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探究(8篇)

中学语文教学探究(8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把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成长,是中学语文老师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深挖课堂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

中学语文的教材编写条例清晰,注重落实课程目标,尤其是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情感教育目标。中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备课环节,根据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堂内容的情感教育因素,合理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情感教育,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的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的情感。例如《散步》一课要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师在预设课堂时,充分解读教材,挖掘出“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这一句的情感教育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下文的理解打下扎实基础;在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时,学生的情感起伏达到顶点,教师用饱含感情的引导语指导学生理解“整个世界”中浓浓的亲情,体会生命与亲情的延续这个宏大的主题。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也不着痕迹的完成了情感教育。

二、以情激情,以情导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再生长

情感体验的发展在于情感从外在到内在的延伸和再生长,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剧烈变动的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去激发和引导,启迪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再生长。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本课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教材的这个特点,结合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体会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师首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自然的穿插表露,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沿着教师的情感轨迹来表达和拓展,最终完成情感的再生长。

三、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情感教育无处不在

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故事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可贵素材。情感教育也一样,学生看到乞讨的乞丐会动恻隐之心,看到离别的场面会伤悲……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每天都会在学生的身边无数次地发生,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开辟第二课堂。并且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语言、采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不仅从课堂上落实情感教育,而且在课堂外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本课内容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在教学语的设计上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如“挖洋葱”“铲韭菜”等,学生对这些事例有明确具体的感知,在理解文本上更加容易;而且学生对种植这些农作物的时间、程序,收获的时间和方法都十分明确,不仅促进了对“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学生也有真实的劳作感受,在升华情感时基础更稳固。在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的实践任务,在帮助父母劳动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主旨,更加理解父母的辛劳,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

四、丰富课堂情感渗透环节,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掌握了教材的情感起伏曲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准确把握哪里是情感教育的最好时间点和内容点,结合学生的情感调动水平合理的进行课堂情感教育的渗透,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驳论文的题材比较独特,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辩论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合理引导,让学生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刻含义,从而引导学生完成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民主意识目标的理解。

五、总结

从情感教育策略的选择上来看,教师的情感丰富程度、对情感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是中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效果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教师要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升华情感,促进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作者:赖水林 单位: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佗城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性探析

摘要:

语文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堪称“语言的火车头”,其艺术水平直接制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本文从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这个概念出发,着重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讲究艺术性的原因”及“在课堂上怎样创设艺术性的语言”,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言 艺术性

语言作为一个信息载体,最直接地运用于师生、教学及信息的传递之间。每一位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这个语文教师能否将人类的文化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易懂的信息。可见,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是中学教师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最基本的便是掌握这门语言,否则即使你满腹经纶,同样教不好学生。的确如此,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人”,而语言则是一切信息的基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足见语言力量之强大。闫顺利、郭洪生老师一致认为:“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教学中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以教书育人、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对于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成长。

一、中学语文教学语言讲究艺术性的意义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的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进而产生美感,如此一来,这样的说话便成为了一种艺术。”好的教学语言,会像一股暖流涌入学生的心田,令人陶醉。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呢?

(一)它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双向的师生互动过程,而艺术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经常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唤起每一位学生内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此一来得到益处的不单单是学生自己,而且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无限的提高”[3]。实践表明,学生总是青睐那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如此在其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自然会慢慢提高。学生受教师语言的影响的过程也是自己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如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便是“教是为了不教”。

(二)它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发展智力的工具。就像一些专家曾经说的:“语言是言语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则以语言为加工材料,没有了语言,思维就成为了无源之水。”艺术性高的语言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无限热情,学生才愿意去听去思考,那么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理想状态。人类的思维一定要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才能完成,并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运用,这样语文就用到了实处。那些大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在这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远。

(三)它有效地塑造了学生的行为和心灵。

语文教师的语言是播撒语文知识的工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到一个微小的动作,大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例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茨写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文章主要写了布鲁克斯对罗伯茨的无微不至的帮助与呵护,使他从一个年少不懂事的小孩子蜕变为成熟稳重的青年。这个布鲁克斯就是他的语文老师,从简单的语文知识到远大的志向等,影响了他的一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先“育人”再“教书”。

