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素质教学研究(4篇)

高职职业素质教学研究(4篇)

第一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职业素质研究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并且对于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针对高职学院学生的职业素养。实际上就我国现阶段社会教育舆论的风向来看,社会对高职学历普遍存在看低的现象,很多的职业岗位对于员工需求都停留在本科学历,这也使得许多高职学历的学生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困境。但是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上来考虑,实际上高职教育的存在是有着其必然性和肯定性的,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应用,我国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多样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大量的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特能力的专业人才,而现有高职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只不过以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的效果来说并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才使得社会舆论普遍看低职业教育。只有重新审视高职教育,提高高职教育的基本层次,才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本文以职业素养为向导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找到能够更好的方式来提高高职教育的基本水平。

关键词:

高职英语;职业素养;教学

一、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过于传统

其实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都秉持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职业专业知识为基本宗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宗旨的落实却出现了明显的理论化。也就是说,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过分追求理论化,高职学生虽然对自身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所掌握,但是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这就使得高职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模仿者,而由于高职教育本文在教育资源方面远不及本科学校,最终画虎难花骨,导致高职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方向性偏失。这一点在英语教学方面是体现的非常明显的。对于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说,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为了学生未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自身的工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在英语教学方面还是以考试为主,严重忽略了高职学生对口语、翻译等实际英语应用方面的需求,导致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失败,过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可以说是横在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前面的最大障碍。

(二)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其实纵观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会发现,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英语教育上有着及其相似的教学模式,老师任意教,学生任意学,老师不会考虑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否存在基础差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英语教育也本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效果急剧下降。而且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安排的过程中不能够针对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来进行教育内容的选择,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即便是认真学习,也无法从课堂上学到能够对未来工作生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本身就无法满足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更高要求,更遑论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上让学生通过英语获得优势。

二、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告知英语教学改革

(二)以职业素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框架

其实之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都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主体内容并非是以职业素养为导向和基础。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相较于本科学生来讲比较占据优势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够在某一领域获得专项的技能,这种技能不仅仅包括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践能力。本科大多数专业学生都是从走出大学校门开始才进行实践的,但是高职学院的学生不同,他们由于在学历上已经有了先天的弱势,所以在校期间这些学生就已经开始进行了职业技能的实践。因此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根据职业来进行相关英语方向的教育。以机械专业来讲,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应该偏向机械英语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高其英语阅读水平,便于未来在工作岗位上了解国外先进的机械技术,从而在工作岗位上获得优势。

(三)探究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其实高职英语相较于本科英语来说,它应该更具有针对性,换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本科英语在教育模式上是要全面覆盖的话,高职英语则主要应该以实现交流、获取信息等方面为主要目的。所以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考试内容的设置,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改革之后都应该偏重于这些方面。一来保证学生在走出学校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时候能够凭借英语的交流能力在职场上获得一定的优势,或者说不因为英语的交流能力而处于劣势。而另一方面,在竞争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我们对于英语抱持着怎样的态度,都不得不承认目前来说英语仍然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语种。所以高职英语要想能够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就必须更多的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从“随意教”变为“定向教”,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高职英语的发展与改革。

结语

虽然高职教育在目前的社会舆论中并不被认可,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层次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相较于本科教育来说更容易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职场人才,因此高职英语等高职教育内容必须实现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这样才能够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作者:王玉才 单位: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琼.浅谈职业导向的高职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1):41-43.

[2]张瑞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探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35-39.

[3]陈小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

[4]赵爽爽.高职公共英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10)

第二篇:高职职业素质课程教学改革

以职业素质为导向开展《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手段不够丰富、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基于职业素质导向的高职《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职业素质渗透、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课堂教学互动、在教学手段上打造综合教学平台,在课程考核上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酒店业呈现出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等发展趋势,酒店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主动契合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以职业素质为导向,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以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酒店服务技能》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以职业素质为导向开展《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酒店服务技能》课程职业素质教育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酒店服务技能》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酒店对客服务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使学生具备娴熟的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业务操作技能,为学生进入酒店各部门实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基础。《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所涵盖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酒店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和基本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助于提高酒店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提升酒店服务质量,促进酒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酒店员工,应该时时处处在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奋工作、文明礼貌等等。

