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跨国效应及免疫对策

金融危机跨国效应及免疫对策

摘要:金融跨国波动形势与传播机制等变数使金融危机的跨国效应愈演愈烈,稍不留意便会借助外贸渠道迅速“传染”至其他国家,而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作为外贸高依存度国家,我国应立足内需的策略需求,适度降低对外贸易的过度依赖;国际贸易要“走出小圈子、闯出大市场”,理顺贸易伙伴新型多元化机制;以制度措施促规范,实现贸易集体固定式汇率制;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国际金融货币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维护国际金融经济稳定的效能。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金融危机;跨国效应;免疫对策;探究

目前,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愈演愈烈,随之带来“雪球”效应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屡有发生,这种经济高关联所引发“传染性”危机的迅速蔓延,已引起理论界与舆论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这样流行性“顽疾”,学者们痛心疾首、大声疾呼,以不同的声音唤醒人们对这种世界性“传染”危机的警觉与重视,提醒世人应尽快、竭尽全力加以解决。

一、基于金融“顽疾传染”的危机路径辨识

为规避这样的“顽疾传染”,国内外理论界则始终把防范金融危机传播机制作为经济发展头等要务,并不懈致力其研究当中,竭力从看似杂乱无章、并无关联路径中辨识相似或相近的特征,在跟进的特征突破中寻觅一种预防危机“重演”的有效手段。有知名学者曾提出,市场中一旦出现与市场汇率不协调“音符”,即便是政府的“强硬”宏观调控,其结果也必将是背道而驰,金融危机则一触即发。尽管学者研究危机问题的立意视角各有不同,但基于实际结合理论研究问题的思路是相通的,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金融危机路径的理性辨识。路径一:共生因素的辨识。一般而言,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协调价格运动多由共生因素导致,由此而引发的各国货币危机皆源于此。该理论辨识点在于突出解释了一些新型工业国家货币危机的根源,在遭受国际商品的价格冲击影响,国内货币危机通常会一触即发,而危机的“罪魁祸首”则是来自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调整政策,即便再多一些挣扎,也如同风雨中娇弱的身躯难以撼动大树一样,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路径二:外贸危机的辨识。用一句形象的话讲,外贸危机就是国内危机通过贸易活动形成国际外溢,从而引发国际“连锁式”金融危机。该理论辨识点强调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提出国际贸易危机其传导渠道不仅限于贸易国之间,由此还可带来第三方市场的动荡,也就是说某国家的发生货币贬值,在出口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无形中也间接性掠夺了同类商品生产、供应国家市场,其结果则是国际性市场预期将被无情打压,贬值国汇率势必险象环生,最终诱发货币危机。路径三:资本市场的辨识。资本市场作为老生常谈的话题,重拾话题又有新的市场说法。国际化资本危机新的表现形式为跨市场的金融危机,资本国际化的渗透无形加剧其危机的“蔓延”和“传染”。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流的层层深入,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也逐渐挣脱了国界限制,而彼此紧密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形下,一种国际流动性货币资产频繁交流在所难免,一旦其中某个国家发生流动性危机,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头寸拆借缓解,尽管能短期奏效但也无形加大了他国潜在的货币危机风险。倘若国家间的资产运动具有高度共性之处,则金融危机可借助跨国市场背景下的套期保值迅速外张,造成他国“再蹈覆辙”,显示出跨国危机的“传染高发性”。路径四:投资波动的辨识。投资者的市场运作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相关价格波动的主要诱因,不规范的投资行为极易引发金融危机。对投资波动的辨识,应着眼于投资心理预期与资产市场调整行为的冲突环节。金融市场由此而导致的波动与前三种大有不同,这种波动的出现并非国家的经济实体基础暴露非稳定性,而是一种由投资者单纯行为导致而成的资本短期异常流动与大幅资产调整等,由此带来某国国内以及跨国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骤变波动。

