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研究(7篇)

中学语文课堂研究(7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诵读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影响

一、中学语文的课堂诵读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意思就是说,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更要体会其中的节奏感,以体味作品深藏的韵味。中学语文课堂诵读,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学习能力正盛,合适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对学生智商、情商培育有一定意义的。学生中学阶段智力层级不同于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已经开始初步具备自我感受的意识,能够简单的分析与判断一些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句颇为经典的话“生活无处不语文”,所以,这一阶段的诵读教育,对启发学生语言,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文字功底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应该更多地引导与激励,而不是灌输。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要强调的重点。老师就不应该教条的让学生在不理解课文的前提下诵读,那样的诵读失去启发教育学生的意义。课堂诵读的形式创新,需要语文老师的积极配合与引导,构建积极而活泼的新课堂教学,老师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应试的技巧。真正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应试能力自然也会跟着提高,在这一点上,老师不能本末倒置。老师可以声情并茂的自己带读、范读,给予学生正确的情感导向,让学生更好地来理解课文的内在价值。

二、新课改条件下的诵读,形式与方法的探究

课堂诵读的形式,不能如以往应试教育一样,鲜有情感的抑扬顿挫,而是通过诵读这个突破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学习与感受事物的能力。首先,课堂诵读可以在情境中举办,进行小范围的诵读表演。新课程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教学情境的设计富有挑战性,并且能引发学生思考。而情境,有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来进行不同的设计,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一文,在上此课前,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提前诵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悟《雨巷》这篇课文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提前设计情境,在情境中诵读,诵读完后,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诵读完后的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情境诵读正是丰富学生课堂生活的一种形式。“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其次,可以举办不同于以往的诵读与默写比赛。诵读过程中读准字音和句读,读出轻重和语气,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深入的研究性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在诵读的过程穿插默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诵读与默写之后,以学生之间的彼此评价来激励学生,能使得他们更喜爱诵读,喜爱文学,喜爱语言,陶冶情操,热爱生活。

三、结语

诵读,首先毋庸置疑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其次,对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有着重要意义。而阅读理解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同时,课堂诵读,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学生更勇敢的表现自己,变得更加自信。诵读,尤其是经典诵读,诵读的文章,本身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底蕴,诸如《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等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与美育内容,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作者:唐书林 单位: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思路探索

一、高效课堂的概述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它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其关键词在于“高效”两字,其中有三层意思: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努力追求师生之间教与学的高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体系上的高效果,以及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的高效益。在高效课堂上,教师将带领全体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高质量地达成教学目标,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未来的发展。高效课堂模式注重积分制度,以加减分数来激励学生高效率学习,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热情下参与到课堂当中。新课程积极强调学生的学习属于其自身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活动中,能够使学生自觉度和自主度有所提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教师一起探究问题所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它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绝佳效果。因此在创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不能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建立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教学素质修养

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学生,他们的兴趣点在这期间不够稳定,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喜欢模仿一系列不同物或人,与此同时教师的榜样示范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渊博的知识储备就成为了教师的必备条件,高效率地传授知识,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更改教学模式,尝试适合不同学生、不同内容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能够带动学生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克服个人因素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保持最佳状态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针对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要符合学生自身特点才能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学方案要符合实际教学内容,不同的课文类型和教学内容也要有相应不同的教学方案,不能千篇一律,沿袭他人方式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作答环节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及学生可能会说出的相关答案,再针对学生可能得出的答案准备应答互动,不断更新学生奖惩积分制度,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在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来布置思考题目,而且题目设计要有研究价值,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方案准备过程中,应注意多加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并且要求教师做到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兼顾优等生和劣等生,做到课堂目标明确。

(三)积极鼓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表扬多于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句鼓励,一次赏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就每一位学生的疑问以及独特的思考方式及时给予积极鼓励,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答案不够准确,只要他敢于回答,就值得被嘉奖,同时给予问题完成质量好的学生相应的加分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应有的尊重、宽容,时常鼓励学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建立其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建立起中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四)配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作为一门多变的学科,语文的学习更多是要依靠人与人之间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在高效课堂中,在高效率的前提下尽快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富有灵性。教师要努力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使其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问题本质,懂得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在此期间,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结语

在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效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更加需要效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高效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创建赣州市中学语文高效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创新,不断借鉴他人先进机制,同时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到达教学新高度。

