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初探(5篇)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初探(5篇)

第一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

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探讨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1)教师要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2)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3)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活动设计,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策略;有效性

英语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有着很强的交际性、实践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学生对英语知识才能运用自如。教师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创建快乐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学习,让课堂更有效率,教学更有效果。

一、创建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有研究发现,毕业班的英语学习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学生厌学情绪较高,英语教学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果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就算花费更多的时间也不能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创建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方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建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很多方法,如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安排一名学生英语演讲,演讲内容可以是小说、童话、新闻等,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如“Whatisyoufa-voritefairytale?”、“Whatisyourreadinginterestingnewsrecently?”。这种方式让学生敢于上台,敢于开口,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堂自由讨论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定主题。如“Talkingaboutfood”、“Talkingaboutsocialorcustomindress”。学生在讨论课上可以自由结组或是教师安排分为若干组,教师先让各组进行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成员选派一名小组代表上台讲解自己组内讨论的结果。之后根据讨论课主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班级讨论。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表达作出总结。学生在整个自由讨论课的过程中,从小组组内讨论、成果的表达到教师评价阶段都要尽量使用英语表达。教师有效的开展自由讨论课,让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课“说”英语,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与组织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听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课前准备交流课需要用的资料,课上的小组讨论与相互交流,可以增加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英语知识储备和口语表达、听力能力都逐渐的得到提高。

二、了解学生需求,改变学习方式

英语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教师要想提高学生成绩,就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多鼓励英语成绩不高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则多加以指导。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练出来的,同伴的影响力是很大,结伴学习、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团队捆绑式教学法”进行授课。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英语成绩纵向分成5个梯队,横向分成10组,并在每组选一名组长。这样既能保证各组的成绩均衡,又能使各组成员凝聚在一起。这种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小组活动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变多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变多了。小组内学习,教师因材施教,让组长根据组员能够承受的程度下发任务,给学生主题让学生整理,如“phonegreetings”、“answerphonecallphrase”。这种教学方式既公平又民主,能够使学生都参与进去,这就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组织小组内学习,组员之间的思想碰撞,会产生更多的探索想法,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教师可以给各组布置任务,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编故事。“Oneday,itsnowsheavily.Acarisdrivingfast.Abruptly…。”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编出一个个不一样的故事。

三、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设计

在新型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单单只是埋头苦干是行不通的,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环境进行自我提升,不断地学习与进步。教师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水平。教师要创新性的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不能再是以往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要以学生为主,使学生主动接受,主动学习。教师要多于想学生互动,如“Helloeveryone,howareyoufeelingtoday?Ihopetodaytreatsyouwell.”、“Goodmorning,howareyoudoingthismorning?”。教师可以创新性的设置课堂任务,任务要具有挑战性和可完成性,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精心设置教学课程,一堂好的课程不是各种活动的堆积,而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想法认真规划和安排的课程。这种改变使教学环节得到了优化。所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关键点,这种教学活动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要灵活运用教学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地去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中学英语教育的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逐渐的提升。

作者:蔡丽红 郑建兰 单位:福建省仙游县园庄中学

【参考文献】

[1]应文琴.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6(09).

[2]李银仓.论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J].外语教学,2005(02).

第二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对策

摘要:

中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索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缺乏语言学习环境,多在课堂内完成。中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研究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与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组织形式息息相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人文性目标三方面。知识目标主要是指语音、语法、词汇等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在语言情景中的有效应用。英语技能目标主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人文性目标则主要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的对外国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的理解。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满足三个条件: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要明确指出学生可达到的具体行为或者要求;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的、可观测的。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改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而提高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确定正确的教学思路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具体实施需要教师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以及完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必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教与学的处理活动,引导学生贯彻实施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方式,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2.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教学属于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对知识与能力的矛盾处理具有较大的联系。在知识与能力的处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知识为手段,能力培养为目的,两者并重的基本原则。应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以及方法的传授的基础上,实现选材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课堂的启发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教材作为主要媒介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承载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材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载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灵活运用教材,避免单纯使用题海战术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提高课堂效率。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趣味教学

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是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可以采用游戏、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是一种语言,学生能够在唱、玩、演、做等形式中获得有效锻炼,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充当活动组织者,负责提高游戏中的知识含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言技能,从而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获得英语技能。

2.情境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真实化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利用情境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保持目的的明确性,保证情境与教材的贴合性,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在情境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创设真实性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真实情境中,语言才能够得到应用。情境教学模式能够避免单纯机械式联系,能够提高语言运用的效率。创设的语言情境应该要与生活相贴近,同时可以进行场景模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真实化情境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英语语言的运用技巧,并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从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正确的教学思路以及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多种角度来展开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作者:端木艳红 单位:郓城县南赵楼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石锡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87-91.

