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摘要: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本文将从基础假设、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核心要旨四个层面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从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分析两者的联系性,以此阐述其辩证统一、协调共进的发展发展,指出两者本质的相似性,从而为经济性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从凯恩斯之后,西方便将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体系。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单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研究,以此诠释价格对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协调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以社会经济为主体站位,探讨国家经济管理、竞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以此促进社会经济与民生经济的发展,并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学更加注重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从而为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更明确的理论指引。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1.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被视为西方经济学的萌芽,这一时期为15世纪到17世纪。马克思对重商主义的评价为“最早对现代生产模式的理论性探讨”。但是,重商主义学说的研究范畴局限在流通领域内,主要针对一些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并未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这一阶段被视为经济性发展的萌芽阶段。

2.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代表了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为17世纪到19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其著作《国富论》至今仍有广泛影响,是现代经济学形成并发展的标志。古典经济学倡导经济政策灵活开发,通过价格实现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使劳动者在创造个人财富的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该学说将经济学研究拓展至生产领域,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进入研究领域。

3.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期——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始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边际革命为起点,指导上世纪三十年代结束。英国学者杰文斯、法国学者瓦尔拉斯所提出的“边际效用”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通过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的继承和完善,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构架和研究体系。1890年。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将边际效用与生产成本理论整合于一体,进而形成了“均衡价格论”,这也是微观经济学得以发展的理论基础。

4.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期——当代西方经济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的逐步完善标志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出现。1929年,西方国家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933年。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中将生产规模和就业水平进行综合研究,从社会需求角度对国民收入水平进行分析,指出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经济干预措施。凯恩斯理论以国民收入为核心,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构建起当代宏观经济学理论。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需要特定的假设条件为研究基础,一般包括以下三点假设:第一,市场处于完全理性状态;第二,市场出清;第三,不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建立起两个基础假设上的:第一,确定市场处于不完善状态;第二,政府具备经济调节的意愿和能力。

2.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内容涵盖了价格平衡、消费行为、生产行为、资源配置、一般均衡、市场失灵、福利经济等不同理论。同时还包括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等不同门类,还有人力资源、家庭经济等不同领域的经济性内容。宏观经济学则主要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胀理论、经济周期、增长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

3.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一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民居和企业两大类型,其本质就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微观经济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能效最大化,消费者希望获得消费能效最大化,而生产者则希望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微观经济学主要针对居民收入的分配、消费层次等内容进行研究,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其消费需求,而生产者则需要将资源最大限度的应用于生产中,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收益。如美国经济学者亨德逊指出,民众消费与企业生产这些独立单位经济行为的优化是发展微观经济学的先导。宏观经济学针对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宏观角度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宏观经济根据生产力、利润率、价格、失业率作为综合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色。

4.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侧重于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是重点研究生产内容、生产过程、服务对象等。如果资源能够获得优化配置,那么将会产生更客观的经济福利。研究对象则是单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通过经济能效的最大化实现社会优化模式的不断完善。而宏观经济学则侧重于资源利用的研究,主要研究还有哪些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应用,怎样才能实现这些资源的高效应用,如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等问题。

5.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研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什么对民众消费和商家生产行为进行主导支配,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采取怎样的工艺、面向怎样的消费者,这些都以价格为核心。价格的主导作用是无形的,但是却能够对整体经济活动演变产生作用。以价格理论作为研究中心,其他研究则是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因此,也有研究者将称作“价格理论”。“国民收入决定”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核心理论,将国民收入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国民收入情况对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其他理论则是围绕这一核心理论所进行的补充或拓展研究。

6.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侧重于个量分析,是对经济变量中的单一数据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单一经济数量的驱动因素、变量条件、相互关系等进行研究。如某产品的生产总量、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就是个量分析的具体体现。宏观经济学则侧重于总量分析,也就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总量、变量决定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其相互影响关系,通过相关分析阐述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并以此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国民收入是社会综合经济收入的整合,总消费则是指经济主体消费的综合。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研究目的相同

无论是微观经济性还是宏观经济学,其研究目的都是相同的,也就是为公众经济活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提升。

2.研究内容具有一定互补性

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社会资源被充分开发利用的假设基础上,进而分析如何实现资源分配和应用的最大能效。宏观经济学则是在假设资源获得最优配置的基础上及进一步分析资源的利用开放问题。两者都能够从不同研究角度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进而形成更完善的经济研究理论。

3.研究方法均以实证分析法为主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都是以假设经济制度处于稳定状态为基础的,剔除了经济制度变化的成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两者都是以经济制度相对稳定不变为先决条件进行研究的,针对资源的配置和应用做深入分析,不涉及经济制度中的政治、价值观等因素,仅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从这一特点来看,两者都是实证经济学研究范畴,具有高度一致性。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社会经济是由不同经济主体构成的,从这一点来看,微观经济学是构成宏观经济学的必然基础。但是两者曾被划为两个完全对立的体系,对于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也有较大差异。但是随着经济性研究的不断发展,两者已经呈现出逐步融合趋势,不少经济学家已经通过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对通胀率、社会失业率等因素进行研究,这些原本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也已经逐步渗透到微观经济学研究中。例如凯恩斯就曾经利用均衡概念来阐述宏观经济学中出现的问题,两者已经逐步被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发展有先后次序,但是其研究的本质始终一致,也就是如何解决资源稀缺性与民众消费持续膨胀的矛盾,两者的研究目标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经济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分配能效,两者不能硬性被割裂或者孤立,而是以辩证统一的方法体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J].当代财经,2015(1).

[2]张守一.关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统一问题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5(10).

[3]李长花,吴建树.微观经济学的梳理与总结[J].科技创业月刊,2016(12).

[4]路继业,杜两省.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演变及其最新进展[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6(3).

[5]崔冬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作者:李晶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