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问题分析(5篇)

学前教育课程问题分析(5篇)

第一篇:学前教育学生艺术课程现状调查

【摘要】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了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艺术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针对零基础学生艺术课程学习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学习现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重点立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现状调查”(编号:J140120)、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建设立项指导课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A3-4403-16-059)和2015年度校级教学建设项目声乐I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编号:A3-4402-16-054)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色彩、肢体语言传递情感,使听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受美的滋润。艺术课程教学是幼儿园的一门重要课程,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幼儿教师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对幼儿的艺术教育影响很大。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师资培养的摇篮,艺术课程的学习状况将直接影响幼儿师资的队伍水平。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的大文科考试进行招生,艺术素质基本为零,面对这样没有基础的学生,给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笔者针对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艺术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以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旨在了解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的现状,分析这些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1.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检索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影响因素探讨和分析,理清本次调查项目,组织本课题组成员与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年级的部分学生座谈,对涉及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印证、筛选,共同确定、编制了调查问卷。并把调查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艺术课程现状,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内容。开放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学生艺术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如何提高等内容。

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理清研究思路,设计研究问卷等。(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针对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6份,有效率达93%,被调查者严格按要求回答问卷,我们对有效问卷186份进行统计处理。(3)访谈法。利用课余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同时召开座谈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对了解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3.研究对象

样本来自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的学生,其中2013级50人,2014级60人,2015级90人。同时每班选5人进行座谈,共计45人参与座谈。18人进行了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在校的学生在入学前的艺术课程学习情况基本为零。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上过艺术课,主要以唱歌、画画等为主,8%的学生参加过艺术社团。5%的学生在小学或幼儿园时期学过器乐、舞蹈、美术,现在基本遗忘了。10%的学生完全没有音高概念,8%的学生五音不全。1%的学生为色盲,3%的同学身体协调性不好。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学生艺术基本条件较差。要在两年学习中有较大提高,能够胜任幼儿园的艺术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2.艺术课程学习现状调查情况

(1)艺术课程学习目标的调查。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其中53%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5%的学生有目标,30%的学生不确定,12%的学生没有想过。100%的学生认为学习艺术课程困难。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缺乏目标,对艺术课程学习感到困难重重。(2)艺术课程学习内容的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艺术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有9%的学生完全听不懂,43%的学生能基本听懂,但自己平时练习有困难,48%的学生能够完全听懂,但自己平时练习还有些不能掌握的。由此可见,学生基本能够听懂艺术课程学习的内容,由于艺术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因此艺术课程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够完成,即使听得懂教师上课讲的内容,要真正做到还是有困难的。(3)艺术课程学习方法的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8%的学生缺乏艺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不知该如何练习。37%的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但效果不明显。40%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有一些效果,但不十分明显。15%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但效果不很明显。(4)艺术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效果表明有20%的学生无法正常还课,45%的学生能勉强还课,但还课质量不高。26%的学生能还课,还课质量较高。9%的学生还课质量高。由此可见,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效果较差,学生还课质量较低。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基础薄弱,在艺术课程学习过程,困难重重。主要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艺术课程学习缺乏信心;艺术课程的内容能够听懂,但在练习中不能准确应用;在学习方法方面比较单一,除了教师讲的方法,不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艺术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艺术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因为艺术是声音、语言、肢体和感觉的结合,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声音的音高不敏感、对发声器官不了解、手指不灵活、动作不协调等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学生要明确艺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让自己敢张嘴唱、敢动手弹、敢动手画、敢动腿跳才能进步得快,要克服自身胆怯的弱点,大胆地展示自己。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喜爱艺术,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学习的自信心。