作者:温小婷 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遵循原则探究

一、讲练结合的原则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而训练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古人所提倡读书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也就体现了训练这一特点。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模仿训练这是最传统的教学形式。实践告诉人们,只要多读、多写、多练,语文能力就会提高。读写过程就是练的过程,古往今来,有谁不读书,不写作文就能把语文能力提高?如何使讲与练有机地统一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对文中的重点、难点、艰涩深奥的地方必须讲得通俗浅显。而文中抽象、枯燥的地方必须讲得具体些生动些,而学生在听课时必须专心细致,文中没有现成答案,也没有解释,老师讲解要点时必须认真做笔记,这样练习时就不处于被动地位。如教师讲了《故都的秋》中联想和想象时,就给学生做这一方面的练习。现代教学要求精讲多练,主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吸收,经过长期训练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文道统一的原则

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以前有人曾把语文称为语言文学,文学也是“人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不能将教材照本宣科地按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的顺序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科学体系及思想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如现在教材上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登泰山记》《茶馆》等课文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以前课本上的《纪念白求恩》《分马》《老杨同志》《生命的意义》等课文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不能过度地渲染“道”,把语文课变为政治课,这样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文道统一”必须把思想教育注入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教书育人”这一原则来。

三、直观性原则

21世纪的教学设备比较先进,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达到直观性的效果。由于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有所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别,如何缩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呢?那就需要采用直观教学,对一些比较抽象的议论文和一些事理说明文可以通过教书设计,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列表归纳也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运用不同色彩的粉笔板书,让学生借助板书就可以归纳出事物的异同点。如今设备齐全、经济条件优越的学校为直观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电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具体地向学生提供大量丰富和生动的形声材料,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变为直观的东西,从而呈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时说到:“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循”是按照依照;“序”就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和学科知识本身的体系与各自的特点。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在客观上都有一定的次序,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再到个别到一般、现象到本质,实际上在教学就是由浅入深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注意这个规律。前面讲了哪些知识,还没有讲的有哪些,后面讲的与前面有何联系,教师讲课时力求考虑周全,并能做到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尽可能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去描述概念;用例子、比喻、故事等深入浅出地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用小黑板、卡片、投影仪、录像机等进行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

五、因材施教的原则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生理及心理都存在着差异,尤其是他们的记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他们对事物的兴趣都有所差别,这是客观事实的,教师不得不承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有的放矢,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少学生对老师讲的知识只是感到重复啰嗦,原因是这样的学生基础较好,对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做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在其他学生的前列;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找出他们对学习不感到兴趣的原因。

六、总结

以上讲的各种教学原则,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既要把它们看成是统一的整体,又要把它们各自的特点区分开来,把这些原则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马婷婷 单位:甘肃省宕昌县第一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网络环境探究

一、语文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多媒体来实现多向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它的学习环境包括:情景、合作、交流和对话四个内容。

1.从信息化的优势来看。

传统的语文教学依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想象来实现课堂意境的创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影响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而在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过去通过教师语言描述来创始情景变为形象、直观、色彩鲜艳的逼真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所学的背景和精彩之处来实现意境。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明的真实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近距离感受,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并且更能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而是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引导和促进者;教师不会再因为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来创设情景而苦恼了。他需要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大量资料去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与课文相关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轻松愉快地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和掌握新知识。

3.从学生来看。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和知识的灌输。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要我学”和“我要学”的不同。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

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以前过于注重通过语言描述的灌输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现代网络学习的环境,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先创设问题情景,并提出合理科学的探究问题,再上学生查找有关信息进行自主探索,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研究不懂问题,然后在全班成果,最后师生总结提高并将知识迁移应用。其中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在创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做到了乐学和会学,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学习探究和理解感悟,,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积累了基本素材、掌握了基本知识、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尝试上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如下:(1)分组学习,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分成“拱桥世界”“梁桥世界”“浮桥世界”“索桥世界”等组别,小组成员协同合作下完成资料收集,课件制作和解说准备(2)小组成员内部学习交流(3)上传作品实现从组内交流到组际交流,把作品上传到“作品专区”(4)展示与进行解说。加深学生对其的深刻理解。(5)评价与投票。同学们根据自身感受对“演讲者”及电子简报进行评议,并投票评选最佳设计和最佳演讲者。在当今世界,计算机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搜集查找相应的教学资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合学生特点的的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注。而现在,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以特定的意境去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依靠语言描述的空想变为主观的感受,使学生感染、爆发出相应的激情。能够自主学习。

三、小结

总之,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能身临其境的教学,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中学老师更要与时俱进,积极接受新的现代媒体,在创设情景和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方面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自我探究,真正成为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作者:张海芳 单位:济南市济阳县实验中学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古典小说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一、教师创造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主要氛围

