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新闻传播规律

经济学新闻传播规律

摘要:

本文从经济学方面阐释了马克思关于“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本意和缘起,描述了该命题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并从文化学方面进行考量,反思在该理论引导下的失当做法,以期不断地优化新闻传播圈。

关键词:

用时间消灭空间;经济学;传播学;文化学

一、“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经济学缘起

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有一段关于流通费用的论述,“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因此,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资本来说是极其必要的:用时间去消灭空间。”这一理念首次被正式提出。除此之外,该文还提到,“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对于这种情形,马克思写道:“由于运输和交往手段的革命……它决不听从诗人的亲切话语:‘既然福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从上下文看,这里的“用时间消灭空间”指的是劳动对象,是有形的实物,他将资本流通的时间作为创造价值的因素,把时间和空间都当作生产要素。马克思说:“资本越发展,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而从马克思所处的写作背景来看,这个提法显然属于商品交换的经济学范畴,与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的“尽力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并不相关。

二、“用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学应用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速度会取消人类意识中的时间和空间。虽然麦克卢汉对马克思的某些评价存在失当之处,但这个传播的经典论断与百年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提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理论不谋而合。在口语传播时代,人类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不仅易因传播主体的生老病死而受巨大影响,还会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距离、空间的限制,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断裂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而后印刷造纸工业和交通邮政事业的日益发展又带来了印刷媒介;人类从口语传播时代的部落化阶段进入了脱离部落化阶段。然而,报纸传递新闻通常以天为单位,受出版和发行时间的制约仍然十分明显。就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来说,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仍旧不尽如人意。作为商品,信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依旧有缩减的可能。19世纪末,无线电的诞生和随之而来的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的迅猛发展,为实现大众传播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新的契机。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人们接收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信息的时间被大幅度地减少,“用时间消灭空间”成为可能。这样一来,不仅信息传播的质量得到了保证,还有效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大大地缩短了信息“在路上”的时间。广播、电视、卫星等传播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传遍全球,世界好像变成了一个小村落。很快,信息时代到来了,集合了诸多电子媒介之长的互联网与多媒体的逐步兴起,将信息传播速度提高到了几乎可以做到与信息发生同步的程度。在商品世界,时间就是金钱。现代市场经济中“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冲动,直接刺激着新闻传播领域不断地以快速的时效克服空间带来的障碍。时间成为现代社会新闻业竞争的焦点。谁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新闻、赢得了受众。先进的现代传播技术从采写编、录播传等诸多环节上为“即时新闻”提供了物质条件,尤其是随着一体化移动终端的普及,不受距离影响的现场直播愈发易得,这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因此,新闻报道必须讲求时效性,但追求时效性并不代表可以忽略传播时宜。新闻传播时宜是指新闻报道时机的选择,它要求新闻工作者根据当时特定环境的需要来把握新闻稿件的播发与否、早发还是迟发。

三、“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社会学思考

“用时间消灭空间”体现的不仅是追求速度、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它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当计算机技术得以推广应用,人们一步步地实现“用时间消灭空间”这一梦想时,就已经可以说进入一种“速度文化”的时代了。速度文化追求的是“即时获取信息”。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信源、传者、受众间的“线上距离”几乎为零,受者与传者几乎能够同时地加速与媒介发生驱动作用,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文化效应。虽然马克思当年无法预见当下我们会见证这诸多的速度文化现象,但他关于“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论断却给我们解释当下的速度文化现象带来了启发和思路。

(一)“现在时”传播

当时间几乎可以消灭空间时,现在时就成了传播活动存在的基础时态。电子传媒凭借光纤等数字化传输技术设备实现了高速传播,这使得地球上无论在哪个角落发生的事都能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实时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远距离接触

在电子媒介得以广泛应用之前,在电子技术获得应用之前,在口语媒介对应的部落社会时代,人类的文化还只是局限在依靠身体器官去体验近距离的文化、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实现信息的传递;到了文字印刷媒介时代,人们可以延迟性地通过报纸、杂志了解到非本部落的信息;而当电子媒介问世以后,人们真正地可以摆脱距离的束缚、真正地实现了“用时间消灭空间”。

(三)“地球村”的实现

当时间几乎可以消灭空间时,物理距离对传播的影响就趋近于零,人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与地球的另一端保持实时联系。“时间消灭空间”成就了信息的全球化功能,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四)高速度反应

信息者越来越追求速度,这使得受者对信息的反应也随之加快。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说,人类正处在一种以高速度为中心的生存状态下。高速度的信息流向带来了高速度的信息接收,人们势必会加快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五)整合型文化

“用时间消灭空间”强调实时、即时。通过加速传播战胜空间距离,也可以理解为当传播速度足够快时,可以忽略距离,就像空间被“消灭”了一样。在这种情形下,地域的概念受到的高速信息流的冲击将不复存在,而地域文化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各类文化互相渗透、逐渐走向整合。

作者:王乐萍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