[2]江巧丽.科学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12):87.

第三篇:职业中学英语课堂分组式合作学习

摘要:

职业教育在发展,职校学生在不断增加,然而,学生的素质却在不断下降,这便为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为了搞好职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合作式学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团体内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团体才会获得成功。当团体中有一个人未及目标,团体目标就不能实现,其他人也不能达到目标。在该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会形成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同伴的方式活动,以实现共赢。

关键词:

职业中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一、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朝气蓬勃,但职校的课堂景象却令人担忧。在职校的英语课堂上,往往是老师煞费苦心地讲,学生却是心猿意马,无精打采,瞌睡打盹,蒙混凑合,敷衍搪塞。即使老师三番五次地督促、提醒,学生仍然是厌烦、倦怠、应付、抵触和不配合。更有甚者:老师讲课时,学生公开大声说话,和老师打岔、起哄,惹得老师讲不了课。不过,这种课堂教学状况既有社会根源,也有师生自身的原因,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校学生不断增加,职业中学学生却素质明显下降,为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难,要搞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做到有的放矢。

二、分组式合作学习在职业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尝试

1.分组式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并在七、八十年代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它在改善课堂内气氛,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它始兴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2.分组式合作学习的操作方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策略,由五六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进行活动,共同达成目标,整个活动是在促进个体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并获取小组的团体奖励。

3.分组式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的基础是多伊奇的目标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个体达到目的奖励的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多伊奇将这些方式分为三种:相互促进方式,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这些不同的作用方式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团体内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团体才获得成功。当团体中有一个人未及目标,团体目标就不能实现,其他人也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该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会形成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同伴的方式活动,以实现共赢。

4.分组式合作学习的实际意义

班级中成绩差的学生会由于所在小组的团体成绩而获得努力学习的决心。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其他人的学习过程中,也会使他们更自豪、更有信心,从而付出努力达到自身学习和帮助同伴的目的。很明显,分组式合作学习可以创设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种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又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值得在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尝试和推广。

5.分组式合作学习对于职业中学学生的必要性

(1)培养合作精神,为入职做准备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考入高一级的学校,而是为了入职,而他们未来的从业过程,是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形成竭诚合作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是培养与人合作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

(2)培养交往能力,增加社会竞争力社会的发展使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尤其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就更显得必要。小组式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间的交往,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式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该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培养创新精神,提供学习兴趣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应该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过程或是伴随着问题解决过程。合作学习采用的是异质分组,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导向一个新领域,出现一些新视角。要比传授性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4)培养竞争意识,使自己成为社会强者职校是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基础学校存在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成为具有上进心、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人才是职校的基本任务。合作学习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进入未来的大社会大有裨益。

(5)激励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职业中学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都不是很好。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被动的不得已的行为。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这样能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徐慧霞 单位:河北省涿州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消汉仕.应用社会心理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第四篇:中学英语课堂五步教学法

中学英语的五步教学法,即热身(Warm-up)、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l)、练习(Practice)、巩固(Consolidation),亦可理解为分层教学法,即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终达到学生习得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模式因其清晰的教学思路、易复制的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而被众多教师接受并用于实践。鉴于五部教学法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笔者在这里也谈谈自己对它的一些思考。

一、热身

如何热身呢?这就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了。从人的角度来说,性格内敛的教师,往往会以放音乐、讲故事、展作品、猜谜语等方式来达到热身的目的;而性格活泼的教师,也许更多地会选择做游戏、变魔术等方式来热身。从课的角度来说,如果纯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那么对于不同课型来说,热身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如果想通过热身活动为课堂的主要内容作铺垫,那么不同的课型,在热身方式的选择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如,复习课要体现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融会贯通;新授课则更多地需要考虑怎样引入课题,怎样为新课作铺垫,怎样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精心准备的热身活动,总能帮教师在课堂上迅速打开局面,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其与学生的互动,也经常能碰撞出出人意料的火花。尝到了这些甜头后,哪怕是上复习课,笔者也会像新授课一样,认真思考最佳的热身方式,把复习的内容贯穿于谜语、游戏中。这既让学生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让学生巩固了已学知识;而当学生自信心爆棚时,教师便可适时延伸复习的内容、拓展知识的难度,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更多启示。热身活动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应灵活机动,既可以领唱一首节奏明快的英文歌曲,也可以做一个趣味十足的小游戏,如猜字谜、变魔术、击鼓传花等,还可以上演一个幽默风趣的情景剧。各种玩法都可以合理选择,但切忌本末倒置,把热身活动当成课堂主体,而忽略了教学的中心任务。

