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长期积压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宣泄、疏导、调适或释放,可能会导致学生走上歧途,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探索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但要提供心理知识,针对性疏导与解决学生的心理疾患,同时要注重对心理弹性模量进行全面解释,挖掘优势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调节情绪与控制情感,提高心理抵抗力,产生快乐感、满意感与幸福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内容窄化、形式单一等问题,为了使教育形式变得生活化、大众化,可以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本文探讨了思政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旨在矫正不良心理状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思想政治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应认识思政教学的作用,增加师资力量投入,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增强思政教学的时代精神与学术内涵,注意统筹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让学生能够真心喜爱思政教学,增强自我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与爱国情怀。还应在思政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客观真理教会学生认识、检验与改造主观世界,以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减少被动心理、消极心理、认识畸形、行为偏差、人格缺陷与成长障碍,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与评价他人,避免缺乏责任心与主动性,使个人意志、国家意志与政党意志处于和谐状态,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境界,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1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学

思政教学具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首先,思政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伦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历史及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可以拓宽知识领域,能培养理性思维及创造力,具有增强认知功能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避免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纷繁交替的人际关系、社会现象时产生迷茫感,学会自我定位、适应环境,缓解心理压力及防止产生多种心理疾病。其次,思政教学能够启迪心灵、拨动情感心弦,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产生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同时丰富情感体验,使情感成为行为方式的内省指令,在情感动力的作用下调整心理状态,自觉发挥智慧才能。为确保思政教学可以起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在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时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变化规律开展思政教学,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纠正认识偏差,科学引导心理认知结构实现健康发展。应正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解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化解迷惘与困惑,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强化主体意识,运用思政理论调适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在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时,还应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了解何为真善美,引导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与培养健康心态,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针对性指导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全面发展人格。此外,需要根据心理机制发展阶段优化调整思政教学与心理教育内容,在循序渐进中将学生的思想状态引入正轨,防止误入歧途,同时让学生在不断深化认知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2.1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思政课堂中的心理环境可对心理健康状态产生潜在影响,是心理教育因素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对待学生时应保持接纳、公平、尊重及热爱的态度,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保证师生交流无心理负担。例如,在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对思政理论、社会热点、所见所闻及新闻时政等发表见解,对于学生的见解要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能够大胆与人沟通,并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在营造心理教育环境时,教师还应做到言传身教,利用自身人格魅力进行心理教育。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性格及心理机制可塑性大,容易受到教师行为模式的影响。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保持虔诚敬业态度、高昂理想、强烈的求知欲,不断补充与完善知识储备,避免教学内容“假、大、空”,在课堂中以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储备为学生讲解思政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成为学生行为规范效法典范与物化模式,让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倾向。例如,教师可利用自身外出考察、游历见闻讲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励学生形成热爱社会的心理思维模式。在上课时应尽量面带微笑,以乐观情绪、态度感染学生,必要时可运用幽默语言、奋进语调活跃教学气氛,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思维变化,通过转换师生角色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效理解、分担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在教学中化解孤僻、自卑及焦虑等负面心理。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公布自己的微信、电子邮箱地址,鼓励学生发邮件与教师进行交流,倾述情感、人际交往、生活及学习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运用思政理论进行疏导,保证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2.2利用思政教学内容普及心理知识

思政教学内容丰富,应充分利用思政教学内容普及心理知识,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了解更多心理知识,学会运用心理知识调适自我身心状态。利用思政教学内容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应坚持针对性、计划性与目的性的原则,通过间接或直接引导为学生介绍、分析心理现象,结合思政理论培养心理状态调适技能,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从而有效预防及减轻心理问题。例如,在思政教学中为学生讲解、邓小平的思想理论时,可以结合名人跌宕起伏的经历分析影响个人成长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如气质、个性及人格特征等,培养挫折抵抗能力,让学生了解伟人忍辱负重、沉着坚韧、不屈不挠、无私无畏、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学会正确解决个性发展、人际交往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扰,避免遭遇逆境时陷入意志消沉状态。学生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共性,再加上生活环境、面临的难题较为相似,因此在利用思政教学内容普及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课程专题集中辅导普遍性心理问题。在授课时,应统筹好思政理论与心理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保证两种理论能够相互融合,同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与现实性的特点,结合当代文化特点、国情特点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与思政理论联系在一起,系统性分析与讲解思政知识、心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哲学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的过程中,可以说明优异的学习成绩需要量的积累,应弄懂与理解教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完成每一次课后作业、注意集中精力听完每一节课等,引导学生自觉克服厌倦、烦躁等负面情绪。再如,讲解事物发展曲折性与前进性原理时,可以教会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痛苦与幸福、失败与成功、困难与希望,在失败中走向成功与成熟,保持精神活力与开朗心境。

2.3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实践活动是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卑、焦虑、压抑、妄自菲薄、眼高手低及心态浮躁等负面心理可导致学生受困于狭小的自我内心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缺乏合理及正确的认知。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及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自我,培养独立决策与正确判断能力,同时建立起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否定、肯定等情绪体验当中不断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对他人评价进行客观分析,在进行自我反省、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完善心理建设机制,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或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让学生获得心理上与思想上的感染与熏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磨练意志品质。再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与学生自身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辩论会、演唱会、主题班会等,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名人名言、影视作品及优秀书籍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引导学生学会审视自我、不断检讨自我的不足与缺陷,下意识纠正缺点。

2.4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教育理论

心理活动综合了行、意、情、知等诸多要素,且各要素处于均衡发展与辨证运动状态。在思政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可以借鉴相应的心理学教育理论,以明确学生在接受思政知识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意志状态、情感状态及认知状态,使思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现和谐统一,深化学生对于思政教学过程的情感体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思政理论知识,如素质、法纪、道德、政治及思想等内化为品德行为、心理机制。例如,学生具有对新观点及新事物感兴趣、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思政教学中可针对性介绍国内关注度较高的网络新闻报道,如“雾霾”、“虹桥一姐”等,并不断吸收时事政治材料充实心理教育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与形象性,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学及心理教育的积极性。此外,在借鉴及运用心理学教育理论时,可围绕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合理选择相应的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系统论、认知疗法及精神分析法等,同时融入换位思考、激励疗法、期望疗法、共情疗法及疏导疗法等理性分析心理状况,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与科学性。

3结语

综上,在市场经济与时展的影响下,学生的利益意识、公正意识、自主意识、发展意识及选择意识被不断强化,思想成长模式与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思政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精神性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与精神交往过程具有同一性,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可以有效改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思政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时,需要充分挖掘与利用思政理论思想资源,并主动拓宽思政教学内涵与视野,确保思政教学与健康教育过程能够集实践性、政策性、科学性、政治性于一体,在教学中要并重灌输与启发、平衡情感激发与理性说教之间的关系,运用能够满足学生思维、听觉与视觉等诸多需求的方式呈现心理教育内容。

作者:杨雪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涵锦.关于文化自信“进课堂”的若干思考——基于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论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24-28.

[2]袁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引导——基于辅导员管理工作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5(06):56-57.

[3]蔡聪裕,余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基于闽江学院的实证调研[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5):188-192.

[4]陈少雄,林晓燕.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路径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26(04):33-37.

[5]杜吟滔.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的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北京、四川两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满意度对其自我价值感的影响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6):89-92.

[6]蒋广学,王志杰,徐鹏,等.青年网络语言的变迁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变革——兼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年主体性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91-94.

[7]秦在东,李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学理考量——基于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的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12-16.

[8]闫艳.对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再认识——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6(0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