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素质论文(4篇)

高校职业素质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旅游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实践轻理论。

不少院校将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能适应各类旅游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再加上毕业生去向基层性特点,使得一些院校过于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实践技能的提高具有短期性和显著性等特点,这也是院校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

很多院校意识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对职业素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往往以开设几门素质文化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忽略了隐性课程的开发;在教学形式上,以传统的“讲授”形式为主,缺乏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引导和发挥。

(三)忽视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培养。

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职业生活中,也应该贯穿到日常生活中。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传授给学生“工作中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尊重企业领导、要记住‘客人永远是对的’”等理论,而对于学生上课迟到、课堂中玩手机、见到老师绕道而行等行为不予制止和引导,那么,职业素质的教育就很难有真正的成效。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素质是具有决定性作用并相对稳定的重要品质,它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内在修炼和外界的教育、引导而逐步形成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等。因此,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渗透性和连续性,是一个内外合力的过程。因此,本文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和校外并驱”的理念,尝试构建“一核双轮四驱全过程”的养成教育模式,以期为各高职旅游类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参借鉴和参考。一核:以职业素质的提升为核心;双轮:理论和实践;四驱: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同时发挥作用;全过程: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从新生入学前到毕业后的全过程。

(一)入学前———营造良好氛围,提高职业认同感

1.提供专业填报咨询。

通过长期教学发现,有不少学生是因为“别无选择”、“缺乏了解”才选择了旅游类专业。各高职院校可以在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期间,请旅游类专业的骨干教师、企业的代表在主要的生源地城市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专业报考咨询。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将来所学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其中,便于今后教育过程中的双向沟通。

2.树立行业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正面影响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充分发挥微博、微信、QQ群等校园媒体的作用,在学生及家长中积极正面宣传行业的先进代表人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内化正确的职业理念和积极向上的职业信心。

3.量身打造素质提升方案。

根据高考录取结果,为每一个填报旅游类专业的考生提供个人素质提升方案。结合测试结果和家长提供的信息,全面了解学生的职业潜能和不足,为其制定素质提升方案。

(二)学校中———扎实理论和实践基础,增强职业意识

1.课程设置“多元化”。

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主渠道。各院校应该构建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有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还应有通识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职业胜任力。

2.教师队伍“专业化”。

师资力量是教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计划完成的重要保障,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为学生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一是要提高教师的进入门槛,除了常规的企业经历、学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外,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二是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双师型”不仅是教师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是要参与相关职业活动。专业教师要定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熟悉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最新人才需求,增强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三是聘请行业专家进课堂,行业专家担任部分课程的主讲教师或与其他专职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将实际的工作场景搬进课堂。

3.实践活动“常态化”。

实践活动是完善和补充课堂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而这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如新生开学第一周,安排学生到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行业有个直观的认识;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有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深化职业认知;开展义务劳动教育,由学生负责校园指定区域的卫生和草坪的维护,有助于服务意识提升;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开展“读书月”活动,督促学生广泛阅读书籍,充实大学生活,提升人文素质和自身内涵。

4.班级管理“企业化”。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中最基本单位,班级管理“企业化”使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够学好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能感受到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首先,设计出符合职业特点的校服,规范学生的职业形象;其次,制定出一套班级管理制度。例如,竞选出班长为“总经理”,学习委员、团支书等为“部门经理”;小组长为“主管”,宿舍长为“领班”等,分别管理相应的事务;上课要签到,穿职业装,不允许带手机……;最后,在期末考评时,除了卷面成绩和教师给的平时成绩外,还要有各自“领导”根据“员工”平时表现(班规的执行情况)的打分,最终优秀的员工可以发放奖状及“年终奖”等。

(三)毕业后———加强跟踪调查,评价职业素质

毕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意味着学校学习的结束和职业生涯的开始。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是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进行动态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客观、全面地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情况进行跟踪测量评估,就要构建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四方”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家庭是学生较为放松和随意的地方,学生的思维和言行的变化在家庭中能真实流露,而且一个家庭对应着一个学生,家长的评价就具有针对性和相对权威性。家长可以对比学生大一入学前和毕业后的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对变化的具体方向和表现进行记录或直接反映给学校教育者;学校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导者,更能深刻地察觉其中的成效与不足。学校的领导、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工作人员等和学生有较多交流和接触的工作人员,都是参与评价的重要主体;企业是学生毕业后的去所,也是检验其职业素质的重要基地。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学生的企业导师、部门同事等可以对学生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工作中体现出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社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比其他主体都要苛刻,旅游类企业的消费者、其他行业的招聘者、兄弟院校的教师等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他们的评价和建议是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