2.认真理解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勤思考多练习

学生要认真听课堂教授的内容,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有不懂或不理解的内容要及时请教教师,尽量把问题留在课堂内解决。教师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耐心、细致地讲解,直到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为止。还要告诉学生课后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该如何练习,练习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让学生课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生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回想教师上课的内容和要求,认真练习,不能图快,要慢慢来。还要多思考,用心练习,在练习中细心体会声音、肢体、色彩的变化,同时多听多看优秀的艺术作品,反复琢磨、感受,才能提高。

3.严格按照教师指导的方式练习,不能投机取巧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练习,一般在课堂上教师会把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并反复演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以便课后练习。同时教师也会教一些练习的方法,学生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偷懒,只有严格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练习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在练习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练习的方式,以满足个性上的差异。

4.加大练习的时间,提高练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艺术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实践练习,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上有所突破,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教师讲的内容和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学生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把上课的内容掌握好。因此,对初学者来说必要的学习时间必须保证,每门艺术课程每天至少要保证一到两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关闭手机,全身心投入练习,不可一心多用,要边练习、边思考、边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保证学习的效果。在练习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将正确的声音、动作、图像牢牢记住,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尹绯 单位:常州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日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3):106.

[2]郑建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2,(Z1):107-108.

[3]于晓鸥,徐晓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6):90-91.

[4]邵玲珠.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的思考[J].幼儿教育,2012,(1):21-23

第二篇:学前教育素描课程实践教学初探

摘要: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需要有一定的美术表现能力,因此素描课程的学习对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自身美术素质上有着重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想使学生掌握相关表现知识和技法就必须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

学前专业;素描;实践教学

本论文属于2014年度许昌学院教研基金项目《学前教育专业素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2014045。

素描即以单色的线条或色调来表现事物形象的绘画方式,是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主要锻炼和培养对事物的基本造型能力,并具有表现灵活、形势相对比较严谨的艺术特点,成为和美术相关学科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学习科目。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当下比较热门同时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之一,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幼儿教育师资;而在学前教育环节,主要是以美术或音乐方面融入各种活动,使幼儿得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学前教育的这种特点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有一定的美术表现能力,因此大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都有美术类课程的出现,而素描的学习对高校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自身美术素质和日后从教过程都有着重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入校前没有或者很少接触美术方面的理论或表现知识、技法,而素描又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科目,要想使学生掌握相关表现知识和技法就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前教育专业素描课程中,学习实践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明暗素描与线描。明暗素描主要是通过表现物体的光影来表现事物的体积感和画面的空间感,;线描主要是通过以多变的“线”来表现出事物的形神,从而达到锻炼学生造型能力的目的。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实践教学中,由于课时相对较少,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学习内容需要有取舍性的选择与实施,应遵循以基础为本,以临摹为主要实践手段同时辅助写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本课程开始应以最为基础的几何形体入手,带领学生逐步了解素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表现技法,逐步深入到静物表现和线描实践,对于和本专业联系相对来说不是很密切同时表现相对比较专业化的素描人物、场景表现等可以课下进行兴趣性的拓展学习;在课程中增加创意素描的实践环节,通过表现技法和学生的想象力相结合的手段,提高和开拓学生的实践表现能力和思维意识;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兴趣,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表现方法,具备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上应遵循讲解、示范、实践的教学模式,同时辅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和接受相关表现知识、表现理念、实践技法等。

