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发展困境及策略(共7篇)

中职教育发展困境及策略(共7篇)

第一篇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中职多被视为无奈选择,社会招聘屡遭轻视

中职教育作为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具有中学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部队退役人员、青壮年农民工、失业人员以及在岗职工等进行招生。与火爆的就业情况不相称的是,大部分民众对中职教育并不“待见”。从现实来看,中职教育往往是许多学生不能进入高中后的无奈选择,而且绝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家庭状况较为困难。2012年的相关数据表明,82%的中职生来自农村,而近70%的中职生来自中西部地区。从生源来看,中职教育的生源大多来自社会中经济地位偏低的家庭。职业教育在全社会也比较受轻视,许多招聘“唯学历、轻技能”,致使很多人不愿做“劳力者”。此外,某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或制度只注重社会身份,而忽视专业能力,无形中也在歧视中职教育。

(二)“双证”优势难以体现,上升渠道日趋狭窄

虽然中职教育就业火爆,但社会上的较低认可使其不能有力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关键就在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未健全。在澳大利亚,由于资质认可较难获得,司机的收入可能比教授还高。由于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相关人员执法不力,就业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现象,客观上也使中职毕业生无法在就业时凭借毕业证之外的职业技术资格证占据就业优势,直接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现在让“无业者有业”做得很好,但让“有业者乐业”做得不够。要通过行业协会和工会的携手努力,改善民众对中职教育的认识。

(三)生源质量不理想,教学效果难以完美呈现

对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多数家庭,中职教育成为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主要载体。高达95%的就业率有力地抑制了贫困在经济困难家庭中的世代延续。在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大量优秀生源拒绝职业教育,选择普通高中就读。这是由于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的风气,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学历即能力,或认为可通过招聘高学历工作者提高本单位用人水平,招聘时盲目追求高学历,致使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无形中失去大量合适的应聘机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因此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大量潜在生源为此不得不选择“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通过在高考中厮杀进入大学以求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家长也会迫于就业和社会的压力,忽视职业教育的优势和子女的长处而放弃职业教育之路,令子女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生源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校教学成果的优劣,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就业率,就业率又是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因素,生源质量不高,会对学校招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形成根源

事实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相当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三次被提及。2004年迄今的10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不但全部被提到,而且28次成为关键词。然而,中等职业教育仍不受普通老百姓待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的困难固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狭隘、内容无趣、模式单调、方法乏味、手段落后等,致使中职教育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今中国的大部分职业技术教育还遵循普通教育的模式,传统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思想和内容影响至深。部分基础薄弱的高中直接转变为职业学校。这种教学模式以课程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各个课程之间也缺乏横向关系,内容也易于重复。一些职业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多年来一成不变,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课程模式相对单调,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也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除此之外,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有一定的不足:第一,课程设置模式比较盲目。不但办学形式制约了课程设置模式,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随意更改课程设置的现象;第二,课程之间缺乏相应的衔接。由于没有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关的科学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专业的实践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的逻辑关系,甚至存在互相脱节的现象;第三,部分课程设置定位模糊。由于职业学校、普通中专与技工学校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其在某些课程的设置上比较相似,这就导致定位模糊;第四,课程设置上功利性过强。为了“对口单招”或者某些企业暂时性的招工需要,随意改变课程安排,使原本就不够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更不具系统性。

(二)师资队伍亟待提高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结构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没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而随之跟进,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看,中职教育师资总体数量不足,相对于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而言,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数目仍显紧张;从学历上看,师资力量的整体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也较低,不能满足现代中职教育的需要;从职称结构上看,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高职称的学科带头教师仍有较大缺口,学科职称梯队不够合理;从教师实践能力上看,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等现象仍比较普遍。一些中职学校甚至从社会上聘用无教师资格证人士进行授课,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学校师资短缺导致教学任务普遍较重,而且收入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再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进入中职学校任教;教师培养制度不完善,职称晋升滞后,也会导致教师职称难以晋升,进而形成学科职称梯队不合理的局面。

(三)制度歧视根深蒂固

由于中职教育在招生时间上排在普高之后,相当的社会民众认为中职教育只能招收普通高中淘汰掉的学生,在生源的选择上就低人一等,也因此被认为中职教育次于普通教育。虽然某些地方相应改进了职业教育招生模式,但这也难以撼动歧视职业教育制度的局面。这种局面也为职教带来严重隐患。不少地区为达到职教规模,完全忽视职教的要求,有的职校甚至以免学费招徕学生,在不进行任何培养的前提下将其送至工厂“顶岗实习”,充当农民工。如此“空心化”的教育方式,必然不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也不可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而且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培养伦理道德观念,轻视科学技术教育,“学而优则仕”的想法早已在人们心中扎根。现在仍有许多人认为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将来才算“成才”,而职业教育则是“不入流”的“无奈选择”。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国从国外引入的多种颇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就因为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而难以开展,进而发挥作用。此外,劳动力市场的不理性也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不考虑岗位需求,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有对口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人才反而不被录取,难以学以致用。