1.2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岗位的认同、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酒店是以提供服务为主要产品的企业,而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职业意识。酒店员工职业意识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营销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其中服务意识尤为重要。一名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员工,必然会自觉树立“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主动服务,用心服务,热情服务,以自身优质服务赢得顾客的赞誉。

1.3职业心理

职业心理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酒店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每天从事着繁重、重复、简单的工作,面对着来自酒店和顾客对服务质量严格乃至苛刻的要求,极易出现工作压力大、自身认同感低、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等各种心理问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保持健康的职业心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时做好心理保健与压力调适。

1.4职业形象

员工的职业形象是酒店的重要名片,也是酒店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仪容仪表、得体的行为举止、优雅的语言谈吐既能充分展示酒店员工的风采和魅力,增加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能使顾客享受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受温馨舒适的氛围。为此,酒店员工应深入了解作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形象的重要性,并且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展示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和职业素养。

2职业素质导向下《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职业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功利性”培训式教育倾向。在《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实践中,受制于陈旧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育方式,部分教师不能科学地看待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基本上围绕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等部门各个服务岗位需要,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而没有对职业素质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学内容上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忽略职业素质的倾向,不仅使得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完全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酒店服务技能》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而对教学方法多元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目前《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忽略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未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参与,自然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课程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2.3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手段不够丰富,一是过于强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忽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将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单纯的语言讲授和技能示范,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同时也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性等优势无法显现出来;二是过于强调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对第二课堂的利用,没有将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结合,课程素质教育手段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

2.4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如何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科学化评价,是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同专业技能测评不同,职业素质的考核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这也是职业素质教学亟待突破的一大难点。目前《酒店服务技能》课程考核存在着注重教师评价而忽视学生评价,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注重定性评价忽视定量评价等问题,因而不能非常客观反映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也未能充分显现。

3基于职业素质导向的《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针对当前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职业素质导向,《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着力于如下方面。

3.1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职业素质渗透

职业素质彰显着教育的精神力量,专业技能体现了职教的特色内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促进着职业素质培养,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许多项目,如宴会服务,需要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这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在授课中体现出来的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职业素质培养促进着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对酒店行业甘于奉献的工作热情,没有对工作岗位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没有对自身业务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专业技能的提高无从谈起,此外,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助于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和拓展思维,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可见,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酒店管理人才的战略目标。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质,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初次就业能力,但学生毕业后的转岗发展和持续就业的能力较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改革,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加强职业素质渗透,坚持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并重。《酒店服务技能》课程任课教师应该以课程教学标准为抓手,增加职业素质教育的授课时数,并将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于专业技能训练之中,方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3.2教学方法上要强调课堂教学互动

《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是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法,着力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努力提高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教学双方的深度参与,以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酒店服务技能》课程主要围绕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主要工作岗位的对客服务环节开展教学,因而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高度契合该课程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应予以大力推广。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环境,穿插情景分析,安排情景演练,让学生在情景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吸纳与应用的教学方法。酒店产品主要是服务,其生产、销售、消费具有同步性,而《酒店服务技能》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直接对客服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依托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营造职业特色氛围,布置仿真工作场景,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以其实践性、互动性、趣味性等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餐厅服务基本技能模块中的斟酒项目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餐饮服务实训室模拟宴席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宾客和服务人员的角色,在完成酒杯选择,酒水检查、酒水服务等常规实训任务的基础上,设置酒杯碰翻、酒水外溢等突发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和对策探讨,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有关酒水方面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斟酒姿势、程序、标准等技能要点,还能够使学生增强现场应变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3.3教学手段上要打造综合教学平台

《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要以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校园文化为抓手,打造综合性教学平台。(1)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信息容量大、图文声像并茂等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中,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生涩、说教的素质教育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加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当前,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给课堂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手机平台,以QQ、微信、贴吧等作为媒介,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送给学生,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来。(3)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基础作用,更要善于利用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为平台,通过开展才艺大赛、技能比武、志愿者服务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涵养人格魅力、挖掘自身潜能。

