其次,加快农作物改良,利用生物科技和农业科技结合的优势,发展更多高产、优产的农作物品种,让农业增收增效。

1.2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兴的农村经济组织,既是连接农村家庭分散产销和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政府多年来聚焦“三农”问题所得到的产物。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存在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合作社,这种方式可以一切都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如合作社人才的招聘以及将农业研究成果转换成市场产品等,有龙头企业牵头,其产供销模式更加贴近市场要求。其次,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其产业链也会进一步加长。原本只存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但此时会向两端继续延伸,向上会将良种培育、品牌建设等,向下则是可以延伸到特色农产品市场调查等,不断了解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和满意度[1],从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更加丰富,更具发展潜力。

1.3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惠农政策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政府的惠农政策支持和补贴,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首先,充分发挥农具、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作用,通过惠农政策来支持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其次,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防止受到不合理渠道的强制购买,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最后,建立完善农业金融制度,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可行的信用担保,为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2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2.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技能

当前,必须加强农村教育,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现代化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科学文化水平就相应得不到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就会减缓。因此,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必要保证。当前,义务教育实施已经逐步迈入高水平,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在农村兴办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以此培养具有相当水准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新型农民[2],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在农业生产之余也能通过劳务输出获得额外收益,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富裕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完备依赖度比较高,畅通的交通运输能力、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快捷的电力通讯系统以及互联网交易系统都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正在来临,互联网交易平台逐步成为人们交易的主要媒介,农村也不例外。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农村特色农产品,效果不可忽视,而这要求农村有着畅通的互联网信息网络[3]。因此,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农民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手段。“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等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农民增收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当今,在我国农村中,实现“一村一品”等战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农户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借助农村专业合作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很好的效果。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帮助农户解决购买生产资料与销售农产品难的问题,而且对于农产品后续的加工、运输等产业链也有着促进作用,使农户能够分享其余环节的利益,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其次,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会逐渐产生相关联的产业链,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食品贮藏和保鲜运输等相关产业,还会促进物流产业进驻农村,提高农产品具备的附加值,这也是发达国家倡导并实施的提高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手段。在西方国家中,农业生产的初级产品直接销售的份额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的初级产品都会经过一系列深加工之后再进入市场销售环节,从而使其附加值成倍增加,如美国有80%的农产品会经过加工,附加值平均增长5倍。

4结语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针对农村、农业、农民三者制定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措施,三位一体的同时相辅相成。增强科技推动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这些具体的措施是共同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刘友珍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广顺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伍国强,诸秋南.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江西农业学报,2010(7):196-198.

[2]胡文.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付涛.陕西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第四篇: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但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发展

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思路,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提供借鉴。

1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1.1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应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相应的土地自由流转市场机制以及土地市场的价格机制,进一步在土地交易市场引入农村的集体土地。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集体土地的市场化必须要在严格控制其交易总量、强化管制土地用途以及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资产只有通过这样的措施才能发挥集体资产的活力,进一步得到全面发展,使资源转变为资产,将资产转变为资本。

1.2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

改革农村经营制度,完善资产运营、产权联结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农民的组织化意识和组织化程度进行有效加强,提升合作水平,从而使农业发展增效、农民增收。公司制的管理模式应该被引入农业农村经济中进行探索、尝试,使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承包经营以及农村的建设管理得到相应发展,释放农业经营的发展活力。

1.3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要进行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担保机制建设,从而使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拓展到农村,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提供小额信贷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要秉持市场化理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农村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

2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壮大镇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促进小城镇建设,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公司,实现各类资本一级开发,并且详细划分一般城镇和重点城镇,对道路框架的建设也应该达到更高标准;进一步加快老镇区的改造工作,健全镇域各项基础措施,实现功能的配套,进一步的优化城镇环境;要进一步开发公共配套服务的功能,利用土地、房地产业开发等项目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资源,推动餐饮、旅游等现代服务行业在城镇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给农民,实现农民增收。

2.2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促进就业工作也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型作用,对市场的调节能力进行强化,通过招聘会等各种手段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农民的就业率,从而对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3发展村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村域产业的建设可以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因此要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村域经济发展,让更多的项目实现入村发展,凭借村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以特色产品等为基础,推动各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开发能力,建立符合实际要求的科学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利用对村集体资产、土地等资源的承包、租赁、入股等各种手段盘活资源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农民的资产性、服务性等收入,帮助农民增收。

3科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及人力资源、规模型的农业生产经营转换为集约型农业资源利用、现代型农业产业结构等目标,就必须通过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这一根本途径来完成。

3.1贯彻“三年倍增计划”

农业的“三年倍增计划”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众多工程里面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促使农民增收、鼓励全民创业以及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重要意义。以农业产业的规划指导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除此之外,农业生产的品牌化、标准化也要进行积极建设,在环保、健康的中心理念引导下,生产出有机农产品,创建生态型的农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3.2创新服务机制

创新服务机制可以为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可以通过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部门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的创新,从而结合实际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拓宽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创建农村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借此加强农民生产技能,培养出大量的文化程度高、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人才资源。

4结语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只有结合实践经验、大胆探索,才能够有所收获,从而促使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其健康长远的发展,为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张金凤 单位: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01).