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应先让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基本的素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法,学前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讲解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决定学生在具体技法实践运用中是否能准确生动的表现事物形象,因此在素描教学环节,需要先引导学生对优秀素描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赏析,分析画面的美感所在,感受优秀画面的单色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明白优秀作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在此阶段通过引导,以达到潜移默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目的的表现画面、追求美感服务。素描中最主要理论知识为透视关系的理解,最主要的实践技法是线条的组织与运用。学前专业学生由于没有美术基础,对于素描表现将现实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形象放进二维平面进行表现的意识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对于焦点透视关系中的成角透视法和平行透视法有时不容易理解,故需要较强对此方面的讲解与实践,加强其对焦点透视的认识,潜移默化的运用进画面表现当中,才能表现出准确的形体与空间关系。明暗素描的另一个特点是事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的充分表现。体积感和空间感的表现离不开色块的表现,色块表现的充分度主要由线条组合来进行呈现,画面虚实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明暗素描中的线条实践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线条本身形成的事物造型与线条叠加形成的色调层次。线条勾勒素描事物形象的轮廓结构方面较容易掌握,对单根线条的表现性要求不高;但在线描表现中,线条是画面的主要表现手段,需加强关系到丰富线条形态的笔法的讲解和说明,是学生了解什么样的笔法能够形成什么样的线条,线条的质感如何来呈现等等。明暗素描的实践表现中更主要的是线条的叠加,在线条叠加成黑白灰色块的过程中较容易出现问题,导致画面的表现不够充分,应注意加强色调表现的讲解实践,多让学生对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叠加线条以及渐变色块的表现进行讲解、体会,有助于其画面更好的表现出美感。

素描课程做为美术基础部分的一门学科,不管是明暗素描还是线描,实践性都是比较强的。因此在实践阶段,主要是使该专业的学生通过理论与技法中的所学合理的运用在画面表现中,故此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动手实践、点评辅导来完成。在实践教学中,听不如看,看教师的示范和自己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相对来说是最佳的。教师的示范讲解是学生直接获得视觉感官感受的关键,明暗素描中教师的示范应选择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形象来进行,线描中应多示范笔法方面的运用,才能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法的了解和掌握,做到举一反三,为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示范,回顾理论及技法知识,进一步使学生知道整体表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下笔,如何表现充分等等,同时对在实践中容易出现的画面问题进行说明。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后即可进行相关实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逐一进行辅导,随时对学生作品中的不足进行指导。在素描课程中,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没有专业功底,因此在实践表现阶段,学生在画面色调的表现中往往存在线条排列、色调表现不够准确上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在线条排列上,容易出现乱、散等情况,在色调表现上容易出现色调层次单一、生硬、脏腻等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新接触素描表现的学生来说是正常的,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色调层次表现上,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找出物体的三大面和五大调子,对此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稿作业,即先在画纸的一角勾勒一个小的物体形象,然后找到明暗交接线,以层次跳跃性比较大的黑白灰来大致进行填涂,然后让其把小稿中的色调层次搬到画面的表现中,并使其柔和化,增加过渡来进行表现;在线条排列上,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轮廓和结构来进行排线,并强调线条不可过长过稀,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较快的掌握要领,度过初学阶段的难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素描实践过程中另一个问题往往是看到是什么样的形象就机械的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就是光源统一性的取舍以及对物象表现的加工提炼。对于光源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一些相对来说表面比较光滑、反光性强的器物形象来说明光源统一和高光形成一致性和条理性的作用;对于学生在表现事物形象时缺乏加工提炼可通过线描的实践进行加强。在素描实践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直接点出问题所在而以引导性的方式来进行,如让学生通过推远作品的方法自己来观察、查找作品中的不足,然后教师进行说明,同时对不足之处的知识要点进行回顾,加深记忆,这样通过实践、观察、进一步实践的方法能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现能力。构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素描课程实践过程中另外一个需要注重加强的方面。构图在画面表现中起到突出主题,促进画面美感和艺术性的作用。不仅对于素描来说十分重要,对于和美术相关的各学科来说,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在素描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在这方面的引导和讲解,不可因为素描或线描画面的构成相对来说简洁、单一而忽略。在美术表现和实践中,构图法则主要是统一和对比两个方面。画面统一的作用是使画面形成和谐美,对比的作用是使画面形成变化丰富、生动的美感。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的运用对比法则。在素描以及线描中,主要用到的对比方法是主次对比、藏露对比、大小对比等。在讲授和实践构图法则上,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造型不同、样式各异的物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组合和搭配并形成画面,然后选择学生比较典型的各种不同的构图形式,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各种构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密切的参与进来,找出不足与闪光点,同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探讨,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与学习兴趣。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辅助手段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更轻松的接受、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运用到动手实践当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用图片介绍、文字说明等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相关技法形成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往往受条件所限,一些学生在观看时可能注意在细节的观察上并不清晰,因此可以选择性的播放一些优秀的作画视频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带领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事物的形态结构,这样才能使学生下笔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怎么用素描去表现事物形象。素描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既会由于是新课程而感到非常新鲜,又会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而感到十分陌生,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引导、示范、实践、讲解、辅导、点评等方式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培养美术素养,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美术类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解学晖 单位:许昌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要兼顾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幼儿舞蹈创编和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理论讲解,加强动作示范,降低难度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舞蹈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改革

