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5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育理念较为落后、教育形式较为片面、教师专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课程设置尚待改善以及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提出“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把握时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以及完善网络监管机制等对策,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创新,以期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较高的一门课程,需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改革与创新,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实现了由“+互联网”向“互联网+”的重大转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主动把握脉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特点,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以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及特点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解释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代表了一种新经济形态的形成,即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个传统产业和各个领域中,使传统产业更深度地被互联网渗透和改造。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条件。“互联网+”具备新的生产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和大数据在社会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促使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现了深度融合,使得优质化教育资源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这既打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云、网、端一体的数字化,同时也为充分发挥网络开放创新优势,利用信息通讯技术(ICT)与各领域进行多维度跨界融合,聚集网络技术资源,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众创空间提供了新的条件。

二、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形式,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心理调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1]。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师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需要各大高校加强重视与关注。

(一)心理教育以治疗和修复为主

真正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只注重问题的解决,而应着重于用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然而,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以补救性为主,未转化以发展性为主的教育[2]”,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放在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释疑和宣泄,停留在教育和引导层面,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偏离了积极、发展的方向,他们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认为只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取得实效。这种以干预甚至治疗为主的教育方式,很少谈及如何使学生发挥潜能以变得更加优秀,对心理正常的学生缺少关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亲和力”,也就很难使其达到教育目的。

(二)心理教育形式较为片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群体本应面向的是全体大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较为片面,受众面较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被人为地限定只针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设立专门的治疗或者咨询中心,一旦发现某些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的言行,就将会被召至心理咨询中心接受治疗。正是这种只重视部分学生心理问题,而忽视整个群体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高校存在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等问题,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片面认识,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且缺少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三)心理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项专业化和技能化程度很高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优良的品德、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长期的工作经验。而部分高校却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乏必要的专业意识,有的经过较短时间培训就直接上岗,有的高校则将辅导员、院系书记等人员归并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缺乏科学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结构划分。而对于这些非专业老师,如果不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既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又会影响本人的心理健康。部分高校虽有极小比例专业人员的配置,但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和僵化,缺乏专业技术和经验,敏感性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四)课程设置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高校比较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设置相应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从整体上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课程教学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性目标,将其课程教育的方向引向应试教育,在课程教学设计上更多地倾向于专业性等方面的研讨,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定位。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尚不完善,将其设置为选修课,有些设置为必修课,缺少科学性的规范体系。在课程考核方面,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核方法不合理,没有明确和规范的要求,无法很好地反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五)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层次性和整体性,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些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深入,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存在一定片面性,无法体现教育需求,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得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难以实现生命和情感体验;在教学管理方面,管理方法不科学,既忽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横向的教育合力作用,又不注重发挥校、院、学生会、个人等层级的纵向联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方面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诸多时代特征,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需把握时机,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优势,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互联网+”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

(一)推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有利于贯彻平等的教育理念

处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平等。而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进行,老师与学生可能存在地位不对等现象,使得学生本身可能就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产生抵触心理。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为教育主体双方创造平等的交流环境提供了便利。从互联网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使得大数据运用得更为广泛和充分,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可以让教师认识每个最真实的学生,实现沟通交流地位和信息交互的对等,从而更加容易让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敞开心扉,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这就要求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心理需求为核心,贯彻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理念,使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实到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上,使其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被关怀的感觉,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

(二)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困难便是教育资源的缺失。而“互联网+”时代则由多个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网络之间的互通性和共享性使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之间的思想相互交融,一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崭新的教学方式、成熟的教育模式都会在“互联网+”中不断涌现,尤其是国内外优秀的心理思想文化,会进一步丰富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缺失的问题。“互联网+”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信息的融合度,使得传播内容量更大,传播更迅速,间接推进了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者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特点和优势,及时学习国内外网络心理教育的科研成果,更新心理健康管理知识,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有利于教育平台的拓展