[2]江小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第五篇: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探究

摘要

农业经济建设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耕地面积,土地资源和农民基础比较雄厚,并为世界粮食的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加快在现代化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的转变,变革农业经济发展形式,必须正确分析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诱因制定可行的变革途径,实现农业经济稳步向前、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农业转型

近年来,我国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政策不断的优化,在调整农村经济发张方式的同时,加快了农业经济的转变,不再是一定生活范围内自产自销,而是通过粮食种植技术的提高,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以及营销网络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各个地区间农业产品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经济服务水平,并通过资金、技术和优化结构的提供,促进了农业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

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

现价段,农业科学种植技术已经在农民间有了一定的渗透力度,并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对农用机械设备的购买和使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步提高。这种植技术的提高带来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加强,不仅在农作物中有较大的体现,还在鱼肉蛋白和瓜果蔬菜中也有显著的表现,通过增加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的产能,实现了农民经济的提升[1]。

1.2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优化中,不仅是对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种植结构优化,更应该根据地区间的土质与气候的差异性,进行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对于土壤中的养分需求不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在交叉种植时,这些农作物不仅不会争夺养分,甚至会产生互利共生的现象,如大豆与玉米的配合种植。在玉米和黄豆交叉种植中,还可以通过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粮食的产能。在特色产物种植中,需要结合营销策略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实现特色产物的全国畅销。

1.3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发展形式一种都是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人员的缺失。但近年来,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利用了本地主要的经济作物,通过对技术设备的引进,在专业人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了农村工业结构的建设,能够独立进行奶制品、豆腐副产品和面食类等产品的加工。

2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2.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目前,虽然我国在不断的加大农业经济建设的资金、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较大,科学种植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普遍使用,较多地区的农业种植条件仍旧比较落后,没有在一定的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实现农业的高效建设。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大型的种植机械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农业的经济建设效率在计划和显示中具有较大的差距。

2.2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经济建设的提高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的,在农业的应用科学中,我国的技术人才比较欠缺,在科技推广中常由于推广效果不佳,造成了科技在农业经济建设中支撑能力不强的现象。在优质的土地种植中,没有优良的育种基础,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和机械化的普及中缺少科技支持,对于科技培训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更是欠缺。

2.3产业化水平不高

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建设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产品和农民收入的双丰收。但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比较落后,没有特色产品和精产品的产业化升级,在市场环境紧缺的有力条件中,失去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契机[2]。此外,在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的经营场所中,由于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的缺失,加工后的成品和半成品长由于质量问题,没有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销售优势。

2.4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在限制农业经济建设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态环境的制约。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应用,土壤中的营养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并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土地沙漠化严重的情况中,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的政策,耕地面积也在减少,并在工业三废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中,耕地的生态环境一直恶化。这些生态环境被破坏和资源紧缺的问题是成了制约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因。

3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3.1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传统的种植方式中,较多依靠天气的变化来被动性的获得丰收的,但在暴雨和干旱等较差的天气变化中,就会大面积地影响粮食产量,这就要求必须运用先进的农业基础设备。例如,在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中,通过水库、塘沽和水闸等形式,农田在较差的天气中通过灌溉和抗涝的方式,保证了粮食的稳定收入。

3.2大力加强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和桑蚕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集中农业结构调整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进一步优化畜禽生产结构,积极发展猪禽牛羊生产,突出发展奶业生产。加快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

3.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建设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农业建设中,应逐渐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支持,通过技术人员在农村的技术培训与管理,促进地区农产品的产业化升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扶持,鼓励农民自主创新经济建设,通过对特色产品的种植与营销,将闭塞的农业经济向全国市场开放,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3.4积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探索新的土地流转形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4结论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来看,农业经济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要逐渐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更多的农业基础设备,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并提高新农村经济开发项目,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良好的销售渠道,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服务,促进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环境中的经济建设。

作者:吴大琼 单位:四川省大竹县高穴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夏兰.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12(10).

[2]丁志国,张洋,高启然.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J].中国农村经济,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