0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高校在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方面应当发挥主体作用。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在提高学生的舞蹈基本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舞蹈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舞蹈课的教学方法以模仿为主,教学形式以反复训练为主,注重对舞蹈经验的传承。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对学生的批判能力的培养,更多地考虑舞蹈的将来状态。笔者主要从幼儿园舞蹈教育的实用性出发,探讨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未来幼儿教师在舞蹈教育方面的基本素质。

1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与探索,骨骼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有机质含量较高。在这个时期如果施以良好的舞蹈训练,可以促进其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同时,幼儿的学习形式主要依靠直观形象思维,而舞蹈艺术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适宜作为幼儿的学习内容。明代教育家王阳明就曾用树木和幼儿进行对比,认为应当按照幼儿的天性进行教育,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应当深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向学生传授适合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2舞蹈发挥美育功能的需要

舞蹈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幼儿可以拥有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美育的重要功能就是修身养性,满足人的高层次精神需求。舞蹈教育注重对幼儿的美感教育,使幼儿在外在形象上具有更加优美的举止,在内在修养上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重视舞蹈的美育功能,为幼儿构建起综合性的舞蹈教育课程,应当是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3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成长的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所以所开设的课程应当为未来的教育生涯做准备。舞蹈表演可以促进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学生舞蹈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舞蹈教育则是让学生认识幼儿舞蹈教育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舞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舞蹈创编的教学应当关注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今后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做好专业和理念方面的准备。

2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2.1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出现偏差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和舞蹈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接近,重视对舞蹈基本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所要从事的幼儿教育专业的性质。我们只有将舞蹈课程的设置纳入到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去看待,才能有助于人才培养。有些学前教育专业没有专门的舞蹈课程培养方案,其舞蹈教学仅仅是舞蹈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既缺乏舞蹈的专业性,也没有为学生所要从事的幼儿舞蹈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2.2过分注重舞蹈技巧的提升

虽然说舞蹈技能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有必要对其加以重视,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过分重视舞蹈技巧的提升,而忽视了将舞蹈技能和学前教育结合起来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幼儿园舞蹈教学的需要。许多学生对舞蹈的基本动作、舞步、手位和脚位都能准确掌握,但是因为不了解舞蹈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在表演时舞蹈精神的缺失[1]。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幼儿最需要的并不是精准地掌握舞蹈的动作要领,而是要表现出舞蹈所蕴含的精神元素。

2.3舞蹈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当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但是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结构却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譬如,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的学时分配、知识结构等都和舞蹈专业相似,没有显示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另外,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舞蹈特色,譬如东北的秧歌、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铜鼓舞等。但是各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趋同,这样会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当中不能对幼儿进行地方舞蹈文化方面的引导。

3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兼具舞蹈教育和幼儿教育两方面的特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为将来的学前教育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因此,要加强学生在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幼儿舞蹈教育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舞蹈基本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幼儿舞蹈创作能力,以适应当前“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要求[1]。根据以上要求,我们需要建立起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3.1重视舞蹈基础知识传授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一小部分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对口升学的学生,而大部分来自于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舞蹈方面的训练,甚至于舞蹈基础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特征、基本性质、基本表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舞种的风格特点,譬如东北的秧歌、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铜鼓舞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当中对幼儿进行地方舞蹈文化方面的引导。

