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意义

【摘要】

近10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国内经济学教育中逐步沦为边缘地位,然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其生命力。本文即从“实践论”角度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经济学教研科研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科研;实践标准论

一、前言

1978年至今实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走向世界,全面开放,融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成为“地球村”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一员。其中经济改革一马当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因为其作为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淡出了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是一个具有内部自洽逻辑体系的理论体系,其在经济学理论中属一家之言。其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指导实践、在什么时候指导实践、要不要进行理论创新以符合实践需要人们根据“理论结合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对理论进行检验与修正。

二、“实践论”对经济学教研的指导意义———理论与示例

(一)“实践论”与经济学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并以此来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真理进行检验,并修正真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真实世界中的人们在种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采取的经济行为及其所反映的现象背后的客观经济规律。当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人们的经济行为从形式到本质,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样,只有客观经济规律能根据实际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理论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二)“实践论”在经济学教学科研中的示例

以中国和前苏联两国的经济改革为例,当时国外主流经济学家大部分不看好中国“渐进式改革”,而是大力推崇在玻利维亚大获成功的“休克疗法”———即针对严重失衡的社会总供求状况,从控制社会总需求出发,采取严厉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在短时间内强制性地大幅度压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社会总供求达到人为的平衡,以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秩序。这种政策调控带有明显的应急性质。因为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不仅需要控制过旺的社会总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刺激低迷的社会总供给的有效增长。实践证明,前者在短时间内容易实现,后者却需较长时间花大气力才能见效。由于休克疗法的调控重点放在社会总需求上,加之实施措施的力度较大,所以极易立竿见影。“休克疗法”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不在于转轨的内容和目标,而在于改革的顺序和力度。具体而言,在宏观政策方面,“休克疗法”紧缩财政更为严厉;在经济自由化上,“休克疗法”主张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实现价格、外贸的自由化和货币的自由兑换;在私有化方面,强调迅速实现,为此不惜采取无偿分配的办法。俄罗斯实行这种以“自由化、稳定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休克疗法”,放开物价、实行多领域的自由化,大规模实行国有资产私有化、最初阶段甚至是白送出去,希望通过这种对经济“休克式”的治疗来“毕其功于一役”,一步完成经济改革。然而,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俄罗斯的基本国情,而照搬照抄西方也有争议的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结果导致改革失败。“休克疗法”失败使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减少了一半,总量只有美国的1/10。而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相比之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尊重了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民的需要,虽然改革速度相对较慢、力度相对较弱,却保证了社会的稳定,通过一步步可以说是“修修补补”的改革,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果———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一步步得到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以林毅夫所提出的“自生能力”为例。在俄罗斯和东亚国家开始经济转型的时候,西方经济学界主流理论认为:以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极大比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市场扭曲等原因导致这些国家经济绩效低下。因此主流经济学家开出的政策建议是:产品价格的完全放开,全面、大规模、快速地实现私有化,消除财政赤字,维系宏观稳定等。林毅夫则发现导致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并且造成经济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实在资本要素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下,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策略,造成了优先发展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中缺乏自生能力,为了推行这样的战略,只能实行扭曲各种价格信号,资源行政配置,剥夺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国有化三位一体体制。林毅夫坚定了对计划经济体制来源于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矛盾,造成优先发展产业中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看法,并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中培养企业自生能力的命题,放弃“赶超战略”,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发挥我国在劳动力、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提高企业自生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结语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怎样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国计民生、人民利益息息相关。拥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修正理论、丰富理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才可能学懂、学通理论。也只有扎根于中国自身的经济现象,解释中国出现的所独有的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提供政策建议,才更可能提出原创性的经济理论,在赶超世界先进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一席之地。

作者:黄柯淇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对当前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现状的一些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7(08).

[2]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3(07).

[3]逄锦聚.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