网络的直观性和多媒体化、网络的跨时空等特点,突破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课堂的局限。高校可充分利用多种网络媒介,通过慕课、微视频、微动画等形式将知识予以呈现,将各类教育内容由枯燥的文字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转变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互动式的交流,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参与性,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较为便利、快捷地与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互动。同时也为教师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便利条件,使教育方法趋向全面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也可以避免教育者通过课堂教育进行反复说明的重复劳动,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高效性。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多元化、共享性等特点,创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平台,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比如网络心理学习竞赛、网络心理在线考试等方式,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

(四)扩大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互联网,克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受众面较为狭窄等弊端,将教育覆盖到全体大学生,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更为便捷。网络的交互性使得教育者可以同时和多名受教育者快速互动,一名受教育者也可以同时和多位教育者进行交流,这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同时大学生也可主动通过互联网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以提高教育的预防性效果。而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解决心理问题时,能够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及网络平台,共同寻求解决途径,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

(五)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管理,有利于完善教育系统

“互联网+”时代,使得高校的评估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面,“靠数据说话”使得教育评估主体更加多元,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因此,高校可采取模糊评价机制,从各自任意角度给予评价,并赋予一个科学权重,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以提升教育效果。在管理方面,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校级管理、院级管理、学生管理、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联结与合作,将管理体现在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中,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学校管理和服务的自动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强了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和互动。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认清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尽职尽责,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学生和家长以积极、耐心的指导,让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入,让平台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度不断加深。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作用,加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和统一

“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稳定与发展相统一的关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的本质理论一方面突出地表现为追求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满足等方面,即人的本质理论应用与否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另一方面,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决定了人的本质理论不仅是全社会的共同遵循,也是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调节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面貌。因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导,坚持正确的理论价值导向,毫不动摇地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通过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占据这一新的虚拟阵地,用经典作家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和统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互联网+”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网络的融合度,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更为迅速,这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复杂环境下,首先需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及警觉性和洞察力,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教育者也要不断加强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自己获取、辨别、处理信息的技术素养,拓宽网络知识面,完善教育、教学、研究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使之能够在良莠不齐、富于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心态问题,进而做到教育的时实性与针对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又会再次融入新的外来文化,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承担授人以渔的责任,并在面对互联网信息时提高其思考与反思的能力,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进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动态。

(三)坚持课堂与网络教育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互联网+”时代中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各有优势,高校应注重发挥两者的协调作用,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交流深入、情感投入、一对一个别化教育等优势,特别是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容易受到时空、人物等方面的限制,不容易实现教育的连续性,也不可能达到同时满足大群体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互联网+”时代具有先进技术、新的教育空间以及全新的教育资源等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较大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如远程教育的实现打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口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及地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制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因此,高校应坚持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优势,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坚持以传统课堂教育为主,以互联网为依托,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四)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建设,注重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舆情监控作用

“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监管方式,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针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具有身份匿名性与现实的冲突性、双重个性与角色混乱、有限感知与虚拟存在等特点,高校应采取多维度、灵活的监管方式,根据学校实际特点,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同时,高校需建立网络心理异常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切实解决他们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应对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建立网络预警机制。通过舆情、调查、收集、分析、研判、报送和处置,及时掌握网上动态,及早发现潜在矛盾和隐患,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措施,努力把矛盾、隐患控制和处置在萌芽状态,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卢爱新.探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13-16.

[2]教育部思政司组,编.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3.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12-08.

作者:方鸿志 樊亚茹 单位:渤海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本文分三部分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首先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其次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意义

1引言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既具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如何让现代的大学生坚持心中的底线,坚守价值判断,真正意义上将自身的价值为社会所用,为社会创造积极的价值,如此的社会重任下,引发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多种途径与依据,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机能,激发学生潜能,强化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体和谐发展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海量的资讯在正面或是负面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如何正确地适应时代的节奏,单纯依靠大学生自身修养建设,在复杂多变的时代形势下,显得势单力薄。在《优秀的绵羊》的书中,阐述的是在哈佛、耶鲁等高校中的大学生,由于他们有着高校的光环,在他们的社会交往中无时不要考虑自己的身份,使得这些大学生都会不同程度上有着焦虑感。他们犹如是水面上的鸭子,看似悠闲自得,实则水下在不断地翻腾。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社会性综合素质的需求,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跃然于纸上。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心理健康教育仅为学校单方面开展,缺乏与家庭教育配合。忽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应该是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力求学生明辨是非,追求高尚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完善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将科学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并在日后社会实践中发挥指导性作用。目前大学校园中都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大范围集体上课,课程内容单一,没有明确的社会性与社会意义的引向。与大学生的自身需求难以形成契合。网络时代下,开辟心理网站的,网站的新颖灵活在博取眼球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专业性,对学生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时的视角产生误导。教育模式的建立,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可以开展更为丰富的课外活动。模拟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个人的综合素质。素质拓展,强化筋骨的同时更是对意志的磨炼。

