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浅议(4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浅议(4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探讨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要做到哪几点呢?

一、要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要做到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要做到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要做到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要做到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要做到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要做到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要做到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

一、激兴导入新课,创设调动学生情感的情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一门适合舞台演出的艺术,与此同时,教师也就成了学生们节目的主持人,自然学生也就成了自己真实的观众。

创设意境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灵丹妙药。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意境中才能挖掘出潜在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来说,意境的创设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开头的激兴导入就让学生置身于课文内容的氛围之中。如《芦花荡》的导语:“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这样的导入,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好奇的意境,他们自然的对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争先恐后的去了解。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欲出不能,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开辟学习的新领地。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

(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

(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

(3)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4)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偏失与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的课程理念也慢慢被一线教师所接受与吸收,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产生了一些认识与理解的偏差,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只有真正认识到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偏失,充分领悟新课改的精神,才能实现真正的物尽其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偏失;对策

随着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深入,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改革的“新”,对课堂教学进行大力修改,很多新颖创造性强的教学样式不断涌现,形成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的现象,当然有这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突破,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语文教学的实践。

一、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偏失

(一)“叫唤的鸟儿不长肉”课堂教学表演性强

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许多老师在课程设计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大量讲述与课程无关的故事,美其名曰课堂“生活化”①,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反而远离文本内容,进行过度拓展,并且认为这是真正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是课堂的亮点。这类课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但这种课程却失去了“语文味”。“这些教学活动不是主要聚焦于学生心智与心灵发展,而是把教学活动当成了生活的展示台。”②这只是对课堂的装点,为了吸引听课者的眼球。老师成了编剧和导演,学生反而成了演员。

(二)为达到标准答案反复引导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为了公开课精心设计教案,因此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都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内容,并且人为地设计一些问题障碍,甚至是对于十分简单的问题。同时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按照教案上预设的流程来完成教学,如果有一点与课前设计的“标准答案”不相符,就百般启发、诱导,仿佛只有如此,才能体现教学智慧。这种新型“少慢差费”③的教学模式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了教学效率,最后可能学生已分不清课程的重点是什么,反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1.问题探究性不强

在某些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老师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就宣布讨论。有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说出答案,或者能从课本上直接找出答案,不具备讨论的价值。有的问题争议性太强,学生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的,达不到讨论的效果。这些都丧失了小组合作的初衷,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

当老师宣布小组讨论时,每个小组总会有一个组长(也就是这个小组中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个同学),并且当老师宣布开始讨论时,小组的其他成员基本上不思考,不发言,当组长找出答案后,这些组员再传着把答案记下。正是在这种“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的心理下,小组合作反而成了一些学生偷懒的手段,造成少数学习,多数游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偏失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

很多学校常常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各种各样的规定和限制,教师必须遵循既定的要求和模式。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导致某些教师也懒于对自己教学进行创新,从而使教师成为各项事务的执行者,看不到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这种“组织的控制逻辑压制了教师自我意识的萌发”④进而使课堂教学缺少生机与活力。

(二)教师方面

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还在浅层次上,教育理念存在滞后性。在教师培训方面,师范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少,实习时间短。年轻老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深,更不用说学以致用;教龄大的教师则缺少进修机会,或者因为身体、家庭等原因不愿进修。还有一点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十分不好,尤其是夫妻双方都为老师的,生活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很多教师工作热情不高,教学积极性较弱,教师角度的这些原因也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问题所在。

(三)学生方面

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由于过分强调外来文化,造成了很多学生心理上对语文的轻视。透过实习,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存在一些“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不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考试全凭运气”,“只要背好就能得高分”等心理,在中学教学计划中,英语课的重视程度远远比语文课大的多,再加上很多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不高,语文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弱,在这种大环境下就滋生了学生对于语文轻视的心理。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产生课堂的偏失。

三、针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偏失的对策

在2012年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课堂的时代感,改变传统课堂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了人文知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这些要求以及上述提到的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偏失,我提出如下建议:

教育的良好发展与国家的支持、学校的包容与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国家方面,希望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帮助支持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改善一线教师的生活待遇,让教师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作为学校方面,应尽可能的减少对教师的各种强迫和功利性的任务,尤其是对待青年的教师,不能一味的“催赶”,要多给教师一些自由空间,对教学条条框框进行删繁就简,使教师能够多些研究和思考的空间,专注于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教师本身,应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摒弃标准化和模式化的教学,结合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批判和反思自身认知的框架,树立自己的讲课风格,立足实际课堂,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最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重新燃起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磨合尚需时日,在此过程中,成绩和问题都将显而易见,因此只有及时的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研讨,才能真正设计出高质量的“有效课堂”⑤,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其个性和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人才。(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蒋艳.语文课堂教学“表演”现象探因[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68-70.

