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育探索(3篇)

大学英语教育探索(3篇)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培养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日益紧密。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当前经济体制下,地位愈发突出。如何突破语言的隔阂、削弱文化的差异,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出发,就文化的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相互渗透进行全方位分析,提出如何消除文化差异、提升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若干建议和思路。

1、前言

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带来激烈的交流冲突使得对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型人才需求量锐增。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承担起更大的经济交流、文化沟通的责任。突破大学英语教学的上升瓶颈,增强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管理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形式所需,也是英语教学转型的必经阶段。只有将素质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导入不同文化思维和民族风俗,通过文化的融合激荡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的人文魅力和思想境界,体现英语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大意义。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2.1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兴趣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能够在母语文化背景与非母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情况下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不同文化、宗教、风俗以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方式等等。设计课堂内容时,文化的多样性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素材,将音乐、服饰、建筑、舞蹈、方言等元素融入单词、语法、句型结构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外来文化输入的新颖独特魅力之外,摆脱“中式英语”的思考习惯,转变思维模式。以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文化内容的交融性提升英语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习的兴趣。

2.2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展现学科实用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主要依托于口语能力的培养,对整体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改变教学重心,以背景文化的导入为传播媒介,从文化习惯和风俗民情入手,阐述文化的差异对语言表达习惯构成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语言差异、塑造跨文化交流沟通的意识。文化的冲突主要产生在忽视传统表达习惯、语言形成思维的矛盾上,如何消除差异、避免争端,需要教师在传授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通过加强口语练习,在沟通表达的过程中塑造符合文化使用规则的思考习惯,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对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借助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的文化交流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借鉴中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教学案例,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学习需求的特色教学体系。引入不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开拓知识文化视野,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思维方式的局限。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概念,除了语言的交流,还有相互习惯的尊重与思考,自身文化与他族文化在不断的接触、冲击、融合。需要依托于真实的语言表达环境,通过多渠道信息来源,构建多元化文化体系,提升学生学习的层面继而推动整体素质的发展。

3、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教师跨文化授课能力欠缺

在紧迫的时代环境下,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跨文化教学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从实际发展来看,现实与理念仍存在巨大差异,政策的落实还需要一定时间。传统教学的通病在于忽视文化因素,缺乏合理假想的外来语言环境的依托,而达不到切实的跨文化交流效果。教师在自身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的专业课程指导,也没有相关经验的合理借鉴,并不能适应新型的教学目标、制定专业的教学提纲。教师主导力的缺失和对外来文化吸收理解的不到位,难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大大降低了课堂授课效率。

3.2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跨文化交流思想渗透不到位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培养不仅涉及基础理论的学习指导,还包含对大众文化、艺术修养、人格魅力等多方位的全面引导。这些信息来源于不同地域和国家文化的融合渗透,需要在结合课本的基础上,科学的引入外来文化资源,对外来文化的输入进行客观的评判和引导。而不是现实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彼此对立,教学内容缺乏对文化体系的合理构建;教学手段单一,凌驾于无真实语言环境的课堂结构上。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于,消除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让学生在感悟世界的多变性和文化的丰富性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认知观、价值观。教学内容和手段渗透的不到位与初衷背道而驰,缺乏对学科设计科学的考量。

3.3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转变不彻底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性地关注于基础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科背后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缺乏文化学习的背景和氛围、无从获得自我学习相关文化的渠道、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学生思维的短板、眼光的短浅,继而磨灭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自发的形成对学习语言背景的抵触心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都充分体现了教学成果的好坏,对跨文化背景了解知之甚少,形成了知识的断层面,限制了学生今后外来文化交流中的发展前途与成功机遇。

4、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4.1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加强对跨文化内容的引导

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引导职能不容忽视。除了挖掘课本知识背后的潜在的文化底蕴,还应该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的问题一一解答,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精髓全面的掌握了解。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明辨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有选择的发扬和融合,并设立有文化差异的课堂背景,在真实的体验中感悟世界的缤纷,熟悉并规范语言表达习惯和口语使用规则。通过对情感交流、表达习惯的引导,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文化交流中,提升学习效果、推动课堂气氛。

4.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利用多媒体网络,对课堂内容、课堂结构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色的同时,引进音频影像等多元化网络新媒体,实现教学内容与时展潮流的有机融合。通过制作或播放一系列电影音频、教学幻灯片,以鲜活的色彩和人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外来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对外国风土人情、艺术修养的鉴赏力,借助对文化信息综合整理,立足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和尊重的基础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4.3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引导其正确观点走向

应试教育磨灭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斗志,学生学习的目的单一的局限于考证、拿文凭,而缺乏提升自身整体综合素质的意识。眼界短浅不仅局限了个人的长远发展,还丧失了英语教育的初衷,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得不到体现。因此,需要将教育政策落到实处,以教师的科学引导重塑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使其脱离思想的误区。在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用途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开流、积极探知文化背景的热情,有意识的承担起传播文化思想、推进国际交流的责任。