3.2加强舞蹈基础技能训练

舞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基础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舞蹈素质的提高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然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年龄较大,她们的身体发育已经成熟,肢体的柔韧性、可塑性都已经减弱。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美术、音乐等专业技能课,能够进行舞蹈训练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教师在设定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技能训练目标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适当降低对身体柔韧度、开度和弹跳难度的要求,去除对跳、转、翻技能的训练[2]。对学生的训练要由易到难,着重训练头、颈、腰、臀及肢体关节部位的灵活性,从单一的分解动作入手,逐步过渡到组合动作,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

3.3强化幼儿舞蹈知识技能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主要是针对幼儿教育所进行的职业训练,因此,舞蹈课程应当重视对幼儿舞蹈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了将幼儿舞蹈训练融入到整个舞蹈课程体系当中,可以这样设置课程:在课前的活动准备阶段,以幼儿舞蹈作为热身项目;在讲授舞蹈课程时,插入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幼儿舞蹈内容;在课后的作业中,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幼儿舞蹈创作。这样就可以实现以舞蹈基础课程为主线、以幼儿舞蹈为延伸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为学生从事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3.4关注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幼儿园教师,学生既需要掌握专业的舞蹈技能,又需要具备将舞蹈技能传授给幼儿的能力。因此,要注重舞蹈动作的规范性、语言指导的准确性、舞蹈动作含义的明确性等方面的要求,并注重培养舞蹈创编能力,使学生对舞蹈的编排原则、方法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舞蹈课的设置方面,既要注重对学生舞蹈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

4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方式改革

4.1重视动作讲解,突出概念引领作用

舞蹈课是一门技能课,主要靠肢体动作来表现。学习舞蹈的最佳年龄为十一二岁,学习形式以模仿为主。然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差,而他们的理解能力却较强,所以舞蹈教学应当突出理论讲解对动作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动作的概念、操作要领,然后再示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然后再有意识地进行动作的纠正。以理论为指导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将听觉、视觉、想象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舞蹈的心理体验,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3]。

4.2加强动作示范,重视关键动作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用肢体语言表情达意,这也是舞蹈教学的目的。舞蹈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逐步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训练的时候,既要追求动作的准确性,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获取对舞蹈动作的感性认识,又要进行反复练习,提高动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对高难度舞蹈动作的要求,突出舞蹈的实用性和表现性,淡化技术性动作的精准性。“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既可以突出教师在舞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舞蹈知识的积极性,形成创造性地运用舞蹈动作的能力。

4.3学生相互指导,培养舞蹈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应当为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涯做准备,让学生认识到幼儿舞蹈教育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舞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具备驾驭舞蹈课堂的能力。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相互指导舞蹈动作,既可以提高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和自觉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流畅的语言开展舞蹈教学,为今后的幼儿园舞蹈教学打下基础。

5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实践改革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要经常独立组织各种文艺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到幼儿园参与舞蹈教育实践等,这样既可以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形成良性循环。在为学生提供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独立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独立制定节目排练计划,并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完成服装、道具制作和舞台形象设计。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体现舞蹈的实用价值[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育实践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对其进行实践教育。比如在见习之前,要对学生布置见习任务,让学生明确见习时观察和实践的目的;见习之后,要让学生根据见习情况制定舞蹈教学计划,设计舞蹈教学活动方案,并在班级中进行微型课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进步。幼儿园教师除了组织舞蹈教学活动之外,还要组织舞蹈节目的排练,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参与幼儿园在元旦节和六一节所组织的活动,可以起到锻炼独立编排舞蹈节目的能力,激发起创造美的热情。

6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课程,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掌握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掌握幼儿舞蹈创编及教育技能,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为培养应用型的幼儿教育人才而服务。

作者:刘薇珊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岩.学前教育舞蹈课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琼州大学学报,2007,(2):89-90.