4如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口号式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大学生的心田中播撒希望的种子。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强有力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同时,要求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建立强有力的方法论。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教育工作,使得教育工作有法可依。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的心理发展层面的参差不齐,受社会、学校因素影响外,更多是原生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家庭经济因素等等也影响学生心理发育程度。为了更好地维护学生的隐私,也为了让诉求者有更好的安全感,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现在网络以己推人的特性,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心理问题的诉求与解答,更多的是协助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实现大学生的学生身份与社会身份的转变,进行求职辅佐的同时,更多的是事业发展观念的培养。大学生是优秀的,问题是,如何将这样的优越性更好的发挥社会价值,而不是利己的私欲价值。人之初,性本善。大学生处于社会角色转换的萌芽期,在大学生还是一张白纸时,摆正大学生的社会意识,端正社会态度。教育工作者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的教育则尤为重要。

5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教育要求。它是应试教育下给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巨大考验,更是新时代,新政策,新使命下的时代呼唤。高校在全面分析认识总结大学生的特点基础上,认真探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坚韧挺拔的意志,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使得大学生有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心理素质,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塑造优良的品质。高校在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履行社会使命,为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激发了无限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彭静静,陈世民.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思想与心理教育难题探析[J].莆田学院学报,2014(3)

[2]周务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

作者:周煜 张敏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根据近几年大学生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可见,一些大学生因心理扭曲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颇多。而且据调查发现,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也尤为重视。文章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创新角度下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创新角度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特别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所要面对的压力太大,因此导致他们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些不健康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必须及时地进行疏导,在萌芽状态时就对其进行“治疗”。高校相关部门要勇于担当,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大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撑起祖国的栋梁之才,是祖国在未来实现长盛不衰的保障。但是,身处花季的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却有着叛逆期的心理。他们可能会因初次离开家长的管束,迷恋上社会上不良习性,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些不良想法,或者会因为独自一人面对新的环境,而产生的扭曲心理。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就需要学校来调解,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健康的引导,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本文主要谈谈在创新体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态度。

一、我国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做的研究

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各种方式查询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发现我国在近几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很重视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开设心理健康专业课程培训班。随着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青少年犯罪案件的频发,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与相关单位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关注。对于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会因为社会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造成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从2001年开始,我国教育部门与相关单位就开展了一系列的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在校大学生数以千万计,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未来将成为祖国的栋梁。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避免少数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走上歧途的现象发生。而目前,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总结往年的不足,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只有在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引领下,才能够使得其摆脱当前的心理问题,过上健康向上的生活。

2.增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这主要表现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大学生在校的必学课程。在此之前,很多高校只有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但是因为一些非客观因素造成形同虚设的问题发生,并不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且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一些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羞于言表。但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后,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因自身问题所导致发生恶性事件,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因为身兼数职,无暇顾及学生,以及无法顾全学生心理状况问题的出现。通过面对学生,为学生讲述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便使得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及时得到化解,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及时地疏导自己的内心不悦。同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大致状况,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或者朋友关系。这样也会有利于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因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而善于倾诉,化解压力。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针对黑龙江省的各大高校,笔者对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简单的调查研究。根据数据的显示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1.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笔者根据对周边一些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很多学校里都存在心理健康服务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高校中没有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的岗位,大多数心理咨询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心理教师是由所在年级的辅导员担任,或者由其他的代课教师担任。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大学生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而各高校在分配这一工作时,却没有了解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心理教师身兼数职,首先,教师自己在工作时,就可能会因为工作量大而存在某些工作上的失误或者不足。其次,教师因工作量大而无法抽身,再安排其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此时教师难免会有所疏忽,从而导致无法将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心理考虑周全。第三,非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没有掌握相关的心理咨询知识,甚至有的一点都不懂。从而会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及时为其疏导,甚至可能会因为教师的非专业导致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这样不但无法达到目的,反而会让学生越陷越深。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有关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笔者认为其均呈不重视的态度。之所以有如上定论,原因如下: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对其提出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时,是处于不知道的状态。有的大学生知道学校有心理咨询这一类的服务,但是很少去进行心理咨询。由此可见,学校在这方面所下精力不足,对这一问题不够重视。而这种不重视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从而使心理咨询部门的开设成为摆设,没有起到为广大学生服务的作用。