5、结语

立足于交流日益紧密的国际发展形势,实现大学英语教育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实现文化沟通传播能力的主要途径。语言、文化、交流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三大要素,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建立真实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通过文化间的彼此渗透,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时代对多元化、多变性人才的需求。

作者:吕鹏飞 单位:川北医学院语言文化系

第二篇:大学职业英语教育行动体系探析

摘要:

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受教育者职业发展为核心,融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培养产业一线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型应用技术人才。行动体系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建构主义认知观并融合指导优先的一种教学体系,突出教育教学过程的情境特点,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全新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行动体系指导下,本科层次的职业英语教育能创建个性化和多样化职业英语课程,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英语基础知识扎实、语言技能和沟通能力强、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行动体系;本科层次;职业英语教育

一引言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但都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成功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战后西方经济的迅速崛起,西方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依托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增长,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战略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就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的技能,并使用它作为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标,职业教育已在各自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2014年5月,国务院通过并在全国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全面部署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服务需求、就业导”“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基本原则,采取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等不同措施,力争“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基于以上目标,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启动改革试点。这些一大批新建本科院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数量已超过我国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目前正在研究《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实施方案》,试点院校将定位并须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即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笔者以为,国家经济建设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换代,这从劳动力资源上服务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从知识储备和积累上服务于国家高新技术的创新。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进入不同领域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融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以受教育者职业发展为核心,培养产业一线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型应用技术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二行动体系教育理念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全新的思维方法

行动体系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建构主义认知观并融合指导优先的一种教学体系,提倡教育教学过程应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其情境必须体现学生职业工作性质。行动体系理论主要强调把“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发展为学生也参与教学实践,[3]行动体系与学科体系是相对应的,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强调应按照典型的工作过程逻辑编排课程内容。学生、教师、情境是行动教学的三要素。行动体系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强调针对典型职业目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与该职业工作过程相应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调节的学习行动去构建知识及经验体系。[4-5]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行动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提出了“在行动中求知”、“重构知识观”等论点,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与情境性原则相对应的课程开发是置于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之中的,这一框架即行动体系。行动体系课程的目的在于获取自我建构的主观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其目标亦即前面提及的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4-5]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行动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启发即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亦即通常意义上的“行动”。笔者以为,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强的特点,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更适合于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行动来学习知识是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职业教育的根本性在于强调行动即学习,行动即学习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和核心内容。心理学认为,行动是指有明确目标的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总和。那么,自觉参与和主动学习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精神实质,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理所当然的是受教育者学生,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学习平台,负责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协调,负责教师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由于学生是不折不扣的主体即主动参与者,在这样的行动导向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有效信息资源,完成学习规划,实施学习计划,评估练习效果,高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一线实用的专业技能,从而建立自己的行动经验和知识储备。此外,职业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属于形象思维,知识的获得与职业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应优先考虑情景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开发与职业工作情境相适应学习与训练课程成为行动导向课程建设的基础而重大的任务,项目法、案例法、仿真法、角色扮演法等实用新型教学方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新常态,而基础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等也势必成为职业教育行动导向学习的职业情境舞台。传统的描述性、报告性的传授性课堂,要向多功能的一体化的兼有理论教学、小组研讨、实验实训和生产操作的教学场转变。[6]

三行动体系教育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

一般而言,社会按照学科专业、行业领域的不同将人才的分类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可以再进行分类,如按照培养的目标层次来分,又可以为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技术类应用型人才、技能类应用型人才三大类,分别属于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范畴。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应用型人才。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工作职能来看,其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7]按学历层次的不同,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和和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应侧重于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科层次培养技术型人才,专科层次侧重培养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生产过程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技术管理人员,而且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生产管理经营型人才。这种情况下,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7-8]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正是洞悉到当前大多数普通本科专业培养重理论轻技能、目标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困境,才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积极推进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不难看出,本科教育层次的技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比高职院校教育层次的技能类应用型人才具有更为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更专业的技术技能,传统的知识讲授性教学已完全不适应新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后,要实现“下得去”“用得上”的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行动为导向、行动即学习的行动体系教育必然会产生前所未有的作用。

