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职业素质论文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职业素质论文

一、职业素质的培养及导师的作用

目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来实现:(1)学生的自我培养;(2)生产单位实习期间的培养锻炼;(3)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其中,学校最为关注并投入最大的是研究生职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生产实践和学位论文。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而职业技能以外其他方面的职业素质,主要靠学生自发培养和生产实习期间的锻炼。在2~3年的学习期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成果和指导教师有直接关联。然而,导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除传授专业知识外,往往被忽视。导师既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导师虽然不可能对自己的研究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但是在师生接触中,特别是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的指导过程中,如果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对研究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和行为习惯、工作沟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

(一)职业意识和行为习惯

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导师安排的科研工作中,从而必须建立“工作”的意识,或者说是“职业意识”。导师要督促学生以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身份来对待安排的工作。笔者不提倡导师成为“老板”,甚至反对导师向这个角色转化,原因在于导师身兼教育的重任,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并不是要让师生关系成为一种雇佣关系。作为导师,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行为习惯。

1.固定的工作场所和作息时间

给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工作场所并规定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可以小到一张办公桌,或者几个学生轮流共用一张办公桌,但是一定要有。工作时间可以是一周内的某几天,但是一定要明确,不要随意变动。在工作时间内,要求学生全力投入,不进行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这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最基本而有效的措施。

2.详细的工作布置和汇报制度

导师在布置工作时,应该明确工作内容、方法和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要做到内容具体,方法明确,时间安排合理。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导师布置的任务真正当成一项“工作”来看待。学生在完成导师布置的工作中往往需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会碰到一些问题。为了解工作进度,及时沟通交流,导师也要建立具体的汇报制度,督促学生按时汇报并反馈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二)工作沟通能力

正如上面提到的,同本科阶段的课程作业不同,硕士研究生阶段要完成的工作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工作中往往会碰到一些困难。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导师布置的工作很难圆满完成。导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习惯并逐渐提高其沟通能力,特别是对沟通不积极主动的学生,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导师真正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导师应该耐心地给与指导,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与导师沟通并逐渐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如果导师采取“只要结果,不看过程”的做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就会扼杀学生沟通的主动性,最终也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完成。要做到这一点,导师不仅要注意自身沟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心态的调整。导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想法和提出的问题,避免家长式的交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小范围内的学术讨论

导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教研室内部小范围的学术讨论会,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共同参与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提供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有助于开拓思路,也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工作的完成。当然,也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生不主动交流和提问的情况,这样的学生,尽量安排他们多做一些工作的介绍,以此提高他们对内部学术讨论的兴趣。

(三)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总和,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担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对于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研究生,职业道德培养更为重要。一个无视职业道德的“优秀分子”如果滥用自己的才智和技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更为严重。在与导师共同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导师的言行和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不同的职业,职业道德的要求和标准不同。笔者认为对于在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有义务在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1)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导师应要求研究生对待实验数据等相关资料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学生完成的工作,无论重要与否,导师首先要鉴别其真假,坚决杜绝学生的造假行为。另外,导师也要注意在安排工作方面合理可行,对待一份难以完成的工作,学生很可能会选择造假来应付。

(2)团结协作,不自私自利。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加上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协作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消除自私自利的思想,导师可以有意识地督促学生在工作中相互帮助,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帮助高年级的学生做一些实验工作或数据整理工作。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也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3)担当社会责任,不唯利是图。

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难以判断和衡量,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存在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危害社会的现象。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导师虽然不能决定学生的价值观,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要尽量把所传授知识和技术的社会效应介绍清楚。在这方面,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是比较重要的,如果一名教育工作者能真正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信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正能量的影响,进而在社会工作中无私奉献。

三、结语

专业学位硕士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导师在专业学位硕士职业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外,其他方面的职业素质培养也应引起重视。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行为习惯、沟通能力、职业道德。这些职业素质的培养,既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完成,也可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高彦斌 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