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浅谈(6篇)

小学生养成教育浅谈(6篇)

第一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内容摘要:提倡教师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将会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来提高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的认识以达到影响和模仿,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而进行规范教育,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育;行为习惯;表率;规范;途径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成人之根本。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德行应在邪恶尚未占居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人在成年前,尤其是年幼的时候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因此,小学阶段实施习惯养成教育,将事半功倍。小学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就像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携起手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而打好基础。当前儿童在习惯上存在很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责任感;缺乏环保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集体观念淡薄,意志力薄弱,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等常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班上有一个小男孩,7岁,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但是作业本做的很准确,练习册也很少出错。就是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偶尔和同学在体育课上接触,也会引发“战争”。于是我仔细观察了这个孩子,也主动和他聊了几次天,慢慢了解一些原因,这是个只有爸爸,没有妈妈的孩子,一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由于妈妈的缺失让他的性格也变得谨慎,对别的孩子有仇视心理。所以一副拒人千里的态度,和谁都不愿意玩,最不愿听到的字眼就是妈妈的什么东西,所以这个孩子仅仅是在奶奶跟前培养了一些生活的习惯,而学习的习惯和与人交流的习惯,还有正确面对伙伴,及如何与小伙伴交流,接触等习惯他是没有机会学习的,这也是他独来独往的原因。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致关重要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很强,我们如果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教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师生互相问好;如果单纯的只是学生对老师问好,那么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有不愿意的想法,这也是学生的人格没有得到尊重的体现,而我的做法是只要有学生向我问好,不管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是六年级的大学生,我都会回应一声“你好啊”,而且我发现,向我问好的学生很多,许多学生仅仅是在这个学校,并不是我班上的学生,我自己也找了原因,那就是习惯面前人人平等。有一个朋友说,向一个小学生问好有意思吗?我笑着对他说:“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是每一个老师必备的修养,这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就像素质不分有钱和没钱一样,一个有钱的人就一定有素质吗?一个贫穷的人就没有素质吗?”除此之外,每周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只要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如果班主任老师在队伍的旁边站的端正有型,并且不乱说,乱转头,精神严肃。那么他的班级也要比别的班级整齐的多,因为有老师在做榜样。同样,班主任老师如果站在班级的旁边和别的老师高谈阔论,升旗时也不严肃端庄,即便他随时在整理学生,学生还是会有说话的,甚至乱跑,打闹,那是因为老师在习惯上给学生带了个好头。所以,教师必须自己先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再以身作则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二.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进行规范教育

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丰富多彩,我校担任“国旗下讲话”任务的班级都能紧跟目前形势或有关行为习惯、或有关品德高尚,或人文礼仪等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话。有英雄人物故事,有纪律法制教育,有道德教育,有心理健康教育,有保护环境卫生教育……每位教师要紧密配合学校工作,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英雄人物故事是对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走向成才之路。通过学习英雄人物事迹,让学生达到知情行的统一,由感情认识内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借国庆节之际学校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教育,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现象,守护尊老爱幼的人文传统。不要小瞧这小小的演讲,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让学生正真感受到国旗的意义,作为老师,每次看到孩子们在国旗下演讲,我都会感动,不管内容是否真的有那么深刻,学生的幼稚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后继有人的感动,演讲的学生胆量,气质得到了锻炼,听演讲的写生也受到了鼓舞,更感受到了同学的优秀,班集体的强大力量,继而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在演讲中学生受到了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的道德教育,促使儿童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行。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必须从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做起,那就得有集体荣誉感,关心爱护同学,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保持公共卫生,不撒谎,有错就改。通过教育,激发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1.班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我校通过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规范》知识。可别小看这班会课,班队活动课可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班会上,我把课堂直接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准备材料,发言人,记录员等。学生在活动中,也学会了确立主题,搜集材料,组织语言。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还开展“值日班长制”,这一天,早读课、广播操、课外活动等,都得值日班长负责。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2.重视学生规范教育,加强训练监督的力度。加强红领巾值日岗位管理。坚持值日岗位制度,对于检查的情况将及时公布,每周颁发流动红旗,并根据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我们周围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对《守则》、《规范》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张口就能说上那一条是什么内容,但是在与同学交往时稍不满意却脏话连连,有严重的学生有时还会动手打人;平时,在无人看管的公园,随手乱扔果屑、垃圾。在有规则的园区乱喂动物食品,根本不考虑后果。上海一个动物园,在猴子景区立着一块4平米大的规则牌,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禁止喂食,可是那些由家长领去的孩子为了对动物表示友好,一个劲地给猴子为香蕉和零食,导致猴子们消化不良,有一些还拉肚子,动物园不得不关闭猴子景区,为那些不会说话的动物们看病。所以别看小小的规则不起眼,但是引发的后果却不堪想象。还有一些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帮同学打扫卫生,帮老师打水,倒垃圾。回到家里却“君子动口不动手”,任由父母忙这忙那,又恢复了小皇帝的生活,因此,养成教育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让孩子说道做到,养成好习惯,对孩子长大走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3.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校只有6个多小时,其余时间全在家里和家长在一起,家长的言行举止就要一定注意。如果家长随手扔垃圾,那么孩子也会将垃圾仍在垃圾桶的旁边而不是里面;家长说脏话,孩子也会学着去用到其他学生身上,即便学校已经教育孩子该怎样去做,一旦孩子离开学校,那么就会将所学的正确的内容与家长所做的做一个对比,由于在家的时间明显长于学校,就会慢慢偏向家庭教育。所以学校才会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妁养成。我校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如饭后收拾桌子、碗筷;睡觉前洗干净自己的袜子,擦干净自己的鞋子;写完作业自己收拾书桌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养成,形成共识。重点要求家长能以自己的道德行为、良好家风、规范的礼仪、礼节、礼貌影响孩子、督促孩子,以形成教育和训练的合力。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如家务活大赛,在一定时间内将房子收拾的整整齐齐的,或者最快擦地能手,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能把地全部擦一遍等。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祖国,关心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等等。”好习惯的养成,不光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更是为孩子今后走上社会,打好社会基础。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良好的习惯范围很大,从坐立行走、言谈举止、到学习、生活。习惯的好坏在家族中代表着一个家庭;在学校里,代表一个班级;在社会上,代表着一个单位;在世界交往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那么除了老师,其实每一个家庭成员也是孩子的教育者,都是教育工作者,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李艳 单位: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向阳小学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