三、创新方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比,处于沿海省市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视。他们不仅仅沿袭了教务处颁布的相关指令,而且还根据本校学生的相关状况做了适合自己的方案。其方案的内容如下:

1.扩建心理教育体系。很多的沿海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视,主要表现在扩建心理教育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心理咨询系统,例如:心理发泄室、心理测评室以及心理治疗室等等,而且其相关的硬件设施准备齐全。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倾诉自己内心的问题。

2.设立奖励制度。一些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咨询设立了奖励制度,这一制度是为心理咨询教师所量身定做的。其目的不言而喻,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工作,规范教师的行为,促进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在面对这一工作时的积极度、认真度。

3.扩大教师队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和专业课程同等的分量。而且在心理教师培养方面,不仅将目光放置在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上,对学生的代课教师也给予了心理教育培训。代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而且很容易和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这样对代课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培训,使得这一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和严谨。

4.开展课外活动。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都很注重面子。不希望自己的问题被别人发现,因此可能会对心理咨询这一行为具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但是将心理咨询以活动的形式进行下去,就会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学生可以因为活动而放松自己,甚至会因为乐趣而敢于倾诉,这也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本就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汇。对于如今的社会来讲,我们祖国的未来将会是属于当代的青少年的。大学生作为我们祖国未来发展更加繁荣富强的必要人选,是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重视的关键。但是,因为大学生处于花季的年纪,本就初心萌动,对于很多事件尚未经历,从而会因此造成安全事件的发生。但是,由于学生现在更处于大学这一环境中,学校和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将其教育、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学校在基于这一责任下,就应该对学生负责,当然这不仅仅是在对学生负责,也在对自己学校的信誉负责,以及对祖国负责。而且根据对目前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不安全事件的剖析,发现较多的原因是因为当事人心理健康问题所导致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就更应该在步入社会之前规范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心态。笔者认为,这是各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总结青少年因为心理不健康,所导致的心理扭曲而引起的犯罪案件,甚至是自残案件时有发生。通过案件的相关内容发现,主要导致这一类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就是青少年的心理不健康,在面对某些事情上,处于极端的、心理扭曲的状态。而这些也足以表明,要想降低这一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就需要青少年重视、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将其拉回正途。而在面对大学生时,学校更应该负起责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保护好祖国的花朵,培育好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贡献。因此各高校就应该以培育优秀的、健康的新一代人才为己任,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工作、面对社会、面对祖国时有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美好明天、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03)

[2]杨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M].北京:九洲出版社,2017

[3]刘志芬.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8(49)

[4]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5]杨坤,刘勇.中学生敌意愤怒在羞耻倾向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7(06):879-881,884

作者:杨坤 刘勇 单位:佳木斯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手机新媒体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品,具有便携、信息即时性、隐私保护性、私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都产生着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发挥手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手机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信息沟通形式,通过互联网、局域网、卫星等渠道,以数字化的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媒体、数字电视等方式呈现,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娱乐服务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手机移动媒体。大学生是紧随时代潮流的一个社会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大学生成为使用智能手机最普遍的人群。手机新媒体在带给大学生便利和趣味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认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这些作用,发挥手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消除或尽力消除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寻找可行的教育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手机新媒体简介