[2]陈丽文.建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的必要性与措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2,(8):61-63.

[3]邹琳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33-134.

[4]廖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96-98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证需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方可申请。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依据,剖析幼儿教师国家资格考试的内容,建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以重视师德教育;增加基本素养模块,补充通识性知识;加大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增加教育实践课程时间,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改革方向。

关键词:

新教师资格考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13年,教育部出台文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考试办法》),此办法建立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规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国家资格考试的内容及方法,且师范毕业生也应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因此,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在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的必然要求

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全面启动于2000年9月,以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为标志。但长期以来,因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不严格,专业类学生只要学习并通过《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两门课程,省级普通话考试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即可申请认定幼儿教师资格。因此导致部分高校课程设置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教学。2011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质量目标;同年10月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但二者皆是指导性文件而无强制性,且缺乏具有约束性的质量考评机制,许多学校并未完全按照此标准来改革现在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上仍然存在着随意性比较突出的问题。[1]《考试办法》中则明确规定“师范生必须经过严格的国家资格考试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若成绩不合格,即使是经过系统培养和训练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也无法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学生来讲,教师资格考试的成败直接关系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就业问题。而据教育部统计,在前两年的试点工作中,共组织过4次全国性考试,通过率仅为27.5%。师范生免试资格的取消加之考试通过率低,必然导致师范专业的招生处于被动地位。但这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求各师范院校必须重新审核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能做到以新教师资格考试为契机,迎接挑战,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一批师德优良、专业理念先进、专业知识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幼教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原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和工具。因此,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势在必行的就是以《专业标准》为指南,根据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等标准性要求,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二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内容与要求分析

《考试办法》提出:“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2]笔试及面试内容如下。

1.笔试部分。(1)幼儿园《综合素质》。幼儿园《综合素质》考试共五大模块: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教师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3]职业理念考查学生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法律法规意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学生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权利保护的相关内容;教师职业道德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师德培养,需要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文化素养要求不断完善学生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素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科学素养、文学常识、传统文化、艺术常识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基本能力则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以及写作能力。结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要求,具体应设置课程如下:职业理念模块开设《入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法律法规开设《幼儿教育法律法规》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设《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文化素养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艺术鉴赏》等课程;基本能力开设《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阅读与写作》课程。虽然考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但常常会围绕幼儿园教师工作中实际会遇到的情况或常见的错误倾向来设计考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学习时不仅背诵有关内容,还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考生在准备过程中,要努力通过见实习、读书看报、时事新闻等各种途径,多观察幼儿,多熟悉幼儿园工作实务,多领会国家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与文件精神,多关心有关幼儿教育的时事动态。这同时也要求职前教师教育要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突出实践教育取向。(2)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共七个模块: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3]考查申请人在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考试模块与对应课程设置如下:学前儿童发展模块开设《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学前教育原理开设《学前教育学》《中外学前教育史》;生活指导开设《幼儿卫生保健与安全》;环境创设开设《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环境创设及玩教具制作》等课程;游戏活动的指导开设《学前儿童游戏》;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开设《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育评价开设《学前教育评价》课程。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中保教知识与能力测试实际是一种接近职业能力倾向的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应试者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素质。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素质。因此,加大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是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的必然要求。

2.面试部分。《考试办法》指出:“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2]幼儿园教师面试的流程为抽题、备课(20分钟)、回答规定问题(5分钟回答2道题)、试讲或演示(10分钟)、答辩(5分钟)、评分。[4]面试从专业角度而言,是一项以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用教育基本理论指导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并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发展教育理论,要求考生能够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保证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考官则通过借助考生一个教学实践片段的试讲来评价考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因此,面试环节深深影响着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

三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向

在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调整师范专业的课程结构,保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当以“源于入职标准,但又高于入职标准”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以《考试办法》及相关文件为指导进行改革。