(四)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用精美的语言、似火的热情讲课,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亲自了解作者,这样的讲课怎能不提高教学效率呢?“例如,我的一位语文教师在《桂林山水》一课的讲课中,他首先以深情的语言朗读了整篇课文,然后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声中去任自己的想象飞翔,从而看到桂林的山之奇秀。水之清澈,理解课文,感悟我们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学生的心灵一般是最容易触动的,可准确地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这位教师就是用美丽的语言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深入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语言艺术性的策略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这么说过,老师的嘴,就像一股源泉,从那里可以流出知识的溪流,所以学生总在受教师精美的语言的影响,也无时不在体验教师语言艺术的强大魅力”。优秀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绘声绘色,而且要生动形象、启发他人,更要像演讲家一样用饱满的热情、深切的真情打动学生。

(一)语言要准确、规范。

语文教学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简单精练,正确地表述出教材的内容,简洁地将其阐述出来。因为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教师受方言影响比较严重,以致出现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合的状况,即半土半普,如某些地区的方言中本身“n”和“l”、“h”和“f”的不区分。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态度一定要严谨,语言表达方面须准确无误,从字音到句篇。在语文教学中还切忌出现“似乎、大概、好像,有可能……”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这样只会误导学生,让学生领会错误的信息。

(二)语言要善于启发、诱导。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时展到今天,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特点更加明显,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便是启发式教学,即采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有逻辑地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坚持一个中心的原则。“或从题目入手,比如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3];或者以个别词语入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颇不平静”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或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如杨绛的《老王》中通过写杨绛先生与车夫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对于老王的同情,体察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进而掌握文章中心。

(三)语言充满激情,感情丰富。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没有感情的教学语言是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的,就更难谈得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了。语言充满激情,扣人心弦,激起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文章本是无情物,燃烧自己方可感动学生。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初中一篇课文《一月的哀思》时,将的遗像裱起来,用黑色的纱布围起了四周,同时在胸前佩戴小白花,手臂上戴着黑纱,表情庄严肃穆,一走进教室便用悲痛而深情的语调说:“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去缅怀敬爱的……”这样气氛一下子便被调动,仿佛真的回到了1976年大雪纷飞的一月……

(四)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故事性。

素质教育下,很多人错误地说语文教师要少讲。其实大可不必,教师该讲还得讲,舌吐莲花、若妙语连珠,怎会不吸引学生?就看著名的于丹老师讲演,通俗生动,有趣有味。多少耄耋老人垂髫少年为之倾倒?她有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善于讲故事,而语文老师若是学会了讲故事,岂不完美?比如,某职业学校老师在为《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导入时,“我坐在高层的写字楼里,透过落地玻璃窗,凝视窗外,大街上来往不息的人群、车辆织成这座城市永不停息的动脉,窗外炽烈的夏日骄阳和忙碌的人群,让我再一次想起那年夏天那列闷热的列车上的一切”。这位老师就是为学生创设的了一个故事性的开场,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学生的思绪瞬间进入那段过往的回忆中。

三、总结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每一节课中,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学会总结反省,真正将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完美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的讲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体现“愿学”与“会学”的完美融合。

作者:王静玉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闫顺利,郭洪生.论课堂讲授语言传播的艺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999.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

[3]洪柳.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教学与管理),2011.

[4]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旨在与各位同仁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中学语文 融入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两者的有效整合与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情感的软化、精神的洗礼和品德的提升。故此,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关渗透与整合。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要紧紧抓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经典语句,引导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谈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去爱国?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作者当时所表达的避世观念,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育他们要强壮体魄、发奋图强,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二、在阅读训练中渗透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能力。阅读训练是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举措。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巧妙渗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在读中感悟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伟大的名人名家,也有一些具有可贵品质的平凡人物,这些都是正面典型人物,他们励志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如在教学余秋雨所写的《信客》时,让学生通过个人读、边读边想等方式,感受到信客忠于职守、讲究诚信的人格魅力,正因为它敬业、诚信,才能够在后来当教师和校长时,都做得非常出色,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信客身上所体现出的敬业、诚信等可贵的品质,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也是需要大家做到的基本要求。