小说,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形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则是小说的依托,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基础。古典小说都是以古代的时代背景为基础而建构的,而今学习的主人却是来自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中的学生,其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与隔阂。而要让学生抛开自己的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久远的时代,切身体验当时的各种场景,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主要氛围。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图像、影片等各种现代资源创设小说情境,可以抓住导入环节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入文”,从当代瞬间穿越到古代,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时地创造恰当的情境,调动课堂气氛,帮助学生领悟古典小说特有的韵味,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播放歌曲《好汉歌》,或者教师自己深情演唱,这更能提升学生们的激情。这种导入为整个课堂奠定了小说所传达出的感情基调,设置了小说情境,使学生情绪澎湃高涨,让他们感受英勇、仗义的情怀,激发学习的动力,为接下来整篇文章的学习作铺垫。

二、善于引导学生与小说中人物角色互换

小说塑造形象的间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说中的人,设想自己处于人物处境时会有怎样的想法和行动,做到心灵交换,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物、理解文本。如《范进中举》的学习,对于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生,他们大都有着美好的童年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是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的;作为现代社会的旁观者,他们更难真正体会到封建没落社会中人的挣扎、痛苦的内心。作者塑造的范进形象,是当时特有的产物,而要几百年之后完全不同时代的学生以第三者的角度通过文本去了解他、认识他,这恐怕很难真正了解这个特殊的范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像孙大圣一样来个“变身”,把自己当成封建社会的范进。虽然学生们都没经过科举考试,没有那种特殊的经历,但是对于一般的考试、升学考试等并不陌生。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考试经历,回忆自己考试考好与没考好后家长、亲戚、朋友们的态度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再想象自己如果是和范进一样经历的是决定命运的考试,那时会是怎样的情景。比如设想自己高考多次失利后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外人的态度会是怎样,自己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感受。自己高考中榜了,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那时自己心情又会是怎样,会有什么反应,亲朋好友又会是怎么对待你等等。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把自己当成范进,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他的遭遇,揣度他的内心,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范进内心的苦,感受到一些亲人的冷酷和社会的无情;才能真正体验到文本所描述的中举前丈人和社会对其嘲讽的言行举止的那种内心的刺痛感;也才能理解范进的行为,想象得出范进中举后狂喜的程度。其实狂喜致癫这不是描述范进行为的可笑,而是对于当时社会的强烈讽刺和谴责,是社会的悲哀。这种角色互换更能感受到范进的辛酸之苦和科举制度的危害之大,是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与现实的交集

众所周知,小说都是虚构的。但它又不完全是虚构,它所展现的内容并非不存在,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学习古典小说时要立足现实,把握虚构。所谓立足现实,把握虚构,就是要通过文章透视现实,在理解文章虚构的基础上去审视现实;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与现实的交集,读出对现实有益的东西。如《西游记》虽然虚构意味很重,描写的是神妖的生活,充满各种神奇妙想的魔幻色彩,但作者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并非经历过那种超乎想象的神奇世界,他的创作也不过是现实和想象的结合,作品中塑造的生活和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也是有其影子的。对于大闹天宫、叛逆反抗、不受束缚的孙悟空不正和现实社会中那些不受封建束缚、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生活的人雷同吗?而作者当时身处的社会不正是腐朽衰败的封建社会吗?而作品所体现的对自我价值和人性美的追求正是作者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憧憬与向往,是作者的思想和追求的体现。而我们学习《西游记》并不只是感受作者创造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氛围,见识作者的想象、虚构水平,而是要在了解表象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意蕴,在虚构的基础上把握现实,透视现实,追求其价值意义。

作者:马东峰 单位:延边大学

第六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

(一)对语文学科教学缺乏基本的把握。

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区分开来,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少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的教学形式,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和品味。

(二)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教学方式停留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状态下,语文学习忽略了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有的教师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探究的过程省掉,却直接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硬性化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三)语文教学的“僵化”。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自然和有序以及流畅的过程,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程序上总是依照“感知—探究—合作—反思”这四大板块来组织教学。不分体裁,所有的课程都照搬这个框架,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教师成为机械操作者而不知变通,导致语文课堂逐渐变得生硬、不自然。

(四)语文教学呈“形式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语文教师只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模式上没能真正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比如,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交流学习,然后让学生进行展示,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形式,对于讨论效果却缺乏引导,根本起不到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实质效果,还有的小组合作过程太过盲目,致使课堂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三维目标是三个维度,但有些老师把课堂教学很鲜明地分为“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讲完知识后围绕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发挥—番,就当作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多媒体为课堂提供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它整合了课程资源,但很多老师因运用多媒体而将课件变成了板书的复制,图片代替了语言文字,录音代替了老师的朗读,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课堂中听不到老师朗读时如醉如痴的声音。

二、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教师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

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钻研教材、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不但要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还要有自己的见解,切忌人云亦云;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感受、拓展、写作的空间,不断地追求独特和创新。

(二)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树立课程意识,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三)克服语文教学的“僵化”。

