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不仅对学生起着情感熏陶的作用,同时也起着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单元主题”编排方式,教师就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主题阅读教学。本文对此做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主题阅读教学

“主题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身特点、立足教材课文,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来进行集中统一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二、为什么要实行主题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具有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写作技巧、培养人情怀等多重效果。而主题阅读在满足这些基本教学的基础之上,还将课文以主题连接,从多角度去解读同一主题,因而可以读深、读精;可以从多渠道去探究历史与时代、环境与情感、背景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体系、丰富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知识;利用多篇课文来反复强调一个主题,能够强化这一主题的分量,也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层层递进,帮助学生达到一个情感的深化,同时在反复的学习之中找到一些行文的规律,为其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更关键的一点在于,现在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就是按照主题来对课文进行分类的,每一个单元都自带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实际上就是这一单元之下几篇文章的共同主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实行主题阅读教学就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实际上也是顺应教材安排,大大挖掘了教材的利用价值,还可在备课时集中备课,节省了自身的备课成本和学生的预习成本,是一个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教学模式。

三、怎样更好地应用主题阅读教学

(一)充分铺垫,创设主题情境

因为主题阅读是以单元整体为单位进行的教学,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也要充分考虑每一篇课文的排序、以及所准备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尽量做到所创设的情境不仅要与当篇课文的内容相符合,也要为整个单元的主题服务。比如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之前,除了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圆明园的复原图,让学生们领略“万园之园”的昔日风采,为其惨遭烧毁之后所剩下的残壁断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在读到课文中那满目疮痍之时,心中定会翻涌无法名状的屈辱和愤慨,才能最大限度激起他们的爱国心与民族魂。此时更应趁热打铁,接连为学生们介绍长城、颐和园等类似的文化遗产修筑所耗费的不可计数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表现这些艺术珍品的来之不易;向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所掠夺的财富,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人民的大肆虐杀,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们的感情。又如在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之前,教师可通过组织语文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猜字谜、接歇后语等文字游戏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汉字所独有的魅力,带领他们在成语中铭记我国的历史典故,在俗语中了解我们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让学生亲近语文、扩展视野、丰富知识。这样做好充分的铺垫之后,学生才更能够全身心融入到单元的主题当中,为后面多篇文章的同时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集中探讨,全面剖析主题

人教版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在开头都有一篇“单元导读”,结尾也有一个“小书虫”引导学生们进行“文中找宝”,这样的设计不仅显得妙趣横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在头尾分别指出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领悟这一单元所要讲述的主题并复习其精髓所在,有效达到了“启发—总结”的作用。在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就是要起到“启发”和“总结”这两个作用:在引入阶段努力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绪;讨论阶段就要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学生们分组进行自主阅读和主题探究,以他们集体的理解能力去探寻文章的主题、解读其中心思想,教师只负责在一旁观察和维持秩序,偶尔解答学生的单独提问;到了最后一两个课时再通过课堂练习、问答等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探讨成果,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深化主题。比如五年级下册某一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这是学生相对于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们一个自由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们先从《牧童》《舟过安仁》中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农村儿童的日常,再到《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里去看一看上世纪初的儿童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充分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向往中的童年,并对各个时代的人们的童年做出一个合理的猜想。教师将这些故事和猜想都收集起来,总结出学生们印象中的童年应该是怎样的。之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每一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一旦遇到与在讨论环节相类似或完全相反的内容,将可以把当时发言的同学叫起来说一说自己现在的真实感受。这样的设计是将学生的个人经历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心中的共鸣,那么他们在理解文章和单元主题时,也还要关心一下外国的小朋友都在干些什么。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将自己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童年写照)进行相互交流,最后仿照《我想》描绘一下自己所向往的童年。学生从这篇文章讨论到那篇文章,从课内讨论到课外,相信只要他们是用心地去阅读了,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理解,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浅的理解引为深的理解,提出“童年”的不同是时代背景下各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记忆,鼓励学生根据所学文章的结构、修辞等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这才是这期主题阅读最后的归宿。

(三)拓展比较,内化阅读能力

无论文章的结构如何变换、故事里的人物如何复杂、作者笔下的风景如何多样,只要是在同一个主题下的文章,其立意和目标基本来说是不会变的。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课文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阅读理解同一主题文章的能力,心中有了“谱”,他们不会再随便感悟、随便断章取义。所以,在课堂上实行了主题阅读教学,在课后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应主题的文章,由一篇带多篇、由个及类、由类及理,最终形成个人的阅读知识体系。帮助进一步强化阅读经验,将同样的主题读出深度、读出新意,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中的每一个主题都值得深挖,像“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父母之爱”等,每一个主题之下都有很多的经典书目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昆虫记》《战争与和平》《爱的教育》等,通过课后的阅读将我们课内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让学生在自主的静读中去体悟更为深层次的情、理、义。此外,课文中还有很多名著的节选篇章,那么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鼓励学生们去阅读原著,指导他们以“找不同”的心态去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在阅读了原著中更多篇章后变得更为丰满,并尝试与作者的个人生平与时代背景等结合起来,在原有印象的基础上读出新的含义。这,就是诵读经典的价值与魅力之所在,总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教材中也得以体现。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主题阅读教学的种种效力,做好课前准备和设计,课中积极引导和分析,课后鼓励阅读和积累,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瑞娃.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5).

[2]姜梅红.例析主题阅读中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2,(25).

[3]罗瑛.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7).

作者:官美玉 单位:福建省沙县青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