三、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困境的破解之策

(一)国家财政支持是保障

2012年秋季之后,我国农村学生、城市中的涉农专业或家庭经济紧张的学生都可接受免费的中职教育。这项政策的出台,不仅能以提高农民素质的方式促进农村发展,也凸显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青睐,还能减轻经济困难家庭的负担,让更多的适龄群体接受高中教育。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确保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几点:做好新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让新的助学政策家喻户晓;同时要注意全程监督政策实施,大力防范助学资金被挪用。

(二)教育制度变革是出路

在微观层面由于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相关人员执法不力,就业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现象,客观上也使中职毕业生无法在就业时凭借毕业证之外的职业技术资格证占据就业优势,直接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宏观层面,意图通过转变社会整体的心态来解决中职教育如今的问题是不可行的,只有改革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只有取消学校等级,建立公平、高效的就业评价体系,放弃“出身论”,中等职业教育才能获得和其他教育一样的发展地位,这不但解决了中职教育屡遭歧视的问题,也为中国教育乃至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出路。

(三)教师修养提高是关键

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当前计算机课程知识的快速更新对资深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要将教师的在职培训常规化、制度化,同时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从更广泛意义上而言,还应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入职门槛,要求相关教师需具有本专业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在入职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仍需定期到相关的企业单位参与实际工作,随时了解相关专业在社会上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此外,教师上岗前需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的系统学习,接受过至少一年严格的专业训练,以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理素养和责任感,并掌握一定的执教技巧,在通过统一的考核之后方能上岗。

(四)课程设置改革是根本

职业教育是最贴近社会的教育渠道,必须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大量专业的、对口的人力资源。因此,职业教育要设置能满足社会相应人才需求的课程,义不容辞地为存在人力缺口的领域输送足够的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正面临进一步结构化改革的局面,我国企业也因此需要为转型输入各种新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结构变革。按照如今中国的产业结构来看,“体力型”操作技术工人,“智力型”管理服务人员以及“智力与体力结合型”的既从事管理服务、也要身体力行的人才在目前人力资源中缺口最大。职业教育要以此为基础,考虑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人才的需求,依据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设置的改革。

作者:喻辉 刘刚 单位:湖南省安化县职业中专东坪校区 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第二篇

一、教育的成效主要体现

1.积极探索,办学形式多种多样

一是实行集团化办学。组建以铜仁职院为龙头,各区县中职学校共同发展的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高职引领中职发展。二是校校联合办学。铜仁职院、碧江区职校、江口县职校等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省内外20多所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三是校企合作办学。市内职校与省内外数十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2.着眼需求,服务发展能力增强

职院及部分职校着眼于当地人才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铜仁职院推动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与地方产业发展“零”距离对接,有9个专业获政府订单办学;印江、石阡、江口三县职校依托铜仁职院分别设立茶叶学校、黔东营养健康学校、梵净山旅游学校,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办学。

二、问题与困难

1.统筹整合不够,发展不平衡

一是对中职与普高布局发展统筹不够,全市中职校16所、普高43所,中职与普高发展差距大。二是对中职与高职发展统筹不够,全市中职院校16所,高职院校仅1所。三是对行业部门培训资金统筹不够,行业和部门各自开展职业培训,与职教发展结合不够,未发挥更好效益。四是区县发展不平衡,如思南、松桃两县同属大县,目前思南县职校生为3276人,松桃县职校生仅138人。五是有的县对职教资源整合不够,如松桃等县有中职校、卫校、教师进修学校、农广校,职能交叉,资源分散。2.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近年来,铜仁市虽然加大了职教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总体投入标准远不及普通高中,特别是部分中职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校园校舍面积不达标,职校建设资金缺口大,实训基地及配套设备缺乏,学校经费运转困难。

3.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

一是教师总量不足。目前,铜仁全市中职共有专任教师1028人,师生比为1:33.3。若按国家标准师生比1:20测算,今后3年将缺专任教师2000人以上。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现有职校教师中,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招录或其他非职校调入的,文化课教师居多,专业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三是公开招考教师难。针对师资紧缺问题,各区县都加大公开招考力度,但因人事部门统一招考条件限制,符合条件的招考对象少,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进不了职校。

4.学校管理滞后,办学效益低

一是职校管理大都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办学观念和思路,学校内涵发展与时俱进不够;二是部分职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规划,形不成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职校服务企业、服务市场意识不强。职校主动与企业和市场对接沟通不够,企业对职校缺乏了解,企业需求与职业教育脱节,经常出现“技工荒”。四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职校没有很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少,学生实际技能操作训练欠缺,办学质量上不去,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低。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策略