1.重视师德教育。《专业标准》突出强调“师德为先”,即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业的过程中,必须将师德放在首位。[5]近年来虐童事件频发的根本就是教师缺少师德,而这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准,也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长期以来,教师及学生不重视师德的培养与学习,只因师德教育与教师资格证关系甚微。但《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模块,因此,应将这些内容设置为专业必修内容,注重对学生师德的培养,提升其法律意识。

2.增加基本素养模块,补充通识性知识。新教师资格考试注重申请者的综合素养,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应根据此特点重构课程体系。潘懋元指出:“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6]根据此定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指:学校专门为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所建构的学科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一般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因公共课程为学校统一安排,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基本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专业理论课程模块,指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而开设的各类理论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游戏论、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评价、学前教育法规与管理等;二是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指为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开展的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等教法课程和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课程;三是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为提升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而开展的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见习、实习和部分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在此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建议增加基本素养模块,保证学生对通识性的了解与掌握。通识性教育强调提升幼儿园教师其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是非专业化、非功利的知识,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在现有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很少出现,更需要引起重视。

3.加大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专业标准》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激励与评价等七个领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要求。综合《保教知识与能力》的部分内容可见,二者皆重视提升幼儿教师的课程评价、环境创设、班级管理的实践能力。但《学前教育评价》《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有学校并未开设,或认为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涉及到即可。但现在已无法达到国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因此应新设一些原来相对薄弱的课程,加大幼儿教师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

4.增加教育实践课程时间,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是解决当前职前师范专业考生面试问题的根本途径,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之间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实践经验决定的。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设置课程时一定要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完善其实践教学体系,采用“2+1”或“3+1”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幼儿园和幼教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学校教育、幼儿园实践教学、幼教研究机构相结合,协调发展,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其考试、入职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赵梦莹 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小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2(6).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

[3]王长倩.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及应试技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李升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9).

[5]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7]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五篇:中职学前教育课程优化和改革

摘要:

随着我国中职学校专业的教学课程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也提出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发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转型。本文主要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现状、开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的策略和建议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中职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从而增加中职学前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灵活性。

关键词:

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实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前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因此,学前教育不仅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是提高个人思想、塑造个人性格、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中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中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要符合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1中职学前教育课程所面临的现状

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效果,学校通过课程设置的方式来完成教育教学的计划,因此,学校课程的设置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提高的直接因素。然而,从目前的社会环境而言,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在校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又提出较高的水准和要求。这也有力地表明,学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脱离了教学实践的轨道。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中职学校不仅要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进行有效地调整,而且课程也要符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问题

2.1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

随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中职学校逐渐引进国外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得学期教育教学趋于全面化和系统化。然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依然落后陈旧,并没有得到系统地更新。大部分的数据研究也表明,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缺乏现代化教学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脱离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落后的课程教材阻碍学生对学前教育的学习和探索。由此可见,在中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调整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和观点,结合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合理安排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的学习兴趣。

2.2不合理的课时分配

一系列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中职学生缺乏对文化理论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但对自己所接触的专业课程充满兴趣和好奇。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学校应合理调整课时分配,增加学生实训课时满足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结合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从而给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服务于社会。

3应对的策略和建议

3.1中职生课程观念的转变

中职教育也就是就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质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内在素养。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中职学前教育课程所面临的现状,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融入先进的学前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双重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兴趣,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探索一条真正属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道路。

3.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及时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是符合时展和社会进步的教学改革。课程内容要呈现出广泛性,不能与时代和社会脱轨。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校应及时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中职学前教育教学的职业特点,增加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相关领域的内容,删减与本专业无关、落后的教学内容,从而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3.3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从哲学角度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是一切事物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和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交流兴趣,同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实践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4结束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优化与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就业生涯的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作者:田彩彩 单位:平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白晶.试论如何优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