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潮哲学思考

双十一购物潮哲学思考

[摘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产品的日渐丰富以及媒体等因素的推波助澜,消费已经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大众消费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异化消费。从异化消费到符号消费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但是一些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双十一”消费现象分析异化消费,从而对当前异化消费进行批判。

[关键词]

购物节;消费社会;异化消费;符号消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消费方式,而谈起网购不得不谈一下“双十一”购物节。自2009年淘宝商城发起“双十一”购物节这个活动之后,这一天和购物仿佛成了孪生兄弟。淘宝交易额由2009年0.52亿元而到2014年跃升为571亿元,短短五年数百倍增长。2015年,电商更是扩大营销,天猫和湖南卫视合作打造了一场“双十一”购物狂欢盛宴,成交额912亿元,这些数据说明互联网消费进入了划时代的春天。但是面对这一切却不能欣喜若狂。现实是2015年“双十一”购物退货达574亿,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究其背后的原因,不乏商品生产者与销售部门的诚信缺失,各大电商与媒体的舆论误导消费者冲动消费,最后受害的还是消费者。从表面上看这是由非理性消费引起的,从更深层次来看,也可以说我们国家现在也走进了消费社会,即使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一、消费社会的缘起

消费这个词由来已久,而“消费社会”最早出现在近代西方社会。西方工业革命的推进,引起两次消费革命,第一次消费革命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商品数量较之之前大幅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但是自给自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第二次消费革命是20世纪福特主义兴起,使社会生产的商品数量和种类的极大丰富,工人的高薪也成为可能。西方国家借助大众媒体推行广告并且推崇借贷制度,鼓励社会大众消费。当社会进入大众消费阶段也就标志着进入了消费社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的消费观念、消费主义对我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国进入大众消费阶段,进入消费社会。

二、消费社会的基本表现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在消费社会中基本表现为人们的异化消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异化消费与异化劳动是相对应的。本•阿格尔说“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1]异化消费就是人们在劳动工作中缺乏自我意识的表达和自我感情的流露,同时缺少自主性与自创性。为此人们慢慢地开始转向消费领域,通过依附自己的消费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在这种异化消费条件下,人们把消费的档次与数量当做衡量自由与幸福的尺度,这只是不真实的自我安慰。商品本是为人服务的,但是在消费主义下,人们反被这些商品所控制和支配。中国网上购物的主力军是年轻人群,这类人正是接受西方消费观念最强的群体。购物节当天,消费主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疯狂地享受消费。这种享受无外乎来自他们可以用低价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自由与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消费欲望充分被激发出来,消费者无意识自觉地给商家捐赠着自己的财富。消费者这种消费过程中的“自我意识的表达”表面上战胜了异化劳动过程中的空虚、单调与痛苦,而在激情消费之后退货的气愤与痛苦正是另一种不自由的痛苦与折磨。正如马尔库塞认为的异化消费是一种“虚假消费”,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的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它诱使人们把物质消费看成衡量自身幸福与自由的标准。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但是在物质生产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物品已经超出了人们基本需要的那部分商品,资本家是为了追求利益的,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不得不通过技术创新、媒体宣传、明星代言等鼓动消费者消费,这可以称为“符号”消费。符号消费也是一种异化消费,不得不说我们国家也已经迎来了“符号消费”双十一在过去是普通的日子,但是近几年它已经被标榜为购物节,这一天就是一个“符号”———消费符号,仿佛在当天不购物就是不合时宜的。对于消费品,人们也不再单纯的去追求它的使用价值,人们已经把不同的商品转化成一种“自我表达”或者“自我认同”的符号。某品牌衣服有句广告词“穿什么就是什么”,这句广告语道出了符号消费的奥秘。就是说在现在社会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在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是在消费商品自身所象征的意义与价值。比如消费者对时尚物品的消费,彰显的是自我的时尚认同;再比如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追求,表达出的是对自我地位财富的认同。所以,强调象征性的重要性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三、异化消费的影响

(一)异化消费造成人的精神匮乏

从客观地方面来说,人们的消费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持续与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在消费社会,人们信奉的消费主义使人们沦为赤裸裸的商品拜物教的信徒。“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丰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2]换句话说,异化消费通过符号消费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产生影响,把这种消费观内化于消费者的内心,使消费成为一种信仰,从而转变成畸形消费心理。就是说“在占有的消费方式中,商品符号价值直接移植到消费主体身上,消费者用所占有的商品来证明、确立自我、将自己等同于所占有和消费的一切,同时也通过所占有的商品作为中介将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3]人们好像是可以通过商品消费,占有它所代表的符号而走进不同社会阶层,掩盖自己所在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差异从而会造成人们爱慕虚荣,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忽视了对精神财富的追求,造成精神财富的匮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角度来分析,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不管是个体还是社会物质财富丰富了,那么精神财富也会是丰富的。但是,却出现了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悖论,究其本质,现实是由于群体信奉消费主义,实然消费状态超出应然消费状态。脱离了自身物质承受能力的消费导致的不仅仅是精神的匮乏,并且是物质的浪费。另一种是物质财富并不缺乏,但是仅仅用金钱来追求自己的物欲享受,赶潮流、求个性、吃大餐、开名车、住豪宅等不遗余力地装点自己的衣食住行。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满足是不能划等号的。

(二)异化消费造成社会的资源浪费

“在异化的条件下,消费变成了人们逃避劳动痛苦和不幸的避难所,幸福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则取决于消费物品的价值和数量。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消费成了一种病态行为,一种对物品的无度索取和占有。”[4]由于畸形的消费心态,使消费者非理性地无度地去追求对商品的占有。“双十一”购物大部分来自冲动,而不是理性。因此,虚假消费使商品交给橱窗。另外由于商家的优惠噱头买回来的东西是假冒伪劣商品,不得不退给商家。也许我们只是简单地想到这些只是浪费了自身的金钱而已,但是从真正背后来看,浪费的是我们的资源、时间与劳动,有人说消费是“人类中心主义”选择权在于人类主体,然而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人类选择要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在人们无度地购买商品并且享受购物带来的快乐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与社会资源问题。异化、符号消费造成人们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与占有,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结果就会像如汤因比预言的那样:人类不会在谋害自己母亲的罪行中幸免于难。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使人类从生产社会走向了消费社会。我国正处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阶段,对于很多人来说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实现,人们开始最求更高层次的资料消费。如何克服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克服人类中心论的观念,更不能从弱化主体意识让人回到然生活状态中去求得解决;而是应该通过升华人的主体意识,使人类尽快从个人本位提高到类主体形态去获得解决。”[5]因此,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对异化消费进行自我扬弃,克服异化消费,超越异化消费,成为理智的消费者,自主的消费者。

作者:李亚楠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郑红娥.中国的消费主义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05,(11).

[5]高海清.高海清哲学文存(第2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