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音乐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实施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分别从三个方面对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分析了高中音乐教育在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意义;情感教育;审美能力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节点,高中音乐教育更是广泛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与诸位同仁探讨。

一、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渗透情感教育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开展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情感教育目标的渗透具有现实意义。以花城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为例,每一首选入教材的音乐作品,无一不蕴含着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之歌》让学生感悟到不仅人类拥有生命,大自然同样拥有生命,我们应当珍爱生命,保护自然;《感恩的心》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拥抱父母、拥抱同学、拥抱社会;《沃尔塔瓦河》让学生感受到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鼓舞着他们的斗志。凡此种种,在高中音乐教材中还有很多体现,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进行赘述。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音乐教育对于渗透情感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努力挖掘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教育元素,于不知不觉间渗透情感教育目标,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进行。

二、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途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启迪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所蕴含的美感能量是多方面的,包括立意美、情感美、音韵美、曲调美、形式美、伴奏美等等。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不同教育方法,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审美能力。例如:鉴赏《赶摆路上》音乐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领略不同的艺术之美。从立意美角度而言,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傣族人民无限欢乐、幸福的生活之美;从情感美角度而言,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情感之美;从音律美角度而言,旋律以“5612”构成,节奏灵活多变,代表了我国民间音调的特色之美;从曲调美角度而言,作品选自合唱组曲《云南风情》,具有傣族民族风味之美;从形式美角度而言,体现了女生三声部合唱形式之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音乐擦亮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当发挥音乐作品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独到审美趣味的小小音乐家。

三、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课题。无论是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都非常关注人才创新能力高低问题,这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实践证明:高中音乐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音乐创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考虑到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学期的音乐教育,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假期作业:6人一组,任选形式,为学校新编一首校歌。相比较于留几张试卷,这种作业形式更加灵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同时也避免了互相抄袭情况的出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运用创新创造能力,开阔思路,思考用什么样的音乐形式、音乐手段表现校园,这不仅加深了对课上所学音乐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用音乐创造美的能力,体现了学习致用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入学伊始,当请学生自由展示创作成果时,他们一个个都兴致高涨。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促使教学改革工作者愈发关注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纵观高中音乐教育现状,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音乐不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即便学校开设了音乐课程,最终由于各方面的不重视、不配合,影响了教育质量。如何转变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的不利局面,全面发挥音乐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旧有待全体音乐教师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慧玲.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7(9):123-124.

[2]李大陆.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意义[J].宿州学院学报,2013,11(2):45-46.

作者:安伦 单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