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述(5篇)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述(5篇)

第一篇:同伴互助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与能力,是当今教育界极力推崇的一种教育观念。同伴互助学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个体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同伴互助学习策略在英语等学科学习中已得到较为广泛运用,本文重点探讨同伴互助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同伴互助;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用某种理想标准或尺度来比较和衡量自己的见解和品行,并集中精神力量强制自己以使自己变得更美好、更完善。[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开展自主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坚持学生为本,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学生间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个体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模式,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相关研究评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小学语文”并含“同伴互助”精确检索,以2005-2016年为时间限制,检索文献数量45篇。在检索结果中笔者梳理发现,关于英语教学中的同伴互助研究较多,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教师组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文献较少。语文和英语都是语言类学习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相似性,均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最大的异同点在于对于国内学生而言语文是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同伴互助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在语文学习中应用较少。基于此,笔者尝试对同伴互助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语文教学法的创新提供些许参考。

二概念辨析与研究意义

同伴互助学习简称PAL,英国的托平(Topping?K)教授与美国的艾利(Early?S)博士认为,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之间互相帮助、交流和支援,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3]。最早的同伴互助学习形式可以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的“导生制”,主要采用在班级内形成配对小组的方式,在同伴群体之间互学互助,其实质就是采用同伴互助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国外发展迅速,并呈现出三种主要样态: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以及思维训练工具。未来的同伴互助学沿着“学习领域”、“培训领域”、“院校合作方式”三条道路推进外,其自身形式的拓展以及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将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4]。“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也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和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学习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学习道路的根基,是教育链条上最初最重的环节之一,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对学生个体终身发展都会产生影响。教育的发展如同一个“食物链”,教育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在各学科相互作用发挥到最好的时候才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最好的“化学反应”,而小学语文学习则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这门学科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新知识,激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课程目标内容应注重“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开展同伴互助学习,加强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口语、阅读、写作能力。

(一)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同伴互助学习的应用策略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500字左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其中一、二年级应认识常用汉字数为1600字左右,占到整个义务教育学段中所需识字总量的45.7%,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与重要阶段。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程《元宵节》为例,在生字表中出现了“圆”、“圆”和课程中的“元”是同音字。下边是三人一组同学在学习“元”字时的对话,A同学:这是一元钱的“元”,我们平时买东西拿的钱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个元字;B同学:元旦的“元”,每年的1月1日元旦节就是这个“元”;C同学:这是元宵节的“元”。可见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同伴间交流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在新学习生字“圆”时,A同学:团圆的“圆”,圆形的“圆”,B同学:公圆的“圆”,C同学提醒:公园的“园”是“口”+“元”=“园”,不是这个“圆”字,它们是同音字。可见,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同伴互助学习,不仅可以辨析字形,还可以丰富词汇,更利于对生字的理解。在练习写字中,低年级学生容易发生遗忘和出错,在同伴互助学习中,教师可指导同伴之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彼此之间的生字听写,在互相听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生字识记,加深对拼音、字形的印象。在上写字课的时间,同伴之间互相监督,课堂作业互相检查无误后共同上交。这样就慢慢形成了一种同伴群体之间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二)口语交际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的应用策略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方式,对个体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听话、说话又称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具体体现在处于不同场合和情景下,能够文明得体地的交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表达自己想法。以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为例,每个单元都安排有口语交际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学会赞美》,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造一个赞美的情境,可让同桌互为一组,或分小组进行,通过彼此交流讨论找出对方的优点,找出优点的过程也是训练口语交际的过程。口语交际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同时用心参与并互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赞美他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接收信息与传输信息的过程,需要学生把头脑中观点转化为口头语言,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表达出来。同伴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眼神、一个语气词、甚至一个肢体动作都有可能影响听话者和说话者接收到的信息。因此在口语交际时,要引导学生要用心倾听,真诚待人,在说话时,要态度诚恳,分寸适宜。

