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学语文教学研讨(9篇)

国内中学语文教学研讨(9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情感偏向

摘要:

情感性是语文的三大特点之一,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质上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往往和教师所期望的有一定距离,甚至产生偏向。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这类情感偏向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找出解决措施,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偏向;教材

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习文章的结构特点、语言方式、表达形态等,更需要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喷涌而出的情感。现今中学教材中选编的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凝聚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其中不乏深刻动人的亲情、忠贞不渝的爱情或者肝胆相照的友情,或者豪气干云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接受和理解并不总是与教师、与教材保持一致,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与期望效果产生一定距离。这就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出现了偏离的现象。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常出现教师讲到动人的地方时激情澎湃、泪眼婆娑,但学生却完全不为所动的情况。再看看学生的语文课本,很多文章的插图都被学生画得面目全非。以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配有的一幅杜甫的插图为例,图中的杜甫孑然一身,衣袂飘扬,这本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杜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感。但杜甫在学生的笔下有了送水工、肌肉男、眼镜哥等各种形象,让人啼笑皆非。这种行为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与感情,而是出现了一定的背离。

一、情感偏向产生原因

首先,中学生在年龄阶段上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很多事物都持批判态度,觉得不能苟同。因此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他们也会有一些不同于主流价值观的理解。这是语文教学中出现情感偏向的内部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课本中的文化名人当然并不是都存着仰慕或崇敬的感情,因此才出现了上文中”杜甫很忙”的现象。这也表明,学生虽然学习了杜甫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诗歌,但杜甫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却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作者的情感往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学生人生阅历尚浅,所以要完全理解作者的情感有一定难度。再者,文章情感的抒发与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学生没有走过那个年代,自然理解起来可能出现偏差。例如,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抒情诗,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意象,体会那种朦胧的意境和笼罩在雨巷中的淡淡的忧愁。《雨巷》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当时全国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革命者在绝望中寻求微弱的希望。而雨巷中的姑娘其实就是指在绝望的革命中若有若无的希望,是革命者要追求的东西。但学生没有经历过戴望舒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很难体会作者这种忧愁的感情从何而来。最后,学生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大环境中,网络上的言行会对中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理解文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二、解决措施

针对中学生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当对语文教材中的主流情感与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逐渐接受教材中所提倡的情感教育理念。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关于亲情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学生强调父母的付出和辛苦,会让学生非常反感。因为中学生并不是不知道父母对他们的爱,只是年龄阶段的特点让他们羞于启齿,很少真情流露。再以《背影》为例,学生虽然不太能理解朱自清先生与他父亲之间的这种深厚情谊,但自己的父母也都和文中的父亲一样,通过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表现对子女深深的爱。教学时教师在分析完文本以后,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回忆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过的哪些不起眼的小事,通过这些小事谈谈自身的体会,这样的方式就比直接给学生说父母很辛苦之类的话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作者的人生遭际与时代背景,以引起学生的心灵激荡和情感体验。通过课堂上补充的作者写作的背景经历,学生会正确理解文章抒发的情感。例如《小狗包弟》一文,看似写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实则是描写巴金自以后的情感变化与心路历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保全自我勾心斗角、背信弃义的大有人在,巴金被迫抛弃一只小狗的行为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学生如果了解历史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巴金在之后始终带着一种忏悔的感情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十字架。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从各种感官去理解作者的感情。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中,这能够让学生迅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在学习之初,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萧瑟的秋景,再通过朗读迅速把学生带入凄凉的意境中。这对学生理解杜甫年老体衰、壮志未酬的情感有很大帮助。最后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观念的能力,让其对网络言论有正确的分辨。身处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教师应时常提醒学生哪些言行才是我们倡导的主流情感和价值观,最终让学生自己学会辨别。

三、小结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偏差由多方面原因造成,并已对语文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只有找出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情感的洗礼,最终使其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作者:白蓉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泽军.语文教育艺术中的情感性[J].中学语文,2003,(15).