首先是要加强课文教学的针对性。作为语文老师要明确教课文不是为了教课文本身,需要通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课文中注重的不仅是课文中的语文形式,还要在课文中将它所具有的写作精华学到手。因此,需要从品味模仿入手,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不断地创新与超越。其次是要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校报校刊把学生的作品推荐到其他报刊网络上发表,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熟读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发表对文本的切身感受,让他们的生活与文本进行有机地链接,逐渐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发言习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强调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

(四)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中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逐渐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采用“互动教学”不断创造不可重复性的课程资源。课程人力资源只有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课程物质资源通过社会生活、网络和影视资料等多种途径,把有效互动教学将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发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使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不断将新的理念、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教师要做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喜悦、困惑和问题记录下来,通过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总结

总之,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求真,带领学生大胆地创新,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作者:王军霞 单位:黑龙江省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课堂迁移教学

1迁移教学的基本概述及影响因素

1.1迁移教学的基本概述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是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语文课堂迁移教学中的“迁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迁移,它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不同特点揭示其联系和规律,进而提出若干迁移模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和内化新知识。迁移教学有着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相对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它的特色在于优化教学过程,革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2影响迁移教学的因素

影响迁移教学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它们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教学就是对新旧课题的共同概括,首先决定于其人的共同因素,要找出语文学科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同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紧扣教材,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和校本资源,开辟课题探究和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的自主性,即“自我引导、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二是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和熟悉程度。要顺利迁移已有经验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吸收和内化语文课文当中比较经典的语句、优美的文章片段及语文基本技巧达到熟练程度,使得概括水平达到一体化、结构化,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将语文课堂打造成为有味、有趣课堂。三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的掌握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质疑、探求、独抒已见的权利,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索知识、获得认知的过程,指导学生能学会看书、记笔记、做摘抄、制作学习卡片和写学习心得,不断设问、加强习题的巩固,这些学习方法的积累既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

2迁移教学的必要性

迁移教学内容为“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迁移教学应该普遍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语言的学习与文学素养的积累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情感的体验。因此,在语文课堂中促进迁移教学十分必要。

2.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是人类借以表达思想情感、促进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同时可以利用它创造文学和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代码。学好语文不仅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语文课程要培养的听、说、读、写4种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本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只强调学生对课文中简单字、词、句的学习和中心思想的提炼是片面的、有害的,因为它与工具性的特点背道而驰。只有通过迁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才符合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方向。

2.2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给予学生情感上的陶冶和性格上的塑造,也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做好储备力量。学生是处于成长和发展中的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应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严肃、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加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彻底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状况,以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教学依据,在语文课堂中利用迁移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凸显学生个性,增添语文课堂教学特色和提高教学效率。

2.3教师教学方法革新的客观要求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充斥着课堂教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不断完善和革新,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师角色和陈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是简单知识的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将迁移教学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散发魅力与活力,彰显语文学科中美的元素,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相互促进,相互成长。

3中学语文课堂迁移教学的具体运用

3.1课文内容的迁移教学

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是相通的,教师对语文课文内容的讲解是培养学生语感、形成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出自不同的作家之手,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都大有不同,但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学语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和意象的讲解,通过迁移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抓住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要学生背诵已学过的柳永的《雨霖铃》,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通过《雨霖铃》学习,已经了解到柳永的词多写离愁别恨的情感和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来促进词的通俗化和口语化。老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李清照受柳永词风的影响很大,她也以白描、口语化见长,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体验《声声慢》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迁移教学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珍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3.2语感提升的迁移教学

语感迁移是教学迁移(或迁移训练)的一种。语感的迁移过程就是将从平常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写作时的语言表达之中。要顺利完成语感的迁移,教师对语感定势的引导十分关键。语感的迁移首先是意象的积累和“同化”。在古代诗歌中,“兰”是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如宋杨万里《兰花》:“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蝴蝶”常被用来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在欣赏和玩味著作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意象的感悟和理解,将原有的意象提炼出来。在意象的驱使下,调遣词句,传情达意。同时,要求学生摘抄一些名言名句,去朗读和感悟,日积月累,可以形成一股语感流,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

3.3写作能力的迁移教学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合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如沐春风,心灵舒展,情感流淌,思想奔涌,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灵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文章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文中如何写景、在景中又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了作者这种感情。教师可设计写作训练,如,选写同学们喜欢的游览过的地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亲眼所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下来,把重点的部分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连贯。阅读与作文相结合,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口头表达方法运用于书面语言写作,既有利于学生写作中学会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了读写迁移,也增添了自学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

4结语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迁移的过程。在课堂上进行迁移教学,不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也有利于营造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有味,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邓丽 李山林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