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的工匠精神传承

中职教育的工匠精神传承

摘要: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当前中职学校担负着培育新一代基层劳动者的光荣使命,如何能更好地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本人认为工匠精神的传承不是一跃而就的,它需要循序渐进,以多种形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学校的工匠精神学习到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内涵,最后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工匠精神的内部转化,这一系列活动需要系统全面的教学计划和全面部署。因此,本文就如何开展中职教育的工匠精神传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教育;精神传承;校企合作

工匠精神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它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如果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国务院总理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工匠精神更是淡出思想家、哲学家的视野。然而,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将。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创造精神、创业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既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要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企业输送基层劳动人才的光荣使命。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精神的强弱。而目前中职学校对于工匠精神的学习和传承研究并不多,大多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就足够了。以实现我国“2025中国制造”的梦想为前提,中职德育的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加工匠精神的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2],“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它不但是劳动者自身价值的实现,更是培养优良制作灵魂的前提。”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而对精神领悟和学习,绝不能仅仅依靠理念灌输,或通过简单的社会实践生成。它的传承需要长时间的、多环节、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专业及配套德育教育系统工作来实现[3]。“我国学者陈劲从中职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开展塑造和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方面提出以下几点要求:(1)教育是根本。(2)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3)建立让工匠专心于技术的组织。(4)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董事长认为中国正因为缺少“工匠精神”造成中国制造业不强。想要实现强大,必须做到传承“工匠精神”!据我校在校生的实际情况,中职学生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专业教师参与德育教学工作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是以专业课为主,德育课程仅作为学生的基础公共课程。德育教育涉及的四门主干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及《经济政治与社会》其涉及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特长培养的内容并不多。只能达到培养学生一般职业素质的基本教学要求。而工匠精神涉及的专业性较强,涉及专业或行业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的理论学习主要依靠各专业老师去实现。他们有针对性地从专业角度出发,把专业知识较好地与本行业基本职业素养及行业要求融合在一起。在实操课中通过行为养成,规范动作示范等方法提高专业素养[4]。例如:食品专业老师在进入蛋糕制作实训室之前,要严格按照星级酒店的卫生标准,在制作食品之前,消毒双手、穿戴厨师服、厨师帽和口罩。每一个细节的动作都要符合行业规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能践行职业基本道德的各项要求,从做中学,从学中领悟到食品从业人员对卫生的苛刻要求实际是对专业品质的保证。教师将这些规范内容也应纳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评范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工作程序纳入常规化训练中,慢慢形成习惯,并在习惯中逐步领略工匠精神。德育教学的工作重点应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职业岗位需求,探寻更多与工匠精神相吻合的职业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培养途径上,通过德育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整合设计,制定针对不同专业的德育教学方案。在宏观上为培养工匠精神做好顶层设计。专业课老师则在微观上灌输工匠精神的工作细则及要求。因此,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还要在教学上从多角度、多层面上提供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平台。只有在德育课老师的思想引领下、在专业课件老师带头践行工匠精神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真正具备“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乐于奉献、具有诚意与服务意识、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从而实现职校“理论为精、实践为重、技能为先、人格为本”的办学理念[5]。

二大师进校园让学生真切领略大匠风范

如何打破专业常规化教学模式,我校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双管齐下。把工匠引入课堂是方法之一。《考工记》日:“天有时,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学生想在常规的专业实操课中学到“巧”工,单有基本功是不够的。因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手工模仿过程。它的本质体现了创新的精神,行业中的技能大师们善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不拘泥于传统。把他们引入课堂,不但能为学生打造岗位学习榜样。更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工匠对艺术那种一丝不苟、不断追求完美、严谨的工作作风,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以我校食品专业为例,食品专业部聘请五星级酒店在职高级厨师、部门主管或全国技能大赛的冠军甚至是国际美食大赛获奖嘉宾。学校展示大师制作作品、举办工作心得座谈会、参与实训周等活动,让学生领略工匠风范。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和对工匠的敬仰。部分工匠大师还参与专业教学当中。如裱花、蛋糕、面包制作等实操课程等。他们会从食材的选用、烹饪的技巧、火候的控制等全方位、细致全面地教授予学生。这不但是专业课的有利补充,更是学习严谨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师进校园的教育模式为促进学生为学、修身、做事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举办校内技能竞赛培养专业情感

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执着并不是工匠们的真正目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领悟“道”的真谛,从而实现社会的认可及人生意义。《诗经•卫风•淇奥》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了工匠们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象牙、骨器时的认真、反复琢磨的认真态度。道技合一的理想追求需要理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精神。在工作中注重严谨的态度是作为工匠的基本职业要求与美德。我校利用开展技能竞赛的方式,通过学生对参赛作品的自评、工匠点评、教师评分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对专业作品鉴赏能力,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是要热爱这份岗位,把它当成一门艺术,懂欣赏、懂创作,敢于挑战、突破和实现自我。校内技能大赛为学生搭建起崇尚艺术的舞台,这同时也是人生的舞台。从技术竞技延伸到对工匠“道”的领悟。这个过程实际就是最好的专业情感培养及道德教育。