[2]杜茂进.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性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12)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培育

摘要: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中学教育教学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促使其形成正确、健康的三观,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陶冶情操、升华自己的灵魂。如何优化开展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已经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现阶段,为了保证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多数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开始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积极性,使其对文学作品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文围绕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进而探讨有效的培育方式,希望能够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帮助,促使中学语文鉴赏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文学鉴赏能力;培育方式

作为一门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类课程,中学语文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其心理和生理均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现象具有独特的认知。同时,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才能够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中学生在其旺盛好奇心的促进下,会对那些新颖且感兴趣的事物加以探索和研究。所以基于此,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使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得到一定的扩展,进而达到陶冶其情操的目的。

一、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促使其感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使学生能够感悟生活、了解生活,明确生活的本质。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不仅能够促使其文学素养得到提升,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视野和文学思维得到极大扩展,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另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提升其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品味,使其审美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强化朗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感和作品感知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较为重要的两部分内容,并且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将阅读以有声的形式融入到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工作中能够促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生动、立体。在开展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明确朗读训练的重要作用,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促使其得到充分落实[1]。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在剧本、小说等文学体裁作品的朗读训练中,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构建特定的逻辑关系,进而围绕作品人物关系、作品文化内涵展开讨论。而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作品朗读训练中,学生借助大声朗读就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促使其将人物形象与作品背景有机结合,从整体到细节的了解作品内容,进而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文学鉴赏习惯,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借助阅读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需要鉴赏者围绕文学作品的语言、主题、素材、创作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而在中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对文学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因此,下面针对这两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1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品味,促使其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文学创作者通常都采用形象思维反映自身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和相应的思想感情,并且在写作过程中附带了一些语言特点,然后文学研究界根据这些语言特点将文学作品进行分门别类。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新颖、多元、形象、含蓄、直白、凝练等特点,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应当明确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进而对文学作品创作者的语言运用习惯、写作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产生深入的了解[2]。对此,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善于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从这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领悟文学作品涉及的文化内涵。

2坚持求真务实的鉴赏原则,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针对文学作品而言,其主题是文章整体布局的先导,只有明确文章的主题,才能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和中心思想。可以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其整体的领导者,主题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主题是一个作品的灵魂,其受到创作者思想理念、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若想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既应该明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还需要将其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联,唯有如此,才能根据文学作品的主题对其整体进行赏析[3]。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形象加以分析,从而根据作品形象掌握作品主题,促使其文学作品主题鉴赏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为其文学鉴赏能力的培育提供重要前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开展语文鉴赏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促使其语文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继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为了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文学鉴赏教学活动中,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文学鉴赏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欣赏文学作品,并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产生深入了解,进而对身边的事物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促使其能够通过文学的慧眼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质,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作者:李冬梅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春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J].考试周刊,2013(46):25-26.

[2]李培丰,宁桂花.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J].东方文化周刊,2014(18):234-234.

[3]单洁.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版),2011(3):128.

第三篇:大众传媒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

本文从大众传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相关概念出发,针对大众传媒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大众传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应该秉持着以下3个关键点,一是强调语文学科的中心性,二是围绕语文学习进行发散性的引导,三要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

大众传媒;高中语文;运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大众传媒深入发展,传媒行业的深入发展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深度融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强调对于学生更高层次和水平的理解能力的掌握,而不是像小学那样,强调对于简单字词的识记,在教学目标上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他要求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对于思想感情的把握上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非常重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强调让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内容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有效助力。与此同时,在认识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时候,还应该认识到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前期,在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上都处于从少年儿童向青青年过渡的阶段,尤其是在认识事物和个人情绪的表达上,更加显示出青春期少年所特有的冲动和爆发力强的特点。

二、大众传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及解决路径

1、语文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强调语文学科的中心性

当前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战,老师过于强调大众传媒上内容的讲授,而忘记了准确传达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应该认识到,尽管是在大众传媒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这里仍然要强调语文学科的中心性,因为大众传媒有关美容的引入也不过是为了增强语文学科的趣味,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同时拥有其他科目的收获,但是,语文学习仍然是语文课堂上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中心和重点。

2、大众媒介本身的功能性没有体现:围绕语文学习进行发散性的引导

要强调大众传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要对学生们的学习进行发散性的引导,这种发散性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同时思考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其他科目的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在语文课堂上的综合学习。