教师在教导小学生的时候不止要传授小学生的书本知识,还有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从古至今各个国家,各个时期都有着这些教育孩子要从小培养良好习惯的各种名言警句,但现在在我国的农村小学生的教育却不是那么乐观。

一、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现状

在现在的农村家庭中,很多的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们抚养的,大多都是留守儿童,而由于隔辈的原因,对孩子都是溺爱着的,对于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根本就不会进行及时的纠正。但是,坏习惯都是从小积累起来的,大问题也都是从小问题开始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教育无小事。由于学生的年纪小,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但也是进行行为教育最好的阶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等到了青春期,有了叛逆的心态,在来改正学生的坏习惯就很难了,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就要从小开始做起。

二、对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不仅要传授小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孩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之后才会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才会让学生在以后一生的生活中有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从小就要注意孩子的好习惯的培养,但是的农村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给了家中的长辈照顾,长辈太过于溺爱孩子,在孩子出现了各种不良的习惯的时候,很多的长辈都会认为不是什么大事情都会让孩子的坏习惯在纵容中持续生长,孩子久而久之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各种不好的性格。使得孩子不仅在学校里无法和同学和睦相处,在生活中也没有尊老爱幼的表现,比如说:见到长辈不问好等问题。更坏的还有的学生在小时候就习惯于说谎、没有拾金不昧的好思想道德、没有正确的人生道德观。这些都影响着孩子以后走入社会之后的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解决的方案。要经常与学生的家长联系,跟学生家长多多沟通,让小学生的家长们要意识到这些不良习惯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道路上的危害,更严重的甚至对社会也会产生不好的隐患,要及时的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且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尊老爱幼等。

三、从小抓起,与家长、学校共同促进养成教育

从小抓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坏习惯容易养成但是改正却很难,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孩子还没有形成坏习惯的时候培养他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可能会有的坏习惯扼杀在摇篮里。因此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的教育要做到;趁早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很多人都知道,作为教育者要从小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给孩子灌输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意识。在孩子幼小的心理中种下一颗健康的种子:从小抓,从各种小事抓起,大事都是从小事演变出来的,要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严于律己,从小就约束自己的行为;抓细节,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做出不同的教育方法;抓实际,要从小事抓起,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孩子才会有所提高。学校,家长老师一起联手养成教育,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密切的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将不良习惯扼杀在萌芽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里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也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家长也可以和老师们不定期的进行沟通交流,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时的表现。也可以定期的开家长会,或者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做家访,可以更多的了解问题,从而解决学生的问题。让老师可以和父母一起共同监督孩子的行为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也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有益于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到如何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各方面综合提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的道路上可以全面发展。

