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简述(3篇)

中职语文教学简述(3篇)

第一篇:中职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实践

摘要: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语文学科应发挥学科优势,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四条途径不容忽视,即在联想与想象中创新,在质疑解难中创新,在求异思维中创新,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关键词:

语文;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今先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时代呼唤创新,日新月异的社会急需创新型的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制高点。2016年国家正式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是把“实践创新”能力确定为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大素养之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许多学生思维模式固化、单一,思维模式缺少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使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均衡发展和显著提高,正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使命。在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

一在联想与想象中创新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人们常常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境界。联想的特征是由此及彼,它能扩大人们的思维范围、丰富人的头脑,有助于人们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人们随机应变、不依常规的进行超常的思考,使人们的思维趋向创新。在课堂的阅读理解及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训练目标启发学生进行各种联想。如类似联想,由眼前的山水想到家乡的山水,由石缝间的小草想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世间万物;对比联想,由高山想到流水,由沙漠想到森林,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等;接近联想,由星星想到月亮,想到夜空,再想到浩渺的宇宙;因果联想,由播种想到收获,由善行想到善果等。联想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关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思维趋于发散,形成不拘于常规的创新思维。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补充感知因为受时空局限而不能认识的事物,也使学习活动具有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思维训练。如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课堂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学习生动、具象的描写,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学生能对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等进行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和画面,就表明学生对作品已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一文,让学生对鲜艳明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进行扩展性描述,再现文章的人物和场景,对作品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这种再造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刘勰),“有形因之而立,无形因之而生。”(朱景玄)。教学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欣赏古今中外利用创造想象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哈利波特》等许多神话故事、传奇小说、科幻小说等作品都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推测性续写训练和传奇性编创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说《项链》、《边城》等都是适合续写的名篇。《假如有时间机器》、《我与太空的故事》等是适合大胆编创的主题。只要启发引导得当,训练合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日益丰富起来。

二在质疑解难中创新

宋代朱熹在论说读书法时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叫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思考源于疑问,疑问促进思考,因此疑问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没有疑问,就不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疑问,学生就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更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和创新思考。质疑的目的既然是培养学生敏捷地、灵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质疑的对象及内容就不能太受限制,质疑的对象可以是书本、老师,也可以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质疑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可以是篇章结构,可以是语言表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比如,对语句和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发问,对课题发问,对写作风格及影响发问,对时代的借鉴意义发问,对某些定论发问。预习中要让学生提出自学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努力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学会推翻事物,学会对证据进行评估,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但就注意点而论,必须做到“三防”:一防貌似无疑;二防大而无当;三防冷僻艰涩。

三在求异思维中创新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寻求变异,从多维度思考问题,探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方式。进行求异思维的过程,就是寻求不同方向,沿着不同路径,突破习惯范围,产生多种变化的独特认识的过程。创新思维的训练离不开发散思维,离不开求异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历练,逻辑思维也逐渐得以发展,对事物表象的质疑、分析、比较,有助于求异思维的进一步延伸。求异是思考问题的方法、途径,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在学习完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后,要求学生比较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思考两篇文章立论角度、写作特色等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们能明确《过秦论》是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角度揭示亡国原因;前者以秦的兴旺反衬它的灭亡,后者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必然灭亡的结局;前者是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后者是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学生在分析比较,求同求异中,思路得以拓展。当然,在求异思维的训练中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引导学生审视自己求异的目的和结果,不流于形式,追寻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和最佳效果。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传统模式的语文课堂往往由老师根据教学资料,分析课文,带领学生总结出一成不变的“中心思想”。这种做法简单顺手,但这种顺而无逆、平而无险、没有新见的教学方式只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也早已道出了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事物呈现的特色和丰富性也有所不同的道理。“反弹琵琶”的舞伎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在于他们的“反”和“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表达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通之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弹定论,提出反常观点。即当大家都称好赞美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它隐含的缺陷和不足。当别人都否定批判时,就指点学生寻找它有没有合理正确之处。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式,激发学生争辩的兴趣,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借“标新立异”来“推陈出新”,进而迸发创新的灵感火花。把这种逆向思维运用在写作训练上,往往收到别出心裁、别有新意的表达效果。一、立意上的逆向思维。好文章必须新颖,逆向思维的“反其意而为之”是使文章新颖的一条途径。如就“开卷有益”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卷有益”有没有条件限制,是否所有的“卷”都能带来益处,学生就能进行反向思维,以“开卷未必有益”为立论角度,使文章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其次是选材上的逆向思维。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完全意义上的相反,而是指用旁人不用或未用之意。以独特的鲜为人用的材料引起读者的新感受,摈弃老生常谈,千人一面的材料。比如在学生的写人作文中,看到的常常是“深夜批改”“带病上课”的教师形象,或是“日夜操劳”“半夜背自己上医院”的母亲形象,或是“误会后离开”的朋友形象。这些材料你写我写大家写,乏味极了。训练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积累,捕捉身边的一些细节。比如妈妈的业余爱好,朋友的小秘密,陌生人的温情等等,让生动鲜活的事例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新颖和突破,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途径让创新教育走进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通过深入研究,不断完善课堂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一定会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突出的成效。