2.评价内容多维度。

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是一个从生理到心理、从知识到能力的过程,其评价也应该包括多方面。如:在具备社会公德的基础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在具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是否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在具备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服务意识;在具备社会适应力和岗位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等。诚然,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主体也很难全面考察这些素质,因此,需要将各主体提供的评价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较高的真实度和较强的说服力。

3.评价方式多样化。

依据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隐性部分。家庭在评价时,可以通过观察法、面谈法获得真实的资料;学校在评价时,可以通过理论考试、问卷调查、技能比赛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实际情况;企业可以通过民主评议、现场服务观察、业绩考核等形式,给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阶段性评价,检验学生人际关系的维护能力、工作能力等;在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随机采访旅游者,通过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顾客意见;采访其他行业的招聘者,了解高职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及职业的适应情况。当然,在评价时,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也要加强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意在发现不足并及时纠正,避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结果性评价旨在鉴定和验证,避免出现不良结果。

三、结语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关注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后的职业素质的变化。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渴望更多的高职院校注重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旅游行业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汪婷 王培俊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科学发展职业素质

1发挥高校校报管理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记者可持续发展职业素质的意义深远

首先,培养学生记者可持续发展职业素质是高校教育本质及校报管理的育人服务功能决定的。这主要是从高校教育的本质上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广义上说,包含着有目的地促使个性形成的一切影响的总和,是人更确切地说社会人的形成的整个社会化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基于此,高校校报是学校的党政机关报、校园传媒的主要载体,不仅要发挥优秀的新闻、文艺作品的宣传、教育等服务功能,还要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加强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及学生记者个体的培育工作。这主要是原于“从为高校报务的角度看,培养记者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而从高校的育人性质看,使用记者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培养’和‘使用’中很难分割的一对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在这一点上,编辑的主体性作用就在于处理好这对关系,使校报和学生记者双方都受益。”其次,培养学生记者可持续发展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决定的。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热情活力、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是一个思维异常活跃的群体,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渴望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校园是社会的部分,社会是校园的延伸,校报正好为新闻爱好者及有心从事媒体事业的大学生提供了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与实践这些问题的平台与机会。学生记者们急切地希望自己能早日独挡一面,迅速转化为成熟的社会型新闻工作者,以经受起就业岗位对自己真枪实弹的考验。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校报管理育人的实践过程,也是大学生由校门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生由于身心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表现出专业知识、就业技能相对缺乏以及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不成熟、不协调现象。新进入记者队伍的学生部分是纯粹的新闻传播爱好者,部分是新闻专业学生,还有部分是文学爱好者。大多数学生新闻道德和新闻意识有待加强,掌握新闻理论知识少,对于新闻的规律不熟悉,采访能力与写作技巧缺乏必要的实践培训。他们希望校报的编辑老师给予悉心指导,在实践成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培养学生记者可持续发展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随着现代媒介技术与现代媒介组织的发展,大众媒体传播及自媒体传播的全球化、市场化、高科技化,从而导致了职业传播者的竞争更为激烈,所要求的素质结构更为多样化,新闻传播服务更具时效性与挑战性,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在校学生记者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创作、交流新闻知识与实践新闻能力的平台,学会如何变压力为动力,以提升自身从事大众传媒及自媒体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如何遵循新闻创作与实践规律,结合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积极引导并开发大学生的潜质,将获得的新闻知识、采写技能内化于自身,为未来从事新闻工作奠定必要的品质与素养基础,以进一步提高校报的管理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2发挥高校校报的管理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记者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一个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及大规模连续扩招,人数剧增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要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高校校报必须树立“学生本位、能力本位”的双本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记者的三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2.1学生记者的新闻职业的政治道德素质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校报作为高校党政的机关报,是学校舆论宣传的主导载体,在自身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才能担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使命。在校报采编的过程中,校报编辑要注意在新闻策划、题材选择、版面编排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记者明确什么是需要肯定、赞扬的,什么是需要否定、批判的,优秀的人物及其他事迹应如何张扬,负面的思想及行为应如何批判。在新闻采写等环节中,校报编辑老师要引导学生记者深入思考新闻的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什么。校报编辑在每学期定期举办的学习活动中,如讲座、辩论赛等,让学生记者进行辩论的准备与参赛的过程中,学习名记者优秀言行,自省自己的言行,使他们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一名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新闻工作者。良好的新闻职业政治道德素质,将伴随着学生的终身,促进学生记者进行自我行为的修正,自觉地从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推广到社会、经济、政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服务中。