1.深化认识,加强统筹领导

实施“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战略,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事关铜仁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同步小康的实现。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地位作用及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真正把职业教育作为“战略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在全市上下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一是要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二是要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推动机制;三是要成立市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四是制定出台《铜仁市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对职校达标情况进行考核评估验收;五是将“9+3”计划特别是职业教育纳入各区县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和任期政绩考核;六是政府加强对行业部门培训经费的统筹管理。

2.抓好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要结合铜仁市“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经济走廊”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制定《铜仁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3—2020)》和未来3至7年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打造综合性职教园区,对接“两区一走廊”职业教育专业群、“一县一品一特色”职教中心。二是进一步理顺办校的管理体制,将铜仁职院和铜仁学院的中职学校剥离出来实行独立办学,设立为市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由市教育局主管,充分发挥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骨干作用,进一步按照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教育“9+3”计划的实施意见》和《铜仁市职业教育百校大战规划》整合各县区中职校现有的人力物力,集中力量真正组建起铜仁中职教育集团,做大做强我市的中职教育,为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一大批实用型本土人才。与此同时在教育园区统一规划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和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面向各区县职教集团学校统一管理使用。三是抢抓当前国家重视建设应用技术本科大学和鼓励地方本科院校朝应用科技大学方向转型发展的机遇,启动铜仁职院“专升本”各项筹备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高中职职业教育。

3.拓宽思路,扩大筹资渠道

一是要用活用足国发2号文件武陵山扶贫攻坚规划等相关政策,精心谋划论证储备一批职教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大盘子”;二是市财政设立职教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中职校争创国家和省级示范校重点校和实训基地建设,用于技能大赛奖励和特聘兼职专业教师;三是积极拓宽多元化融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办中职校,支持中职校通过职教资产抵押贷款参股教育服务等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通过兴办产业企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弥补办学经费不足。

4.完善措施,充实师资力量一是要进一步放宽职校在使用和引进教师方面的自主权,增加选人用人的灵活性,使学校能够根据专业需要及时引进和聘用急需专业教师。二是要将教师资格和编制改革纳入全市人事制度改革内容,尽快研究制定体现职教特点、符合相关要求的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办法及招聘录用选拔专业教师的配套政策。鼓励部门行业开展职业技术职称的申报工作。三是要针对“9+3”计划教师编制新增因素,向省里争取落实编制,积极推动从各行业聘任“双师”型教师、聘请能工巧匠进校兼职任教。四是要通过资助学费等机制,支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更高层次学历学位,建立职校教师定期到园区企业实践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操作技能。五是要充分利用苏州对口帮扶和大连民族学院扶贫联络员驻铜的机遇,争取将职业教育纳入帮扶与联络的重要内容,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为铜仁市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

5.创新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一是要建立职校管理与创新考核评估和奖惩机制,推动开展“名校”“名师”“名校长”创建活动。二是要完善职教集团共建机制,鼓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等参加,扩大市职教集团成员,建立有中高本层次参与的现代职教集团,推动集团共建共享共赢。三是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机制。在做强茶叶水利旅游等骨干专业、做精苗绣箫笛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铜仁近年来引进的精细化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及时调整对接市内外市场产业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和招生规模。四是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中职校与行业企业在信息沟通、教学实习、培养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就业,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五是要加快中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行分层教学及学分制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与资格技能等级鉴定考试,推行“双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毕业制度,畅通就业渠道;组织力量编写本土职业教育教材;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六是要建立鼓励支持职校毕业生创业机制,设立铜仁职校生创业基金,定期开展职校学生自主筹备创业推进评选活动,发挥金融、税收、工商等部门政策扶持作用,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作者:周文庆 董振华 吴晓燕 单位:铜仁职院中职学校 江口县文联江口中学

第三篇

1.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重组课程结构

学校对各类学科性课程要采取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人才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要有能力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同时,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各个领域里技术设计和创造的潜在参与者,明确学习内容是涉及技术发展的社会过程。教学内容从职业工作(项目)选择内容和顺序,专业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为主,以陈述性为辅。课程开发的路径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包括学校的学习领域和企业的工作与学习领域,开发内容有职业描述、教育目标和内容时间的安排等。

2.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

以“育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其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要因人而异,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接纳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独特性,通过引导使学生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让学生各尽所能,将个人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或亲人,都应当得到我们真心的关注。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目前的“90后”青少年,他们是一个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负和追求,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思想与理念与他们的前辈有很大的不同。在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我们必须坚持利用教师群体身正为范、德育为本的引领作用,提升“90后”中职生的思想认识;利用专业主题报告、励志成才教育、爱国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在参与活动中得到个人体验,从认知方面进行品德升华。