②龙宝新.基于核心知识收放策略的高效教学样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2,6:015.

③王丽华.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浅析[J].新课程,2011(6).

④杜芳芳.学校教学实践的异化现象及其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2(6):54-57.

⑤曹文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12(10).

参考文献:

[1]蒋艳.语文课堂教学“表演”现象探因[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68-70.

[2]龙宝新.基于核心知识收放策略的高效教学样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2,6:015.

[3]王丽华.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浅析[J].新课程,2011(6).

[4]李二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2005.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学模式也相应做出变化,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建立以生为本的创新化课堂成为现代老师们关注的重点。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并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其中就以创新思维能力为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现代化教学课堂。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下文提出该问题的探究方案。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提高效率

前言:语文课堂强调知识的掌握,通过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观察不同学生的思考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各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还需要学生训练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和锻炼文字表达能力,学生不仅要关注文章、文学、文字,还要会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所学灵活应用在生活中。也就是说教师要创新课堂教育模式,才让教导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只有真正以知识应用为主体,投入生活的理念才能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教学做到高效有益。

1.中学语文教学现况与课堂创新的实践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的及内容的安排上,基础性课程较多,重视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单调的教学方案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被淘汰,但现代的语文学习方式仍是以教师单向教导为主,课堂上浅层地分析问题,进行单纯地你问我答的提问模式,再针对题目给出参考答案。实际上这种学习模式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当形成一定套路时,学生会懒于思考,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灵活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形成和谐平等的氛围。在语文教学上,多体现科学创新,不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更需要学生灵活地应对一些与生活关联的“语文问题”。而创新化课堂具有灵活性和锻炼性,注重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点,通过自主整理,锻炼逻辑能力;灵活借用情景题材的创新课堂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启发学生自主意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结合实际的创新课堂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对于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来说,这样的创新课堂才能算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2.创新化课堂的应用方案

2.1分组合作的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提前布置提问的课程内容,将班里人员分为数个小组,通过课前针对某一话题的讨论,可以相互学习提升学习兴致。这样的提前对课堂提问进行预前学习,会让学生心底踏实,在上课提问的时候也不至于哑口无言,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学习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小组中各个成员的相互配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2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要通过对语文应用问题的研究,设计好课堂提问问题,提高问题的创新性和有趣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语文课堂上主要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只有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中学习新的知识。而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整理知识形成一个优质的教学知识体系,灵活应用教研知识使教学课堂具备生动性。学会和别人分享和交流,提高合理在课堂上提问,使学生能沉浸在教学思考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那么,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和应用能力。

2.3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针对学生本人的语文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高效开展,针对问题难度的高低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尽量使学生能有所回答,提高自信的同时也能真正锻炼表达水平,使学生素质大幅提升,从而锻炼好逻辑思维能力。

要真正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好课堂提问问题,以和蔼的态度提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锻炼到表达能力,而对于课堂上提问,还要让课堂衍生到课外,不仅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2.4及时反思实践,达到真正的科学创新

教师要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价值观得到提升,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发挥自身的潜能,就必须不断对教育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要在不同的课程上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探索,及时通过观察不同学生存在的差异而及时改正设计方案,再通过实践修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5情景教学,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关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提高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境进行教学。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应用课程课文内容,淘汰过去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体验后会提高应用实践的意识和学习兴致,加强人文素质。将文学知识融入教学情景之中,也可以烘托一种积极的情境教学的氛围。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的自主体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的能力,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中学习,感受。

诸如此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仍有许多,但本质就是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这样才是课堂创新的目的,才是真正素质教育的目的。

3.结语:

教学创新改革主要体现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课程的实践应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对教师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从而锻炼到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文学知识的力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在课堂的高效学习。在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逐渐进行自主探索和体验,在参与中形成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创造思维能力。课堂的教学创新多元化,课堂的教学环境良好民主,便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好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彭格妮.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0(11)

[2]瞿海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创新[J].考试周刊.2011(37)

[3]林景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4]李江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才智.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