3、实践意义不强: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是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在大众传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这项学习当中,通过亲身实践和动手来了解大众传媒知识在语文相关课文当中的运用。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几个对策

1、强调语文学科的中心性

针对上述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要调整教学方针和教学策略,重视语文学科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大众传媒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大众传媒知识的教授,可以让学生在个人能力和知识储备上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帮助学生都要综合素质提升。强调语文学科的中心性,首先要在课堂编排上对语文学科的中心性予以突出,应该在每堂课的开始之前,就向学生交待本节课需要可能涉及到的语文学科的内容,并且对于本堂课的语文相关主题进行一个准确的锚定,让学生在心目中对于本堂课具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所学的科目的内容的权威性产生质疑。强调语文学科的中心性还要在事先准备上要对于语文学科课堂上的中心地位予以肯定,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大众传媒教学方法,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整个计划当中,应该在课前准备上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要将某堂课需要讲到的语文中心之事和将要涉及到的其他科目的知识点都清晰明了的列出来,以帮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课堂的方向,不至于有所偏颇。

2、围绕语文学习进行发散性的引导

要围绕语文学习进行发散性的引导。例1: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雨巷》这一课的教学的时候,应该摒除以往只就课文本身进行相关讲解和相关的思想感情的阐述的行为习惯。而是要启发学生,通过播放电视短片,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信息传播的含义,让学生们通过发散性思维,通过切身去体验和感受来对信息传播的意义和春天的海域展开发散性的思考,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围绕语文等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性的引导,不仅仅包括在课堂内的发散性引导,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在课堂开始之前,就对学生的预习工作展开卓有成效的指导,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搜集和整理与语文课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地准备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讲解,让老师更加清楚明白地引导学生,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要更加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例2: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以身临其境的实践感觉代替文本所传达的抽象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含义,同时也增加学生的阅历。让学生在观察宇宙万物的过程当中,不断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信息传播的理解和认同。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对于学生安全的把控,不要因为参加了这种实践的教学而让学生处在危险当中,或者出现某些安全事故。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学生对于具体情景的参观和把控之上,通过实践心得,信息传播教学可以让学生全方位的感知某些情境所传达的情感,并且增加学生的阅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大众传媒能够给他们带来的最大收获,因为在语文的学习课堂上,他们可以通过走出课堂、来到户外来了解更多的实践经验,而这种实践其实正是他们综合能力增长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大众传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一方面对于老师而言,教师可以在大众传媒的指导之下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教师的大众传媒的使用他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增加阅历增长见识,同时可以促进其他科目学习,这对于老师和学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因而值得被推广和鼓励。

作者:李俊峰 单位: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家成.高中语文大众传媒进行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13-14

[2]崔刚,盛永梅.大众传媒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应用途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17

第四篇:多维互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我国的教育领域正进行改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本文概述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应用策略,旨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中学语文;应用

一、前言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的应用该模式也将为其他教学科目产生借鉴作用。

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教学领域,应用多维互动模式将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通过一种小型社会的互动关系构建多维的互动模式。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协调师生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边听边想”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并有效掌握。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良好互动,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通过课前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利用课前活动时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合理应用课堂时间。可以通过小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展开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正式进入语文授课的课前时间,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设计安排,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兴趣,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语文教学课堂的顺利展开。当讲授过美文欣赏课程后,教师可在课前活动时间举办小型的演讲比赛,帮助学生巩固语文课文内容的同时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前活动与接下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合理安排好课前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了解也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前活动时间进行语文课堂知识的预习工作,对正式的课堂教学实现良好的过渡,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和吸收。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引导下,长时间的展开课前活动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2.善用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导语是教师在进入正式的语文课程教学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方式,其属于过渡性语言,有利于调节语文学习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有效的进入接下来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在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堂导语的重要意义,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快速从课间活动转换到课本知识中,不利于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下,教师需要学会善于课堂导语,吸引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导语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提出问题,有效带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拉近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3.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设计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在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的设计。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课堂提问、课堂讲解和教学方式三部分内容。其中,课堂提问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将通过积极的思考进行配合,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以此保证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讲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授课前,认真规划好教学内容,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课堂讲解环节中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吸收。教学方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交互性,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引导下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良好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课前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善用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等策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邹志兰 单位:新余市渝水区新溪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斌.初中语文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C版,2014(9):56-56.