(三)阅读、写作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的应用策略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练习“写话”过程中,时常会有“我不会写”的困惑,模仿语文教材中的话语尝试去写是一种教学方法,把优秀学生的写话本在全班传阅是另一种教学方法。有研究表明,对中国学生群体来说,学业榜样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同班学生是典型的同辈群体,在诸多方面具有同质性,拥有相似的学习环境和思维方式,会产生直接的思维碰撞和互助效果。三四年级练习作文,同伴互助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模仿优秀习作,另一方面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例如同样一天的学校生活,有的同学日记内容详略得当,描写生动有趣,有的同学日记书写如记“流水账”。在教学中可选取班级优秀学生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进朗读,形成同伴间的显性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差距和不足。五六年级学生,一般能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具备理解作文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道理,在同伴互助学习过程中可采取互相交换修改作文办法,让学生通过对他人作文的修改,发现自己写作问题的所在,也可以学习到他人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四结语

同伴互助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范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同伴互助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通过有效的教学互动,进而构建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同伴互助学习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高贵品质和竞争探究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4.(上接第240页)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蔡汀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

[4]左璜,黄甫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2010,(04):53-59.

[5]陈宇,陈文祥.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及科学化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103-107+111.

作者:张笑予 程莉荣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宝鸡市高新区八庙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摘要:

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辨证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如何尽快实现在语文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呢?只有把辨证思维贯穿到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去,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更全面、更深刻和更具洞察力,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一、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要靠发散思维起目标定向作用,以便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发散思维之所以能给基本思维过程指引正确方向,是依靠三条指导方针:同中求异、正向求反、多向辐射。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切入点,教师从记忆性教学转向思维教学,从“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不要独占讲台,搞“一言堂”,而应该热情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

二、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依靠形象思维形成灵感或顿悟的例子比比皆是,怎样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呢?

1.声形并茂,激发形象思维

利用声音手段,拓展形象思维。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借助多媒体,在优美文字与声光色形的契合中找到形象的突破点,相映成趣。《烂漫的点地梅》(西师版语文六上第9课)一文中,在教学描写怒放的点地梅雨怒放美丽的一段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情境:先欣赏美丽的青藏高原神奇与美丽,然后让学生闭眼做遐思,然后我让预先挑选的音乐——《青藏高原》渐渐响起,深情地朗诵:“点地梅开花了,怒放的点地梅十分美丽。紫艳艳的花儿、亭亭玉立地缀满枝头,仿佛一串串粘连在一起的紫色豆珠,散发着一阵阵浓浓的醉人芳香。……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音乐渐没)此时,学生们的心久久地停留在由音乐创设的情境中并被深深地触动了。利用图画手段,再造形象思维。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课本上的图画没有表现出“客舍”和“朝雨”,特别不能表达出“?轻尘”这个情景。于是,我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了学生头脑中暗藏的图景,并让学生边念古诗,边在课本的图上添上“客舍”,添上“朝雨”,并尽力表现出“轻尘”来。让同学们按照课文的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表象不断地进行加工。想一想、画一画、看一看,实际上就是对生活中积累的表象进行提取、加工、利用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抛出连锁问题,诱发抽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鲜明情感。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么学生则会充分地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在教学《沙漠玫瑰》(西师版语文六上第23课)一课时,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勾起学生的思考。如课文中沙漠玫瑰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下是如何表现的呢?学生的回答往往引用了课文中的句子“我们欣赏它,因为为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我们赞美它,是因为它蕴藏着绿色的生命于是它就等待,等待那极其难犁降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它急忙舒展自己的枝丫,把生命的活力展现到极致。”等等。此时,便可借机提问如你体会到沙漠玫瑰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形象与抽象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补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往往既有抽象思维(主题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维(人物和场面的构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记叙文时必须注意两种思维的结合。如《在急流中》(西师版语文六上第11课)一文中的那位划皮筏子的年轻母亲是一个坚强、沉着、勇敢的形象,学生对其思想性格形象的归纳概括是通过品读课文、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之后得出的。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她神色镇定,平静的目光注视着前方。”“我向她挥手,她朝我微笑了一下,脸上泛起一片红晕,马上又将目光投向江面,双手奋力划桨,继续在急流中探寻安全的通道。”教师用表情、声音、动作对引号内的词句加以强调可以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让学生头脑中伴随着栩栩如生的形象,归纳概括出人物的性格——沉着镇定、坚强勇敢。如果说抽象思维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清晰而简明,那么,形象思维则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丰富而生动。二者如能相辅相成,学生的认识活动则情味盎然而富有生命活力。