手机新媒体的主要载体为智能手机,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通过手机,人们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大大缩减了人际关系的空间距离。据国家工信部统计,截至2018年初,全国移动电话(手机)用户达到14.2亿,比2017年净增9555万。手机新媒体在使用上具有传统的电脑和电视等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1.轻巧便携性。手机的重量轻、体积小,可以随身携带,并且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上网,使用的时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手机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信息沟通更加顺畅和无阻碍。

2.沟通即时性。手机移动网络主要依靠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接收,信息可以被瞬间获取和传播,借助于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互动。同时智能手机可以安装QQ、微信等工具,信息和沟通具有即时性,这是其他通信工具所无法比拟的。

3.信息的隐私性。手机新媒体属于私人物品,个人拥有绝对的隐私权,手机内存储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如果设置了密码,不经过手机主人的允许是很难被外人所看到的,因此具有较高的隐私性。

4.功能多样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手机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从最初的通话功能、信息功能,扩展为娱乐功能、网上交流功能、购物功能及网络支付功能,功能原来越多样化,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二、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是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的一个群体,也是使用手机新媒体等社交工具最普遍的群体,在使用手机的同时,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手机新媒体可以被称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影响,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1.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依托手机新媒体的优势,大学生可以随谁随地接受信息,查阅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大学生的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能力,开阔了视野。有些知识是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借助于手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为自己认知的提高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但是由于手机新媒体信息含量大,在接触这些信息的同时,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较差,很多不良的信息和思维方式也掺杂其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感知力产生消极的影响,降低了大学生独立思索和判断的能力,创新能力有所下降,阻碍了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2.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精力旺盛而情绪波动大,通过手机新媒体及各种软件,大学生找到了情绪表达和渲泄的途径和窗口,同时在网络媒体沟通的时代,大学生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所达不到的。但是在使用手机新媒体的过程中,大学生也会产生一些手机依赖行为,沉迷于娱乐和手机游戏等,逐渐地与现实的人际交往脱节,更容易产生冲动、无聊、空虚、焦虑等行为,影响着他们情绪的健康。

3.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通过手机新媒体,大学生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入各种比赛和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能够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在活动的进行中自律的逐渐强大,自信心和意志力都得到了提高。相对应的,很多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不能自我控制,沉迷于手机聊天、游戏等活动不能自拔,出现了“想摆脱手机但是又不能不看手机”的依赖行为,在课堂上也不能有效地控制手机使用行为,削弱了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意志水平提出了挑战。

4.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手机新媒体的强大功能,使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行为、就业行为和消费行为等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信的浏览功能和浏览器搜索功能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手机新媒体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和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思想紧随着大潮流;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通过手机新媒体信息得到提高和充实;大学生在手机媒体上进行消费活动,消费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在这些行为的背后,例如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校园贷”的情况多有发生,在学生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针对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应该发挥手机的优势,减少手机新媒体的消极影响,积极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代表的多种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新媒体。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未正式达到专家化、专门化和专业化,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必须鼓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向专家化、专门化和专业化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发展上,要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通过对外学习与自主学习提升知识和能力水平,丰富工作经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上,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积极寻求心理教育相关部门的帮助,借助于手机新媒体等形式,即时、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和疏导,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化作用。在专业化水平上,高校要积极开发网络、手机APP等资源,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在课堂上要积极应用手机新媒体的优势,深入挖掘每一次宣传和教育活动的深层次心理学意义,提高心理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2.加强工作方法的创新。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重视手机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投入人力和物力,开发大学生所能够喜欢和接纳的手机移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产品。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心理学小知识等,但是由于缺乏监管和专业的指导,很多测试内容没有遵循心理测量学的制定程序,并且评价标准不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产品。同时由于没有受过系统化的心理学知识普及,很多大学生在遇到诸如“抑郁症”的困扰时,仅仅根据网络上的测评结果就判断自己是“抑郁症”,产生抑郁的状态,导致消极事件的发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要勇于创新,加大专业领域的投入,使心理健康产品融合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测评、解释、跟踪系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3.开展线上线下的交流。利用手机新媒体的轻巧便携性、沟通即时性、信息的隐私性和功能多样性,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和互通。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推出智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以外,有一个安全、隐秘的心理家园,保证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并且保证学生信息的隐私性。在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积极利用手机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手机小程序、微信群等方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使之多样化,有效地把大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内容上。

