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摘要:文章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应用元认知的研究结果,探讨了元认知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研究性学习模式,文章从课程方法论思想的渗透、加强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研究能力、运用元认知迁移性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和实践。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元认知;创新能力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创新性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有创新能力,而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缺乏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为引导学生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思考,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支持课程学习的研究性[1]。本文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元认知的思维模式,构建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研究了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管理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管理经济学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是一门把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基础课程。它一方面为其他专业课打下业务理论和方法基础,同时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对提高学员分析经济问题、提高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既要体现其经济学理论性的一面,又要注意经济理论与方法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其重点和难点在于经济学与管理实践的结合上。因此,该课程具有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知识面更广、实践性强等自身特点。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管理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反映该课程难学。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管理经济学不仅概念和公式多,而且与其他基础课程联系紧密,用到的数理基础知识深而广。其次,管理经济学涉及各种研究方法、计算公式,图表繁多。最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内容较为抽象,学习中需要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掌握。二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应用能力差。学生对很多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只停留在机械记忆上,缺乏对其经济涵义的理解,缺少将管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问题的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能力较弱。为了提高管理经济学课程的讲课水平,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能力,笔者运用元认知的思想方法,从备课、讲课到课后指导,做了一系列尝试,初步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二、元认知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

元认知是近年来在人类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调控[2]。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指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个人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迅速达到目标。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3]。随着人们对知识及知识体系认识的提高,认识到创新能力与人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的系统,将书本与课程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需要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相互适应。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动态性,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化,其创新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呈波浪式前进。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创新能力的差异性不断增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总体创造力的成绩上,而且也表现在创造力发展的不同维度上;同时,由于大学生具有的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其创新能力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地是由专业知识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相结合而产生的。创造成果的产生通常是由于采纳和使用某些思维方式直接导致的,而采纳和使用这些思维方式显然都是创造主体元认知监控的结果。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存在显著的相关,这种联系的实质是因果关系。思维品质中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由此可知,元认知对于创新能力起核心作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在本科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培养其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元认知本身的特点的认识,笔者认为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1.从元认知知识的认知策略的角度来分析,教学中必须将管理经济学方法论知识与管理经济学本体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管理经济学本体知识的同时,体会与掌握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笔者在本科生课程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研究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说,科学的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依靠证据、利用假设和理论、运用逻辑推理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2.从元认知监控的角度来考虑,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处在积极有效的调控之中,必须采用元认知迁移教学法[4]。因此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要以渗透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创造性能力,以研究性和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认知过程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在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实施有效的元认知迁移,有效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迁移能力。

(二)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管理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的渗透

管理经济学主要应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问题,而传统经济学是一门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过程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实践与思维过程。在整个传统经济学发展史中,其研究过程不仅发现了经济学本身的体系与规律,同时也创造了许多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体会一条管理经济学科学研究的思路,即现实问题———科学假说———科学研究———结论的研究过程。因此,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科学假说能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创造一种由“问题”到“结论”的探索式教学模式。要达到这种目的,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注重科学方法论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实践的经验,二者结合,无论讲自己对方法论的领悟,还是转述别人采用的方法论,都会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其次,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每讲一个内容,都要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按照“发现、加工和抽象出有关的问题”的思维模式介绍相应内容,把管理经济学的方法论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之中。例如,在管理经济学课程中,“生产理论”一章较为抽象,学生往往只记住许多计算公式,而对其背后的具体应用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从具体的企业生产实践问题出发,引申出不同的生产决策问题,将其传化为生产函数,最后运用最优化方法解决这些管理问题。与此类似,从管理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弹性分析、实证研究、变换、逆向等分析方法,提高了学生应用管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应用和创造的能力。在创造性能力培养中,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人口”,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发现问题能力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还需要与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紧密联系起来[5]。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掌握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科研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激发对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并且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管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管理经济学课程的研究性