四本科层次职业英语教育行动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

基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积极探索新的改革之路。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培养英语基础知识扎实、语言技能和沟通能力强、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然而尽管新建本科院校已进入转型期,其配套的课程设置却相对滞后,仍旧沿用传统研究性大学的课程建设道路,是按照学科体系理论来建设的。课程建设中以知识质量为标准,以学科知识为主,实践和实操能力为辅,重知识结构,轻应用技能。这既不适用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不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具有定位明确,目标具体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英语课程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各类岗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要结合学生职业特点,以实操应用为主,以培养应用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服务区域经济,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从学习英语向应用英语转变。根据行动理论,本科层次的职业英语教育要以情境性原则为主,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的行动内容为主,以理论的学科内容为辅的课程模式。只有对本科层次的职业英语课程重新定位,转变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且能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新技术型人才。首先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新建本科院校即本科层次的职业英语教育仍然基本沿用通用英语教学理念,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主要目标。究其根源,是因为难以摆脱原有教学理念的束缚,还没有适应新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新的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由应试导向朝能力导向转变,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职业需求。培养出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新形势下主动转变教学理念,进行专业培训,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其次是英语课程设置的根本性变革。“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方向,具有定位明确,目标具体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英语课程必须摆脱学科体系的桎梏,在行动体系下设置课程,全面细致地了解各类岗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尤其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受教育者未来职业性特点,以应用型为主,以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导向,以技能培养和训练为核心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服务区域经济,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从学习英语向应用英语转变。其中的关键在于要设置专业英语课程,重视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问题,并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SP)和职业英语(EOP),打造技能型和应用型的英语课程。注重实际教学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正是行动体系的核心,是学以致用的必要途径,是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关键,必须大力发展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这与以情境性教学为主的原则相一致。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在真实场景中的教与学和实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获得岗位需求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项目法、案例法、仿真法、角色扮演法等。最后是评价机制的重新界定,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是实训结果的评价和实操过程性的评价的统一,不但要重视学科知识统一性评价和实用技能特质性的评价,还关注教学之间的终结性评价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性评价。英语学习的目标不再是通过四、六级或是其他各种英语考试,而是提高职业能力。本科层次的职业英语教育需要在行动体系下创建个性化和多样化职业英语课程(EOP),这为本科层次英语教育发展指出了方向,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红芳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3]张颖.论高职教学中的行动体系课程模式——以《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4]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5]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6]覃华宪.LGD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7]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8]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外语教育改革,找到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其存在的相通之处和不足之处,旨在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找到合适的道路,为各大高校的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

外语教育;国外;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不分地域,不分国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为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很多贡献。外语教育一度是各国教育的重点,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更需要有扎实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付出努力。因此,各国均把外语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点,并积极推行外语教育改革。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现状,从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开展国内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一、国外外语教学改革

如今,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对外语教育改革高度重视,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美国开始逐渐重视外语教育,由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语言模拟训练研究中心对外语教育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为了实现美国全阶段教育的外语教育现代化,将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展外语教学,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美国对于外语教育的态度转变主要是其找到了自身发展存在的缺陷。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美国外语教育飞速转变的阶段。在美国的中小学课程中,外语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美国政府对外语教学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外语教育相关标准,力求从小学阶段就做好外语教育,从而循序渐进打好扎实的基础。美国政府制定的《外语学习基础》主要是通过以下个方面抓好外语教育。第一,交流。学会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第二,文化。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掌握语言的前提是要了解所学外语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语言。第三,联系。外语学习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需要与相应的学科联系,使外语学习更加多元化、多角度。第四,比较。不同语言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学会对比所学语言的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外语。第五,社团。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进行外语交流,一方面享受乐趣,一方面锻炼使用所学语言的交际能力。据了解,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双语教学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在一些国家的中学里,教师会利用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具体方式是将教学内容与外语相结合,使教育更加多元化,国际化。如荷兰、德国、芬兰等一些国家的中学在体育课、音乐课等一些课程中会使用英语来讲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会提高学习效率,受益匪浅。在许多国家,英语教育一直备受重视。罗马尼亚的大学生需要选修两门外语,同时,英语是罗马尼亚各个大学的专业课程。亚洲国家以日本为例,在外语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力求提升国民的英语水平。日本的英语教育逐渐重视听力培养,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过渡到素质培养。根据以上各国的外语教学改革现状来看,他们均将教育的视野放在了国际层次上。这对于中国英语教育改革而言,会有很大的启示。

二、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理念正在不断进步,教学内容和手段也在日益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大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与具有英语应用技能的人才更是求贤若渴。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大高校对于英语教学的改革。自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后,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开始了。该要求侧重修改英语教学大纲,融入新的要求,从最初的阅读理解为主转变成以听、说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主,注重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该要求对英语教学模式也提出了修改要求,要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和教学软件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此外,还要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评价体系,不能单纯以应试为主进行教学,要侧重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对比国外的外语教改革,不难发现,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与其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第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培养,,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第二,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结合现代技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如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相比,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学习英语的时间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的英语学分正在逐渐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学习的内容减少了。学分减少意味着学时也在减少,这就需要学生在非课堂时间里学习英语,而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自主学习,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提升。教育部针对大学生的英语课时问题提出相关修正建议,强调了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

(二)教材问题

曾经一度,中国大学英语教材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本教材可以用很多年,教师甚至可以将内容倒背如流,但这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却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进入21世纪以来,一本教材统一天下的局面被各大出版社不同版本的教材所打破,教材样式越来越多,各大高校也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不过,在教材的编写上,许多文章出错率较高,这样的问题显然是很致命的。有些教材在编写上没有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知识接受过程,过分注重单元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难把握难度,学习效果也就不容易呈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英语教育改革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相比,既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也有值得深思之处。各高校能做的就是取长补短,学习国外外语教育改革的精髓和先进观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创新和借鉴。从观念到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均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改善,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作者:童琳玲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朱菊芬.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9-52.

[2]张沉香.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奇民.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昌吉学院学报,2003(03):66-69.

[4]吴静.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反思[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