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非均衡性金融论文

资源配置非均衡性金融论文

一、安徽省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性的福利损失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资源是诸多类型资源的一种,这种资源的流动性很强,流动范围也很广,存在追求资源配置高效率的内生性。因此,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就客观决定了金融资源配置会呈现非均衡性态势。从短期来看,我们期待这种非均衡性存在,因为它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不适度的非均衡如果一直存在,会对区域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这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本文结合安徽省的行政区域划分,从福利效应和损失效应两个角度,分析安徽省金融资源配置所呈现出的非均衡性。

(一)福利分析

1.集聚效应

各个地市都需要金融作为资本输出的强大支持,安徽省也不例外。安徽省经济金融发育不足,金融综合服务有所欠缺,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手段方式不够先进,风险控制程度不足,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和信息服务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与之相反的是,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凭借地缘优势,作为各类金融机构的集聚中心,无论在资本输出还是资本运作管理上都具有明显优势。从标准离差率来看,如果样本中剔除了合肥,该值明显降低,说明合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资源配置的均衡,集聚效应在合肥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2.信息外溢效应

作为特殊的企业,金融机构可满足企业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多样化产品的同时也可以拓展盈利空间。从安徽省内来看,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基础设施都较完善,具备为其他提供全方位市场和金融信息的能力,是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对产业集群协作和资源流动有着良性助力。引进外资额的标准离差率为0.9453,处于相对高位,这说明实际利用外资在各区域的非均衡性明显,很多缺乏信息的地区难以获得外资青睐,全省的整体信息外溢效应较弱。

3.辐射效应

区域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安徽省将“梯度开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用在了区域建设的过程中———先建立增长极,待其成熟后向地区辐射,最终实现整体经济金融的均衡发展。合肥是明显的增长极,由于其具备长远发展的前景,投资报酬现对于其他区域较高,资源的倾向性比较明显,此外合肥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也推动了合肥增长极的成熟。我们可以设想和展望,皖江城市带区域的建设及产业升级、安徽省其他地市经济发展,依赖于强大金融力量的支持,合肥作为金融中心需要有能力提供配套的资金和金融产品,实现对其他区域的辐射。遗憾的是,目前的统计数据并没有反映出合肥的带动能力,临近合肥周边的城市,比如滁州、淮南和六安,GDP总量远远落后于合肥,金融市场更是缺乏足够的发展,合肥的辐射效应十分有限,亟待增强。

(二)损失分析

1.经济短边效应

各地较大的GDP差距是经济短边效应最好的体现。此外,表1中贷款总额的标准离差率为1.4231,这表明信贷资源的投放过度集中,资金分布偏向性较为明显。商业银行在选择资金投向时,对不发达地区缺少重视,对中小企业设置的门槛也较高,而对发达城市和大企业配置了较丰富的资金。但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充沛,它们尤为需要资金的支持来保证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这还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存在明显差异,严重挫伤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2.市场割裂效应

上市企业数量的标准离差率值为1.30519,上市公司筹资总额的标准离差率值为1.352545,相较于其他指标该值很高,特别是滁州、池州、六安等地的股票筹资额曾经为零,这意味着金融市场被割裂,直接融资结构极不均衡,证券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明显存在非均衡。

3.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

金融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资源配置长期失衡,会引发社会分工紊乱、产业格局混乱和产品市场割裂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最终恶化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业城镇建设项目投资和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在不同区域的波动较大,意味着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异性明显,各区域难以发挥自身优势,造成资金逃离或是过度溢出,引发恶性循环。

4.二元结构差异效应

最近几年,安徽人口众多,相对贫困人口的上升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控制,虽然安徽省对贫困地区给予了更多的重视,提高了扶持程度,但是由于历史沉淀过厚,区域经济差异并没有得到解决或控制。不仅如此,金融资源反而不断集中,进一步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安徽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民工流动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民工流动能够避免劳动产能闲置,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优化,但是如果规模过大,带来的将不只是人口流动的无序性和对脆弱的基础交通设施的挑战,还会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扩大。综上所述,分析安徽省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的福利,只有合肥从集聚效应获得了较大福利,其他非均衡福利在安徽省十分缺乏。合肥仅仅是省会,其独立发展再卓越,全省经济也不会因此而发展,全省人民生活状况也不会因此而改善,因为其他地市并没有因为合肥非均衡发展而获得充分的福利。与之相对应的,分析安徽省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的损失,表现则十分显著,特别是经济短边。这样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的状况,是一种不良状况,对全省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造成了阻碍,如果任其发展,非均衡必然会演化为失衡,对经济金融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的引导,把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寻求省内各地市的均衡发展。我们要主动利用资源辐射和扩散所形成的能量,构建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金融系统整体的协调与优化。

二、安徽省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

针对前文的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性的福利损失分析,本文认为:全省经济要想实现共同发展,首先要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与优化,而这需要把握整体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轨迹,积极利用各个区域的共生性和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遏制区域经济不协调的恶化,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防止差距扩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三大构想。

(一)金融效率是基础

金融效率衡量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成熟的金融市场必然伴随着较高的金融效率。提高金融效率,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综合外界因素,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因地制宜,改革金融体制;三是正确认识政府角色,实现合理定位;四是明确主题,培育金融市场;五是处理好局部金融和全局金融,兼顾二者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为调控非均衡打下基础。

(二)协调均衡是关键

实现金融全面均衡发展,其落脚点在于金融结构的合理调整。安徽省的经济金融有其自身特点:从短期来看,现阶段的非均衡战略能够拉动经济金融的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期来看,协调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协调均衡的真正目标并不是单纯的均衡发展,它要求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实现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因此,我们需要提升经济发展中长期落后地区的发展动力,使得长期均衡发展战略可以实现兼顾协调的均衡。

(三)金融创新是发展

金融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金融创新。不同区域的金融市场必然存在差异化,其各自的发展思维、发展模式和金融潜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样背景下发生的金融创新也一定会带来不同的创新结果。金融创新作为金融更新和升级的动力源泉,如果能够不断丰富,相信会带来金融多层次的发展。当下,我们要扩大人才和科研方面的既有优势,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高新技术研究。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及皖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充分发展的机遇,我们要把握机会,实现以点带面,不断创新金融市场和产品,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科教兴皖”。

作者:王佳 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