二、呈现

新知的呈现是一堂课的核心环节,无论什么模式都离不开它。这一环节,呈现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录音、实物、图画、卡片、体态语言、动作以及与口语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或认知单词、短语、对话。以视觉感知实物或图片,以听觉感知单词、词组或对话的音调、结构、语句。教师也可以用直观的手法来展示新知识,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新的语言材料。新知呈现环节需要教师慎重考虑的不是怎样让一堂课看起来气氛热烈,而是学生能否有收获,能收获多少。不少教师在教授公开课时,往往重视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却忽略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这也导致其课堂只能是中看不中用。而相反,有些教师在常规课上,没有了公开课的花架子,往往又走入另一极端———单调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手段。由此,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课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倦情绪———一头是必须面对的考试压力,一头是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有的学生便选择妥协,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了放弃,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的悲哀。

三、操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教学离不开操练环节。正如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所说,疯狂操练才能锻炼出西式口腔肌肉,为我们说好一口流利的英语打好基础。但是,教学中的操练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朗读,它其实也是一种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达到对单词、短语、句子的熟练掌握,也可以通过对话、情景剧、看口型猜单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对新知识的掌握。不同的活动形式,侧重点也是有细微差别的,如交际性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对话的理解;猜测性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表演性活动能强化学生对句子的掌握程度等。不同的活动形式交替使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新鲜感、好奇心。但教师须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潮流之中,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笔者通常会将朗读和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加深对单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再开展一些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正是由于活动的多样性和乐趣性,故一到英语课的活动时间,学生们就异常兴奋起来。

四、练习

这一环节是第三环节的延伸。由于它们都跟“练”有关,故很多英语教师不能把这两个环节有效区分开来。就笔者的理解,操练和练习的作用的确有重叠之处,但其着重点不一样。前者是让学生熟悉语言的形式或结构,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后者是让学生尽可能运用语言来表达实际意义,强调语言运用的流利程度。操练时,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和指挥者,主要任务是组织好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各种机械性的语言训练;而练习时,教师则是一位监督员、监听员和裁判员,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尽量独立运用语言。可见,操练是练习的基础,练习是操练的提高。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创设恰当的情景或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或类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掌握语言,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采取的主要形式有:话题讨论、调查采访、表演课文、情境表演、改编对话等。在笔者的课堂上,情境表演和改编对话是用得最多的两种形式。实践证明,学生们对情境表演的喜爱,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能够自如地再现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并灵活运用习得的语言包。有时甚至笔者也身临其境,与学生一起做即兴表演,而这也往往能把课堂带入高潮。

五、巩固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严重问题———遗忘。因此,对新知识的巩固便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巩固的手段有多种选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做课后习题。教师除了为学生优选出合适的课后习题外,也可尝试采用其他手段,如单词教学课堂上,通过听写、填空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对话课上,教师可选择默写、翻译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对话的掌握;阅读课上,教师可选择仿写、找错、填表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重点句子的记忆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五步教学法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但教师不能机械地套用,而应结合不同课型、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之,从而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自主优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蒋超 单位: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中心学校

第五篇:中学英语教师话语课堂互动研究

摘要

基于对中学英语课堂的初步观察,我们发现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多少、目标语使用量与质量及对学生语言输出反馈处理方式皆可影响课堂互动。话语量超标可成“一言堂”,目标语使用只在学生可理解时会促进外语思维,教师若不给予学生自我修正契机可阻碍学生语言学习认知机制启动,而对学生语言输出的不当处理可触发负面情感,使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对话。

关键词

教师话语;课堂互动;目标语;中介语

为促成课堂交流,教师要同时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名为教师话语[1]。于是,对教师话语研究一直汇集两大阵营:语言调整和师生互动[2]。早期教师话语研究聚焦教师对学生讲解时如何进行言语调整,以便学生能理解授课内容。进入互动交际教学纪元,研究开始更关注教师话语是否能促成课堂互动。