(二)在赏中熏陶

在阅读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典型人物、重点段落等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进一步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一定会为文中皇帝愚笨而感到可笑。教师可以对文中的皇帝、骗子、老臣及小孩等主要人物,对相关段落进行分析,爱慕虚荣、昏庸愚钝的皇帝,愚蠢、阿谀奉承的老臣,狡猾的骗子,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诚信教育,从而充分认识到“诚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在写作训练中渗透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学生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过程。因此,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作文中,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作文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学生在写作文时,需要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倡导学生弘扬和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如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父母的工作生活,体验父母的辛苦,用笔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父母。对于学生沉迷网吧、抽烟、喝酒、打架等违纪问题进行抨击。

(二)在日记中抒发思想感情

日记是学生用心灵之笔写心中之语的重要过程,通过写日记,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等表达出来。日记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可以写写学习打算,对自己言行的反思,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这既是一个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完善价值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记就是学生成长心路历程的真实记载,就是学生的成长史、奋斗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必须树立的价值观,而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获得良好的促进。

作者:丁宁宁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

参考文献:

[1]白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中职语文教学[J].亚太教育,2015(16).

[2]陈玲玲,高淑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语文建设,2013(30).

[3]宓小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12(11).

第四篇: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多元化实践

摘要: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关键时间,就目前而言,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而在本文中,作者结合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提出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服务。

关键词:

时代背景 中学语文 多元化教学 实践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因为时代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原因,以往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了,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需要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因为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很难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缺乏多样性。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应用于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来更为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

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探究

(1)从事语文教学的学科教师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新课改已经提出并实施有一段时间了,相应地对有关教师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也一直在进行,但是就目前而言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实际上不能仅仅只是具备一点语文知识,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知识储备也是不可或缺的。换句话说,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虽然其主要工作是立足于语文教学的,但是绝不能仅仅只是限制于语文教学中,从事教学的教师能够以自身丰富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2)语文课程的难度在不断增加。语文课程难度的增加包括了语文科目本身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的延伸,也包括了现在语文知识点、教学内容其体裁范围的广度上的扩充,在知识广度、深度增加的背景条件下,学生们自己的时间被“压缩”了,学生的精力有限,学习的兴趣在降低。因为知识难度、总量上的增加,原本是重感悟积累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那种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氛围。学生也出现了一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或者是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

2.关于多元化教学方法其特色方面的探究

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指的是思维方面的多元化,也可以是指教学性质的多元化。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相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包含了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知识累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以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来重新认知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从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到一种情感的熏陶过程。在这里我们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为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实际讲解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中心主题进行理解分析;尤其是要做到对于同一个现象、观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有正面、反面两个方面的论证。这样,学生学来的知识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能够用知识去解决题目而不是单纯为解题而学习。

3.如何践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实践

(1)更新语文教师的教材观。

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离不开语文课本、教材的支撑,教材的实施需要新课程观念的指导。在新的时代背景或者说是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以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来使用手中的教材。教师的知识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的要求,要认识到教材只不过是沟通课堂和社会生活的一座桥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要以自身对语言的兴趣和热情为依托,学生要按照自身意愿去学习语文课程,而不是强加给学生作为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要意识到语文教学本身是十分灵活的,比如,在语文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要摈弃以往要求学生必须背会多少课文、写了多少文章的传统的作业,可以将作业设定为文章背景的深入了解、作者的故事的搜集等。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多多观察社会生活,让学生们了解到实际上语文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4.总结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可以产生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不拘一格,同时也可以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成为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人才。

作者:王洪梅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常燕.“研究性学习”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2]任翔.破解中小学语文教育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4-09-05.

