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职业素质论文

高校师范生职业素质论文

一、高校师范生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社会不断进步,也同样牵动着教育事业发展要求提高,专业教育人员的从业素质必须要全面提升,这不仅是因为教育体制发生深刻变革,同样也是社会发展趋势要求使然。目前,教师教育层次全面上移,中专与大专的学历比例显然逐渐萎缩,本科与硕士比例逐渐上升,人才培养力度逐渐加大。为此,教育专业化对未来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而言是件好事,但同样也是一项艰辛挑战。如此一来,教师的专业性及素质培养一般都会同其他职业,如律师、医务工作者等参与工作考核测评来评价从业人员是否专业。但实则教育功能本身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与长期性,所以通过职业素养培养能够有效遏制这种教育功能的滞后性,利于从业人员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充实自我,提高未来从业的专业化教师素质。社会在不断发展就要面临着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变革。教育事业发展体制变革的同时,教师对教育职业的认识要重新改观,特别是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已经较之过去发生深刻变化。比如师范院校边缘化或弱化师范教育的现象与之存在,通常表现为愈发追求人才培养学术化,追求综合化素质提高等。因此,关于师范生如何找准自我发展目标予以职业定位,确认出发展方向,培养自身从业素质,对教育事业发展体制改革而言都非常迫切与势在必行,以此才能适应社会时展趋势要求,满足当前教育事业用人需求。

二、师范院校教师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教书育人的优势体现不明显

目前,高师毕业生和社会上非师范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水平表现不明显,所以在从事教育事业职业工作时不能显著体现出高层次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方面的各项优势,这显然与国家教育事业下高师人才培养发展要求有着显著差距。这样一来,许多“科班出身”的专业师范生还比不过“半路出家”的非高师生社会现象,所以自然也会引起不少人们对师范专业的质疑。这对师范高校而言不得不予以深刻反思。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高师院校办学特色单一、专业课程设置偏离人才培养目标、校内培养时期未能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等。

(二)教育服务精神相对缺失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体现往往需要能够为社会提供一批有纪律、有组织、有理想、有文化等专业化教育思想观念的教务工作者。教师树立高度责任精神,具有高尚职业素养,能够为学生学业学习态度与思想启蒙等负责,才能履行自身教育工作职责。但目前,不少家长往往以学校为中心,被学校、老师牵着鼻子走,对老师的任何意见只有听命的份。每逢佳节,必然会给老师送礼物,以使得老师对学生能“特殊照顾”,并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潜规则或是社会风气。这对教师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同时也对尊师重道的一种关系扭曲。殊不知,这样一来会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与均衡素质发展及创新精神等都有着负面的压抑作用影响,既不利于老师职业素养水平提高,又使学生变成了一种扭曲社会现象下的交易“工具”。

(三)责任心的松懈

一些中高中学校里,老师存在得过且过心理,对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往往缺乏耐性与责任心。同时,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散漫及精神状态不集中往往给予“睁只眼闭只眼”的持有态度,在不少教师行为调查研究问卷中也显示,不少教师一类属于冷漠行为,一类属于对学生不冷不热或不咸不淡的处事心态。可以说,如果老师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学习态度、性格品性等,固然就无法建立出良好的深层次交流关系,师生间存在严重的隔阂感与疏远感。有一些院校中的校长对于新上任的老师说:“教你上课方法啊?你从现在开始就要每天对着镜子练习严肃相,板着脸,一定不可以给学生好脸色看……”事实上,这种行为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同时也会造成很多教育工作者新人对职业概念定位的偏颇理解,并会对职业素质养成所不利。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的有益对策研究

(一)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培养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时需要重点把握好专业化。教师职业专业化属于教育事业的一种创新改革机制,并要求教师的个性及教学风格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抛弃专业教学精神,需要正确衡量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内涵。此外,教师在从非专业化的师范生进修时期面向专业化的教职人员转化时,应能将教育工作看作一种本职工作的教育职责,需要将课堂教学课程进行科学设计,从而才能言传身教,形成自我教学的个性化创新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更加需要从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做好本职工作,转变过去的机械化教学教育观念,使学生善于与老师互动。现阶段人们愈发清晰的认知到了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多元。但不管怎样,教师都属于学生校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与学生的言传身教的良师益友。因此,为了强化职业教育创新观念,加强教师职业素养,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一切动态与学生的学习素质差异,从而才能在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与学校行政行为管理等,展现出正确的教育教学策略引导行为,为自身职业教学素质水平提高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提供重要保障。此外,教师的专业化也不仅是专业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专业化程度,同样也需要重点强调教师在身心方面、智力方面、责任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能发展。

(二)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教育工作与人的知识获得及精神文化养成脱离不开。教师工作在教育事业工作中应能摒弃过去狭隘的教育观,能够在人文教育与以人为本的教育领域中提高职业素养。苏霍姆林斯曾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着他的孩子们,觉得和孩子们交往是一种乐趣。”作为老师,最不能容忍的过错就是对孩子们没有爱,也就是在高师毕业生成为老师的那一刻,就应当将无尽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给予学生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样,赞可夫也强调过:“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也是最为重要的品质,就是如何热爱学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言传身教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能真心热爱学生一切,要带有高度的耐性与责任心,才能宽容学生们在求学道路中犯下的过失或错误,帮助学生们加以改正。如此一来,爱岗敬业就是增强教师职业道德与提高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只有教师能够具备人文关怀精神,才能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社会实践意义,传承教师的高尚职,以发挥自身社会价值为目标,从而才能坚定的树立责任感,逐渐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业道德与素养。

(三)坚守职业道德

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社会价值的考验,原本的教育伦理精神道德已经备受巨大空间挑战,诸如家长送礼与老师科班出身反倒不如半路出家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如果师范生要从事老师这一岗位,应能在思想观念中树立献身精神,具有甘为人梯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热爱学生、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要当作自身己责,并要与学生间加强互动与沟通,从而才能使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使老师更能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素养,更好的安排教学课程设计内容。教师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传播者,社会中对其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教师应能具备奉献精神,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同时不能把教育职业工作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不能存有得过且过心态,要深知教育职业的理想抱负与未来工作目标。

四、结语

由于高校师范专业属于教育工作事业的主力军,未来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养成与社会发展需求及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关,所以应能在从各方面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强化培养。基于此,在如今教师教育的背景格局下应能把握重要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培养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并要研究教师素质形成阶段的主要特征,比如坚守职业道德、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精神、以及树立责任教育观念等,从而才能使高师院校未来发展走向正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教育事业接班人,在教育事业中打造出一批师资优良的主力军人才。

作者:朴联友 单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