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讨

摘要: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在认识、目标和实践等方面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校园文化的引领,需要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进行自省与创新,建设融企业文化于校园的类企业物质文化、类企业行为文化、类企业制度文化和类企业精神文化等层面的校园类企业文化。

关键词:

学生;职业素质;类企业文化

职业素质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在高职教育的内生变量已发生演进的今天,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对其校园文化进行自省与创新,建设融企业文化于校园文化的校园“类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学习时时刻感受行业职业文化,使学生逐步掌握、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看,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在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交叉越来越明显的职业背景下,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已成为实现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纵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方式,还存在如下三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从学校和教师角度上看,能认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往往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等显性素质的培养,而轻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素质的培养。从学生角度上看,同样存在着重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而轻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养成的状况。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冰山理论”,其实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学生隐性职业素质。

(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上忽视主体性

传统上职业教育的“作坊模式”往往处于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境况,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创新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在倚重于“工具理性”的传统职教观的影响下,不免致使学生成为“工具之人”而缺乏后续发展能力,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本性目标发生偏移。

(三)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践上存在封闭性

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学校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和社会进行互动,难以获得教育外部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利用,学校的职业文化发育不成熟,在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资源利用上存在着封闭性,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仍然没有摆脱囿于学校内部的“经论教育”的桎梏。

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问题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校园文化的引领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已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单纯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教育学意义上的变革,而在于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创新,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体的默化教化功能和对学校组织的导向前瞻功能。现如今,传统上作为教育外部要素的企业正演进为高职教育的内生变量,高职教育事实上已形成“学生-学校-企业”的三元结构。从文化的层面上,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一般属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势必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企业文化的特质。高职校园“类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文化为客体文化融入于校园主体文化的一种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应然的文化形态,是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在校园文化上的必然表现,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觉”下的文化创新。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校园类企业文化的内涵特质

表现形式上,校园“类企业文化”是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校园文化积淀的成果。其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行业属性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从社会主流文化相结合以及教学模式和要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特点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五结合”形态的大学校园文化。其外延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汇报演出等校园活动延伸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校园氛围、行为规范、管理方式、规章制度、校园景点等具有企业特征的学校建设和活动中。结构上,校园“类企业文化”应包括类企业物质文化、类企业制度文化和类企业精神文化三大核心要素。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校园类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一)校园“类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类企业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在物化层面上的设计理念、所具功能和服务指向上兼有学校教育教学的属性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属性。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真和仿真的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的建设,以及在校园景观布局、标识指示等学校视觉识别(VI)系统中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真切地通过行动和视觉来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情景和文化氛围,不仅为学生的显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而且为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养成提供了默化的环境。

1.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元素,建设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

学校所有的实验实训场所模仿企业车间设计,让学生时时感受企业氛围。实验实训楼墙壁展列体现企业职业要求的格言警句,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真和仿真的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校园中的企业化意蕴的物化环境和企业化功能的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进行默化和教化。

2.引入行业企业职业道德元素,建设校园道路和景观

针对学校的教学楼、基地、道路、景观等建筑物,在设计、布局上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物化环境,传递出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职业化特征。让学生在校园里直观地感受职业文化,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其职业思维和职业意识。这种“类企业物质文化”校园景观和道路的命名,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凤景线,而且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创设企业文化宣传长廊

选择一些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多的大型医药类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订单班培养的企业,将这些企业的物质文化内容制作成宣传展板,定时定期在校园里做常态化展示,以便学生能够更好更多地感受不同企业的物质文化内涵。

(二)类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类企业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通过把企业行为识别(BI)系统合理导入学校的行为文化中,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与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有机融合,进而使学生在行为要素的养成上具备更多的职业特质,包括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言行、工作规范,生产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言行、操作规范以及勤务态度、待客态度等,用以培养学生在行为方面的显性职业素质。

1.举办企业员工职业行为规范讲座

为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陶冶学生职业情操,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定期邀请医药企业负责人来校做讲座,介绍作为企业员工如何养成职业道德、遵守操作规程、保守企业秘密、忠诚职业和企业等方面的应知,以及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如何融入团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等。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座,让企业专家详细介绍职业行为素养的构成以及如何进行职业化塑造等问题。

2.开展就业创业行为教育活动

为促进学生早立创业之志,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做一个有想法的人;勤练创业之能,做一个有能力的人;增强创业意识,做一个有信心的人。学校可定期开展就业创业行为教育活动,例如,通过“优秀企业家进高校讲座”“企业走进高校现场招聘会”“组织毕业生参观优质企业”“开办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班”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提升个人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邀请专家和企业家来校指导,并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就业创业工作情况。让企业专家与学生分享他们立志、成长、创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积极鼓励学生拼博进取,走向成功。

(三)类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类企业制度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立起蕴涵企业特征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并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合理导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是一种具有“教育工厂”意蕴的学校制度文化。为学生显性的和隐性的职业素质全面培养在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上形成保障。

1.筹建企业“准员工”式的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构建学生企业实习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学生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导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将学生生产实习、教师实习指导和实习走访等管理工作纳入网络平台,在全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的同时,要求实习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实习状态,严格按照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实习管理。这不仅提高了校企合作育人的管理效能,同时也会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2.通过制度安排将企业文化元素多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程

在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制度安排将企业文化元素多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程。一是以校领导、教授、企业家等为成员组建专业设置委员会。二是以资深教授、专业带头人等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专业骨干教师、院(系)教学行政领导和学生就业相对比较集中的行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成员,组建院(系)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三是构建“校企实践教学工作恳谈会”制度,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校企合作方式、学生实习管理等问题开展深入研讨,以教学文件的形式将来自企业一线的人才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生产技术标准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标准之中,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以企业化操作规程开展实验实训教学

按照相关企业的标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真和仿真的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校园中的企业化意蕴的物化环境和企业化功能的教学平台,以企业的高要求和严标准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场所走廊墙壁上,展列相关企业工作规范,让学生直接感受来自企业一线要求的实验实训操作规程,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实验实训过程中以企业相关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进行默化和教化,以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采用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与要求相匹配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得到真切体验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的系统性养成。

(四)类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它所表达的是一个组织在精神层次上所奉行的生存哲学、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处事原则等,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校园“类企业精神文化”的创建,就在于要把企业诸多在精神层面的精华有机地融入于学校精神之中,使企业理念(MI)固化在学校的物质和制度之中,从而在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引入优秀企业精神文化

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作讲座,利用校园网络、校报班刊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开设企业文化讲座、毕业生工作经验交流等多种宣传教育活动,在舆论氛围和导向上将诸多著名企业的精神和理念,活化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实践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熏陶中得到默化、在思考中产生深化、在反省中实现内化,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教化和熏陶。

2.常态化开展培养竞争精神的技能竞赛

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技能竞赛,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贯穿其中,设计系列学生职业技能竞赛项目,邀请企业参与冠名,利用校报、校园网等媒介,对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在校园中营造笃学精艺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类企业文化”的创建,使得作为校园文化亚文化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被赋予鲜明的企业特征和职场色彩,同时将校内和校外两个不同教学场所有机统一,突破课内与课外、暑假与在校学习等时空限制,将教学、管理和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现实场景和网络资源,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化培养,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的应然路径与诉求。

参考文献

[1]丁正亚.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4(5).

[2]卢洁莹,马庆发.论职业教育观嬗变的哲学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3]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郑立,严欣平.组织文化理论视角下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和路径[J].2008(30).

作者:汪东平 许莉勇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