4.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卡尔•罗杰斯倡导的“师生平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5.总结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构建“以生为本”的中职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也是其实施的精神保证。展望中职院校发展前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进一步深化“育人为本”的治学理念,以此推动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适应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时代精英。

作者:胡建波 单位: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

第四篇

一、情感教育能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有的中职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已经对于人生没有特别的追求.教学研究发现,很多中职学生谈到自己的前途就认为自己很笨、资质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不好,当初考不上普通高中才来接受中职教育.自己本来就是被社会淘汰的一员,还能有怎样的前途?混得好些可能也就能找一个不错的职业吃饭,混得不好也就只能四处求职打工.现在连正规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自己一个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还能有什么前途追求?所以,在引导学员学习数学时,教师要用情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划分层次,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讲“数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习题1:集合A为A={x|x2+ax+2a-4=0};集合B为B={x|x2-x-2=0};假设:A?B.求实数a.习题2:集合A为A={x|x2-7x+6≤0,x∈N*},集合B:B={x|x-3|≤3,x∈N*}为集合M为M={(x,y){x∈A,y∈B}.求取M中任意一点为元素是(3,5)的概率,求取任意一点元素是x+y≥10的根系.

第1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的计算公式且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即可用数列的知识,或者采用数形转换的方法解答该题;第2道题综合了数列知识与概率的知识,它要求学生的知识比较系统才能得到答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意向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教师要求层次高的学生不断开拓视野,把现有的知识与自主吸收的知识自主整合起来;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视野,让自己能从多种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对领悟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掌握课本中的每项基础知识,再攀登其他知识的高峰.教师用分层次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各有其学习目标,在学习时就会树立攀登目标的信心,学生就会了解到自己只要认真对待学习,就有可持续发展性.

二、情感教育能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目前我国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通常是没有信心或者没有机会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这类学生基础知识差、应用能力差,对这些学生来说完成初中的学业已经感到非常的困难,现在居然要学习比初中知识困难得多的复杂的职业教育,自己怎么可能学得会?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如果你要学游泳却爬到树上去,那么一辈子都学不会游泳,你不能学会目前课本中的知识不是因为你天生就学不会,而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直线和圆的方程”时,很多学生表示难以记住书中大量的知识和术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整理这一课的知识系统.

三、总结

总之,强行灌输给学生数学知识,学生可能不能自主吸收这些知识.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教师要将它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种环节中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教师心灵的支持下用正确的态度完成中职教育.

作者:缪均 单位:江苏如东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

一、对“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解读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根据麦肯锡的定义,“大数据”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2012年,德勤咨询技术负责人罗伯特•福莱提出,规模并不是常规数据和大数据的关键区别,他认为,大数据的第一个属性是复杂性。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综合以上分析,有学者认为大数据具有四方面特点,即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和大价值。“大数据时代”的这些特点,让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通过量化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世界的面貌,可以更快速地掌握现实世界的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我们将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里隐含的特有偏见,思维将更容易突破传统的模式。

(二)“大数据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2011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了应对增长的入学人数和缩减财政预算,以及对学生成绩更迫切的要求,采纳了纽约Knewton公司的自适应课程,并通过“测验引擎”技术进行在线考试。采用这一方式,亚利桑那大学在2012年辅导了7600名学生。对于这一举措,支持者认为这是对过去教育的“工厂模式”的摒弃,为学生提供了真正个性化的指导。但批评者则认为这种“自适应学习”的方式正把学校变成工厂。不管支持也好,批评也好,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否认——“大数据时代”正在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影响一:人才观将发生突破。每个时代的人才观与时代生产力密切相关。工业社会劳动者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在“大数据时代”“,发掘知识、寻找联系、总结规律将成为人才的重要要求。”人才观的变化将导致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一系列变化,最终人才观念的变化势必又将推动社会的变革。

影响二:学校界限将趋于消失。班级授课制是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课下,学校也将从现实世界走进虚拟世界,帮助学生继续学习,教育将在“两个世界”里交替进行。学校界限的消失让教育真正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教育真正实现融入社会和自然。

影响三:个别化的学习将成为现实。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需求,学习的特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状态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外在学习和内在成长力量达到和谐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当前在大班制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依赖于教师个人有限理性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准确的判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因材施教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而在“大数据时代”,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收集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提供最佳的教学方案和学习建议,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将成为现实。影响四:教育评价实现过程化。现在教育评价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对整个教育过程的评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程资料信息量太大,收集、分析难以突破。在“大数据时代”,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教育评价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跳出“经验”方式,通过大量数据的归纳,掌握学生学习轨迹。教育评价实现过程化,将使教育走出“推测”,进入即时的真实状态。