作者:孙春燕 单位:大连市旅顺口区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

[2]姜春.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策略[J].中学语文,2016(15):16-17.

[3]刘雪峰.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3):10-10.

第二篇: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

中职语文虽然是中职教育领域的公共课程,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从论述中职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传统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入手,总结几种有效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的办法。

关键词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有效性;因素;策略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已经树立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但是,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既有传统教学体制导致的老问题,也有教学环境改变带来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影响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广泛实行的今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已经相继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但是,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还处在试验阶段,中职学生也面临着新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这都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有效的面对新问题和新考验:

1.不能吃透语文教材

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能根据教材,设计每堂课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文中形成语文素养,具备自学语文知识和提升语文修养的能力。但是,我国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的中职语文教材的研究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还不能按照新教材的板块内容,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教师对新教材“新”在哪里,只有理论意义上的了解,缺乏实践“新”教材内容的能力。考虑到中职学生就业的特殊需要,中职学校语文教师选择应用新教材时,应当能切实满足中职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和补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双重教学任务,从而使语文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能尽快摆脱中职语文教学以学科中心的传统思维,切实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当中。

2.课程定位相对落后

中职语文课程对自身的定位相对落后,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还存在着定位不明确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有效的确定语文课程的性质、作用、目标和教学方法等。但是,从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定位始终不明确,既没有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安排有效的教学环节,也没有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切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或应试能力。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么过于注重基础,着重强调学生字、词、句、篇的学习,或者只注重进行阅读、感悟、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还忽略了学生未来就业需求,与专业契合度不高,不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成为了限制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问题。

3.信息化教学成为新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微课、网课、文学论坛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信息化教学本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渠道和新方法,从而辅助提升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新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将课堂教学内宅搬到了网络,没有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高效性特征。另一方面,学生大量访问网络文学论坛,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内容使本就思想观念单纯的中职学生受到了好坏不一的影响。使中职学生常常会阅读到大量新奇特的网络文章,但网络常常以对主流经典文学进行消解的方式出现,使中职学生对本就缺乏兴趣的语文教学更加变得更加艰难,还有的学生直接利用网络来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更加丧失了进行文学思考和培养文学休养的契机。可以说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有效的加以利用和管控,将严重的影响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中职语文教学在当前更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应当充分有效的吸引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语文熏陶,在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需要的情况下,使中职语文教学发挥出更大作用。

1.加强语文教学的互动体验

中职语文教学应当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效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提高。例如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可以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多设立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多创设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想,少设立“形而上”和“假大空”的问题。中职学生相对普遍高中的学生更自由,他们除了学习外,有更多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篇章,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将实际的生活与文学作品中的世界进行对比,激发出学生分析作品的意愿,使学生结合真实的社会生活,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结合中职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感受文学世界的魅力,使他们获得语文能力提升。

2.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但可以降低语文教学成本,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氛围里掌握课堂内容。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低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法。首先,可以有效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多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让学生学习优美的散文,就可以先给学生看相关的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口读文学作品,就可以结合电影等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等。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相应的探究内容,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撰写设计方案,怎样写商业策划等,这样可以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使中职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中职语文教师同样可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为语文教学服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网络文学赏析办法和评价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获得和欣赏网络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形式新颖的语文教学课件,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微课等形式开展语文教学,教师还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开展网络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从而使学生对网络文学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开展网络文学创作活动,与学生共同品评作品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4.应试与就业有效结合

从中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和满足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需要,仍然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培养应试能力出发,将成人高考升学试题的题型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习题的练习,可以快速提高考试成绩。还可以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使学生在测试中获得成就感。在语文日常考试训练中组织学生练习与专业有关题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说明文、论文等练习题,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文章分析和写作方面的应用能力。可以说从学生熟悉的专业出发,是培养学生语文应试能力和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重要捷径。

三、结论

影响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既有传统的教学体制的问题,也有环境变化导致的新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满足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作者:毛青云 单位: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邵彩洪.基于能力本文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03).