[2]左敏,王艳,滕新营,耿浩然.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金属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教育

【摘要】

民俗文化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化元素,是人文素素养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势在必行,要让民俗文化教育走进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学校重视民俗文化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民俗文化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民俗文化教育,还需要借助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等。

【关键词】

民俗文化;教育;中学语文

一、民俗文化及其内涵

民俗:辞海描述,民情风俗:陈民俗之急,民俗渐变。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所以,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中学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外来文化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必然会收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校园暴力、问题学生、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屡禁不止。影响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民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做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如忠、孝、仁、义、信、和、敬、恩、序、别、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投桃报李等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礼俗规范,为学生建构精神文明提供无比丰富的资源。因此,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民俗文化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使得它在陶冶学生情操、热爱本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学的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崇尚民俗文化的社会氛围。很多中学生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俗文化认识不足,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的继承发扬,甚至被认为已经过时了,一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必须在中学加强民俗文化教育,使中学生在民俗文化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社会之美等,提高审美能力。

三、让民俗文化教育走进中学语文教学

1.提高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要想将民俗文化教育带入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度,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民俗文化教育更为自然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宣扬民俗文化,普及民俗知识。通过培养和训练,让教师对民俗风俗和文化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对所教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熟悉的掌握民俗文化教材,了解民俗文化的背景和历史,在面对学生的问题能够信手拈来,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对学生民俗文化产生兴趣,为打造高校课堂奠定基础。2.学校重视民俗文化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是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弘扬民俗文化和发扬民俗文化的重要的手段。因此,学校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针对民俗文化的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将民俗文化深入到每一学科的学习中,使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相互吸引,呼应。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积极的组织相关的活动,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在普及民俗文化,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的同时对于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充分利用教材中民俗文化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载民俗文化的篇章,即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传递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在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民俗文化精神和内涵实质的教育,将我国传统美德和高尚的品德和精神渗透在教学中,以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高尚的品质,让学生在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上,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和素养。

4.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在信息化时代,传播媒介是带动其发展和壮大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利用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拓展民俗文化发展的渠道,加快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和设备能有效的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以图图文,声形的形式表现出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为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方向,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想象,在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让民俗文化走向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认识,结合民俗文化与语文内容的共识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并且,由于民俗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认识,加强培训和训练,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方法,以打造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作者:弓璇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金元浦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六篇: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思考

摘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实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文章对美育的概念进行论述,简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中学语文;审美;美育

在中学教育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语文代指语言和文学,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化等人文社会知识,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最重要的工具。语文本身由于与学生的联系较为密切,且语文本身具有美感,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学生的美育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一、美育概述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其核心在于促进诗意人生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良好、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发展和促进学生认识美、审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一种以美为标准,培养学生的形象化的情感、思想教育。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以当今时代的主流审美观念为特定标准,把形象化的内容当作核心,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将美育加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即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当中的美,发现“长亭外,古道边”的意境之美,“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语言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色之美……。学生通过在语文中探索美、鉴赏美,最终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甚至可以创造美,这也是将美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当今时代,社会各界都期望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美育可以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美育通过优美的艺术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能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德育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主要强调培育学生的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项内容完全契合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夯实基础,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步。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生活,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榜样人物的高尚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和学习,提高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文化境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栋梁之材。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现状

1.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重视美育。中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学生大多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家长和学生都迫切希望可以考取一个好的分数,对美育工作颇有微词。此外,很多中学教师也认为美育对提高学生分数没有直接意义,往往会只注重知识点和考试技巧的传授而忽视美育。

2.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美育的能力有限。例如,在讲解“淡妆浓抹总相宜”时,教师往往是一句带过,说西湖就像真正的美女不管化淡妆还是浓妆都很美。但很多学生其实没有见过西湖,也不懂西湖的美为什么能被比喻成一个美女,难免产生困惑。很多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自己能体会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却无法准确地向学生描述出来,也不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学生对美的感觉往往停留在言语上,不能切实体会到美。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措施

1.提高对美育的重视度。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向家长和学生解释美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意义。其自身也应该对美育重视起来,积极在课堂上进行美育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美育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扣紧时代脉搏,熟练掌握熟练使用计算机教学、PPT制作和放映等手段。例如,在教授到“长亭外,古道边,青草碧连天”的时候,放映相应的影视图片或内容,启蒙学生对美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够更好地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

总之,美育是学生在艺术欣赏活动之后,被艺术作品中传达出的内容所打动,在内心激起的波澜,实现精神的净化和人格提升的过程。通过美育,学生由向往真善美的精神内容到走向真善美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作者:周凤玲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柳文.感悟中学语文美育教学:塑健全人格,教美的语文[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4):112-113.