一、英语教师话语对课堂互动的影响

首先,从话语量看,教师话语量超标时留给学生的发言很少,互动就可能无从谈及。语言学习从行为主义的PPP模式转入建构主义的交际教学是革命性突破。PPP类教师占主导的课堂中,教师大多时间在讲解课堂学习内容、提问并提供答案;而交际为目的的语言学习课堂上,教师力图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表述出疑问等)中达成教学目标。其次,选用母语还是目标语作为教师话语语码同样可影响课堂互动。传统教学模式下,外语教学者惯用母语课堂教学,典型表现为逐句逐字翻译学习内容,使得学生似理解透彻,但语言交流能力薄弱。新理念提倡教师和学生直接用目标语,认为正是目标语运用调整之意义协商中外语习得才得以实现。但关键之处在意义协商,否则便无从产生课堂互动,无从真正习得。Kim&Elder认为[3],当前大量研究倾向于将教师母语运用的多少作为判定课堂语言环境理想与否的主指标,这可能是在忽略是否达成意义协商。最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处理,包括及时与否、适当与否都会是双刃剑,会促进也会阻碍学生认知机制的运行,会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也可以诱发学生负面感受。学生课堂目标语表述需要及时而适当的鼓励,同理,对语误的反馈也应适当而有效。Long,Pica,Gass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互动性反馈有利于二语习得[4]。也就是说,对学生的反馈旨在使学生注意到甚至理解与吸纳,否则会是无效反馈。

二、课堂观察结果

鉴于我国外语基础教育涉及中学教师话语作用文献不足,本文设计通过课堂观察对初中英语教师话语进行调查,借以初步探索教师课堂话语是否会影响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组织西安外国语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分别对我国27个初中英语课堂(陕西境内24所)进行观察,时长45分钟。课堂观察量表针对教师课堂话语量、课堂目标语运用量和教师对学生课堂言语的处理方式设计。纵观27个课堂观察报告,首先,教师话语量均值为53%,而在课堂占据60%以上话语时间的教师占总体教师人数的42%,可见,半数课堂一半时间是教师自己讲解。其次,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大半课堂用汉语讲解。最后,12个课堂中教师力图鼓励每个发言者,13个课堂中教师在学生问题回答正确后才表扬学生,2个课堂上教师很少对学生提出表扬。更正学生语误时,13位教师自己更正,同学更正出现在8个课堂上,让语误学生自己更正的只有6位教师,2位教师对学生语误不做任何处理。有四个课堂引起了我们特别关注,观察者不约而同地用了“沉默”“被动”来描述这四个课堂,可见课堂互动效果欠佳。教师课堂话语时间约占60%~80%,而其中3位教师母语使用量高达40%~70%。一位教师很少表扬学生,另三位则在确认学生问题回答正确后再表扬。对于学生语误,一位教师索性不予理睬,另三位则选择教师更正,四位中只有一位偶尔让同学更正。其中一个课堂(C18)的观察结果尤耐人寻味。教师工作语言选用的是英语(90%),而教师话语比例亦最高达80%,对于学生语误则是教师“立即”更正,很少表扬学生。英语为工作语言说明其学科知识的牢靠,但只是急于“推出”教授内容,缺乏课堂互动意识,自然很难挤出时间让学生表述。相对而言,这四个课堂教师话语比例居高,且母语使用频繁。在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上,教师表扬更正不及时及自己更正为共性。可谓教师主导型课堂。

三、教师课堂话语与课堂互动

我们的观察与部分国际外语课堂观察结果趋向一致。Walsh总结以往研究,不少外语课堂教师操控、讲解大部分时间,决定讲解内容、步骤、何时互动、学生何时参与、哪些学生可以参与发言。大多时间教师提问,问题答案教师事先知晓[5]。教师讲述时不断修正自身语言,却不给学生自我修正时间。教师提问学生未能应答时,教师虽给出语言提示,但却会自己去“填空”出答案。Brown特别提出内置动机、中介语和语言策略三大原理[6]。达成成就、实现自我是最为深层之动机所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可启动此内置动机。而随着对自我成就的日渐欣赏,学生会生成自我奖励系统,即当课堂参与让自我实现了目标语表述思想情感愿望时,学生就很少需要外界(老师或同学)的评价来刺激自己参与课堂互动与学习。

1.教师课堂话语量与课堂互动

学生课堂有机会表述是互动之先决条件。教师课堂话语量多少很大程度透视着学生是否实际参与着课堂互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界将教师占据约三分之二课堂话语时间定义为教师话语超标。而我们的观察中42%的教师课堂话语量达到60%以上。教师话语量超标者夯实了教师的课堂权利,把握着课堂决策权。诚然,课堂权利的移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潜在风险[7]。教师话语超标则规避了权利移交给学生的风险,这些外语教师因此感到安全,涵盖课堂管理及课堂教学层面的安全。对此,Cullen认为,要求权威教师中心国度的教师减少教师话语不现实[8]。话语超标教师往往不顾及互动对学生外语习得的建构,只要不是初学者,教师就不该占用大部分话语时间,而应尽量让学生发言[9]。语言学习乃学生认知机制运转起来后的产物:学生在困惑于自我如何表述疑问及思想之过程中启动记忆库、筛选可利用资源、汲取新输入资源、不断调整言语方式。学生融入课堂才有实质上的互动,学生融入学习才会有效习得语言。

