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研究

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研究

摘要: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它基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智力启蒙和性格塑造等为主要目的,而不在于具体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或学习技能,确保幼儿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入手展开研究,提出环境创设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以供广大学前教育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

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兴趣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满足两个方面条件,其一是科学启蒙,重点在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其二是教育工作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幼儿身边的事物、现象为载体引导其科学探索精神。结合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环境是后天教育中最重要的干预因素,基于幼儿科学教育、科学活动、科学探索等需要,必然要求在幼儿教育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科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一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提出的5个要求中,全部依赖于环境完成,如“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合适的方法交流、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以及“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环境是引导幼儿向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催化剂”,要实现这些科学教育目标,前提是在幼儿园有限的教育空间内提供科学的环境创设。环境是影响人性格、习惯和兴趣的重要因素,对于心智尚未完全开发的幼儿更是如此。每个幼儿在没有充分融入社会环境之前都如同一张“白纸”,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提供的环境,对他们的思想意识、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等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幼儿园所需要的科学教育环境创设过程中,不能仅仅狭隘的理解“科学”,片面的强调硬件投入,更应该注重反璞归真、有效引导。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环境创设的开展策略

(一)有效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科学教育

自然环境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环境创设的主导型内容,同时也是美化空间的重要手段。“花园式”幼儿园的构建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一方面要尽量丰富树木花卉植被的品种,为后期的科学教育探索奠定基础,如木本植物中的垂柳、石榴、月季、桃李树等观赏性植物,草本中的兰花、菊花、牡丹花等,同时可以引入一部分瓜果蔬菜等作物,用来作为幼儿科学实践教育。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不同植物的类型、比例和规模,保障在不同季节内都有代表性的植物出现,尽可能地确保自然环境的“连续性”。自然环境中幼儿的心情可以得到释放,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探索活动,这一过程正是与幼儿交流的良好时机,也是科学教育开展的有效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环境下的科学教育方式应该与幼儿教育目的保持一致,教师应该多用鼓励、赞赏的语言来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来说,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下幼儿会在不知觉下开放自己的心扉,提问变得更加积极,对于植物种类、名称、颜色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不厌其烦的进行回答,这样能够增强孩子的探索兴趣。正确的引导是自然环境创设下展开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在开放式的自然环境下展开幼儿教学工作很难按照事先的教学规划内容展开,教师可以提高科学教育的灵活性,秉承一个主旨开展。例如,在一节“自然探索课”中,设定一个“红色的花有几种?”这样的教学目的,带领孩子在游戏中观察,在观察中辨别,辨别中总结,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他们探索的主动性,最后再做一次科学的“汇总”来结束课程。自然环境的创设过程本身也是良好的科学探索教育途径,例如在花卉种植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提供小铲子、小水壶等工具,在传授种植技巧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索更加有效的实践方式。比如说究竟是应该先挖洞还是先浇水?是先浇水还是先播种?这样突如其来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提高幼儿的应急思考能力。

(二)创设合理操作环境开展科学教育

很显然,自然环境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大背景”,虽然它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功能,但教师缺乏对幼儿的约束力,不能过度依赖这一形式。从开展科学教育的有效性层面判断,创设合理的操作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主要是在室内进行的一种环境布局。例如,在教室、休息室、走廊、阅览室等空间,可以提供一些幼儿安全保障前提下的操作环境要素,如“小小科技馆”、“科学角”等,通过安排一些科学模型(包括动态模型),如造型奇特的钟摆、循环运动小球等,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日常学习中强化科学意识。然而鉴于幼儿园学生年龄小的现实情况,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笔者认为操作环境的创设更适合在集中资源理念下展开,如开设一个专门的“实验教室”,提供各种简单科学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如安全灯泡、电池、凹凸镜、三棱镜、磁铁、杠杆等,幼儿都有充分的好奇心,他们会将这些科学实验工具、材料视为“玩具”,通过触摸、观察和操作,从而感知与玩具不同的特点,加上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从而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良好科学教育模式。但同时,操作环境的创设过程中要加强各种材料和工具的安全性,尽量避免有棱角、尖锐、坚硬的材料出现,重点保护幼儿的生理安全。

(三)构建探索区域环境开展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建立在分层教学模式之上的,而“分层”并不仅仅意味着学习层次、教育层次,也包括幼儿自身科学精神探索层次。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其理解能力相对较强,长期接触科学教育能够形成一定的自我探索能力,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常设过程中,还应该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探索区域,安排一些动态性的观察对象来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如开辟一个书架种植一些水仙花,让学生每天浇水、观察,随着时间推移观察根茎的变化,从发芽、生叶、开花等,安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如绘画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系统化的科学教育成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更重要的是,构建探索区域环境可以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仅停留在“老师说、自己做”的层面。例如,可以通过一些打破常规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想办法提出科学实验方案。一个木片和一个铁片摆在幼儿的面前,教师可以先提问“哪个放在水中会沉底?”。基于生活方面的常识,幼儿们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了进一步实现“打破常规”的效果,教师可以先进行幼儿答案的“增强处理”,将木片和铁片同时放在水中进行验证。随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如何让木片也沉底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再给出答案和方法,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同时提供一些铁钉、磁铁、石头等素材,让学生探索“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科学教育本身也属于课程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针对幼儿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定位的同时,要尽量满足环境要素对科学探索引导的功能,让幼儿了解到科学的趣味性,并且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深入挖掘生活中、所接触事物层面的科学现象,强化对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引导,提高其动脑和动手能力,形成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实现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价值。

作者:尹艳阳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陶纪秋.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5:63-65.

[2]潘晓莉.浅谈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J].西藏教育,2010,09:61-62.

[3]徐佳.浅谈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0:149+154.

[4]刘海燕.浅谈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J].群文天地,2011,06:135.

[5]杨秀丽.浅谈幼儿园如何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J].当代学前教育,2014,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