三、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对小学生来说,辩证思维的启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妙极了”与“糟透了”》(西师版语文六上第10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妈妈与爸爸对我诗作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相反?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然后再联系到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到过表扬或批评,你当时是怎样想的?通过这样的学习后,你又是怎样想的?就像文中的主人公那样,“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顺对各种各样的‘肯定’与‘否定’”,“我绝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学生通过这样的具体到批评与表扬,这样的“肯定”与“否定”,这样的辩证思维中得到结论:妈妈、爸爸都是这样做都是对我的爱,都是对我的呵护。所以,理解这“相辅相存”的话语,对小学生的辩证思维来说,是一个绝佳的训练素材。总之,只有把辨证思维贯穿到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去,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更全面、更深刻和更具洞察力,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作者:韩雪梅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油溪小学校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生命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却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生命意识淡薄的问题日益突出,校园内一系列漠视和践踏生命的极端行为层出不穷,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同时也给小学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本文就是在这一认识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进行探索分析,希望能够唤起小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命意识;培养策略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是对于人存在的一种价值审视。此意识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明辨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它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坚持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通过教师正确积极的语文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感悟生命之难,培养生命之力,探求生命之意,从而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意识,是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语文学习能力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学会客观的感知社会现象,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保优补缺健康成长。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快速地适应变化,保持沉着冷静,不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困难都能勇敢面对,不会轻言放弃,更不会选择放弃生命来逃避责任。同时,学生也能学会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行为处事更加条理有序,能够在年龄较小的时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完善自身,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我国生命教育的欠缺是全方面,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明晰前因后果,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传统的教学中,广大教师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生命价值观,即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好的事情,改掉坏的毛病,重点放在了教孩子做人上面,并不是将生命本身的分量放在教育的核心。教师没有教会孩子活着就是幸福的人生真理,反而灌输成就的高低才是生命的意义这种功利观念,导致学生缺乏耐压性,生命意识淡漠。

(二)社会环境中忽视生命教育

传统的文化观念里缺乏对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更多的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式的自我勤奋和独自感悟,并且充斥着“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这样对儿童生命教育忽视的观念。另外,随着世界各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儿童能接触到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一些落后和消极的思想不可避免开始影响少年儿童。例如:《死亡笔记》、《行尸走肉》等的追求感官刺激的作品,如果不对孩童进行限制处理,会降低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生死观念。

(三)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教育模式的主体地位属于教师,他们只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间,没有将学生真正引进到生命的领域,没有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自主的探索。而孩童对生命的懵懵懂懂,正是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引导好了可以使得孩子受益终生,引导不好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意识

课堂是小学语文的主阵地,教材就是握在教师手里的武器。不难发现,与生命有关的课文内容有很多,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加强学习。对于与生命有关的话题,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阐述,从内容本身挖掘素材,向学生们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往生命意识的方向思考。使学生能带着这种指向性的疑问对课文进行再学习,深入剖析其内在蕴含的生命力量,当学生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生命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文章中有一句话十分震撼人心:“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深入发掘这句话蕴含的生命意识,对学生进行重点的讲解,分析这句话在不同场景中所代表涵义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体会其中对生命的珍爱渴望以及父对子伟大而深沉的爱。以学生中最普及的教材为中心,融入生命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更加珍爱生命,努力提高生命质量,活的更加精彩。