2.课堂目标语用量与课堂互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外语课堂是否应用母语讲解一直是焦点与争议所在。支持者认为学生世界知识以母语建构,借用母语提供认知便利;反对者坚持学生是在目标语可理解性输入输出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1990年,Duff&Polio对加州大学的研究发现,二语教师课堂母语量跨度自0%到90%[10]。我们此次外语教师课堂母语量区间同为0%到90%,三分之一教师半数以上时间用汉语,这对课堂英语作为目标语的互动显然难为促进之力。不可否认,教师目标语的全面运用对外语教师乃一大挑战。由于缺乏对目标语日常用语的了解与掌控,即使坚持采用目标语,不少外语教师表达时多难以简易到让中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学科知识的加强及目标语交流能力的提升是根本保障。外语课堂上教师的目标语运用很可能转为有效输入,学生聆听中理解、消化、吸收,转化为他们自己表述时的目标语表达式。意识到这点,教师课堂用语就会尽量采用合适的目标语。事实上,教师课堂目标语表述不一定会被学生表达时运用,也不一定会促成外语课堂互动。C18课堂上的教师百分之九十话语为英语,但学生课堂参与并不积极,因为单是英语讲解并不能保证其语言就可理解。目标语话语可理解是,学生有吸收表达式的可能,语言习得才可能。教师只要尽量不破坏课堂目标语思维的连贯性即可,因为课堂话语的一大作用是搭建学生目标语思维环境,以便让学生逐渐形成目标语思维习惯乃至能力。

3.教师课堂反馈与课堂互动

教师课堂反馈的研究热点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在外语课堂上只表扬对的并不恰当,忽略了中介语现象及其功能。发展中的外语能力是学生过渡性进展,期间的语误属自然现象,不可逾越。教师应视学生是否有愿望参与、是否开始参与、表述是否有进步等适时表扬。这里用鼓励一词更为恰当,它考虑到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常能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在我们观察中,此类鼓励学生的课堂只占四成,而典型缺乏互动的四个课堂中教师基本都很少表扬或只表扬对的。可以推断,在中学外语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情感方面考虑不足,调动学生语言功能的前提是调动起其积极情感。我们观察中特别关注了教师是如何处理学生语误的。两个课堂教师未做任何处理,六位教师偶会让语误学生自己更正,八位教师有时会发动同学更正。半数以上(十三位)教师自己更正,常常是即刻更正。四个典型学生参与不积极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语误一位不处理,其他三位都采取了教师即刻更正法。可见,学生被允许自我调整表述方式的机遇很少,老师常缺乏容忍度,干脆自己给个答案。教师往往误以为对学生语误的即刻教师纠正理所当然会引起语误学生甚至其他学生的注意,甚至一定会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即使学生在教师纠误后作出重复等回应,也并不表明其注意到了,更莫说理解,学生往往只是通过重复来摆脱语误引发的尴尬与紧张[11]。更重要的是,语言学习是学生自己学得的,不是教师教得的。自我真正认识到语误所在再加以修改,以后的适当表述才可以保障,才会真正达到学习目的,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更能激发和维持其自我或内置学习动机。学生开始学着用目标语理解其他文化、表达自我思维,进而帮助其形成更理性的世界观及目标语表述方式。课堂互动是两人或多人间的语言情感交流。教师一味自说自话,即便有提问也完全由自己掌控,这样的课堂没有发生师生或生生互动。教师话语需要尽量少,同时应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对话。作为外语课堂,教师话语中大量采用母语,显然不利于学生外语思维的构建,但机械地大量甚至全部采用外语,不考虑学生理解与否,同样很难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对话。在课堂话语中尽量多地融入学生话语,简单地看关乎教师话语量多少,实质上更关乎教师课堂话语的处理方式或质量。教师的适当鼓励对学生语误的建构性处理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积极的外语学习情感,另一方面可搭建起学生语言运用(包括质疑性、调整修改性表述)平台。学生课堂目标语运用的最大化有利于其外语学习,是提高外语表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作者:海春花 王红香 张怀斌 张立昌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