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贷前控制

物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贷前控制

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运用,由物联网与金融相结合而成的全新物联网金融模式,以其更客观、智能的信用体系逐渐成为了当今互联网金融的高阶模式,对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贷前控制状况分析,阐述在物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贷前控制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物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贷前控制

物联网在通俗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针对人与物、物与物相连通的延伸和扩展。也正是如此,物联网金融将物联网技术和实体经济有效结合,其能够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等通信感知技术,收集并分析各种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数据,将资金流、信息流和实体流融为一体,打破互联网仅限于虚拟世界的局限性,从而建立起客观的、完善的全新信用体系,有效降低因信用问题产生的金融风险。而物联网金融的发展既响应了“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号召,顺应了国家的发展趋势,也为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使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行为来控制和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有效连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建立起人与物的联系。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构建完善的贷前风险控制体系,使商业银行信用体系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实现业务创新,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打破了原有的银行信用体系过于主观化的格局。有效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1物联网金融的内涵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项重要突破,物联网金融也在近年来逐渐走入普罗大众的视野,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但对于物联网金融的具体定义,目前各界并未达成一致定论。在物联网金融尚未达到像互联网金融那样被公众所熟知的情况之下,部分公众对于物联网金融的刻板印象仍停留在其是一种基于物流或公共服务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等的集成服务,并认为它只是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具体体现。但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相比,物联网金融不但可以实现在“物”上的广阔延伸,更有效地解决了虚拟经济对信用体系构建的不完全性,借助物联网技术将实物进行信息化处理,将其间接转化为可以被实体经济实用并追踪的信息流,实现全面数字化处理。其所涵盖的领域之大可以使物联网金融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发挥显著的作用。物联网金融的显著特征在于其首先打破了传统金融在服务对象上的局限性。传统金融在中小微企业支持上的欠缺让很多类似于网商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得以萌生并迅速发展,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侧重于具有不确定性虚拟环境的体系,使其无法有效解决实体经济信息掌控不足、信用体系不完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其次,物联网金融具备高度智能化的特征,通过传感器、RFID、GPS等关键技术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智能控制,极大程度上解决传统金融对中小微企业信用支持不足的问题,弥合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缺乏有效控制的短板,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通。最后,物联网金融系统通过有机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流,汇成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库,从而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支持,完善对实体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可见,将物联网金融所带来的高智能技术运用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贷前控制上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体系的一项大势所趋的变革。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贷前控制存在的问题

2.1信贷管理制度落后,尚未实现客观化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较为落后,近几年国家不断引进西方商业银行的先进技术,并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努力发展一些科学的贷前管理分析方法,但在评级制度系统和量化分析模型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部分商业银行在放贷前缺乏深入细致的贷前审查工作,甚至不对申请人进行信用分析;风险意识淡薄,在贷款利率上不能体现出不同种类贷款的风险差异;在贷款风险管理中也存在不规范性,致使有关贷款风险的量化措施尚未实现客观化。

2.2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队伍缺乏较强的独立性,工作效率低下,信贷资产质量不高,风险较大。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贷款带来的巨大信贷风险;而现行的绝大多数贷款由于其投入多产出少的特性导致贷款难以保证效益或及时收回;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市场垄断现象导致的经营规模过大,效率低下;信贷管理部门和其业务部门在行政角度上划分不明确,导致信贷管理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无法起到对整体信贷业务的制约作用,出现“班门弄斧”的现象。另外,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难以保障,各类不良贷款在信贷业务市场“鱼龙混杂”,即使在剥离工作结束后,仍有大量新增不良贷款困扰着控股商业银行的发展。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并不能做到像西方商业银行一样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形成独特的运行体系。

2.3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本过度浪费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和客户信用评级标准,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信息不确定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甚至由于这种银行及客户之间庞大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严重的“孤岛现象”。在经济衰退期,互联网金融受经济周期波动剧烈,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设置的信贷部门之间职能趋同,商业银行不得不在贷前耗费大量资本用于调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问题并推算其违约风险,造成大量资本重复浪费。