2.2学生记者的新闻职业的业务技能素质

与社会上的报纸相比,校报虽规模较小、发行量少、出版周期长,但也自成体系,集采、写、编、排、校、印、发,样样工序俱全,在新闻宣传、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等方面与社会上大众化报纸有着类似的功能与作用。与大众报纸相比,校报有更胜者,那就是它面对的读者群文化素质较高,它的报道深度具专业深度及教学科研的独特性等特点。正是校报的这个相似性与独特性,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练兵的平台。校报编辑部在日常管理中,要引导学生记者文采博取,不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做到一专多能,在尽可能掌握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争取在某项甚至在某几项专门知识上能成为“专家”。校报在日常管理和培训中,要强调学生记者的政治判断、创新策划、特色采访、灵活撰稿等四种新闻职业能力。新闻判断能力方面,编辑主要是引导学生记者养成政治眼光和新闻敏感度,关于在事物发生、发展变动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趋势,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策什么,为学校完成任中心工作提供必要的舆论支持,为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为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及时的交流支持。创新策划能力方面,从传统的俗套中解放出来,建构学生记者新的校报理念,使选题贴近校园及师生实际且突出,文字简明且跃然纸上,格式新颖且吸引读者,办出校报自身特色。校报编辑部要引导学生记者坚定地走发展创新的策划之路,成为具备强烈创新意识的、对新鲜事物敏感、思维灵活、观念新颖的准新闻人。特色采访能力方面,编辑部根据工作需要及学生记者成长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记者开展特色采访,如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特长生专访等,掌握与不同身份、年龄、爱好、性格的被采访者沟通相处的能力,以独特的视野、独到的观察,来挖掘新闻人物身上的魅力及闪光点,在实战中锻炼学生记者的采访技巧与信息获取能力,促进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日臻完善。扎实撰稿能力方面,编辑部老师要通过教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新闻单位实习的方式,组织社会新闻评析讨论会、访前头脑风暴会、编辑出版后讲解辅导等活动,引导学生记者理解报纸新闻的规律,掌握新闻作品的切入角度、篇章布局、语言特点等写作方法,与学生记者一起探讨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修改稿件,使学生记者明确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完善。

2.3学生记者的新闻职业的健康心理素质

为了更好地磨练学生记者,校报日常管理过程中,要结合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记者参与新闻实践与磨练,运用新闻实践手段,主动引导学生记者进行心理调适。校报日常管理和培训中,要对学生记者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训,主要包括采访心理调适和自我心理调适的两种能力训练。在采访心理调适上,校报编辑部要引导学生记者建立平等、和谐的心理尺度,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驾驭采访过程,做到神态自如、言行适度、端庄大方。采访前,指导学生要做好充足访前的人物熟悉、提纲撰写等准备工作,为自身心理的平稳打下良好的基础。采访中,引导学生记者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紧张,在和谐、轻松、有序的氛围中完成采访任务。采访后,编辑部老师指导学生主动理解采访对象真实的内心,消化采访对象的情绪化、不宜言行,正确面对采访结果,交尽早完成新闻写作任务。在自我心理调适上,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写作能力瓶颈、写作时间短、采访对象资料不足等压力,学会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懂得自我心理调适,做到永不言弃,力争通过不断的自我实践与修正,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立于新闻记者之林。“实践表明,通过校园新闻实践的历练,许多原本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有了根本的改变;缺乏自信的学生,以收获点滴成绩的过程中,找回自信;独立意识比较差的学生,在多次的独立采写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事。”

3结语

总之,大学新闻学习与实践过程,是准“新闻人”的大学生的重要成长环节。高校校药罐子要为学生记者今后顺利走上新闻岗位、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做足必要的铺垫。就此而言,高校校报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钟晖 单位:惠州学院党办宣传部

