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经济体中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落后经济体中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一、落后经济体中金融利率问题及不利影响

实际存款利率是负数或者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会抑制金融中介对实际债权的需求,带动总需求的减少,从而降低金融过程中为投资提供储蓄的积极性,降低了储蓄的动力。另一方面,实际贷款利率很低或者为负数,会引起贷款需求超过贷款供给,由于贷款利率的限制,许多的投资项目并不能通过贷款利率来辨别,过多的贷款需求只能靠信贷配给来解决。然而,配给制度会带来垄断权力,滋生腐败。拥有配给权力的借款人和中介机构能够私分低贷款利率同市场实际利率之差所产生的利差利润,这种资金配置方式会提高社会成本。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方面,中介机构在低贷款利率限制下会尽量躲避风险,以保持流动性偏好。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倾向于给具有信誉高或长期稳定经营的优质企业放款,而缺乏动力去寻找新的或潜在的优质客户群并给予放款。大量资金会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回流到货币当局或以政府债券的形式转移到财政部门。资金的回流只会引起名义货币和非货币性间接金融资产的增加,加快通货膨胀速度,进一步抑制实际金融增长。

二、落后经济体中金融抑制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落后经济会推行金融抑制政策?落后经济推行金融抑制政策的现象在现实世界范围内是相当普遍的。高利率长期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剥削性的典型代表,社会对其最常规的处理办法就是施行禁止措施。在落后经济中,反高利贷的法令和道德约束是广泛存在的,以防止资本大量流入投机动机行为妨碍了生产性资本的投资、避免由高贷款利率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的通货膨胀或者保护社会弱小群体免受苛刻剥削。其次,控制名义货币供应以满足政府财政和政府制定计划的要求。落后的经济总是倾向于用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名义货币的扩张是一种变向的对实际货币余额的课税。政府赤字性的财政支出,往往需要货币的过度供给来支撑,这种过度货币供给的通货膨胀征税方式进而也会加剧通货膨胀。金融政策的理论导向使得落后经济体金融偏离原理论最优结果,致使走向金融抑制道路。经典经济学的货币市场均衡是处在一个假定价格固定不变,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完全是具有弹性的。当货币管理者扩大货币供给时,实际货币的边际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r都将下降。随着利率的下降,预期的货币购买力会减弱,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会大于现行的利息率,实际投资量将会增加,人们实际工资率和人均消费水平都将提高,较高水平的产出还会增加储蓄量和资本存量。当实际货币的收益率r降至到极低水平时,即经济学家所认为的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流动性偏好几乎处于绝对,货币当局这时会失掉它对利息率的有效控制,储蓄与物质资本之间转化不可能进一步进行。可是,在落后经济中,利率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往往不是那么灵敏,并且名义货币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也非常不稳定,货币当局会倾向于稳定货币扩张、控制金融资产利率和其他限制手段等金融抑制政策的推行。最后,依据金融自由化无效的实证判断的结论会使得金融抑制政策在落后经济中更受欢迎。许多落后经济体认为金融深化对落后经济来说是不现实,也是超前的发展战略,金融抑制政策加上其他干预措施则能够在为经济产生“租金”时,将经济合理地安排、利于资本形成和促进产业发展。

三、金融改革的方向

没有货币深化,非货币性金融发展就不可能进行,因此货币体系改革应该是金融改革的首个突破点。货币改革的关键在于货币当局应将刺激货币需求作为政策目标,并通过掌握更多政策工具达到这一目标。货币市场是货币体系的重要部分,它提供名义货币的供给,并运用政策工具影响社会的名义货币需求。货币当局用各种手段引导人们对未来的实际收入和人均财富拥有较高期望。如果人们能确信经济前景相当稳定,人们就会更加注重将来的消费从而增加当前储蓄,这样也就改变了货币资产同消费之间的替代率。货币市场上主要的政策工具是为影响实际存款利率,而影响实际存款利率的重要两个变量是名义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货币当局一般愿意通过货币供给(名义货币量)调节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就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因此,货币体系改革需要经济部门的货币保持外生性,而这个保持外生性的货币供应方式,就必须建立独立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经济学家们认为实际货币是社会财富,是作为一种社会收入,它可以被货币发行者当作一种创造收入的来源,即通过变向征收通货膨胀税方式获得收入,大量实际现金余额存在会阻止私人部门实质资本积累,即货币与实质资本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在不同的经济条件假设上,肖和麦金农都将货币作为一种债务,货币的发行只能是用来购买现存的财富或者吸收存款来进行资本积累,持有现金意愿提高,会减少私人部门为未来购买所进行的内部储蓄的机会成本,资本于是从私人部门跳离出来,从而转化为资本积累。金融改革派主张在资本市场上的贷款利率需要自由化,其理由就是,市场上反映出储蓄稀缺性的价格,可以提高储蓄率,改善储蓄配置,促进劳动力对资本设备的替代,并有助于公平的收入分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抵押市场等长期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和积累对储蓄率和储蓄分配有着重要作用。许多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刺激长期金融发展,如对股息收入减税、以买证券形式代替纳税、发展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等。人们希望这些措施和市场能够推动金融过程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便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为社会提供储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这些金融机构从资金性质来看,一般都是由中央银行或财政部设立,一般不是为更好的经营而设立,并且一般不参与储蓄活动,其主要职能是分配。一般与它相关的投资项目,大多数是通过提供低息或补贴贷款弥补投资利润低,从而吸引商业资金参与,这种项目多数是政府经济政策导向和支持的重点。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说是一种金融抑制手段。金融自由化为它们提供很多机会,它们可以作为一般性金融机构,实行商业化运作,进行市场化融资,保证资本充足率,加强其在金融资产市场上的竞争。政策性金融机构是金融系统地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过程中,应当以风险防范和控制为核心内容,以此维护金融市场体系稳定,同时应当遵循金融市场的客观规律。

作者:肖立东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