3.4考核方式上要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检测学生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是当前课程考核中的突出特点,然而,课程教学要达到师生共同满意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参与课程的开发、设计、讲授,还要参与到课程的考核之中。学生评价既包括学生自评,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对学生自身而言,其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自身复习、巩固和提高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基于职业素质导向,在《酒店服务技能》课程考核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为取得学习成果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因而该课程的考核可以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平时考核主要包括日常学习态度和实践参与表现,其中日常学习态度包括考勤记录、课堂纪律、学习兴趣等方面,而实践参与表现则包括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阶段考核可以依据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三大模块开展,以考核学生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结果考核则是在课程学习任务结束后,通过实际操作综合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整体情况。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具有客观、标准和便捷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考核不全面等缺点;定性评价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关注课程考核的全面性,但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各具优缺点,注定了两者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复杂的、深度融合的和谐共生关系。因而,教师在考核中应当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将定性评价作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工具,着眼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更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出改进的措施,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信息反馈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将定量评价作为学生考核的主要手段,结合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要求,着眼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公平、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

作者:索生安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宏.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的探索[J].继续教育,2006(12):28-29

[2]周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意识养成的实现[J].会计师,2011(5):85-87

[3]王立昭.浅析高职学生职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7-38

[4]张娟玲,周晓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调研分析报告[J].空运商务,2011(5):57-59

[5]刘雪明.情景模拟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1(1):94-96

基金项目:

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服务技能》课程开发”(WMYC20154-1108)。

第三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发展

摘要:

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今来看,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是对高职学生职业数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一、引言

目前来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并且能够保证学生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来让学生在社会中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第一,心理素质较差。现今很多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并且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高考发挥失误而进入高职院校,这导致学生在入校之后十分悲观,并且自信心很差,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很多学生无法有效控制自身的情绪,对于一些学习相关的事情失去兴趣。在生活中往往遇到一些小事便大动干戈。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因此社交能力较差,在工作后无法适应工作的环境。[1]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低。思想素质素质偏低是高职学生的一个主要问题。首先来看就是缺乏诚信度,考试作弊,申请减免学费补助时虚构自身的家庭贫困等,都是一种诚信度较低的表现[1]。其次就是学生对教师不够尊重,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不听讲,睡觉、吃东西、说话的现象十分明显,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教师的姓名。再者就是高职学生缺乏生活的目标,奋斗的目标不够明显,缺乏积极性,对于学校的一些活动没有热情。最终导致自身的发展受到影响。[2]

第三,职业意识淡薄。现今很多高职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以及职业的道路能力与信念等不够了解与明确。很多学生都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目标进行生活。同时很多学生也处于眼高手低的状态,导致学生无法有效了解自身,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影响了发展。同时一些学生仅仅是重视经济收入,不会关心自身的发展,缺乏职业理想。很多学生缺乏自信,无从下手,不敢对未来进行奢求。[3]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建议

第一,提升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中,其中职业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很多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重视度不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从而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体制的创新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重视度,充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学生的职业观。

第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现今来看,在高职院校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升学生的信心。很多学生由于缺少足够的准备,遇到困难时无法解决问题,出现了各种心理矛盾,产生了较多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就业困难[2]。因此针对这种状况,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同时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能够告知学生心理问题属于正常现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调整以及发展,从而来不断完善学生心理,提升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三,将职业指导与职业素质相结合。职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涯规划,针对高职学生的特征,有效深入系统地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这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同时对于在校学生,教师必须要利用职业指导课程来进行咨询活动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对社会人才需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来不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来为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工作,为学生传授一些社会经验以及求职经验等,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学生会增长求职经验,在进行面试中将会降低自身的压力,从而来有效促进学生面试成功率的提升。

第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局势下,高职学生在进行择业以及就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碍。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职业生活则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教会学生要坚持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而来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充分展现人生的价值。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利用职业竞赛、技能考证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此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的拓展训练,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潜能,带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素质拓展训练中,让学生不断发展与完善[3]。

四、结束语

现今来看,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到长远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于秀娜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阳.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调研与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5):40-41.

[2]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06):50-51.

[3]盖晓芬.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30-31.