第三篇:高校指导人员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

一、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质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如果说专业教学与研究是高校人才体系的“生产线”,那么职业指导则是高校向社会培养与输送人才的“企划部门”,主导着整个高校人才与社会对接的流向和需求。因此,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仅需要教书育人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认知和前瞻,概言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以医学专业为例。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处于攻坚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作为社会保障的根基内容之一,面临着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挑战,专科毕业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广西科技大学 刘莉莉 何曲波 蓝 娟的医护人员非常符合这一发展需求。同时,随着社会对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诸如护理学专业毕业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以及相当的人文素质。基于此,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在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清晰的职业起点定位:夯实专业、立足基层、拓展素质。同时,制订就业能力提升的素质拓展计划,并在技术层面提升学生的单位应聘技能和融入团队能力。如此一来,职业指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熟知与专业背景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所承担的使命,是辅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起点定位、制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并提升毕业生有效就业的技能。因此,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实操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指导人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有一定了解,对与专业相关的各个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有清晰认知,特别是能够较准确地把握相关政策导向和走向。否则,如果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仅仅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社会的认知,不足以承担起职业指导的工作。这也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唯其如此,方能以自己的方向性指出毕业生就业创业道路的方向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技能。

要实现对毕业生职业起点的有效帮助和辅导,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就必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咨询的专业素质,掌握职业指导理论,通晓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具备市场预测与分析技能、形势分析和决策规划能力;特别是对行政管理有一定的实操能力,有把理论变成实践的路径和办法,能够从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对人才需求做符合实际的分析,这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四)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授课技能。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和相关技能,包括本校开设专业的相关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知识。例如在职业指导中实操性比较强的应聘环节,便需要职业指导人员能够对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进行直观的社交礼仪和人际沟通指导。将这些能力综合,尤其要形成对职业指导课程的综合开发、设计能力,不仅能够开展最基本的形势分析讲座,还需设计出团队拓展、案例教学、模拟情景教学等综合体验课程,让阅历尚浅的学生尽可能通过这些体验式课程逐渐明晰职业生涯的起点与长期规划。

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质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趋紧,高校普遍增强了面向社会、服务市场的意识。但具体到高校职业指导这一非常重要的实操环节,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指导平台信息相对滞后的矛盾,同时体系不完善、队伍不健全等,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质客观上仍存在着不小的缺失。

(一)缺乏对经济社会领域发展形势的全面了解。

当前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缺乏对国情和国际形势的了解,对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趋势认知不足,对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关的行业产业现状及趋势所知甚少,这导致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缺乏针对性,给出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在为学生设计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课程时缺少实际案例。以医学专业为例,目前相关专业院校的师资、硬件和科研力量整体日趋强势,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差距,但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中却非常缺乏对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层面有研究、有影响的专家和骨干,也缺乏影响相关政策走向的话语权,因此,就业指导呈现不能完全符合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被动局面。

(二)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实操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专职人员少,兼职为主,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低、起点低,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仍旧薄弱,导致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性。一些职业指导老师自身缺乏职场实践经验,基本的专业技能如人际沟通、社交礼仪、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尚比较欠缺,导致在给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授课形式单一,以讲座和做思想工作为主,不能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设置团队拓展、应聘模拟、个性心理分析等情景教学课程,而学生对职业设计和规划的认知也就比较空泛。

(三)体系建设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缓慢。

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当贯穿整个在校学习实践的过程。但从一部分高校已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来看,虽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试和择业技巧进行了指导,但是缺乏对学生整个在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监控,还缺乏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后的充分信息反馈,因此,较难全面系统地建立职业指导有效性的数据模型,这凸显的是学校对整个职业指导的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信息来源不畅、指导依据缺乏贴近性,指导人员不能根据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欠缺就成为必然。

三、对策

(一)逐步建立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能力标准。

所谓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含其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规范。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其承担的职责,是高校毕业生走向职场的“学前班”辅导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对口环节,因此,高校应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建立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能力标准,通过职业化建设,不断更新职业指导人员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职业所必需的各种素质。同时,强化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专职化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应以职业指导为一门重要实操课程,抓住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这一条主线,进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配备专门的师资团队,提高相关专业人才比例和待遇,整合校园内外部资源,在专业化和职业化方面齐头并进,最终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师资的“专职化”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三)加强对职业指导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

对现有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在岗教育培训。例如,通过组织系列培训和学习,使职业指导人员在充分了解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国内外职业指导理论、职业指导工作办法等基础上,对职业指导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咨询的专业素质,进而提升职业指导人员的个人素质和队伍素质。