[2]陈新萍.论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06)

第三篇:中职语文教学课前演讲系统性初探

摘要:

中职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课前演讲”模块设计和应用为突破口,通过课前演讲的系统性设计和实施,探索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与筛选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路径,拓展其视野。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前演讲;学生能力提升

一、课前演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需要

(一)传统语文教学有重“文”轻“语”的现象

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课的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教学目标则是“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面向就业、关注实用是中职语文的两大立足点。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试”为主流的考查方式使现实的语文教学更多地倾向于“读”和“写”的考查,倾向于对书面语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中职语文教学需要重新审视“语”和“文”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必要。

(二)中职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运用能力较低

在新媒体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便捷而广泛,作为中职生群体亦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他们的视野应当十分开阔,信息量应当十分丰富,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一方面,受社会思潮娱乐化的影响,学生更习惯于关注娱乐、交友、游戏等信息,说起二次元、直播、LOL等他们耳熟能详,说起社会新闻深度评论则鲜有关注。另一方面,大部分职高生曾经历过中考的挫折,难免有些“畏学”心理,文化基础也普遍较差。同时,由于缺少信息检索、筛选、整合能力的培训,学生可能除了作业遇到难题时上网搜索一下答案,其他时候很少接触网络,即便接触也充满了随机性,且对于信息的真伪与否、残缺与否缺乏必要的筛选和甄别。原本需要在口头表达上锻炼和提高的学生更加心安理得地做了“低头族”,活在沉默和虚拟的世界里。可以说,现在的中职生虽然手握“通天”神器,但很多同学的眼光瞄向的却只是“脚尖”。

(三)中职生存在从众心理,欠缺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现在很多中职生以标榜自我为“非主流”为潮流。表面来看,“非主流”是一种个性,是对旧有秩序的一种挑战,甚至于是一种创新的前兆。而事实上,不少中职生一方面停留在奇装异服、热衷自拍等浅层次,追随流行的习惯性思维。另一方面,从中职生群体来看,“非主流”言行有典型的雷同、跟风的特征,其背后其实质仍然是从众心理。在中职语文课堂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发表所谓“主流”观点以外的想法,当讨论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反应淡漠,涉及思辨问题时,很多同学的答案就是“我想的跟他(她)一样”。从众心理的天敌,是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强大有着根本性意义,而创新思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基于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必要以“课前演讲”模块设计和应用为突破口,为“语”的强化开拓一个专门的领地,以解决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课前演讲的系统性设计、实施与评价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基础模块”的“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拓展模块”可由学校根据专业教学实际进行安排。在中职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些课时都可安排课前演讲。这就要求课前演讲的实施要体现延续性、系统性,并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而言,课前演讲可以把每个学期作为一个周期或阶段,几个学期之间的课前演讲内容、形式、要求要逐级深化,不断提高。

(一)循序渐进的阶段性主题设计和实施策略

以旅游、烹饪等专业为例,可根据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学生的兴趣、当前的社会热点,确定一、二年级4学期的课前演讲主题。

1.第一学期:自信培植与视野拓展

对于刚刚步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个熟悉的面孔演讲,是一件让人紧张的事情。因此,练习胆量、培养自信是第一学期的基础性目标。而同时,需要借助演讲的推动,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来实现拓展视野的目的。因此,第一学期的课前演讲采取由老师指定题目的方式进行。老师每周提前提供1~3个国际国内时政新闻话题,由轮流到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而受课前演讲篇幅的影响,获取的信息还需要进行整合和提炼,同时要提供个人性的点评。在这一阶段的演讲过程中,老师的鼓励、指导和示范非常重要。

2.第二学期:信息筛选与视野再拓展

经历了第一次的紧张、盲目之后,同学们终于不再把演讲看成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因此,在第二阶段,要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对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提出要求,同时,同学们的视野拓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因此,第二学期,教师不再提供具体演讲的题目和内容要点,取而代之的是“本周内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这一序列型话题,让学生充分阅读更多的时政新闻,并且从中筛选出一周之内有价值的重大的时政新闻作为演讲的内容,同时确保听众保持兴趣并听得明白。

3.第三学期:实地考察与人文濡染

经历了一年时间的视野拓展训练,学生信息检索和信息筛选的能力初步得到提升,这时可增加人文性内容,加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在信息筛选与获取的途径中增加实地考察的选择,引导同学们结合网络信息和实地考察进行整合。本阶段演讲仍然采用系列性主题,但内容不再是时政,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人文话题———“某地地名文化(故事)”、“某地美食故事”等。