(二)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生命意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学艺术也不例外。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教学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同时将对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联系学习,从而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其起点必定来自生活,其所渲染的感情、宣传的主题和表达的思想一定是在生活中所推崇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也要加强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更加生动。这样,才能赋予课文生命与活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懂得生活、追求生活、乐得生活。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播放着音乐,并在投影仪上展示少年在春游摇桨时的喜悦。此时,要让学生们充分地联想,联想自己生活中感到最快乐的活动和游戏,组织大家讨论交流,挨个发言。这种事情不需过多引导,只要开一个头就能让学生眉飞色舞、热火朝天地讨论。以生活中学生们自己的经历来谈课文内容,让学生们深刻体会生活中不易注意到的乐趣,既培养了生活中对生命太过美好的感受,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将课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三)沟通交流中感悟生命意识

不仅仅是小学教学课堂,包括其他课堂都很死板,以老师的滔滔不绝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不仅要听,要看,还要说,要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一个供师生和生生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并让其他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所说的感悟和困惑进行扩展延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就让小学生们谈一谈语文的看法,语文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小学生们有的回答语文是我们说的话语,有的回答语文是书本上的文字,还有的回答语文是每一个人心里的小秘密。老师就以生命意识为切入点,谈一谈语文是每个人婴儿时期的牙牙学语,是对父母赐予生命的感恩话语,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生活、珍爱生命的奋笔疾书。这样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语文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分量,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四)课外阅读中强化生命意识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包容量,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文学家及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我国古代有屈原、杜甫、辛弃疾等家国一体、忧国忧民的深沉,近代有鲁迅、闻一多等以笔代刀、刀刀见血的热血,国外的海明威、高尔基等也有对生命力量的歌颂与赞美。这些都是很好的关于生命意识培养的素材,教师要将适合孩童阅读和理解的作品推荐给学生,用文学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让学生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更加珍爱生命,重视生命。这样的尝试最好能跟教学同步,根据课文的有关内容来进行课外阅读,有意识的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结合在一起。比如,在课文中有与战争有关的内容时,让学生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阅读不仅能加深对课文中人文情感的理解,也能随着保尔•柯察金一生的跌宕起伏更好的感悟生命的分量和意义,更加珍爱现实社会来自不易的和平,做到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更加努力地生活,让生命丰富多彩。总之,校园问题的屡禁不止已经说明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让孩童时代的小学生能尝试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及爱社会,力求让教育充满生命活力,在教学中激发孩子们的生命意识,让孩子们的童年世界都能充满欢声笑语。

参考文献

[1]杨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J].山西青年月刊,2013(9):55-55.

[2]扎西志玛.小学语文针对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4(2):19-19.

[3]李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J].小作家选刊,2016(24).

[4]樊锁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7):179-179.

[5]韦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J].未来英才,2016(18).

作者:杨永琴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杨桥完小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摘要:

“师生互动”,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学校课堂的教学行为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交流互动行为,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已经在广泛的运用互动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革新。通过积累的日常课堂教学经验,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策略

新课改中对课堂教学给出的定位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给出了其所应具备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中,主张的是突出“动”,这就是让教学的课堂“动”起来,“鲜活”起来。所谓的“动”,指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及与所持有的教育资源间的良性互动。采用互动的方式,其主旨在于,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提高其创新的能力,渐渐地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师转换角色是师生互动的首要前提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单靠传统教学方式即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所传输的知识是不可能的。现代课堂应该提倡自由、民主,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并且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互动,可以自由发表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明确自己的教学身份,才能更好地做到师生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

1.教师应积极创造利于学生张扬个性的课堂

只有在民主的教育下才会更加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而解放思想,激发个人潜能,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要主动创造民主的氛围,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每个学生拥有独立发言的权利,同时尊重学生,这样每个学生的才智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2.教师应积极帮助、引导以及组织学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要利用好现有的教材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宏观知识。课堂设计要有创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研究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生活中也要锐意进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加自由的空间施展自身的特长,更好地学到知识。