第五篇: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探究式教学法是近几年老师教学方法中的热点。中学语文是我国中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三门学科之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精神。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和原则来阐述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实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所提出来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1]。目前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方法中重要的一种。探究式教学在中学语文中仍然是以课本为中心,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讨和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增加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

一、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

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是一种引导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所在,凭借自身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不再局限于课本的要点和知识点,会主动去探讨文章背后的知识,会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加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愿意去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不仅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一种互相交换意见,相互交流的过程[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会去寻找答案。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讨论,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意见和方法;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始终是以一个团队的形式互相帮助,会增加学生对于团队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加整体的学习氛围和气氛,增加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老师直接将知识要点全部讲给学生听,由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

二、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过去语文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需要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即可。即使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学习状态。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来自主地去探究知识,不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会只采用一个标准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实现素质教育。

(二)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优势也不一样。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时候,老师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去面对每个学生,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帮助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进行分组探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安排,分配任务。

(三)鼓励创新

探究式教学中并没有什么正确的答案,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想法,一起从不同的视角和思路进行探讨。不再依循所谓的教育大纲,不再以考试为最终目的,鼓励每一位学生去发现新方法、新思路、新的表达方式和操作程序,发现新的见解和结论。

三、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无论何时,老师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领头羊的作用[3]。由于学生在开始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方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解决问题,老师这时就应该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或者一些相关材料,避免学生刚开始就因为自身能力不够而感到气馁,丧失信心,最后放弃探究学习。在整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进展的情况,越往后干预就要越少。在完成探究式学习后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验,让学生在下次的探究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的经验,不再依靠老师。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老师似乎才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讲什么、怎么讲都是由老师来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老师又敬又怕,即便不懂也不会主动告诉老师,即便有什么问题也不敢主动去问老师。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师生关系的和谐可以让老师及时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看法,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优化教学质量。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老师和学生愿意主动和对方交流沟通,愿意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调整。

(三)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多种多样,可以进行情景演练,可以进行小组探讨,也可以进行课外课题研究等。探究教学的方法多样,其进行教学的辅助教材也不会拘泥一种。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者电脑播放相关的影视材料,再讨论赤壁之战说明了什么,可以从赤壁之战的背景、赤壁的地理位置和整个赤壁之战的过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过度依赖课本和相关教材,适时地抛开它们。

四、结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学生愿意学习。

作者:吴本荣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甘垛镇澄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黄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2]彭东凤.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语文问题探究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3]程春玲.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1(6).

第六篇: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探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逐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断吸取丰富的语文营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感染和熏陶中,受到启迪,从而提高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着力抓好“懂、阅、悟、习”四个环节。

一、懂——让学生掌握小说三要素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在小说中,故事情节和结构特征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与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来着重塑造人物的。为此,准确地引导、适当地启发学生认真地分析故事情节,是小说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半来自各种具体的描写。所以在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具体描写的方法,从中感悟,熟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也符合人物描写是直接用来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一规律。通过分析作者笔下这个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孔乙己》一文教学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查找关于孔乙己的种种相关情况、咸亨酒店等。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让学生在心里形成关于孔乙己所处环境的认识,体会主人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和生存的意义,一步步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环境刻画

环境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通常,特定的人物形象,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常常揭示的是作品要突出的深刻内涵所在;自然环境描写时常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特点。例如《药》,作者通过康大叔的嘴给大家转述夏瑜的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是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也把夏瑜的阶级属性与基本性格初步勾勒出来。

二、阅——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还包括阅读,这个在小说教学中显得极其重要。通常情况下,朗读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和朱熹都对读提出过要求,欧阳修说过,“为文有三多”首先要求“多读”,朱熹也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可见,学习一篇文章,就要读出声音来,要抑扬顿挫、语调神情并举,这样容易深入角色,当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才能感知主人公真正的内心世界,也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此处重点描写的真正目的,这样比只用眼睛看所形成的印象更深刻,当然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更透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把握时机,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力争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情感朗读中,大力营造愿读、乐读、赛读的浓厚氛围。