3物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贷前控制中的创新应用

3.1促使商业银行信用体系及风险防范方式的客观化

现行的商业银行贷前控制信用体系是由银行工作人员通过对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再以此给出信用评级和融资支持,由于这种信用体系大多以来的是银行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属于主观信用模式,很容易造成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掌握不够透彻,由于虚拟数据的不真实性使商业银行发放过多不良贷款,严重困扰控股商业银行的发展。而如果将物联网金融其独特的完全客观化的信用体系运用到商业银行贷前控制信用体系之中,建立起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庞大的数据资源库,通过这种创新型的数据资源共享,为银行的贷前控制获取前所未有的海量实体行为数据,这与互联网金融过多无法证实的虚拟数据相比更加真实有效。由于物联网金融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与传统金融市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降低。且物联网金融模式处于风险和收益确定的环境,在相同信贷规模时,采用物联网金融模式的商业银行贷前控制对于同一企业或同一贷款的违约概率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低于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运用物联网金融技术生成的客观信息数据为商业银行银行贷前控制建立客观、完善的信用体系打下数据基础,实现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由主观向客观的转变,直接促进银行信贷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高。例如,具体到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开展有效的贷前调查,直观地收集到客户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等内容的大数据,全面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从而及时调整其信贷金融服务方案,让商业银行的信贷与客户信息之间形成良性动态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不需要再通过贷前庞杂而又无法保证真实有效的信用调查来界定贷款申请人的信誉,只需要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器从庞大的数据资源库中实时采集信息。这种基于人与物、物与物的海量数据资源,将原本滞后性的主观信用调查变为全面客观监管,大幅提升信贷业务效率和质量。

3.2解决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信贷市场悖论问题

信息经济学观点指出当信息不对称时会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随着物联网金融技术的广泛应用,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管交易客户的信用状态,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贷前控制不确定性,加强贷前防范,提高信贷业务的收益,降低损失。应用到具体业务之中,由于贷款申请人与银行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申请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例如贷款重复质押等。而物联网金融的介入就彻底解决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孤岛现象”,甚至能够在未来某一阶段达到“完全信息”的信息全透明状态。通过运用物联网所衍生出来的RFID、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使贷前控制更加真实客观,实现对贷款申请真实客观的全面监管,甚至可以实时监控抵质押品的状态。此外,我国现有商业银行依赖于抵质押品作为信贷业务贷前控制的增信工具,但抵质押品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反而可能造成信贷悖论。虽然抵质押品在理论上可以增加贷款申请人的还款保障,风险应当大大减小,但在国家所查获的不良贷款中,反而是信用贷款占比最少,抵质押贷款最多。产生这种信贷悖论的原因主要在于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认为贷款申请人无法偿还贷款时可以以物抵债,而放松了贷前审查和审批。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一方面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分布式储存和参与者共同维护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将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库相连汇总成一个庞大的数据资源库,全面实时掌握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从而加强贷前控制力度,有针对性地发放信用贷款。

3.3熨平信贷业务经济周期波动,节约资本

由于互联网金融体系是基于虚拟环境运转的,加之虚拟环境所带来的信息不确定性,使商业银行在贷前控制方面耗费过多资本,易受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的剧烈影响,具有“亲周期性”。而物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贷前控制与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相关性较弱,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违约风险将明显低于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这是因为物联网金融极大程度的消除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客户违约概率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低,对资本金的影响较小、要求降低,使商业银行能够从原有的贷前审查和审批阶段节约出更多资本空间来扩大信贷规模,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起到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璇.物联网金融下银行创新转型及风险防范的思考[J].华北金融,2017(5).

[2]李思霖.平安银行:布局物联网金融大未来[J].中国金融家,2017(2).

[3]阙方平.颠覆性变革悄然来临:物联网金融“十大假说”[J].银行家,2016(11).

[4]翁婷.中国物联网金融前世、今生与未来[J].企业研究,2017(10).

作者:李雪迎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