要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有实践环节的配合,否则只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因为管理经济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一方面是课程事实、规律的学习,另一方面更是对管理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过程,通过有目的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形式对管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评价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管理经济学实践教学的设计中,我们认为管理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理论和理论能够“懂、管、用”。“懂”是理解管理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管”是学会将管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用”是在学会基本应用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经济与管理问题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因此,针对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我们构建了管理经济学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4个层次组成,即基础层,提高应用层,综合应用层,课外科技活动层。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主要通过各种案例与命题来进行。我们总结的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将案例与命题内容分为“基本命题”与“扩展命题”,将部分案例指导书改为任务书,先“经济学”、“管理学”分离训练,后“经济学”、“管理学”混合训练,最后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联想对美国IBM公司PC部门的收购、我国电信部门的竞争、互联网行业发展变化等,要求学生进行实证分析,加强综合性设计性案例,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解决方案。特别要注意案例与命题要留出发展个性、创造性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是根据管理经济学研究活动中的需要和课程特点来确立的,特别要注意课程实践过程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的案例分析往往是“生搬硬套”,缺少对案例与命题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的具体应用,这样的案例教学实际上没有达到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进行充分的准备,从元认知能力培养的角度,在案例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什么;(2)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什么理论和方法;(3)检查与分析学生的分析过程有没有不合理处,如何改进?(4)通过本案例重点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3.管理经济学课程元认知迁移性教学策略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管理决策的学科,因此,元认知迁移性教学是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迁移的本质,实质上是两种学科或课程之间在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上相同要素间的影响与同化、学习的迁移。迁移能力反映了主体对迁移对象的元认知水平。根据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我们主要使用如下三种迁移策略:(1)概念的迁移。新的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某一专门知识的起点,需要教师从现象和事实中加以概括和抽象,是新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管理经济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管理决策问题,而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是其理解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迁移性教学策略,从经济学的概念出发,引申出类似的管理决策问题,提高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在管理中的应用。(2)经济学规律的迁移。经济学规律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体系。经济学规律与管理决策问题之间存在一些相同要素,因此可以将经济学的规律进行不同学科(课程)间的迁移。从元认知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理论与规律能否进行顺利迁移,取决于它们之间对导致规律产生的深层原因(原理)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因此,在管理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管理决策问题与经济学规律之间进行内在的原因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3)问题解决思路的迁移。心理学研究表明,专家与初学者解决问题主要区别是,初学者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由于缺少对不同知识的系统掌握,通常使用零散知识来处理问题,而专家则往往用不同领域知识组成的有序“知识组块”来处理问题。从元认知理论来看,迁移过程本质上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组块”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管理问题与经济学理论之间存在问题产生机制的相似要素,因此可使用水平迁移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如将经济学成本理论中的成本变动规律运用于企业成本决策中;将完全竞争的市场门槛用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等。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可以通过系统而长期的问题导向教学得到改善。在管理经济学问题导向教学中,一是要注意研究问题的设计。教师要结合课程知识设计问题,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带着研究的结果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和讨论。二是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主要是管理经济学的方法和体系)和元认识迁移方法,对问题进行仔细地审查,分析并寻找问题解决方案。三是加强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目前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笔者认为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深入讨论,可以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将课程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解决方案的分析,扩大学生的视野,甚至可能推导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结论与方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元认知能力。

四、课程建设的效果与思考

通过引入元认知理论和对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与内容的改革,该课程教学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案例分析的程度大大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表示肯定,借阅相关教材、学习指导书的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思考的空间和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机会。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压力,这可能由于在该课程教学中布置了较多的案例与命题,需要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材料,参与课堂讨论也需要充分的准备。对于已经形成被动性学习习惯的学生而言,难以适应。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主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中必须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避免教学改革的盲目性。其中,从元认知能力培养的角度来探索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原有知识产生组块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各种知识迁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具灵活性和独创性;通过科学实践手段,可以使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进而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发展创新性思维。当然,在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中,也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限制,课程实施过程应当与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此外,需要对教学中的其他因素进行改变,如教室环境的改变、考试方式的改变,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志君,施建青.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6(4):36-39.

[2]王菲菲,杨雪,黄海林.我国元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9):7-13.

[3]管国锋,吴松强.基于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7(05):71-73.

[4]刘伟方,司继伟,王玉璇.认知策略选择的元认知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9):1328-1338.

[5]吴语来,蔡金转.面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7(14):61-65.

[6]方芳.“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高教学刊,2017(13):4-6.

[7]李永华,刘红,杜晓明,等.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6(12):13-14.

作者:赵文平 赵江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