(一)分组合作,强调角色意识朗读

朗读的过程,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还原了语言形象,精准地理解语言内涵,深刻体味语言情感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自读自悟中更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精义妙理,神思妙笔,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境界达到同一平台,通过声音的带动,把作品中蕴含的“情”读出来。作为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步入过分强调纯技法的误区,比如,何处要读重,何处要读轻,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高兴的感情读”、“带着悲痛的心情读”;还出现不时地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如此引导阅读,等等,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看似懂了,也“有感情”了,但却未必是真情实感地真正流露。近些年来,笔者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提倡每四人一组,倡导组内分工协作,当角色较多时,有的同学就担任两个角色或者更多,经过一段时间模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二)模拟人物,形象扮演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小说教学过程中一个传统的方式,它主要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也就是说,通过美读这一过程,不仅对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了理解,还能深层次地感受文中难以言传的韵味,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准确理解、把握作品、把握人物形象,才会把作品的语言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这样就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三、悟——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反映的哲理

一部小说,作者撰写的真正意图都是为了反映一定哲理。不外乎是弘扬传统文化,或是赞美某种伟大精神,或是鞭策社会的丑恶现象,以便给人以启迪。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意图,品味文中蕴含的道理,以便用做成长的素材,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盼——赞——遇——躲”这一过程的描写,细致的分析出了人物关系,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描写,更体会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丑恶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倍感自己身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亲情和温暖,进一步激发生存的自豪感。

四、习——强化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师一定要走出小说教学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一误区,重点要放在注重更深层次地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学中使学生适量习作小小说的练习,以丰富体验,积累技巧,达到熟能生巧。小小说的习作训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独特的想象力,文中如果能构建合理的个性化情节设计,倡导充分表达健康、自由、积极向上的主题,必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也增强了对小说的情感体验,就能更进一步升华教学这一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将从中学到的东西沉淀为自身成长的素材,在这个美丽的艺术殿堂里自由飞翔,健康、快乐的全面发展,同时,将自己的人生格局塑造得更具魅力。

作者:蔡恒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学校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校语文导学案就应用而生。总体而言,导学案一般分为预学案,导学案和固学案。这种新生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传统以分数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与社会强烈呼吁的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关系。怎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家共同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学校语文学案导学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在这种新模式中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真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指路人,课堂教学则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为重心。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积累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升了素养,自然而然保证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学校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精心设计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设计需做到“三个要”。一是要根据学校语文课的内容安排特点进行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工作,这是设计学案的最为根本的思路;二是要从文本中提炼出学案问题,并根据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为基本线索,还要根据学校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和本课时的训练目标来设计学案;三是要潜心研究,并准确解读语文教科书,在认真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后对文本教材进行整理加工、开发利用,形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内容鲜明、条理清楚、过渡自然的学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课型,不同的学段来设计出理想化的学案。

(二)讲课精练高效。

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应控制在3-8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最多不超过15-20分钟,做到精讲、互动(包括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背诵记忆、动手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充分发挥多媒体、板书、三案(学案、导案、练案)等教学工具的作用,力求课堂容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

我们语文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理应杜绝学案走向习题化的流弊。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授之以渔,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指导,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听众,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四)落实语文课堂的分层教学。

两天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今天的学案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层次化、梯度化。教师在设计学案前一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都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出辉煌。这样学生自然会慢慢爱上语文课,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就不在话下。

(五)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在语文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教学过程活动,达成预先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学案一般包括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

(一)学习目标—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级的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告知学生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侧重的去看教材,减少学生盲目学习的过程和时间。

(三)自主学习检测—以知识填空?知识问答?基本运用等试题形式对本课时的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及巩固。

(四)知识点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思路进行分析,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比较,并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

(五)自主(合作)探究—设计2-4个契合本课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自已动脑动手,分析解决问题,并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堂反馈—对当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题目少而精,点面结合,力求举一反三。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四段八步”是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阶段中各有两个教学步骤,一共八个步骤。这流程能够合理处理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也是按照时间流程合理展开教学步骤的依据。

(一)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独立的学习。这一自主学习过程具体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就是在学习语文课程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前预设的学案内容自主的探究文本,同时在学案三维目标、重难点和方法指引的点拨下,再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以及网上查询等方法,与语文教材亲密接触,探究文本,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的习题,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第二就是质疑,将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做好批注,以备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进行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阶段,分作两步。①互学—学生结对相互检查学案完成情况,指出错漏之处,并相互讨论,解决独学习时的部分疑难问题。②群学—首先,在学习小组内,组员各自提交问题,进行展示交流,进行合作探究,再解决部分疑难;然后,各小组将共同的问题提交班级研讨,进行更大范围的展示交流。