四、结语

一个好的习惯伴人一生,会带来一笔财富,引你走向成功,一个坏习惯,他会给你以后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在小学生的教育上,更重要的是抓住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从小就要有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作者:宋建宇 单位:大石桥市高坎小学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摘要:教育本质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与学习能力构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掌握学生生活习惯以及学习行为能力,通过对学生培养良好文明品德,使学生长期处于守文明,讲纪律生活氛围当中。并通过培养学生思想文明品德巩固学生良好品德,使之成为学生生活习惯,良好文明习惯对于学生一生影响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文明礼仪;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

前言:

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意思就是我国国民自古就拥有良好思想品德。小学生作为刚接触学习教育低龄儿童,这个阶段孩子可塑性极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能够使学生受益一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文明礼仪能够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良好品质,需要教职人员加大对农村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探究力度。

1重视规则,严格要求学生

为能够正确建立学生文明观,培养良好学校生活气氛以及学校校风内容,我们应当注重“人本”教育。以学生作为学习本体,通过常规校园学习规定,加强学生在《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并使学生在校园当中能够保障课堂纪律,遵从老师重视道德,提高学生生活责任感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学生拥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

2注重生活内容,礼仪习惯要从小事做起

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当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突发事件。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对于保障学生在日常校内外文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时刻注意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进行教育,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到生活困难大事不断熏陶,养成学生文明习惯。另外要让学生能够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铭记于心[1]。恪守其中文明规则,做到内心当中时刻准备,能够保证着文明礼仪习惯存在。另外要对学生日常文明礼仪多加表扬,比如学生如果在放学过马路能够扶老奶奶过马路,或是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家让座,甚至班级地上有垃圾纸,学生看到后主动捡起来都要对其在公开课堂中表扬,提高学生做好事自豪感。通过学生做好事过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完好事内心成就感以及满满幸福感,增强学生自我监督能力以及在进行学习生活当中自我管理能力。完成对自我行为习惯约束,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建立科学管理守则。

3培养学生礼仪习惯于课堂当中

教师是学生生活学习良好榜样,教师在生活当中应时刻保持自我素质,通过在生活当中礼仪礼貌行为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教师影响,同时完成自我文明礼仪养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职人员应当加大文明教育程度。比如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应当多通过美好教学故事,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做好铺垫,通过礼仪礼貌小故事以及书本内容培养学生自我良好教育能力。将文明习惯写入课堂教学内容,构建文明课堂,对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以及素质文明具有积极效益。另外在学校当中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文明习惯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不仅需要通过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许多时候学生讲粗口,不礼貌都是由于受到社会熏陶,严防社会粗鄙风气,提高学生自我文明素质,需要教职人员与校内领导共同努力。通过解决社会风气传递,减少学生与社会不良气息接触机会,从课堂当中断绝不文明习惯的传递,是学生礼仪教育最佳途径之一。

4通过良好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受到文明熏陶

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会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并且对学生行为习惯也会起到很好教学效果。通过将日常生活各方各面内容贴上文明标语,时刻将文明行为习惯贯彻学生生活学习当中,使学校各个地区以及角落都成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可用资源。如每日早晨播放早报,通过讲读本校学生做的好人好事,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大为宣传,培养班级文明榜样,使学生沐浴在这种文明氛围当中,不经意间受到文明礼仪文化感染。其次还可以通过将学生文明行为写到校黑板报当中进行表彰,校黑板报置于校园门口,校园门外过往行人以及学生上学放学过程中都能看到,通过社会上叔叔阿姨表扬,以及同学之间对此竖起大拇指可以有效培养校园生活气氛。另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弟子规》,通过对弟子规内容教学,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知识理解与掌握,并将其中对学习重要性感悟,以及对做人道理和待人接物礼仪礼貌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对《弟子规》教学内容感悟,实现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5家校不分家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父母是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所能接触到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生活作息态度,以及教育手段和学生行为习惯成长关系密不可分。这就好比古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2]。家长对学生生活行为培养手段,能够对学生行为产生最明显影响。所以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加强校方与家庭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非常有必要。所以学校应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建设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家长会。召开以家长为主体,以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群为目的的文明家长会机构。通过互相介绍和交流完成对孩子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另外在校园当中,教职人员应多开展“感谢父母”文明互动。通过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任务,如回家给父母捶一捶背,或是在饭后帮家里刷一下碗,还有可以在睡前为父母洗一次脚等活动,长此以往使学生习惯于做文明习惯,养成文明礼仪素质。引导学生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3]。

6结语

多年的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使我懂得,加大对农村小学生生活礼仪文明习惯的培养,加深素质文明教育对学生不论是怎样做一个好人,也不论是怎样去处理人际关系,更不说是学习生活习惯养成,都能起到非常积极作用。为此对农村小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扩大素质教育教学面,对提高学生综合人文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娟.浅谈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6):73.