四部级、省级比赛促成“求精”的工作态度

在明确了工匠们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真正目的下,从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中抽取更优秀的选手参加省级、部级比赛。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学生就能在更高标准和要求的比赛中超越和实现自我。亚里士多德认为工匠们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产生于对目的地“善”的欲求及对自我创作作品的热爱。其实每种职业的工作目的都是在追求善。工作之善就是完满地实现了工作要求的目的。鼓劲学生参赛不以赢得比赛为目的,学会团队合作,打破常规思维,在设计上实现创新,通过对自己产品的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及注重细节,能较出色地完成比赛任务。这才是实现培养“求精”精神的历练。学生们在大赛中不但能领略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学校的参赛作品,相比中,技艺上抗衡绝对是学习他人长处的捷径。懂得客观评价自己,圆满的完成学校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在创业产品上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创新,不管比赛输赢,他们都能从中受益非浅!校内竞赛不但为“精益求精”提供目标动力,还推动了教学的进程。省赛、国赛为学生为培养“求精”工作态度提供实践场所,他们在追求尽善尽美创作作品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作为现代教育模式,比赛促教学的培养方法因紧跟时代和行业要求。不少企业直接在大赛现场挑选后备人才。因此,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现代教育手段加以实现。

五校企合作为学生传承工匠精神打造真实环境

中职学校虽能在软、硬件上为学生提供较完善的教学环境,但它仅仅用于教学,学校只是虚拟的短暂试运营,真正的工匠精神传承是需要长期在固定的工作环境下实现的。因此企业的实战环境是练就工匠精神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校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在中专第三学年根据专业要求统一分派至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参与毕业实习,为期一年。实习结束后企业可据学生实际工作情况决定是否续聘。校企合作的合理性主要在于:

(一)工作环境为实现自身价值创设情境

工作环境是学生身份向公司员工身份转变的实战场所。毕业实习意味着人生事业的起步。抱着对工作的好奇与忐忑之情,仅仅拥有饱满的热情是不够的。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会通过自己的创作作品表达内心的世界。附着在产品上的灵魂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在工作中领悟不到这道理,将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学生打造真实的作战场景,他们才能快速适应身份的转变,以工匠的精神态度对待工作。工作任务不再是痛苦的差事,而是发挥自身价值的保贵机遇。只有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提升技艺,才能抓住机遇,在工作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工匠精神。成功练就工匠精神的同学将会得到企业的续聘。这为学生实现工匠精神的内化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工匠精神得以发扬

企业文化是企业专属的精神产品,这种文化的学习只能深入企业内部才能获得。企业通过对优秀员工的表彰、内部期刊、网站等形式宣传优秀员工先进事迹,建立企业的信仰。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把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工匠精神才得以发挥。夏奈尔首席鞋匠有句名言:“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受。”在企业优秀员工的带队下,师徒朝夕相处,耳提命面。工匠们不但传授给学生技艺,还传授了公司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做人的道理和坚韧、耐心、专注等工匠的品质。工作中的制作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行为的渲染。因此工匠精神的传承还需要企业文化作为依托。

(三)工作能满足工匠精神的人性化需求

在现代工业大生产的环境下,许多产品的制作都是标准化、统一化,缺乏独特性及感情因素。缺乏人情味的产品让人感受不到存在感及独创性。企业对商品的诠释完全来自在市场的需求。因此是最具权威的,也是最前沿的。企业通过文化宣传或其他形式让员工了解产品的内涵,学生才懂得在工作中发挥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对于匠人来说,产品从构思到完成整个过程中,处处遗留着自己双手的印记,渗透着绞劲脑汁的深思熟虑。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艺术。它是好处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尊严和道德品质。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品质感受到工匠的专注与坚守,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展现工匠的个性。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中,构建了与产品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产品展现个性与情感。因此,工作岗位的价值实现,不但能满意工匠精神的人性化需求,还能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素质的内部转化及提升。总之,中职学校需要花长时间、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开展工匠精神的传承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专学生的用人质量。目前,国内市场上还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豆腐渣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等处处可得。中国人每年都有大批游客不辞辛苦远赴日本、台湾甚至美国购买外国制作的产品。这与当前要实现的“2025中国制造”的奋斗目标背道而驰。中职学校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绝不是为培养滥竽充数、粗制滥造而存在。实现中国梦的新一代基层工作者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产品质量不高是市场经济理性无限放大的根本原因。而工匠精神则是人性的传承。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必须坚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特征的人本主义必能战胜被精细计算的经济理性与技术理性。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地的生产,只能是昙花一现,虽能短暂获利,但最终还是会被淘汰的。世界各名牌产品的历史告诫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始终贯穿工匠精神,以追求完美的极致为目标,不断精雕细啄,精益求精,才能赢得群众的依赖。因此强国梦的实现有赖于中职学校以正确的方法传授工匠精神,并加以传承。只有每一位基层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事工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与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56-61.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No.172(06):10-14.

[3]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No.146(02):16-19.

[4]何腊柏.家族传承:用工匠精神造时钟[J].中国有色金属,2015,(10):44-45.

[5]李书标.中职学校推进工匠精神的做法与经验[J].教育现代化,2017,4(19):209-210.

作者:从蓉 单位: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