二、“大数据时代”中职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更开放的教育环境

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中职教育更强调与产业发展的依存性,也更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大数据时代”,教育将打破学校界限“,动态的、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突破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终身性,实现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按需取用和即取即用。”这将在观念和实践上使中职教育与社会衔接,中职教育走入每个家庭,“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成为可能。相比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由于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得社会需求信息,并能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开发更具实效性的教育资源,且自身规模相对较小,与当地社会更贴近,所以,更开放的教育环境会让中职教育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另外,学校内部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开放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应用情况、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情况信息的数据记录等,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教师的状态,从而可以“有效地预测和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积极引导大家共创和谐氛围”。

(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当下,限制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教育资源匮乏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正如鲁昕同志指出,在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方面,“整体上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与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发展很不均衡。”中职教育要想打破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更切合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步,甚至有所超前,必须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在“大数据时代”,MOOCs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人学习一门课程,不仅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也更好地解决了由于地区经济差异而导致的资源缺乏的问题。对于中职教育而言,通过MOOCs,可以让学校课程与世界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接轨,可以由地方企业参与课程制作,这样,学生不仅能吸收全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能将所学的内容和地区企业最急需的技术结合起来,达到学校教育即企业培训的目的。另外,“大数据时代”将打破教师在固定空间向固定学生授课的教育格局,实现教育资源网上共享。

(三)更直接的教育反馈

中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是否适合社会的需求?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显然不容易做到。但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教师,学校管理人员,还是主管行政部门,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工作后的资料的即时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在这里教育反馈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馈。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对学习过程可以做到“尽在掌控”,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数字化,包括教材(知识点)和学习活动。“学习分析”技术可以收集学生的显性行为,也可以收集学生的隐性行为,从而可以使教师和学校创造适合每个学生能力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使学校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信息即时存储,实现学校内部或区域内教育信息共享,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为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协同工作、资源配置提供帮助。

三、“大数据时代”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每次社会变革中,发展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而是观念上的因循守旧,缺乏主动变革的精神。传统的中职教育几经改革和发展,应该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工业化社会为背景发展,这条道路上虽有创造,但真正的创新并不多,基本上是沿着西方走过的路径来推进。要想获得发展的先机,就必须改变观念。“大数据时代”中职教育要重新对培养的人才质量进行定义,打破学校界限,突破学习的时空,让教育随时随地真实地呈现在自己眼前,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等重新思考教育,几乎可以说是重塑和再造中职教育。另外,在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学习可以得到更多学校以外的专业人士的指导的“大数据时代”,对中职教育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也要重新思考,这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气和理性的力量。

(二)教师素质的提升

前文中提到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过在线学习,一年内用50位教师教授3门课程,辅导了7600名学生,该校预计2014年将新增6门课程,增加1.9万名学生到自适应的学习队伍中。看上去“大数据时代”下教师似乎正在得到解放。的确,未来教师将不会受制于三尺讲台,他们将要获得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是前所未有的,但即便如此,正如克里藤森所说“我们不会愚蠢到会让电脑接管教育我们的孩子的任务”。“大数据时代”不是让教师远离教育,而是需要教师更主动、更深入、更及时地融入教育。很多教师原来都是搞技术出身的,对信息技术本来就很少运用,“大数据时代”课堂界限消失,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市场信息和专业资源来建构动态课程,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课程理念,还要具备综合信息分析能力,并且学会与学校以外,甚至与很多虚拟世界中的人共同合作,使教育始终保持与社会的同步或者超前,这对于中职学校教师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三)社会观念的变革

中职教育是培养一线基础性技能人才的,这是在工业时代背景下对中职教育的定位。在“大数据时代”,世界将更快速地变化,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将从样本推测总体变成对总体的直接把握。这样的背景下,中职教育将会更深入地融入地区的社会发展,学校将不再是一片小天地。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需求从等待变成参与,这对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而言,也是一种挑战。他们要从“买方”变成参与者,承担起“卖方”的一些职责。社会观念转变的另一个挑战还来自于家长。未来,对于学生的学习,家长的参与将不仅局限在家长会上与教师的沟通,而是要作为教育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参与教育过程,参与课程的建设、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总之,社会观念的变化是中职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对挑战,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

四、“大数据时代”中职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从易到难,从教学方式变革开始

所有的变革最终的力量都来自于人的主动性。在教育的诸多要素中,教师是最有组织性、最关键的力量。中职学校里,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发展潜力不能得到发挥,使得教师的成就感也受到影响,很多教师都有改变现状的需要。“大数据时代”学习的信息获得渠道将会激增,这对中职课堂教学是很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将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转变成知识的收集者、整编者和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这样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从基本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开始。具体而言可从两个方面逐步推进:首先是改传递知识为分享知识。传递知识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资源将更便捷地从网络上获取,教师将不可能“独有”知识,但教师可以成为知识的组织者、编排者,收集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并将知识与学生分享。在这里,分享知识还可以由学生之间来完成。其次是改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所谓开放学习就是打破教室界限、打破学校界限、打破时间界限,可以将学校课程打包以任务或项目方式,让学生在线学习,学校负责提供基本学习资源,并对学生完成学业进行在线跟踪和评价,学生可以以小组方式在某个时段内,自由完成学习任务。

