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

【摘要】

文章以扬州职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为例,阐述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指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个案研究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快速稳步发展,行业对高素质的外贸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国际贸易专业成为近二三十年来最为热门本、专科专业之一,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使命的高职院校来讲,如何抓住良机,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是摆在眼前亟需深刻思考的问题。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如何形成区别于本科理论型培养目标的特色成了难题,高职院校缺乏自己的课程特色。针对此情况,本文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个案研究,探讨更为合理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

1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1.1国际贸易专业概况

国际贸易专业是扬州市职业大学经贸学院的传统专业之一,学制三年,修业年限6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共16人,其中50岁以上2人,40-49占6人,30-39岁占6人,30岁以下的占2人,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梯次清晰。从职称上看,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共有有6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为5人;从学历结构上看,所有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其士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8人,学士6人,综合看师资队伍的专业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学院非常重视国贸专业的建设。目前成立了由院系领导、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组,通过与扬州外经委、扬州海关、三笑集团、金泉外贸等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合作,制定了国贸专业课程方案,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调整,强调“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

1.2课程设置概况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较强的国际贸易实践能力,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贸企业、货运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货运等对外经济和贸易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每两年都会对现行的教学标准进行修改,以最大化实现人才技能培养的要求。

1.2.1核心技术课程和核心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学院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着国贸专业人才技能培养设置。

1.2.2课程结构及课程模块比例

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集中实践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素质选修课。课程模块占总学分比例为,公共基础课24.4%;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22.7%;集中实践课26.1%;专业选修课(包括创新设计课程)24.7%;公共素质选修课2.1%。

2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2.1总课时量过大,课程缺乏弹性

扬州职大国贸专业学制为3年,总学时为2310学时(数据参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总课时量过大,再加上目前高职各个专业由于顶岗实习、毕业作业及论文写作等原因,要求实际授课学期压缩,六学期的课程要求五学期内完成,以每学期实际上课16周为准,平均下来学生每天要上5.8节课(包括理论与实践实训课),占据了学生一天大半时间,造成学生课时压力大,减少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升的习惯是不利的。

2.2理论性课程总量不够

在国贸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最能体现其专业性的课程要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该课程是国际贸易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它的内容涉及到国际商务洽谈、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商法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的应用,总课时设定为64节,其中还含课内实验16节。其他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有国际商务英语函电、外贸单证业务、国际贸易、经济学原理。综合这些课程理论课占总课程比重仅仅是10%。我们知道,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即便是对于强调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也是要打牢的。如果一门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在实践课程中要想做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晰,成功完成实践任务是十分困难的。另外,对于20岁左右成年大学生来说,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起到的效果远远比起中学阶段高的多,因此这个阶段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

2.3一些专业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不妥

笔者就课程安排问题对国贸13和14级100名学生进了行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并且有效。其中有89名学生(占89%)认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授课时间应该要对应考证(单证员)来安排,比如大二上半年学校会组织报考全国单证员证书就应该把“外贸单证实务”安排在第三学期,而不是目前的第四学期。目前的课程授课时间导致学生考证时单证知识还没有掌握,而考完证再也没有兴趣学习该课程。另外,该专业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二学年,包括大量的选修课,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无法适应,即便想选修有兴趣的或对专业有帮助的课程,但终因时间上的问题无法选择,影响了学习效率。

2.4大部分教师缺乏双语教学能力

英语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交流语言。凡是涉外的专业都应该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但这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课上的英语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专业英语的能力培养还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上。尽管学院大多数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已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可是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总体上还是欠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于一些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可是英语口语的交流能力很有限,出现有货倒不出的情况;也有部分教师擅长英语,表达能力也很强,但专业知识缺乏,这两种现象都导致双语教学难以实施。另外,大部分老师们对双语教学的度把握不准确,不是很清楚教学中英语汉语各自应占的比例,容易把课程讲授成英语翻译课,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往往导致学生听课时思路不清晰,抓不住要点。

2.5教学手段单一

现代高校教学手段,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当然借助多媒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大量的图文动画,能够有助于辅助教学,但是,它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一味的依赖,甚至要求没门课程都要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师的教学过于单一,也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存在许多弊端。在对国贸13级和14级100名在校生问卷调查中,有67名学生(占67%)反映教师授课课件陈旧,用不用都差不多。有些课件的文字量过大,学生无法看清楚,也难以全部把握知识点。此外,教师过于依赖课件进行教学,生硬无趣。高校课堂应该是充满头脑风暴的地方,不应该渐变成一个PPT的演播间。