第四篇:高职隐性职业素质与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摘要:

忽视隐性职业素质培养是当前高职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难招人”和“学生难就业”矛盾的症结所在。基础学科是培养隐性职业素质的主要阵地,通过小模块大基础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式改革和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在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基础学科;隐性职业素质;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基础学科对提高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研究(14GH058),主持人:崔霖芸。

一、问题的提出

新型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而提高人才的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点。在“十三五”规划中,教育部要求大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高职院校过度开展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质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出现社会适应力低、创新能力不足、协作能力低下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有调查显示,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学生在核心职业素质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高职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较弱、对企业忠诚度较低、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①。“企业难招人”和“学生难就业”的突出矛盾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一直简单地认为知识技能就等同于职业能力,这种片面的职业素质观尤其是忽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则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比如,在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课时挤占基础学科课时、学生更重视职业技能学习、基础课教师职业认同感降低等现象。因此,如何加强高职基础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并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隐性职业素质与基础学科的内涵界定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适应与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四个部分,就其表现形式则可分为隐性职业素质和显性职业素质。前者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内容,是支撑劳动者职业发展、职业成就和职业生涯的根基;后者主要指职业技能,是看得见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最重视的部分,却只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②。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兰的“素质冰山”理论,我们当前职业教育中非常看重的“知识和技能”只是职业素质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显性素质”,只占冰山的八分之一,而个人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却占了冰山的八分之七。这正是我们当前职业教育中长期忽视的东西,而这些隐性职业素养是个体职业适应与发展的关键,如协作、沟通、敬业、创新、思辨、应变、耐压抗挫等。具体来说,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隐性职业素质教育大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团队协作与服从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基础学科指高职院校借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而设置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是建立在个人深厚的人文修养上的,通过基础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以及提高学生审美修养、阅读交流和思辨能力。在基础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改革,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对应教学内容的具体项目,既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解决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学生社会适应力低、创新能力不足、协作能力低下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

三、围绕项目教学构建大基础课程体系,探索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改革路径

(一)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实际情境项目

以笔者从事的医用化学教学为例,医用化学是医药类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医药类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中溶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尤以缓冲溶液为重点和难点。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和计算,但缺乏对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难以将化学原理和技术与医学实践联系起来,对化学知识迁移的能力较差,“且遇到困难表现出焦虑,因此成就动机偏低、学习信心不足”③。在进行了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之后,我们拟定了有关缓冲溶液的情境项目的知识技能目标和隐性职业素养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与概念,区分缓冲溶液中的抗酸成分与抗碱成分,了解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理解缓冲机理及缓冲溶液对生活、健康、医疗的影响;掌握确定pH缓冲溶液的计算与配制,知道医疗上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并能准确进行缓冲溶液的配制操作;规范书写实验报告。隐性职业素养目标:学生自行组成项目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工,开展合作学习;自行计划项目进度、明确分工,开展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知识迁移;对医学治疗中缓冲溶液的运用开展科学探究,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职业观念,规范操作技能,培养大胆的创新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项目成果的汇报展示,对报告撰写、课件制作资料查阅等内容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确定项目,进行理论讨论,拟订计划,实施项目,最后交流评价的流程安排。围绕该项目教学目标,我们拟订了如下项目教学流程:结合教学目标确定项目→理论探讨→拟订计划→实施项目→交流评价。考虑到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我们将总项目分为3个层级,一级项目(总项目)是“缓冲溶液”,根据完成这一项目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医学有何关系等,可将总项目分解为3个二级项目。(1)缓冲溶液的定义和组成。什么是缓冲溶液,溶液中的抗酸成分是什么,抗碱成分是什么,为什么一定量的酸或碱加到缓冲溶液中该溶液的pH不变。(2)缓冲溶液的具体配制流程。能够利用亨德森公式计算缓冲溶液的pH,以及抗酸成分与抗碱成分的含量。配制医疗上常用的几种缓冲溶液,撰写实验报告,比较各种缓冲溶液的优缺点。(3)缓冲溶液与医学有何关系?人体有哪些缓冲溶液作用?其缓冲机理是什么?如人体体液是如何缓冲外来酸碱的。二级项目虽然比总项目更明确,但还不够细化,为了便于操作,还可以再细分为三级项目(有的复杂项目还可继续细分下去)。如上文中的“配制常见医用缓冲溶液”项目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三级项目:(1)不同pH缓冲溶液(如pH=4.0;pH=6.86;pH=9.18)的配制。如何计算所需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的量,如何设计和优化实验,如何检测实验结果。若实验结果不准确,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2)检测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抗稀释的作用。该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怎么设计实验体现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用什么溶液做对比体现。哪些事项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3)比较缓冲容量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查阅资料明确缓冲容量的定义及其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这种关系,分析选用缓冲对与指示剂的联系,操作中要注意的事项并说明理由。(4)比较缓冲容量与缓冲比的关系。了解缓冲比的概念,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并解释设计方案,选用准确测定pH值的方法和仪器并说明理由。(5)规范撰写实验报告。如何简明准确地撰写实验报告。“缓冲机理在人体的运用”项目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三级项目:(1)人体的血液都是强大的缓冲溶液④。血液中血浆与红细胞各自有自己的主要缓冲对,通过学习资料,分别解释各自的缓冲机理。其中如何解释血液的pH为7.4。汇报血浆与红细胞的缓冲机理。通过计算得出血液主要缓冲对的缓冲比。(2)血液中的缓冲体系对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固定酸、固定碱及挥发酸的缓冲过程。汇报三种物质的缓冲机理,并以反应方程式解释原理。(3)血浆中碳酸氢盐缓冲体系[NaHCO3]/[H2CO3]=20/1,缓冲比如此之大,因此,机体还通过肺、肾调节NaHCO3、H2CO3的浓度。汇报肺对H2CO3的调节,肾对NaHCO3浓度的调节。项目层级分解由各项目小组独立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根据项目难易程度给予适度的指导和提示,作为顾问引导学生习得知识和完善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方案的安全性把关。