(二)由生及师,从学生需求寻找动力

对于时代的变革,拥有旺盛求知欲的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他们对于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而且思想活跃的他们其实对于变化更愿意参与。教育的改革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本身的力量。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不能进入普通高中而分流到中职学校,在智力上他们与普通中学的学生并没有差异,往往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或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打好基础,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的获取渠道更多元,对人才的评价由知识、能力转向对环境的适应和创新,这样的环境里,原先长期横亘于中职学生面前的障碍被消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激发。中职教育的改革就要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进一步激发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潜力永远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有适当的环境来激发。“大数据时代”中职学生的学习不是仅仅通过考试来进行评价,而是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中所有的参与状态来得出,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过程本身,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要随之将重点放在学生想什么,学生们更喜欢怎样的内容、怎样的方式等方面,教师要利用“学习分析”的工具及时做好调控。

(三)自上而下,从核心课程建设入手

“大数据时代”下中职教育改革最核心的部分是就课程体系的变革,课程承载着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具体内容。但在海量的学习资源、开放的教育环境下,课程体系的搭建不能再采取传统的模式,由某些专家来“编制”,也不能完全交给教师自由地选择或整合。没有明晰的目标、不具有系统性的课程反而会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正确可行的做法应该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从而确定学生将要学习的核心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开发学校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一般要包含三个方面:技术核心课程、创新能力核心课程和职业品质核心课程,这三类课程应该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学校自上而下的课程建设主要任务就是开发这三类课程。在核心课程基础上,其余的课程则可以让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来完成。在“大数据时代”,核心课程的开发方式要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而且要建立核心课程学习的过程数据库,使核心课程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四)由内而外,从校园到企业和社会

“大数据时代”中职教育最终将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学校和社会的界限将趋于消失,社会即课堂。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中职学校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首先,学校要进行自身的改革,从课程到教学方式,从教学环境到教学管理,都要实现“数据化”,建立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机制,逐步做到对教育教学情况、教师、学生状态的数据掌控,为中职教育改革建立保障。在此基础上让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学校课程和教学中来,这里的参与不是目前采取的“校企合作”方式中仅从实践操作上为学生提供训练机会,而是要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上来。课程建设是指企业通过开发网络课程将最新技术以网络课程方式提供给学校,由学校整合后统一提供给学生,同时,建立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线开放学习课程,供学生随时访问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课程的建设和改进。学校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的追踪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将这些情况反馈给企业和社会组织,再来改进课程。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通过网络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使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甚至全社会都成为学生学习或实践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王颖娜 申承林 单位: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六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生源素质持续下降

1.1“问题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普通高中“择优”持续扩招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问题生”被分流到了各中职学校,中职学校成了“问题生”的聚集地。“问题生”中的一部分我们暂且称他们为“行为问题生”,其破坏公物、打架斗殴、酒后滋事、逃学旷课等不良行为发生概率越来越频繁;另一部分我们暂且称他们为“智力问题生”,其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思辨能力等智力方面的表现越来越低下。初步统计,今年分流到各中职学校的学生,因“行为问题”受处分的比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10%;不会写请假条、不会填写个人信息登记表的学生占新生人数的比例约为80%。

1.2来校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中考落选后自愿想读书不得不来;有的是中考落选后不想复读,但家长认为其年幼、需找地方托管被强制送来;有的是初中学校认为学生的会考成绩会影响全校的达标率、会考前动员被分流来;有的是初中学校为完成向中职学校输送学生指标的任务被劝导而来……。以今年的春季分流生为例,约40%的学生来校注册的目的不是真实想读中职,而是为了“曲线”获得初中毕业证,其中又有约15%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处于半流失状态。

1.3学习积极性不高95%的中职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留守家庭或城乡结合部打零工的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的他们对未来没有目标;生活经验的缺失和文化基础的薄弱又让他们无法理解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更让他们乏味。于是逃课、睡觉、玩手机以及其他与教学无关的自娱自乐方式,成了他们在校的最主要表现方式。

2教师职业倦怠

2.1精神高度紧张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对那些未成年的“行为问题生”,他们中的多数来自于单亲家庭,成长环境导致心理不健康,极端异常行为的发生难于预见。中职教师日思夜想的问题是如何预防学生发生极端异常行为及如何处理发生的极端异常行为等。

2.2工作时间长中职学生几乎都住校,多数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晨6:30到学生宿舍叫起学生出早操开始、接着全天候上课、然后晚自习辅导、到22:00学生就寝查完宿舍结束,“保姆式”的办学方式让很多教师精疲力竭。