[2]陈练雄.“游”出来的语文:观中学语文“美育”之旅[J].语文学刊,2014(22):12-13.

[3]连国强.中学语文美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92):78-79.

[4]肖月飞.论语文美育活动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J].学科教学(语文),浙江师范大学.2013(12):90-91.

第七篇:参与式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本文立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就“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策略;优势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学法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都构成了较大阻碍。作为一种灵活、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改变了以往“师讲生受”的课堂格局,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一条十分可行的改革途径。

一、“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分析

“参与式”教学法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本质突破,不仅使中学语文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和全面健康发展上表现出巨大优势。首先,“参与式”教学强调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交流、讨论或争论的平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当局者”,课堂学习的选择权与主动权回归学生手中;其次,“参与式”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效率。一方面,教学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高,长期以往就会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持久的内在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以往更加自主、灵活,有利于其发散思维、增强学习能力,特别是实践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这使得他们的学习状态、效果得到有效改善。此外,“参与式”教学法还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流,要求教师关注、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积极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展开民主化交流,为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良好基础。综上述,“参与式”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法的不足,使中学语文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研究如何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来体现该教学法的价值。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以故事表演形式展开“参与式”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文本多样,内容丰富,一些文学作品更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或情感意向,为了便于学生感知,我们可以尝试用故事表演形式来“还原”书中情景。比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了解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描写所刻画的人物特点是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饰演,尤其是在“刘邦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及“樊哙闯帐”等情结,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深层次感受。“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教师应抓住“数目”、“举玉?”和“默然”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模仿表演,其他学生来做点评。通过课堂情景再现,学生们很容易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动向和性格特点,感受到鸿门宴上的勾心斗角、惊心动魄。这样的故事表演环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学生的文章印象与理解,还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自我表现与认真倾听的表演过程中,锻炼了具体语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对于不同句式的掌握更加牢固。

(二)以自主合作形式展开“参与式”教学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开展“参与式”教学也应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作为突破口。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中学生学习现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重点提炼成问题式或话题式的讨论,并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班级为形式进行自由讨论与合作交流,既能敢于提发表见解,又懂借鉴他人,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及时把控讨论方向,合理把握讨论时间,避免离题万里或流于形式,同时确保学生能够深入问题本质。如在学习《拿来主义》一课时,文章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即批判的继承一切文化遗产。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将拿来主义片面理解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能以现代眼光去考虑拿来主义的时代内涵。基于此,教师首先结合实际,与学生共同分析了一些当今中外文化现象,让学生懂得在文明交流与碰撞中必须保持自主意识,懂得如何选择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日常生活中,你自己是怎样看待拿来主义这个问题的?”并进行总结汇报。最终,使学生真正领会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以班级辩论形式展开“参与式”教学

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所包含的知识、观点等很多都是开放式的,并非固守不变。及时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也可能会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教师应该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创新求异,同时可以采取辩论形式展开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如在学习《论语》后,教师可以拟定“论语在当今社会是否依旧完全适应”为辩题,组织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要求有轮据充分,条理清晰,最好结合实际案例)这样的参与式式教学中,学生不仅认真思考、搜集资料,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分析能力,还在热烈的辩论过程迸发出思维之火,提高了认知水平。

结语

现阶段,“参与式”教学方法已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优化“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细则,时刻确保其适用性与可行性。

作者:赵嘉明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乌力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03)

[2]蒙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6(09)

[3]马红梅.试论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6(16)

第八篇: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实践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程重点和难点,由于文言文晦涩难以理解,且老师教授文言文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和背诵也掌握不到要领,以致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基于这种情况,本人对文言文的教课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让他们注重词义的积累等等,这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非常适用于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1.要了解和喜欢文言文

