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解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解析

摘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是顺应该课程特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需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资源拓宽、师资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SWOT分析法;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对该课程均已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本文将借助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对我国未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机遇

(一)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全球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剧,各国开始意识到,只有拥有先进科技,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众所周知,美、英等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占据世界前沿,采用英语直接获取先进科技成为最佳途径,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要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需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此外,自2002年开始,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更是要求A级标准中必修课双语教学授课的比例达到或大于15%,并且教学效果要好。[1]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日渐重视,对推动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更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只要求普通四级,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非常看重而对实训课时不作要求;另一种则更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要求专业八级,对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并强调外贸模拟实习培训。调查显示,相较于前者,后一类学生更受就业单位的偏好、与进出口贸易单位的签约率更高、工作适应期更短。因此,为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在《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双语教学,以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符合本课程特点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流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该课程中除了贸易术语、合同的磋商与签订、结算方式、单据和往来函电的制作撰写等均为英文外,大量的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惯例也基本都为英文原版。虽然有翻译中文版,但法律条款经过中英文的翻译易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从而导致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贸易双方以及相关当事方对于所出现的争议无法正确引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虽能让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流程,但学生却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审核信用证、制作英文单据、进行英文发盘还盘,更谈不上用英文进行合同的磋商与签订、在出现国际贸易纠纷时采用国际惯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英语知识,是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践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也是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初衷。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威胁

(一)学校对双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教师需投入大量精力。相较于全中文授课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准备中文授课内容,还要花时间将中文内容转换成英文进行讲解,课下还要花精力搜集英文案例,备课时间大大增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未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对双语教学进行有效实施和管理,缺少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造成双语教学教师工作量增加但待遇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双语教师双语教学工作积极性将大大受到打击。

(二)双语教学教学目的不明确

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要求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全国各高校响应号召,大量推行双语教学。但推行效果不佳,很多人对双语教学失去信心。究其原因,在于大家对于双语教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双语教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既熟知专业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其中,专业知识的掌握才是双语教学的重点,英语水平的提高只是双语教学的“副产品”,但目前很多高校单纯追求英语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大大提高英语比例,很多同学因自身英语能力欠缺无法顺利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无法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本末倒置,造成双语教学效果不佳。

(三)师生存在畏难情绪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知国际贸易知识、熟练使用英语,还要求教师掌握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双语教学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和课堂教学的难度,造成教师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同样,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业理解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多学生因为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弱,无法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积极性降低,对双语教学产生畏难情绪。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经贸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3]《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然成为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如果对该课程采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英语教学仅限于英语课,即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比较单一,懂专业知识的英语能力薄弱,而懂英语的专业知识欠缺,无法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但若对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效糅合,可以促使学生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掌握国际贸易流程,有利于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从而推动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欠缺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究其原因,归根究底在于学生专业英文水平较低。而对英文专业文献的检索是开拓专业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专业研究和论文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迫在眉睫。为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就需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文水平,从而可以轻松检索查阅英文专业文献,培养自身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最新动态,形成良好研究成果。

(三)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

在单一的汉语教学中,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与用的脱节。学生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英语,英语书面能力毋庸置疑,但英语运用能力欠缺,更别提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但若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糅合,学生为顺利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必然主动提高自身英文水平,特别是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产生英文应用能力提升这一“溢出”。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以致用。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劣势分析

(一)教学素材缺乏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大量案例、图片和相关软件的支持。但目前相关软件特别是英文原声视听材料欠缺,双语教材也存在颇多问题。具体来说,目前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外原版教材;二是国内知名学者所编写的英文教材;三是高校内部采用的任课教师自编的英文教材。[4]对于第一种,由于国内外课程设置的差异,国外没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国外原版教材很少,一般都是对《国际经济学》国外原版教材中的贸易部分截取而成。这类教材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内容上主要是对于贸易理论、政策与模型的推导,缺乏贸易实务内容;第二,价格普遍昂贵,只配备习题册,没有学生指导手册等教辅材料;第三,不符合我国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制约学生对原版教材内容的理解。而对于第二和第三种,目前可选教材不多,总体上专业性不强,且存在英文鲜活性和地道性问题。教学素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素材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二)双语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双语教学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双语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语言上,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出身,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好的英文基础,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受到长期系统的英语培训,听力和口语较差,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英文比例,流畅表达专业知识,将该课程讲得清晰明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很大难度;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板书与CAI相结合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不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单一;第三,在教学经验上,大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双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5],都是接到双语教学任务后,本着自愿的原则开始备课,缺乏双语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不佳;第四,在实践经验上,双语师资虽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很少,甚至有部分教师从来没有从事过国际贸易实践,欠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能力。[6]

(三)考核方式存在缺陷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因而对其的考核应与一般专业课程不同。但目前教育部未对其双语教学制定统一的考核方式,因此各大高校对其仍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下,很多学生上课时缺乏积极性,不主动发言,甚至不上课,期末考试时完全靠突击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考试结束后学生什么知识都未掌握,更不用说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这不仅仅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一大弊端,也是中国教育的弊端。

五、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方式

虽然国外有很多双语教学方式,但考虑到我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每个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如果采用单一教学方式不符合实际,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个性,设计出具有各校特色并适合该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事前调研,了解学生英语水平,根据学生英文基础分班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计划执行中关注学生反映,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原则,将讲授、情境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教学资源多样化

为改善目前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从而改善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一是推荐学生浏览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重要网站,如OECD、世界银行、国家商务部网站等,吸取专业前沿知识;二是利用学校双语教学项目经费,引进英文原声贸易方面视听材料、国际贸易操作软件,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三是充分利用学校海外合作办学资源,寻找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并大力鼓励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全面的教师参考国外相关原版教材,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以一本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为主、一本国内教材为辅。

(三)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升双语师资水平,有必要建立双语教学实践的培养机制。对于双语师资的培养,首先是存量师资的提升,即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将教师派到国内一流学校或国外进修,提高教师英文水平,加大教师梯队建设;其次是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引进既具备良好英文水平又有外贸实战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并对其进行职前培养。双语师资培养的实现需要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支持,对双语教学师资的激励包含政府激励和学校激励两个层面。从政府角度,教育部有必要对每年的教师国际交流名额与资金给予支持,并给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从学校角度,高校不仅应对双语教学师资给予工作量计算与津贴发放上的倾斜、教改立项的支持,还应在出国进修人员选拔上优先考虑双语教学师资。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为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必要改革考核方式,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共同达到提高学生双语课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设置多种参数指标,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presentation的质量、师生互动率、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后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计入总成绩;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选择采用全英文出卷,简单的题目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要求英文作答,较难的题目如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主观题采用中文或英文选择性作答,但学生若采用英文作答会根据其英文准确度给予加分。

作者:汪颖颖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若梅.1998年以来我国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政策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6)56-61.

[2]曾明.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48-49.

[3]陈鸣,邓荣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119-120.

[4]赵楠.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8(9)148-149.

[5]周梁云.试论高等学校法律课程双语教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11)65-69.

[6]马连良,李继民,曹红蕾.内蒙古财经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全面实施双语教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