(三)评价反馈

学生在展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完成学生的能力体系及相关技能的提升。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出语文知识的重点,突破语文知识的难点,指导学生整理语文学习笔记,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李俊昌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安阳乡中心学校

第八篇:中学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探讨

摘要:

作文是学生经过思想考虑,将语言组织好之后,用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作文是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帮助学生交流,表情达意,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重要的一部分。就目前作文教学情况来看,作文教学安排的时间比较少,教学方法也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兴致不高,并且,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将学生的作文思想限制在某一范围之内,只重视作文特定的模式。本文就目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现状,阐述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 有效性 策略

我国的文学水平在世界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文学大师,他们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或者诠释某种道理,现代教学中,语文中作文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对写作文没有兴趣。学校和老师也采取了很多种方法,但是得到的教学成果却没有改善。在新课改之后,对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写作水平也体现出一个社会文学风气,是人们素养的表现,所以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很有必要。语文教学为其他的素质培养打下基础,从进入学校开始,人们便接受语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生的素质能力通常是由具备的语文水平表现出来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当每个人具有良好的素质,整个社会风气也会提升上去,因此,学校和老师要遵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应新课改要求,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改革内容之一。

1.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课时比较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作文教学占据的教学时间很少,老师的讲学内容大部分注重课文的教学,很长时间内才会利用一点时间进行作文教学,这点时间的教学成果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能得到提高。充足的作文教学时间应定为两个课时或者两个课时以上,在目前的作文教学时间上看,短促的教学时间使得老师只能将作文进行粗略的讲评,大致的指导下一次布置的新的作文,不能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不能提高,因此语文作文教学课时比较少导致了学生作恶水平得不到改善。

(2)学生敷衍了事

当前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大多数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很少注意到现实中的事物,对生活中的感悟也比较匮乏,因此缺少对事物的观察和对生活的领悟,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什么内容可言,没有可言引用的材料,写作技巧更是掌握不了,即使好不容易写出一篇作文,内容空洞,缺少新意,没有什么可读性,还有的写不出来,就虚构拟造,没有真实性,全文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敷衍了事。

二、中学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1.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

没有规章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学校作文教学成果没有明显改善,并且有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写作练习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想提高学校的作文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作文水平,学校和老师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初一到初三,制定一个计划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贯穿始终。每一次的写作训练都要力求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针对写作中一两点写作能力布置作文命题,这样经过几次作文练习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有各方面的提高。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张扬,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动力。除此之外,学校应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作文学习课时,在作文学习时间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写作,安排的作文题目的难易程度也要循序渐进。明确的教学计划让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一个事物最好的前提条件,具有兴趣才能自愿学习某一事物。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写作不再是学生感到排斥的事情,首先要让学生对写作充满自信,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起,慢慢锻炼,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事物就是一篇有自己思想情感的文章,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非得要华丽的辞藻,小事也可以写出真情感,经过不断的锻炼和练习,慢慢提升学生写作的自信。另外,老师要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不能只夸奖班级上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写作能力低的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承认,当老师对他们表现认可时,他们会更容易得到进步,即使只受到老师一点点的夸奖,他们也会产生很大的动力,争取获得老师更大的认可。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给予鼓励,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

3.改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学校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更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还没有足够的观察和认识,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现现实中的事物,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让学生言之有物。其次引导学生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受到启发,经过分析和回味之后,将阅读过的文章中好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长期的阅读和练习,学生会摸索到写作中的妙处。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评改作文,老师在评改的过程当中,要明确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批改作文,双方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得到共同的进步。

三、总结

中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问题是目前新课改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制定出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教学事业得到完善和提高。

作者:曾智育 单位: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

参考文献:

[1]李中发,张相龙.还作文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4).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志功.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4]范义勇.作文有效性教学之我见[J].语文月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