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区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国有林区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国有林区长期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国有林区在教育资源,教学硬件,和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薄弱,教学质量,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体现在国有林区英语教学水平方面更是明显滞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水平。尽管一些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育工作者们在课堂上还没有把更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外语教学方法灌入于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强调目的语文化,重视单向导入目的语文化,而对母语文化却很少顾及,使母语文化的导入受到了制约。针对目前这种倾向,本文试图与外语教学工作者一起探讨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重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导入和渗透的重要性,以及其途径和方法,目的是在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活动中,能够拓宽学习者的多元文化方面的视野,减少语误,在多元文化的交际中成为成功者,为国有林区的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林区;目的语;母语;导入;渗透

1母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多数国有林区的学生和教师出生和成长在林区,部分教师接受大学教育后又回到了林区进行教学工作。我们知道我国国有林区长期受到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导致林区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在教育投入、师资配备、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和城市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显得相对滞后。体现在英语教学上出现了重视外来语传入,忽视了母语文化的导入教学这样的误区,这无疑影响了国有林区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此本文试图探讨改进国有林区英语教学的一些教育理念、方法和途径,对国有林区英语教学有所裨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学习“母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背景知识。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实现有效的交际,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两种文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异质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传人我国。我国在把西方的人文地理、历史风俗、价值观念等内容传播给学习者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并且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说,异质文化的进入,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在跨文化交际中过分强调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维护与传播。目前我国在英语学习中,各个阶段对英语素材的选择多数是西方国家的英文原版素材,多数文章几乎没有删节,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多是英美文化的,如西方国家的节日、风俗习惯、人文地理、宗教礼节和历史人物等等,而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没有。我们重视了对英美文化的介绍和传授却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讲解,结果是使得学习者不能用学过的英文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我们的学习者知道了美国的自由女神雕像,林肯纪念堂,英国的大笨钟和莎士比亚,知道了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如今许多的中国年轻人只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知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有的甚至还通晓“潘多拉的盒子”,却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对孔子、孟子、《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等更是知之甚少,对中国文化中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达。比如,不知道四大名著如何翻译,不知道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如何翻译,不知道“奔小康”,“下岗”,“退居二线”,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的翻译,甚至对我国的几个重大民族节日翻译的不地道等等。我们重视了英美文化的传递,轻视了中国文化的教育,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思想,在缺乏中国文化沉淀的前提下,突击学习英语,其结果是最后无论是对英文还是对汉语都是一知半解。上述现象说明,在传授英美文化的同时,如何适当的导入和渗透中国文化,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有必要加大对母语文化导入和渗透的研究和重视。

2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母语文化导入与渗透的途径和方式

2.1强化母语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国有林区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往往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授,常常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目的语”的传播上。我们应当把“目的语”和“母语”的传授很好结合起来,如果没有母语的融入,我们就没法学好英语。我们要在掌握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把握目的语文化,把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不要把“目的语”和“母语”的传播对立起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在传授西方文化的同时,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讨论、演讲、写文章等方式进行母语文化的信息输入和中西文化的对比。比如,关于颜色的表达含义,东西方表达的方式是不同的。例如,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虽然各国领导人都非常喜欢穿中国民族服装,但是他们所穿的中国民族服装在颜色上有些不同:亚洲领导人大多选择了红色衣服,而西方领导人则都选择了蓝色。俄罗斯是欧亚国家,但从文化渊源上更接近于西方文化,因此普京也选择蓝色衣服。中国的红白喜事更是让老外不理解,西方人婚礼上都穿白色,把白色和丧事联系起来让人反感。凡此种种,都是因为文化习俗差异在人们的生活、观念中的体现。可以说,掌握和认识词汇和句子中所包含的文化习俗差异是相当重要的。这样,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知识,而且能够从思想上有意识地分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为以后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培养辨别和鉴赏的能力。