2.3待遇低由于长期重普教、轻职教的原因,放给中职教师的职称名额少,考核要件多,晋升难度大,同等条件下,中职教师的月收入比普高教师低1000元左右;在编中职教师队伍中,真正能承担“双师型”教学工作的教师,任职对他们来说是“鸡肋”,有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企业、行业里能担当中职教学工作的专家,对中职教师的报酬又不屑一顾。

2.4职业信念低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低落,对能否教好“问题生”并不寄予希望,他们既不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成长负有责任,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好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冷漠,对教学方法无创新;大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归因于学生的个人问题、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外部归因,主要表现为常把“没办法”挂在嘴边,对学生的不学习状态听之任之。

2.5官本体思想严重大部分学校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大都脱离了教学岗位转到管理岗位,仍在教学一线潜心钻研教学的很少,失去了引进高学历人才和评审高职称的初衷。

3学校自身建设不足

3.1尊师重教不落实大部分学校仍是校长“家长制”、“一言堂”管理,工会、教工之家等组织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作用;在职称评聘、岗位调动、晋升评比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处理,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存在任人唯亲现象;在教学矛盾的调适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上帝”地位,忽视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干预;学校的整个工作以招生为重心,其他工作为招生工作让道。

3.2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所有中职学校并未开设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工艺、民族表演艺术等服务于黔南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专业和磷化工、冶金、建材等服务于黔南民族地区优势产业的专业及社区服务、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潜在发展的专业;现有的装备制造、电子技术、食品医药、商务物流和种植养殖等传统专业也没有做大做强;95%以上的毕业生被输送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装配和服装加工。

3.3校本开发空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传统的学科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沿用全国中职(技工)学校规划教材,与学校教学设施不配套,与黔南民族地区的产业、企业和岗位不对接;教学方法仍是“填鸭式”,“满堂灌”,没有从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3.4核心能力建设不强部分中职学校对专业开设有跟风现象,今天开数控、明天办汽修,后天建幼师,没有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中职学校几乎成了万能学校;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一年,就被推荐到企业顶岗实习,浅薄的专业知识限制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建构,95%以上的学生存在转岗即失业的窘境,在社会、家长和用人单位留下不良影响;开办的各种“订单班”和“冠名班”等并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意义的建构,只能算是对学生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一些学校甚至已沦为企业招工的机构。

3.5硬件建设落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要求:专任教师师生比不超过1∶20,黔南民族地区为1∶25,明显存在师资职数不足;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黔南民族地区为6%,明显存在教师层较低;大部分学校没有建成实用的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网,明显存在资讯闭塞;而设备议器大都是70年代的产品,有的甚至是企业不能修复使用,淘汰后收来仅供展示。

4政府统筹乏力

4.1管理上条块分割23所中职学校中,省属2所(以下称两校),州属4所,民办4所。两校中贵州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贵州省内贸学校属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管理,两校多年来为黔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在软、硬件建设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校园文化方面也有深厚的沉淀,在校生规模已超过地区在校生的三分之一,不仅在全省有示范作用,在全国也属示范学校。然而,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和机制上的不健全,造成州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困难,两校也倍感发展乏力。

4.2低水平重复建设23所中职学校中有19所开办了计算机专业,18所开办了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18所学校开办数控技术专业,几乎是“小而全”的建设模式;地区内的中职———高职———本科的学历直通教育和初级———中级———高级———预备技师的技能直通教育及学历与技能互通的“立交”机制尚未建立。

4.3招生工作各自为阵各县为完成本县职中招生指标,由县教育局给属下各中学下行政命令,人为阻碍生源的合理流动,学生、家长和学校各有微词;为争夺生源,非县属中职学校使尽浑身解数,有的不但将任课教师临时抽调参与招生,而且学生也被抽出招生;有的学校开出高昂的“招生好处费”,每年用于整个招生的实际费用不低于其当年用于教学的开销;一茬接一茬的招生宣传队伍浩浩荡荡,不仅让学生和家长茫然,而且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知该信谁,结果是学生糊里糊涂的选择学校和专业,中途莫名其妙地流失;新生入学注册时间则长达七个月,不仅学生的学习过程脱节,也不利于教务管理。

4.4发展极不均衡有的学校年招生达3000余人,有的学校年招生只有几十人;有的专业年招生10000余人,有的专业年招生几十人;有的学校生均占地面积15平分米,有的学校生均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二、加快黔南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加快发展黔南民族地区中职教育,不仅是落实省委、省政府“9+3”计划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加快黔南民族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为此,调研组综合讨论后,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紧急性、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提出加快黔南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六条对策:

