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重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重塑

摘要:重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是时展、高等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通过重塑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迎接挑战,适应社会对教师多元化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重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能否出色地完成国家赋予的艰巨任务,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否正确地定位好自身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角色。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并进行适当的改革和重塑,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道德角色定位的迷失

传统文化背景下,社会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期望和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在道德方面一般都是示范的榜样或楷模。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话语权和课堂话语权,在实际的生活和教学中,只要他们保持自身言行的一致性,不做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都是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但是在新背景和新形势下,这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重地挑战。当今社会是网络社会,人们不是在网上生活就是在网下生活,网络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生活工具性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很多大学生盲目地放大网络的工具性,生活、学习中的一切需求都期望通过网络得到解决,网络俨然成了他们心中的“导师”,自然也就忽视了现实中的“道德楷模”———思想政治教师。由于网络上存在很多不同于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判断和正确地选择,会导致思想上出现反主流的意识形态,接受西方的一些不正确或不适合我国的思想观念,导致他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不好的变化,比如不择手段地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等。在大学生思想发生变化的这整个隐形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失去了“道德楷模”的身份,不能很好地定位自身角色,很难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挑战和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语言的单调乏味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身肩一项重要的国家政治任务,即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传达国家的道德意识,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出符合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的人才。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思想“灌输课”,教师仅仅向学生传达国家的政策,对学生采取说教的方式。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当今网络文化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提出的新要求,也很难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与当今社会现实进行很好地结合,不能很好地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缺乏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以及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语言很难适应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对教学语言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多方面的教学刺激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手段,通过图文、动画、视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加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引力。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教学

在当今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慢慢减弱,与之相反的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慢慢提高。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很多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自主意识也在网络的刺激下得到了激发。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政课教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表面上看来,大学生似乎不再需要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解决自身对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困惑,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实现自身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建构。实质上,网络是一个混杂的地方,更需要有教育者进行正确地引领。学生主体性教育在当今的教学体系中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给学生做好的示范和榜样。学生主体性教育不是忽视教师主导性的教育,然而,很多高校不能很好地权衡两者之间的权重,将天平更多地倾向给了学生,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误解了主体性教学的真正含义。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角色冲突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扮演着很多角色,是提供知识的学术人员,是思政课的“社会代言人”,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体。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年轻的一代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启蒙,是知识的耕耘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是社会上的“知识人”。高校思政课的教师一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哲学专业、历史专业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受过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也有一些教师是从相关课程的教学岗位或学生工作岗位等途径转调过来的,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即便如此,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仍然有很多困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还是政治家或者政治人物。他们怀有政治抱负,关心政治,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他们介入政治场域,扮演着阐释者的角色。有些思政课教师为获取一定的体制内资源,调整研究方向,跻身到官场,逐渐失去了做研究的动力和热情,导致科研能力下降。高校思政课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社会中的一员,是社会中具体的个人,除了为人师表外,还是父母、子女、配偶、朋友等,需要考虑和操心生活中的琐事,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的普通人角色势必需要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这与教师的“道德楷模”角色发生了冲突,有些教师为了经济利益,为了物质条件,脱离工作岗位,到社会上的机构兼职,分散了做科研的精力和时间。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塑角色的对策

(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同时还要向学生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因此,他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整体上来看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正在持续、激烈地做着斗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越来越强烈,而且距离变得越来越短。由于当前世界政治领域内存在着一定的动荡,导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时有波澜,难免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所选用的实例要健康,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良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据调查显示,我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际交往方面的,有学习压力方面的,有情感方面的,有就业压力方面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得到引导和解决会造成大学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情节严重的会出现杀人或自杀现象。对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适当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并对教材中提到的相关知识进行扩展,设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环节,采用大学生喜欢并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授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不仅能吸引到大学生参与到其中,还能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互动,能够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学生能够逐渐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并将所讲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

(三)精通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还是一种价值观念,综合性学科和思想意识形态,蕴含着四种基本功能,即培育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授系统知识、倡导价值观念和指引理性行为。要想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这四种功能,要求教师必须要精通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学科的学理性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括四门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些课程从多个角度蕴含和统一了学理性、先导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开发蕴含在这些课程中的逻辑力、思辨力、引导力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深入社会实践,了解把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新形势下的思想动态,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结合课程特点,将课程的素材和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技巧,呈现到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敬仰马克思主义,加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理论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挖掘和充实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够更深地领悟到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

(四)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全面熟悉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下的年轻一代,教师要想通过教学的途径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要全面熟悉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握影响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社会环境。首先,教师应全面熟悉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生活实际,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把握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不但要全面了解个别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还要整体了解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状况,从思想、情感、心理等角度出发,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需求,这也要求教师了解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能够及时地将社会的发展要求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新特点、新趋势,能够为适应社会及早地做调整和准备。教师应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进行有机地统一,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五)建立合理的角色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是教师们岗位调整的依据,隐含着教师角色的期待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教师的权益,影响着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理解。理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兼多种角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上,评价方式更是单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方式应以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发展为目的,合理化奖惩目的,不能量化教师的工作,不能忽视其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其职业发展方向,激发他们的职业动力,适当地增加职业压力,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保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高度的教学热情,尽量避免角色冲突带来的不良后果。高校应明确教师角色期待的评价体系,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多重角色,兼顾其专业性和思想政治性,合理分配各角色带来的权益比重,从而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并规范化自身的角色扮演,期待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树立学生意识

强化学生意识是当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切入点。强化学生意识要求教师关爱学生,这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并给予表扬和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走出迷茫,守护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教师还应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机联系,使教学活动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强化学生意识,还要求教师应维护学生的权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着手,切实解决他们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思想政治课与生活息息相关。

(七)明确自身的全新角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有多个,教师应明确这些不同的角色所代表的任务。首先教师是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分享者。教师可以与大学生一起分享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一起商讨如何克服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将其与生活实际进行巧妙结合,通过了解学生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还能与学生进行亲近,共同分享生活经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即时地了解各种不同的校园案件,比如江歌案,再比如复旦投毒案,这些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事情,都在警醒着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多么的重要。其次,教师还是网络热门话题的交流者。通过调查显示,近90%的90后大学生都是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了解新闻和热门话题,网络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需的。一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与人交流,但是在网络上却异常地活跃,有的还甚至是舆论的引领者。另外,网络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的关注焦点,他们常常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问题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放下自身的架子,以交流者的身份与学生讨论当前的网络热门话题,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三、结束语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定的教学性质、任务和授课对象,赋予了教师比传统条件下更多、更新的角色,而教师能否重塑和扮演好这些角色,关乎课程开展的顺利程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认清当前教学工作中角色的重要性和角色扮演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调整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深化自身的角色意识,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统一,全方位地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雷颖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意识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0).

[2]高宏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法制博览,2017(08).

[3]李娇娇.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转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6).

作者:师新华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