[2]徐应立.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探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2):119.

[3]蒋兰波.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7):9-10.

作者:韦家鸾 单位:广西省河池地区宜州市石别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生养成教育探讨

【摘要】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在小学阶段,在小学阶段对进行养成教育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作为小学教师要把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己任。本文通过奖惩分明,制度约束;悉心教育,善于表扬;为人师表,引导方向;家校联合,优化环境等四方面进行养成教育的探索,希望学生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

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好的时间是小学时期,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整年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是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最重要的真理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养成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一、奖惩分明,制度约束

开学的第一周,通过让学生重温《小学生日程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然后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班规。班规制定后,把全班分成小组,小学成员要有好中差的学生,小组成员每一个都要学习。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才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学第一周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熟悉校纪校规,很多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下,都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级。对于那些表扬良好,能够为班级争光,及时的给予肯定,因为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那些无视校规校级,及时的作出处罚。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班级的管理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悉心教育,善于表扬

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分成繁琐,很多工作都是重复做。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因为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性质,我们既然选择了班主任工作就要遵循这份工作的普遍规律。最没有效果的教育方法就是强大强压,与其相反表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通过让他们学习榜样去帮助他们改掉一下不好的行为习惯,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表扬激励他们前进。学生对于其他人的一种肯定,他们会觉得是一种荣耀,因为他们还是一个孩子。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激励方式,主要是以表扬为主,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多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强化学生平时的习惯,进而形成好的习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上课的时候学生吵吵嚷嚷,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这种时候如果点名批评个别的学生,其他没有被点名的学生就会幸灾乐祸;但是,如果表扬个别坐的端正的,上课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其他的学生就会效仿,课堂秩序马上变得井然有序。这就是通过表扬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最终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为人师表,引导方向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跟班主任接触的时间也最长,受到班主任的影响也最大,学生很多时候就把班主任当做是一面镜子。因而,班主任可以先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班主任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会随之提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比如每周星期一的时候,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播撒文明习惯的种子;班主任通过自己主动与学生一起打扫卫生,进而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自己先做到不讽刺、不挖苦学生,进而要求学生礼貌待人;班主任自己团结同事,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家校联合,优化环境

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些事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基本在这些地方。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他们让孩子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允许孩子进出娱乐场所;强化孩子在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得到严格要求,因此学生坏习惯的滋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强化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靠教师的不断的规范和帮助,时刻提醒、常抓不懈,我们要意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己为主,全面发展”的原则,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必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1.

[2]卜耕.理学宗师-朱熹传[M].作家出版社.2016.03.

作者:张国强 单位:惠州市惠城区芦岚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

【摘要】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灵活整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创新开展活动,挖掘内在驱动,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关键词】整合教材;活动开展;家校合作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各教育影响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可是有些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忽视了品德形成是个长期反复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过程,只重讲授不重内化,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培养了些“纯道德”的学生。那如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呢?

一、灵活整合教材,加强课程与生活的统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新的教材观指出: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基于“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基本理念,教学前我往往会先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科书的内容就要有所取舍。如:在四年级下册《擦亮眼睛》一课中,教材中安排了“斩妖见血”“古人算命”“电脑算命”等内容,从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达到“揭穿迷信,相信科学”的目的。可对城区的孩子,“斩妖见血”“古人算命”离孩子们相对比较遥远,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要从“电脑算命”、“星宿算命”等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进行;而在一些相对落后的乡村,现代科技还不够普及,“电脑算命”显然就不合适,可以略去不讲,通过学生身边的一些例子,告诉学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话答到骗人的目的。