4.第四学期:职场励志与独立思辨

三个学期的历练已经让学生熟悉了课前演讲的套路,而登台之后也逐渐变得更加镇定自若。第四阶段的演讲内容要考虑到同学们即将步入职场,为帮助同学们进入职场后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话题序列也调整为“职场励志故事”。而在演讲环节设置上,增加现场答辩的环节。具体而言,当演讲完毕,同学们或者老师要针对本次演讲的内容向该同学即兴提出两个问题,并根据其答案和技巧进行评分。这种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要求同学们在演讲前要进行充分准备,而现场提问的随机性,又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二)对课前演讲教学发展性评价

首先结合卷面成绩与平常成绩,将课前演讲作为平常成绩,比重为学期综合成绩的40%,从评价和诊断角度充分肯定了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意味着课前演讲成为每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的必修内容。其次,制定基础性的规则,确保课前演讲的质量。最后,在这些规则的基础上,课前演讲的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建立演讲者本人、作为观众的同学、老师等多元主体评价的机制,辅助以激励性评价,旨在引导同学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关注自己在课前演讲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三、课前演讲系统性实施的成效与思考

(一)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获得就业竞争优势

1.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中职生而言,一些孩子在初中很少有上台发言且持续三分钟的经历。而持续4个学期的课前演讲,累计4次的上台演讲经历,让学生从最初的忐忑、用稿子遮住脸,到后来逐渐自信地与同学们目光对视,并且分享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心得。而在讲台上如何站立、如何用手势配合演讲等方面,通过同学们的点评也能有所体会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听其他同学演讲,语言的组织、内容的选择都能作为学习和自我激励的素材。后来,同学们已经能够较轻松地上台演讲,并且能够流畅、完整地叙述事实,明了地表达观点。

2.提升了信息检索、处理能力,拓展了视野

通过前后四个阶段的课前演讲,同学们基本上熟悉了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进行信息检索、分享的途径和方法,而实地考察本身也成为同学们放下手机走出门去现场体验、感受的一个重要形式,实地考察途中获取的图片、视频和后期的PPT制作则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简单的图片、视频拍摄和处理的技巧。在同学们演讲的过程中,无论是时政新闻,或是当地地名文化(故事)、当地美食故事,又或是职场励志故事,将这些信息叠加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场,每个人在这个场中,视野拓展、人文濡染、职场励志的效果就得到了成倍的叠加。

3.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前演讲第四阶段的提问环节中,刚开始,同学们的提问积极性很低,而且所提的问题也是偏于封闭,经过老师的示范和自己的尝试,他们开始学会从思考中提问,如针对“任正非与他所创造的华为传奇”这个话题,就有同学提问:“任正非先生作为华为的董事长,在员工餐厅要排队、深夜在机场要独自打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作秀呢?而且他已经70多岁了,如果安全上有什么闪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这种提问既能看出听众的独立思考和逆向思维能力,也充分考验着演讲者的思辨和应答能力。小小的课前演讲经过系统性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后,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幅提高。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大多数同学在双选会上的面试时可以非常流畅地介绍自己,并且与用人单位进行愉快的交谈。一些同学遇到面试官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也能巧妙地应对。

(二)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动态指导与跟踪评价尤为重要

课前演讲虽然呈现的时间只有三分钟,但是涉及的领域却极其丰富,如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检索和分享的能力、演讲和朗诵的区别、PPT的制作、视频图片的拍摄和处理技巧、选题的能力、评价的角度等等,对于大部分中职生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因此,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适时地就相关知识进行点拨和培训,也可选择学生演讲的案例进行引导性的点评,甚至还要通过几个课时专门的课程进行梳理和训练。而课前演讲的体系性实施也要求教师建立每个学生的跟踪评价档案,便于梳理和呈现个体成长的过程,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

2.围绕所教专业进行的调整必不可少

不同的专业意味着对接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有显著不同,而且,各行业对口语交际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差别。比如第三阶段的演讲专题,烹饪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喜欢“成都美食故事”,旅游专业的学生则更青睐“成都地名文化”。再者,不同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也有差异,演讲主题设置的难易程度也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否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探讨组建学习小组实现帮扶

课前演讲的初衷是让每个中职生学会面对大众的目光,尽情展示自己。而目前所实践的实施办法在关注到“每一个”的同时,对于个别后进生的关注显得还不够,因此,可以通过组建演讲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之间形成筹划、技术指导、彩排建议的机制,破解这一问题。

作者:姜育才 单位: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奇.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J].软件:电子版,2016(4).

[2]陈朱佳.课前演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4(6):59-60.

[3]吴严延.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中学生从众心理研究与对策[J].飞:素质教育版,2013(2).

[4]王浩.视野扩展还是信息萎缩———谈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