2.2多阅读英文报刊杂志

现在国有林区多数家庭和单位都配有了互联网,这样更便于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我们要引导学习者通过网络查询英文资源,比如阅读ChinaDaily、21stCentury、ChinaToday等英语报刊杂志,并从中了解中国英语的表达方法,以及了解我们国家的对外方针和政策的英文翻译,一些专有名词,词组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我国在对外改革开放中出现了许多词汇和短语的翻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对于这些词汇的翻译,我们要了解其含义,然后遵循汉译英的技巧和特点进行翻译,不能望文生义,造成中国人不懂,外国人看不明白的语误,严重的甚至出现了贻笑大方的错误。通过阅读中国人自己办的英文报纸和杂志,从中学习和借鉴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的翻译方法。比如,按照我国的传统观念,建屋筑坟都很讲究看风水,认为风水好坏会影响其家族、子孙后代的盛衰吉凶。“风水”,fengshui:thelocationofaperson’shouseandancestralgrave,supposedtohaveaninflu-enceonthefortuneofafamilyandhisoffspring.“风水”这个概念在欧美文化中是不存在的,目前对“风水”的翻译中,除了用音译外,还附加了释译的方法,使英美读者理解其蕴含的内涵。类似的用法很多,如:阴、阳yin,yang,InChinesephilosophy,medicine,etc.yin,thefeminineornegativeprincipleinnature;yang,themasculineorpositiveprincipleinnature(音译并添加注释)。中国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武术气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在译成英语时,由于在英语中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采用音译、意译、释译或添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solartermsoftheChineselunarcalendar)为例,“三伏、三九”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很多西方人不了解中国的“清明节”(PureBrightness),“中秋节”,(Mid.Au-tumnFestival)和“泼水节”(WaterSplashingDay)等,诸如此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还有很多,如:道,(Daoism),儒学,(Confucianism),禅宗(ZenBuddhism),坐禅,(transcendentalmeditation),混沌,(chaos),虚无,(nothingness),本命年,(thisanimalyearofsomeone),姻缘(yinyuan,prefixedfateofmarriage)等。我们应该不断地把中国的文化元素传授给学习者,并且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适当地翻译到英语中,把我们的确切的意思传达出去。

2.3注重介绍英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尤其要比较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英汉词语。这主要涉及到动植物名称、颜色等。例如:汉语说“如鱼得水”,英语说“Likeaducktowater”,汉语说“胆小如鼠”,英语可以说“astimidasarabbit”。人们还常用颜色喻指人的品德、情绪及对事物的看法,例如:“狗”,汉语中常用贬义,“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而英美人视狗为朋友,狗是他们的宠物,是忠实的象征。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Luckdog”。(幸运儿)等等。中国人在进行英语对话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套用汉语的表达习惯,从而引起语用和交际失误。我们应该提醒他们注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其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重视英语词汇。此外,我们还应当横向比较英美文化导致的用词差异。例如“足球”这个词,国人叫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它“soccer”,把橄榄球“rugby”叫做“Americanfootball”(美式足球)。另外,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事物、理念等通过音译、意译方式直接进入英语,形成了所谓的“中式英语”,例如:gongfu(功夫)、qipao(旗袍)、hutong(胡同)。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不同文化背景而出现使用差异的词汇,我们应当做有心人,注重英汉语的文化差异。

2.4利用多种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比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掌握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千方百计的利用和创造语言环境,并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经常进行成语、格言和谚语的翻译。我们知道,许多汉语成语、格言和谚语中包含了许多的历史典故、轶事,其中不乏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样可以进行理解其中含义,进行翻译,然后对比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知道了有些东西是不能望文生义翻译的。在我国几个重大节日到来之前,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从中可以了解有关的词语的搜集,整理。再比如,可以经常阅读“中国日报”,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对外英语广播,关注重大国际赛事的英语播报,上网浏览国内网站的英语版、广告、出口商品说明书等等。到书店浏览中华文化书籍名称的翻译。总之,只要能够引导学习者做个有心人,做到事事留心,多观察,多记录,多积累,凡是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总之,作为国有林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改进和调整掌握外语学习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把中华文化引入和渗透到这一活动中去,通过增强中西文化差异性的意识,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把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融汇其中,横贯中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学习“母语”和“目的语”的共赢,为国有林区的外语人才的培养做出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作者:丁宏伟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