二、创新开展活动,挖掘品德形成内驱动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1.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了学生自觉行动意向,使他们产生强大内驱力,自觉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行为实验去主动加深道德认识、推动道德行为、坚定道德意志,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学习主体性。空洞地说教,不易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而活动由于生动有趣、参与性强,深得学生的喜爱,更有利于兴趣的激发。2.增强互动。传统的灌输教学对于一些道德理念,他不去考虑学生能接受、愿不愿意接受,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机器,因此学生学习有着被动性,不利于学生品德形成。而交流互动却是依据学生认识过程特点,把学生看作学习主人,在交流中感悟。在教学中,有时我会借鉴“人生AB剧”的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假设一个故事情节(没有结局),设定两种做法,让学生选择,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在阐述理由时,各人的观点、看法、疑问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在辩论中更正。俗语说:“理不辩不明,法越辩越清”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道德观念才会自然流露,是非善恶才会清楚明了,学生在思维火花碰撞中增强了辨别是非能力。我相信这种道德观念形成留给学生印象才会更深刻、更持久。3.重视实践。在品德课中,晓之以理是品德课的灵魂,动之以情是品德课的催化剂,导之以行是品德课出发点、落脚点。为让学生的道德落到实处,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道德观念指引下,用行动去认识、验证、加深道德理念。实践不只是在联系实际上指导行为,更重要是把导行确确实实落在学生身上。在我们学校就特别注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品德养成的作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开展了“凤城漫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六年内,走遍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校开展“文明小乘客”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教会学生尊老爱幼,做一个文明的乘车人,将文明之花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立《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德行养成研究》课题组,带领学生研究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挖掘传统节日里的德育因素,指导学生做一个有中国心的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正让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没有离开生活的“纯道德”,家庭更能反映学生的原始状态。所以,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配合和支持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我们学校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会、教学开放日等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途径。我们的班主任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访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指导外,还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时指导家教工作。我校许多老师建立了班级QQ群、班级博客,约定一个时间,共同上线,谈困惑,聊想法,实现了与家长的实时互动、现场指导,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学生品德形成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使品德形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制变成自觉,最终使道德行为落到实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探究和解决问题,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作者:肖萍 单位:江西省奉新县冯川镇第一小学

第六篇:养成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是增长知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阶段,教师在此阶段,应对小学生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通过养成教育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养成教育;思想品德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教师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加以重视,从而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给小学生思想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1.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就需要从自身的小事情做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教育着学生。成功地为自己树立良好的榜样,从生活到学习,处处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期召开情景活动,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来激发自身的道德情感,对个人行为有一定作用。在日常行为中,处事要宽容,说话要文明。经常有意识的使用“你好,对不起,谢谢你”等文明礼貌用语。每周抽时间积极组织爱文明,讲礼貌的班级集体活动,对学生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给予表扬和评价,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交互作用中学习到中文礼仪之美。教师应该制定在课堂上不乱吃零食,乱扔垃圾的要求来提醒和教育学生,并在发现地面果皮纸屑时,弯腰将其捡起来丢进垃圾袋中。及时清理整理卫生片区等。在卫生习惯的养成上,教师有着积极表率的作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足以感染每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模仿,在小学生习惯性模仿的阶段,有着显著的意义。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在个人行为、学习、卫生等方面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都能有很好的提升。因此为取得良好的效果,养成教育要常抓不懈。

2.养成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2.1调动课堂教育的氛围,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并带有情绪化,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喜欢攀比、比较自私。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也过度重视目标评价,即只看结果,如何能够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和言谈举止中呢?首先教师需要耐心对待,循循善诱,挖掘学生的亮点,多一些鼓励、表扬。从小处着手,多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从心底里亲近老师,以此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气氛,调动和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功课,浅显易懂的方式去灌输一些道德观念,以点带面,教育并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然清晰的方式,使学生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中逐渐转变过来,学会互帮互助,相互包容。

2.2重视情感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感贯穿于整个品德的形成过程。由于小学生的逻辑和抽象思维形成还较浅。意志力就很难培养,情感丰富、和蔼可亲的教师往往能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去创造思维,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情感意境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延伸。

2.3丰富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

集体可以促进学生成就的需要,调动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每次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在每一次的成长中受到更深的启发,懂得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使他们懂得主动承担集体义务,集体才是真正具有凝聚力的。防止狭隘团体思想的滋生,是教师在集体教育中需要正确引导的。

2.4强化社会实际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

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们深入到社会中去探讨和加深对课堂上及老师们潜移默化行为的认知能力和意识,让他们能够达到知行统一,将生活中的常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思想道德理论同实际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必然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亲自在生活中体验。往往一些儿童自认为正确、有效的想法在现场生活中都会有让他们费解和为难的地方,在每一次的挫折中,师生围着在一起说出碰到的事情困扰,深入探讨,使得学生能够对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让学生亲自到社会和生活中实践,不经能够加深体会自身意志力的薄弱,还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作用。

3.结束语

作为教师,日常教学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多多看展课外活动,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方针。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重视陶冶和熏陶,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海雪妮.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41):138-138.

[2]王金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5):36-36.

[3]高海.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9-161.

作者:熊桂芳 单位:河南驻马店市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