1制定保障机制

《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号)提出,市(州)、县(市、区、特区)政府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因此我们建议:组建由州长任主任、主管教育的副州长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职教专家为成员的黔南州职业教育委员会,统筹全州职业教育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出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暂行办法》,明确目标、突出步骤、完善评价、落实保障;引导中职学校由“小而全”向“专而精”的办学模式转变,搭建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直通与互通的立交平台。

2改善教师工作环境

教师兴则教育兴,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承担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专业人员,是引领整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只有改善整个中职教师的工作环境,才能调动中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其在中职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才能广泛吸纳企业、行业专家进入中职教师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因此我们建议:一是黔南民族地区在职称评聘方面中职与普高等同,并且给出一定的名额补足中职先前所欠的部分;对“双师型”教师实施额外技能津补帖,将中职教师纳入州、县管专家遴选范围;严格控制中职班级人数,实行“小班额”,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

3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办好全国和地方、行业、学校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并把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建议:每年开展一次地区职业技能赛,以大赛为平台,营造尊重技能、钻研业务、敬业爱岗、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以大赛为手段,检阅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大赛为舞台,展现地区各行各业技术能手的才华;以大赛为榜样,促进地区技能人才和各职业院校比、学、赶的劲头。

4组织教研教改活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要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教学研究工作。因此我们建议:黔南民族地区每年应组织一次中职教育教研教改活动,一是彰显教师的教研水平,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二是促进校本开发,以适用为主,够用为度,学以致用为原则;三是增加交流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对“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分层教学、项目教学等职教新教学方法的交流学习。

5完善中职招生平台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1]3号)提出:各地要切实承担起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管理责任,要继续深入地推进招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的各项管理制度。因此我们建议:通过黔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委员会的网络,统一介绍各专业特点及各中职学校优势、统一公布招生计划和招生信息、统一组织全州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统一安排招生录取工作、统一新生入学注册和开课时间。

6组建公共实训基地

事实证明,技能人才的技能必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经过长时期的锻炼才能形成,但是黔南民族地区目前的企业尚不能承载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提出:经济较发达的县市,提升改造一批以初、中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示范性技能训练和鉴定服务。因此我们建议:由州政府统筹12县市,依托经济开发区,按专业大类集中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

三、结束语

黔南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中职教育落实“9+3”计划,核心是加强政府统筹、重点是制定保障机制、难点是扭转社会轻技能的观念、关键是发掘教师的首创精神。

作者:唐仕兴 王芳 单位:贵州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第七篇

1中职类院校已具备发展好中职教育的条件

目前的中职学校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就业,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继续学习升造。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责无旁贷。许多职业学校都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初的辉煌、90年代末的衰落和现阶段的市场竞争,保留下来的都是发展比较好的职业学校。特别是近5年来,发展好的职业学校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和继续学习升造的需要。推行双(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计划相结合的原则,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就业,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有能力、低学历的人才越来越多,造就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一线技术工人,中职生技术好,更愿意在企事业长期发展,给企事业带来稳定效益,因此近年来中职人才一直供不应求。此外,中职生到企事业单位之后,月工资大都在3000元上下,真可谓“一人上中职,全家都脱贫”。

中职教育不但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家庭孩子的就业问题,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远超我们,我们国家要实现全面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般人对中职学校的认识只停留在毕业就业方面,但现在有好多中职学校是可以继续升学的,而且有的职业学校并不比普通高中差,在职业学校不仅可学到一些实用的技能,而且还有继续升造的机会。一方面现在的中职学校都采用学分制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是一种改革,也是一种创新。特别是对有些专业课的学习,这种考核形式更突显出了它的科学性,可以大大地减少学生的重复学习,即这种学分在中职和高职里是互通互认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部分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目前在中职院校里都设有对口升学班,同样能满足学生的继续学习。目前的中职学校也都非常注重自身内涵的建设,其中的一部分中职院校已晋升为部级示范院校,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达到了常态化。可以说凡是目前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中职院校都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发展中职教育能为政府分担解忧

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很重要,因为办职业教育能为政府分担解忧。职业教育可以解决就业或初中毕业生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同学的压力。每年到了大学生就业季,政府的压力都很大。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中职生却恰恰相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起点,有的学生就是奔着某个专业来到学校,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源于中考的失利,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是双差,被称为“落脚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老师的鼓励,尤其是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更是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中职学校里普遍存在。试想如果没有中职教育,这样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只能是流入到社会上,成为社会的包袱,就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到了中职学校就会不一样了,我们有老师的教育和示范,群体生活的带动和感染,可以改变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来到中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选择一至两个专业进行学习,经过在校两至三年的学习,有了一技之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大力发展中职教育能将社会的包袱变为社会的财富,这也是中职院校的责任和担当。

3总结

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作者,在从师德、职业道德出发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到几个转变:老师向师傅转变,教室向车间转变,作业向作品转变,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出中职教育的特色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一线熟练的劳动者。

作者:何大伟 单位:郑州财经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