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摘要: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已然成为西部高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灵活,因此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将其教学从侧重理论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效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推进。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改革;农产品国际贸易

0引言

近年来,我国为推动西部高校的发展,从支持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注入和对教学科研相融合的鼓励,可以看出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已然成为西部高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教学领域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强调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基于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驱动以及对本科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农产品国际贸易作为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其主要教学任务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历史发展规律、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措施、WTO相关农业协议和其他经济现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内容丰富的课程,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结合紧密。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最优化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本文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方向齐全、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要求提出对《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

1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课程项目化教学就是根据实际工作对大学本科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开展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模式。[3]在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决策其行为,在项目的整个推进过程中掌握各个环节中所需知识和技能,把此教学理念应用于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构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此之前,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本专业本科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灵活。因为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联结各个知识点为主线,最终使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无法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以致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不能直接上手工作,工作单位前期培养成本较高,使得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低。因此如何有效转变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模式,将教学从侧重理论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已经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项目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双元制教学体制中的典型方案,依托企业的科研项目为模块,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项目中转变为项目经理或者技术指导的角色,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而学生作为“工人”负责项目的开发、制作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4]从教学理论方面来说,课程项目化改革通过复杂的研究过程涉及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由于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要求教师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知识点同时切入,既要保证理论的深刻理解,又要保证实践的需要,理论和实践较强的融合性也决定了对该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项目化改革是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通过改革创新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是有助于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的项目化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教师、学生、知识、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课程设计纳入到一个可实际操控的、有参照标准的模范化样板中,这样有助于在教学方面进行查漏补缺,既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增强了学生操作能力。因此本研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大学本科生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通过有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解决该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消除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本次改革,能够对于本专业其他课程建设在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一定启示,同时提出如何突破教学条件和手段的限制,如何弥补定性分析为主和定量分析不足的特点等新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2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项目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2.1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关键问题

(1)针对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特殊实验设计。采用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特殊实验设计,比如让学生扮演不同利益相关者,让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贸易大国和小国所面对的福利变化情况,以及利益主体考量的各个因素,能够灵活运用枯燥的理论知识于实践,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2)提炼主要评价指标,形成有效评146价机制,使之真正反映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动手能力。教学环节中通过案例导入和实验设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PPT环节,让学生由浅尝辄止的“受课”转变为课后积极主动的自学,对教学中晦涩难懂的理论难点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由浅至深的理解。通过项目化分阶段实验方案的实施效果,提炼出主要评价指标,使之有效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动手能力。

2.2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项目化改革实施的内容

(1)相关理论、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为项目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以及我国关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政策文件,对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环境进行总结和归纳,为项目研究提供比较全面坚实的理论基础。(2)结合问卷调查和典型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知识结构,为教学项目化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反应和需求。根据2013—2016年教学过程中收集的学生信息和考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同时组织专家和项目组成员研讨,设计针对学生的调研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学生个体特征、学习特征、预备知识、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和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资源情况,分层次对调查数据进行纵横对比,据此结果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需求偏好和对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为教学项目化改革提供现实依据。(3)基于项目内容和工作任务安排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实践性特点。把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以及经济现象这些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内容拆解为不同模块和任务,设计实验方案,将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要传授的理论知识和需要培养的技能进行整合,假设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建立起基于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实践性特点,基于项目内容和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实践性特点出发,不拘泥于教材中章节式的内容组织方式,以此来驱动教学工作的推进。(4)优化和建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融理论实践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基于项目化实验教学效果的分析,结合专家评分法,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环节和教师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不断优化,建构有效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融理论实践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对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总结

第一,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也就是说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独特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身临其境扮演不同利益相关者,让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贸易大国和小国所面对的福利变化情况,以及利益主体考量的各个因素。即本项目通过实验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采用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教学方式让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特殊实验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于实践。第二,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对2013级至2016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访谈,获取了农经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教学和实践等环节的满意度、课堂教学体系评价指认知情况的相关数据。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处理,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累积资料和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整体进行了评价发现,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学人员,通过此次改革获得了很大收益,即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老师课堂教学和课后备课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鼓励,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占柱,尚微微,徐玲.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2):14-18.

[2]陆继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56-57.

[3]杨萌,原克波,孙丽萍,吕艳.基于项目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95-196.

[4]卜伟,刘似臣,李雪梅,张弼.本科生“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2009(4):53-56.

作者:马艳艳 单位: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