(二)情境项目教学中的前置性基础知识的传授需

打破基础课程的自身学科体系,建立大基础课程体系基础学科的课程内容大多自成学科体系,过于独立和系统。基础学科教师大都出身于本专业高校,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过分强调本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职教特点不明显,与学生职业联系不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迁移能力弱,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低。而对于某一个项目教学中各科公共基础课程所传授的前置性基础知识,实际上仅局限于某一知识块或一系列知识点。因此,我们在大基础课程体系中,围绕一个个具体的教学项目,打破自身学科体系,按项目教学的需求进行整合,根据项目教学所需知识块、知识点,建立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由于公共基础学科兼具隐性职业教育和前置性基础知识教育的功能,我们建议基础学科在设计职业情境项目时,先安排合适课时进行前置性基础知识的传授。由于基础科目要面临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设计情境项目和讲授前置性基础知识时,不要拘泥于固有学科体系,而要结合不同专业,采用小模块大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尽快迁移到具体职业情境中去。比如,原来语文课设立职业应用文写作、查阅中文文献、演讲与口才、本专业名家事迹选读、中国古典名著欣赏等项目小模块。英语课设立专业英语常见词的学习、英文文献的查阅、职业情境对话、优美英语歌曲或文章欣赏等项目小模块。计算机设立职业资源网络搜索、office软件的使用、网页的制作、工作中数据的计算机处理等项目小模块。化学设立体液的酸碱平衡、氧化反应与能量、重金属中毒与解毒、有机物等项目小模块。基于隐性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教学必须建立在“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⑤的模式下。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基础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路正是要摒弃传统的学科课程,向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课程模式转换。公共基础课不再选择以授课内容系统性为标准,而是以行业、产业与社会实践所产生的问题需要为标准,在一个个小模块大基础教学中构建学生的背景知识,以实践性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在知识与工作任务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构建基础学科的课程内容。

四、结语

基于隐性职业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学科培养模式,是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加深“做中学”的体验。通过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小模块大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工作相关性而不是以知识相关性为课程构建的逻辑基础,能加深公共基础知识与职业知识的联结,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发展,有利于适应社会与职业综合能力的持续成长,有利于跳出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多学科的融合。将项目教学逐渐转变为学科课程的常态教学,逐步提高学生项目学习和探究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参与项目、迁移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作者:崔霖芸 单位:贵州省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注释:

①刘华利.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②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质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③赵雷洪,王珂慧.基于项目教学的中职基础课教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

④程牛亮.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⑤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