4.营造积极的手机新媒体使用氛围。网络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社会群体使用网络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网络对社会影响力的走向。首先是内容的净化,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网络净化的力度,消除一些低俗、偏激的传播内容和传播语言,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其次,要提高大学生“能上网,会下网”的自我约束力,从网络中走出来,投入到现实的学习、人际交往中,树立“自律”的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手机新媒体使用氛围;最后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降低不必要的手机使用频率,应到大学生文明、自制的使用手机新媒体。网络时代的手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挑战。但是有挑战才有发展的动力,高校应该发挥手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手机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挥长处,规避风险,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谢婕.手机媒体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7-101

[2]赵建芳,张守臣,杜雨来,等.大学生感觉寻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7(6):876-878

[3]赵建芳,张本金,许勇,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路径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4):68-70

[4]刘勇,孟庆新,赵建芳.哈尔滨市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7(5):700-703

[5]杨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M].北京:九洲出版社,2017

作者:赵建芳 张本金 崔秀兰 单位:佳木斯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摘要]文章以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及方案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随后提出了一些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当下信息技术及数字网络化技术发展迅猛,我国已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时代以其自由性、交互性、开放性特征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优势,高校如何应对网络时代下对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冲击,并充分利用其优势,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1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网络时代下,心理教育资源更为丰富,且信息资源获取也相对更加容易,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实现心理学知识的统筹与整合,来形成以自我需求为导向的心理学知识资源库,从而可以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案例与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网络视频、图片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保护意识提升,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

1.2提升了大学生倾诉的勇气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对面进行交流探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多涉及人的隐私,而这些较为“隐秘”的心理问题经过教师在讲台之上进行说教,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会让一些人感到“难为情”,不敢说出自己心理上的困惑。因此导致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收效甚微。而在虚拟的网络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工具如微信、QQ等直接与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不需要面对面,避免了尴尬与压力困扰,此时的大学生会更加敢于向教师倾诉自己内心的困惑与痛苦,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理得到一定调试,改善了心理的健康。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得到了充分实现。

2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案措施

2.1以互联网为载体,把握大学生最真实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除了网络带来的信息获取便捷性及时效性,更多的是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平等、自由多元化的网络虚拟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大学生可以实现更加自由的表达与倾诉,因此其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从某种程度上能映射出其最真实的心理状态与需求。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互联网为载体,深入把握大学生最真实的需求,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反馈性与便利性特点,促使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的更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心理健康疏导与教育。

2.2借助网络信息获得的便利性,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形式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以教师苦口婆心式的课堂说教为主,这种强制灌输形式的教育方式难以充分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地位,并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且教学方式单调无味,很难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借助网络信息获得的便利性,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融合图片、声响、文字、色彩为一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指导,为大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感官刺激,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视听与感触功能,给予其强烈的震撼力,从而使得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获得更加感性的认识,印象更加深刻,丰富了心理健康教学形式的同时,更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3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在毒害着大学生的心灵,导致其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做好积极的配合,做好对网络信息入境审查工作,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绿色健康的上网环境,并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对各种网络信息的审查力度,及时地将有害、虚假、反动的信息过滤掉,并通过制定相应的网络信息规范制度,针对虚假信息者、造谣者加以严厉惩治,加强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有效防治各种有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在网络上进行蔓延,做好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强化对网上信息的监控,将违反网络信息安全规定的有害信息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高校也要对大学生上网的信息动态做到严密掌控,在不侵犯大学生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对其进行心理上的教育。

3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打破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空间上的界限,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而高校在网络时代下,也要顺应时展潮流,以互联网为载体,把握大学生最真实的心理需求,借助网络信息获得的便利性,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形式,从而利用网络的各种优势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钰.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策略[J].现代交际,2015(04).

[2]祁天.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

作者:李雅宁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