2.6实验实训资源浪费

从学院本身的建设上看,学院还是比较重视实验资源的建设的。首先,学院目前拥有比较完备的商贸综合实训室、外贸谈判室、单证模拟实验室,教室基本实现多媒体化。这些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综合演练型的国贸专业综合实训室能让学生在商务函电往来、制定核算报价、制作相关单据、办理货物保险、报检报关等各个环节切身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模拟仿真操作得到有关外贸工作方面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其次,国贸专业拥有“丰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同本地多家外贸工厂企业及相关部门订立校外实习协议,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向当地的外贸企业、相关政府职能部进行实地考察,初步建立职业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上更具有目标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但是目前这些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目前学校学生的实训时间安排较集中,教师带队外出实训的压力比较大,外出实训还涉及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有些教师为了避免麻烦,在为期一周的校外实训期间仅仅只能安排一次校外参观的内容,其余基本以讲座为主,存在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二是,很多机关和外贸单位并不欢迎学生的短期实训。外贸行业本来涉及的内容都具有机密性,所以很多部门虽然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在学生具体实训期间也不过是走走过场,很难深入实际参与到贸易实践中去,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目的。

3高职国际贸易课程设置及实施的建议

3.1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国际贸易学科是职业性很强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抓住贸易流程中复杂多变,严谨精准的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投入到学习中去。目前提倡的教学方法有: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上操作性强的课程如:信用证填写的课时,可以举实例,强调单证相符的重要性,如欧美国家在日期写法上的差异导致的误解或者由于单词拼写的错误而导致拒付引起的严重后果等,案例教学具备真实性,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2)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要求将课堂变成各种贸易场所,可以是谈判室、银行、海关,老师和学生们模拟国贸贸易交易中的各个角色进行推演。比如设定建立业务关系情景,让学生充当进出口企业的谈判人员等不同角色,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场所,用英文进行交易磋商,签订交易合同等进行模拟实际演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该环节的核心,认识到重点难点的所在。3)任务驱动法。这种方法要求明确主线,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展开。比如在贸易合同磋商和履行教学时,让学生在完成交易从“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的磋商开始逐渐进入到办理租船订舱、商检、报关通关、最终制单、签订合同和验收货物等单个任务模块。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检验学习效果。

3.2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执行者,任课教师的执教理念与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高度和广度。因此,培养一流的应用型国贸人才,是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理想的国贸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人才,即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更要有专业的实践经验。而当前该校国际贸易专任教师中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占绝大多数。学院也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了专家或者相关从业人员来补充教学队伍,他们具备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但长期工作在一线,欠缺理论系统性,他们也缺乏教学理论、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建议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投入,重点内部培养,建设年轻教师队伍,出台政策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从业经验,提升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专任教师自身要积极参加培训和进修,以获得相关业务技能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人才。

3.3加快专业教材建设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材虽然改变了过去照搬照抄普通高校教材的模式,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材滞后。在对13、14级国贸专业100名在校生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有85名学生反映教材内容知识点陈旧,一些术语的解释已经与现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一些阅读教材内容还停留在20年前的“时事”,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从本校该专业课时安排和学生的现实接受能力来编写、补充教材很有必要。补充教材可以包括最新理论知识、经济常识、英语经贸报刊选读、贸易经典案例等。国际贸易的教材是必须两三年就要重新选择的更新的,因为经济贸易的发展时效性明显,只有关注最新变化才能给学生灌输最新的理论知识,坚决杜绝一本教材终身讲的现象。

3.4完善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评价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尽管许多老师对以往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但基本还是局限在改变分值的比例上。要切实转到以“综合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就必须:1)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标准,替代单一“理论知识”的评价标准。杜绝一考定级的做法,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课程评价要综合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水平。2)变教师单一评价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以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3)强调课堂评估。课堂评估主要是注重学习,教学和结果。他的作用是为更好学习、教学提供参考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一分钟小测试、课堂问卷调查、反馈分享等方式来进行。其全面、客观、公正的特点,强调教学过程,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3.5充分利用校外实训资源

进一步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应该落实同外贸企业的合作,签订责任状,让学生真正能够走向外贸企业实地考察,学习交易的各种技巧,掌握一定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学院还需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如税务、海关、商检、银行、保险、港务等。让学生有机会实地了解这些部门的工作流程,如此有助于学生弄通抽象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本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衔接期,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铺好道路。

4结语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程,培养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符合外贸单位需求的人才,是集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职业人才,课程设置提供人才培养的方向设计,作者通过对课程设置的研究旨在更有效地实高职院校人应用型才培养目标。本文是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个案研究,通过分析了该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课程实施上、课程评价上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从而探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和方法。旨在以综合职业能力来合理构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

作者:杨琴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的职业能力取向[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32,34-35.

[2]李莹莹.关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72.

[3]范明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10(3):190.

[4]李春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整体方案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8(23):189.

[5]扬州职大国际贸易教研室.扬州职业大学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教学计划2014版[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