由于当前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都是白话文,学生缺乏语言环境自然就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我自己在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是因为觉得缺乏兴趣才感觉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自身对文言文的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文言文中的道理或是事件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事情相联系,在文言文中静静的体会和感受古人的智慧,这样我们就可以领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我们在游记类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描写出的优美意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哲理性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的睿智思想,如《秋声赋》。再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可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来进行新课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率。

2.多诵读、多背诵

诵读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方法,同时还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多读几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文言文的含义,同时还能提升语感。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对文言文进行熟读,这样随后的学习就会变得较为顺利。因为只有在熟练的阅读后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如讲授《项脊轩志》,可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其次,教师在讲解关键词句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其中的动人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如“儿之成,则可待乎”等,多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亦喜亦忧,通过反复朗读,能让学生弄清楚表现在何处。最后,再由全班进行齐读,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3.打好基础

文言文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知识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多次朗读,最好可以背诵下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落实字词,还要对课下注释进行阅读,并且尝试着翻译,在平时学习中要画出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在面对疑惑时要多问老师,多和同学交流探讨,同时还要通过语法和文本的语境尝试推测。每次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我们都要对课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句式和文化常识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我们都要紧紧跟随教师对单元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做好课后的自我检测,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如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忠心;杜甫“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之情;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浓郁人性美等,都闪耀着动人的情感之美,都能很好地产生学生思想上的震颤,并逐渐转化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以更好地探寻古文学之美。

4.归类复习,建立知识体系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对很多零散性的知识进行掌握,但是最重要的是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进而在大脑内形成知识框架,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做准备。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要重视对教材的利用,针对实词、虚词、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断句和古代文化知识等进行总结,在讲解和练习中,确保学生系统性的掌握知识,并且明确各种知识的具体内容。在课后复习或是单元总结后及时归纳和总结较为典型的句式和重点的字、词、句,并且在分析中寻找规律,对文言文内的重点进行熟悉和掌握。在文言文中,古汉语知识是很重要的,文言文知识十分的琐碎,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很容易遗忘,因此要对教师教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内容。在文言文学习内,我们只有积累的更丰厚,才能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

5.小结

文言文凝聚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要学好文言文,传承我国的文化精髓。必须不断寻求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策略。综上可知,我们学习文言文中要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多阅读文言文,对文言文中的重点知识要做出及时的总结和归纳,综合口、眼、手来展开对文言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最后必然会学好文言文。

作者:李欣芯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

第九篇:中学语文教学创新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课程,其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语文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教学策略,以便于更好的提升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关键词:

中学;语文;现状;创新策略

语文学习本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真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会一股脑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完全没有给学生一个主动求真的机会,教师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为了教学的客体,使得教学气氛过于枯燥,缺乏灵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教学效率逐渐降低。为了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设出具有特色的语文课堂。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课程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背景下进行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学生却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跟教学目标相违背,从而不能够教学向前发展的要求。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而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

2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2.1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观念应:由内容分析本位转为重视语感积累,在加强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加强非智力发展教育。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转变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多给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另外,教师应该放下教师的威严,要以宽容、平等的心对待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支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内心话,从而拉近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创建出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良好和谐的教学气氛,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

2.2.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而问题情境教学即用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并融入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情感,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学,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譬如:在教学《羚羊木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学生设计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是这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这段话: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这句话是对妈妈的()描写,表现了她()的态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再就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与整合,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在此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增加课外实践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在语文新课程有明确的指出: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该拓展知识,大力开展课外实践课,只有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方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知道课外实践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训练拓展到课外实践中,以便于增强语文知识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譬如:校外采访、手抄报纸、新文广告的改编等等。

2.3创新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教学效果,因该技术不仅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图片、视频、音乐等,而且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初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譬如:在讲解《杜戏》的过程中,其主要讲述作者的童年趣事,所以,给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音乐功能给学生播放类似于童年趣事的歌曲如《童年》,这这首轻快的歌曲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灿烂有趣的童年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改革与创新教学策略,转换教学角色,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使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而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孙东升 魏丽萍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刘义民.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