(四)在产学研平台的基础上提升职业指导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当前,高校能够迅速发展的优势专业,其共同点是能够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结合平台,通过与相关行业产业的紧密对接,拉动学科建设,培养适应型的人才。同理,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当参与到产学研环节中,指导老师和团队手中有平台、有项目、有用人单位,学生则在学习过程中摆脱“毕业实习”的理念和方式窠臼,在整个在校过程中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产学研平台当中来,由此方可全方位提升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学生接受教育的有效性。同时,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当到地方、企业等机构挂职锻炼,开阔视野、加强实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全方位参与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当中,最终形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学校发展的理念,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开辟更多路径。

(五)综合人才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建立高校职业指导考核体系。

尽管就业形势从宏观上来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有着密切联系,但从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来看,则绕不开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建设的短板。因此,要从整个高校的人才培养输送体系调整的角度出发,将职业指导贯穿于高校学生整个在校教育历程当中。同时,要注重中长期教育效果,完善高校职业指导考核形式。如转变“就业率作为高校职业指导考核重要依据”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和面对职业选择、职场问题时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结语

总之,高校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提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质,使其真正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职业指导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考核体系。同时,通过考核制度,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参加由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进修或职业指导师资培训考试,提高职业指导理论水平。同时,指导人员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以带动理论水平的提高。

作者:刘莉莉 何曲波 蓝娟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第四篇: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一、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契合的可能性研究

(一)公益活动的实践性有利于加强民航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职业能力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合一”“、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强调教育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他所推行的生活教育理念体现了一种实践育人的模式,他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民航岗位的特殊性需要民航高职学生培养个人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培养个人包括独立学习、制定计划、质量控制在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包括人际交流、劳动组织、社会责任心在内的社会能力。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增长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公益活动的公益性有利于强化民航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职业道德

民航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应用和国际化的行业,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强化“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职业道德。公益活动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帮助他人、公共福利、社会援助等,公益活动的公益性有助于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养成为他人着想的思维习惯,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道德修养。民航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组织、参与公益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关注他人生命健康、保护他人财产安全、加强为大家服务的理念,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树立“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职业道德。

(三)公益活动的扶弱性有利于培养民航高职院校学生“扛得住压力,经得起挫折”的职业心理

民航业是一个高压力的行业,民航运输、飞行技术和飞机维修的工作责任重大,从业人员常常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所以民航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随时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安老、扶幼、助学、济困”为核心的慈善公益精神,是个人对人生、对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一种积极态度。公益活动所倡导的是扶弱济困,所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实现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发展进步,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社会稳定。通过组织民航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公益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比如到敬老院献爱心、开展义教活动,担任亚运、“一奖两会”等活动志愿者,都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平时所接触不到的一些社会现象,接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一些人群,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有意识地在公益活动过程中得到情感补偿,从而懂得如何在高压力的环境中去调试自己的心态,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好心境,进而培养出坚强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和“扛得住压力,经得起挫折”的过硬职业心理。

二、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契合的实现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民航类行业院校,在基于行业标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组织参与公益活动、创建公益组织等方式,在哲学理论的思维模式引导下,对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契合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广州亚运”中立足本体维度,为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铸就坚实基础

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是实践的过程,而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主体是作为对象性存在物的人。要实现二者的契合,应提高主体对两者契合的理论与行为自觉,一方面使主体充分认识到两者契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发挥主体在两者契合中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抓住两者的契合点,传播两者的文化思想,创建相关的制度,规范主体的实践行为。2010年亚运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演员和标兵、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观众服务志愿者等6大类的工作任务。学院根据民航专业的不同特点对志愿工作进行了分配,其中空乘专业学生参演了亚运会开幕式《大地之水》、亚残会开幕式《心声》等节目的排演和颁奖礼仪志愿者的工作,机务专业学生担任了白云机场的机场志愿者,安检专业学生担任了白云机场的安检志愿者。民航学子在亚运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的充分接触与交流,逐渐认识到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与民航职业素质的一脉相通。为保证亚运会的顺利开展,学校将亚运会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给予了学生一定学分的奖励,同时建立了激励制度,嘉奖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民航学子,从而为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铸就了坚实基础。