二、源自危机“跨国传播”的病态机理探析

爆发初期的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为主表现在国内市场,但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驱使,这种局域性的小范围危机则极容易蔓延,借助外贸渠道就可轻易传至其他国家,如同“肿瘤”般孳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规模危机。外贸活动是其借助的主要传播渠道,贸易伙伴与竞争对手是其实现跨国传播的主要力量。究其病态传播机理主要如下:(一)贸易伙伴传播机理。这种传播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直接双边贸易传播,通常情况下,“危机源”主要通过外贸交易、对外商品及货币投资等扩散路径,将本国风险传播扩散到其他合作贸易国。其病态机理主要是,危机源头国家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形成本国货币在短时期内大幅骤然贬值,带给贸易合作国家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同步增加的巨额贸易赤字。阵痛之余,合作国的外汇储备也骤然减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被动经济趋势也极容易让这些国家成为国际货币投机者的冲击对象,结局更不容乐观,最终将遭受货币危机的冲击。在此情形下,危机源头国家大幅的短期货币贬值必将同步拉低贸易国家的价格水平,造成贸易合作国家价格消费指数的整体下降,相对合作国家居民消费,国内市场的货币需求量也相应减少,而外币兑换需求则反其道而行之,短期内骤然上升,对外汇储备无疑又“雪上加霜”,更加严峻的货币危机如履薄冰,极易导致再次恶性循环。(二)竞争对手传播机理。如此称谓的传播可理解为间接性双边贸易传播,究其根本,尽管对象不同但也是凭借贸易联系与对手国家将危机“传染”开来,所不同的只是传播形式与贸易伙伴传播略有不同而已。可将此传播路径如此假设,A、B两国为竞争对手,倘若A国遭受了货币危机,在大幅贬值出现的同时也将带来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的短期“利好”,而竞争国B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绝不可“袖手旁观”,危机面前也必然是采取相应的货币贬值政策积极应对,同步刺激跨国贸易。表象看竞争对手B国的做法似乎无可非议,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实则不然,该种情况一旦出现,B国则会无形增加被投机者实施货币攻击的潜在风险。同样使原本只发生在一国之货币危机扩散、蔓延成跨国型多区域性质金融危机。

三、整合国内“危机免疫”的应对策略思考

经济全球化彻底打破了国际贸易传统格局,使得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行展现出系统性与复杂性交合的时代特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提速经济做出整体努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复杂式、传染性与强破坏性等负面话题。如何做好“危机免疫”相继成为各国预防、化解金融危机的“众矢之的”,致力落实两点要求,处理危机时,既注意危机系统的结构研究与功能探索,有注重“危机免疫”的整体性功能。落实到经济发展当中,要求国家整体形成紧密性贸易关联,自对外贸易体系的功能整体改善着手,依托调节系统与配置资源效能“强身健体”,达到减缓风险传递的把控能力。全球2007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是喜人的,这其中虽然经济运作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其整体破坏程度还非常有限,十年的经济发展走向令我们十分欣慰,足以这样告慰我们前进中的祖国:十年中国经济不懈于发展正常态;十年间我国的外汇储备始终处在持续递增态势;进出口贸易仅在2009年偶现小幅波折,但很快归位平稳增长局势;我们的外债余额始终控制在理性区间;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则一直控制在合理的态势区域,人民币并未发生大幅贬值的情形。这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说明2007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平稳喜人,尚未发生货币贬值、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及经济衰退等类似金融危机诸多感染迹象。但所有这些并非我们做得尽善尽美,工作中也并非高枕无忧,依然需要落实相应的必要措施,切实增强“危机免疫”能力,拓展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首先,立足内需策略发展,降低外贸经济依赖度。纵观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出入度与节点权整体排名,全球前五的荣耀无不令国人欢欣鼓舞。但我们这样一个进出口大国,也意味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我们国际贸易的经济依存度还相当高,尽管与世界国家贸易有着联系紧密的优势,但反应在侧面的问题也让我们尴尬不已。从跨国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分析,我们这种外贸依存度将导致遭遇他国金融传染风险的危机概率异常超高,鉴于这样的情况,未来我们应立足内需策略发展,将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源置于国内市场,适度降低外贸经济的依赖度。虽然过去几年的外向型经济对提升国内就业率贡献突出,但从发展的眼光看立足内需才是经济制胜发展的法宝,也是消费拉动更持久、经济发展更安全的动力之源。第二,拓展对外贸易空间,构建经贸伙伴多元化。置身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天,要想成就更快的自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高效融入。相对我国发展而言,以往历史上与日本、美国的贸易频繁接触,固然保持了国际进口额、出口额多项指标的持续增长,但相比未来发展所需还远远不够,更不应该仅限于此,基于贸易国过于集中考虑,这种现象极易诱发感染危机。本着惩前毖后的原则,今后我们应重力拓展对外贸易空间,吸引发展新的贸易协作伙伴,尤其要切实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联系,携手打造经贸伙伴多元化的新格局。第三,助力国际金融货币协作,维护国际金融稳定效能。置身国际金融与世贸经济,则必须自觉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否则,任何国家均难以独善其身。关于这一点,仅从危机的传播渠道便可透视一二,要想破解危机,惟有将“传染源”杜绝于国门之外,方能终止危机,杜绝扩散。作为快速振兴的经济大国,我们应当积极投身国际货币金融协作之中,也只有这样,持续发展的经济强国方可续写可能,我们的身边才能有一个更为稳定健康的国际金融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成,王建军.国际金融危机:直向性传染到交叉性传染的动态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09,(6).

[2]谢尚宇,周勇.次贷危机中的传染机制研究和策略分析[J].管理评论,2009(2).

[3]薛熠,何茵.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创新的金融危机测度指标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0,(5):69-83.

作者:姜天扬 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