(二)在“广州一奖两会”中透视认识维度,为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提供实践载体

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所以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理论指南,从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运动中考察契合的过程与轨迹。职业素质养成的构建要融入公益活动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公益活动的开展作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也必然要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因素。2012年11月15日—17日,首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大会暨世界大都市协会董事年会(简称“一奖两会”)在广州市隆重召开,这是继“两个亚运”后广州市举办的又一项重大国际性活动。在团市委的指示下,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级空乘专业学生中选派了38名优秀学生作为此次活动的礼仪志愿者。在4天的志愿活动中,民航学子深刻体验了民航业长期以来所倡导的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对于做好一项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克服了服务任务量大、参与时间长、团队人手不足、温度骤降等困难,按时按量完成了联合晚宴、国际两会开幕式、首届广州奖颁奖典礼、广州奖友谊林植树活动及城市创新《广州宣言》仪式5大重要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在为学校和学院争得了荣誉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职业素养。学生对民航职业素养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通过公益活动的实践上升到了行动,由此强化了学生的知行自觉,而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也逐步形成了一个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在“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中掌握方法维度,为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开创崭新局面

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过程,蕴含着学生主体对契合方法的运用,从而构成了两者契合的方法形态的逻辑图示。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契合的合理性为实践进行了理论预设,但将理论预设转化为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的得当,手段的适应,途径的有效,所以方法的创新是决定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性问题。2013年11月12-14日,经国务院侨办批准,由广府人海外联谊会、广州市侨办、广州市侨联共同举办的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及地区、300多个社团的3000名广府籍嘉宾相聚广州。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市团市委在前两次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团市委从民航学院选派360名志愿者协助组委会完成“广府文化论坛”、“南雄市旅游投资环境推介会”、“双十杰”接见合影、“世广会”开幕式、欢迎晚宴、文艺晚会等十余场活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工作部和学校共同制定了“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核心、素质是关键”的三位一体志愿者培训方式,对志愿者进行了涵盖“广府文化”、“基础粤语”、“仪容仪表”等内容的志愿者培训。新型的培训方式,为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开创崭新局面,不仅使民航学子增长了文化知识,强化了职业技能,而且改变了他们过去“做公益”即“做苦行僧”“、做公益”即“只贡献不索取”的想法,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志愿服务的活动中,更加重视自我职业素质在公益活动中的养成与提升,从而增强了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效果。

(四)在“爱心服务队”中运用价值维度,为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形成良性机制

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公益活动倡导的奉献精神、人文关怀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所提出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具有相同导向,这就决定了两者契合的合目的性;其次,在价值上两者的主体都是作为对象性存在物的人,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既创造了对象性活动的客体———公益活动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又在“客体主体化”中被“主体客体化”,使得人的社会服务性和群体和谐性不断得以提升,从而彰显了两者契合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用,即对于社会和人的意义。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爱心服务队”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支由获得学院奖(助)学金的在校学生组成的学生公益组织。爱心服务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感恩、感激、感动"的活动目标,秉承"爱心永驻校园,真情奉献社会"的组织宗旨,通过关爱“心慈养老院”老人、开展中小学义教活动、组织捐书赠书等校内外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参与中,民航学子同情、关心和帮助别人,有意识地在公益活动过程中得到情感补偿,达到健康身心的作用,同时他们通过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心,铸就了吃苦耐劳的品格。这都有民航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民航学子在公益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个人价值,从而为更好反哺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了坚持基础,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契合由此形成良性机制“,爱心服务队”也经过三年的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三、公益活动与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契合的路径研究

为进一步扩大公益活动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实施效果,应从深度合作、体系建设、激励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加以推动,从而切实提高民航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探讨深度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亚运会、“一奖两会”、“世广会”三个大型活动的实践和检验,民航学院与团市委在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工作上的合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模式。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探讨合作的深度,建立促进公益活动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两者契合的长效机制,如与团市委进一步合作建立“民航职业素质养成培训基地”,保障公益活动与民航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契合继续以一种常态化、常规化的方式进行。同时按照团市委要求广泛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打造民航院校的公益品牌。

(二)依托层级模式,加强体系建设

依托以学校、学院和班级所组成的管理层次,加强体系建设。在学校层面,通过长期摸索和检验,建立1到2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能够切实提高民航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公益组织;在学院层面,鼓励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建立适合本院学生参与的,能够对学校素质教育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公益组织;在班级,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公益活动与个人职业素质养成及未来发展的密切联系,多多参与学校公益组织的公益活动,或者在明辨真伪的前提下自发组织班级同学参与社会上的公益活动。

(三)发挥榜样力量,完善激励制度

公益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化活动,仅凭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激励机制来保护大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志愿精神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应在学校、学院建立公益“明星”库,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奖励的形式要多样化、技巧化、制度化,同时通过开展表彰会、事迹宣讲会等多种方式,传播榜样力量,引领校园时尚,使广大民航学子自觉地将公益活动与职业素质养成相联系,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作者:张予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