3.教师应发自肺腑赏识学生

夸奖、赏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细节,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承兑,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优良学习行为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情感态度方向的优秀表现。对每位学生要做到熟悉、了解,对其细微的变化要及时地提出表扬,乃至物质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人格精神也更加乐观,处事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

二、课堂提问成为互动的主要形式

课堂提问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老师们只有在提问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层次知道学生的长处与不足。通过提问,教师与学生能够做到更好地互动;通过提问,师生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通过提问,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程度的活跃。当然,教师的提问需要有技巧而不能盲目提问。要有目的地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对于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以致最后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问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课程中课堂互动的具体要求

1.在教学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九寨沟》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文的内容,以及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首先,通过演示文稿给学习展现两幅画面,让学生以这两幅画面为主题展开讨论交流,要学生表达出,他们在这两幅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听到的信息,来判明学生的学习感受。同时,学生因为有了讨论这个环节,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2.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的重点、难点

学习中不免遇到较难的知识点,学生应该互相帮助并及时请教老师,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仍以《九寨沟》为例,通过上述两幅图画,让学生自问自答:(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原因是什么?(2)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是最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老师之间的课堂互动,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教师教课,学生学习之后要学会总结回顾前面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还以《九寨沟》的学习为例。教师讲完课,学生也自由讨论了,并且学到了知识,这时就要总结回顾了:通过本课文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父母、朋友听,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加强。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塑造“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育本质

著名教授叶澜指出:“教育活动本质是交往,而且教育是一种相对特殊的交往。”教学,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育这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更为特殊的一种。所以,交往实际上是教学的本质。在交往活动中,无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个体都是活动中的主体存在,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交流的对象,所以每个个体也应当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

2.设计出“广义”问题和发散思维的问题,扩大师生互动的空间

所谓的“广义”问题,即粗略的、粗线条的问题。这种问题应该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和包容空间,有不同的思维出发角度,让学生针对解决这一类问题,从策略、材料、出发点、思路上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让学生为解决问题做出多种猜测和假想,而最终都能达到正向的结果,而不是仅对教师给出的某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作出选择,按照既定的程序作结果已知的验证。当教师把这类问题抛给学生时,旨在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广泛的陌生的领域,让他们可以放手去做,在迷茫中加强互动关系,而找到救生法门。

3.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

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根据自己的"教案"来教学,为了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漠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对人情世故有个人的思想和看法。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个人情感的变化,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疑虑及时解答,善于与学生互动、探讨,从而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4.创造机会让学生彰显真实的自己,促进互动

在课堂中,很多学生对于知识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羞于表现,又害怕提出问题之后被人发现错误进而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造成创新力差,自我思维能力逐渐减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少,这样下去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面对此情况,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建立一些课堂奖惩制度。例如,奖励课堂有疑义的学生;奖励大胆发言的学生;对于有错误的同学受到讥讽,嘲笑者要受到相应的处分。通过此种方式,学生的疑义以及真实情感都表露出来,学习会更加积极,对问题会刻苦钻研,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中,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起到互相沟通、互相影响又互相补充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和发现问题,同时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创立起民主平等又自发学习的师生关系,真正的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真正地实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西联.小学师生互动影响因素及完善措施[J].学理论,2013,(17).

[2]王鉴,王俊.课堂生活及其变革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4).

作者:张娜娜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青永丰小学

第五篇:文化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融合

摘要:

小学语文课要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欣赏、阅读、交流、探讨。最后,教师进行讲解,深化学习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文化意识;渗透意识

加强小学生文化意识,不但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于日后的成长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就文化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融合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有效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启文化渗透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化意识的渗透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不断熏陶,耳濡目染,才会树立其强烈的文化意识,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开启文化意识的渗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努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各个教学环节(课堂导入、合作学习、文本讲解)中积极引入文化因素,以此达到增强渗透文化意识的目的,从根本上深化语文教育层次。例如,在学习诗歌《静夜思》的时候,教师可在课堂前十分钟,向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诗歌创作者的名字、背景、经历等等。告诉学生《静夜思》的作者是我国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他被后人誉为“诗仙”。《静夜思》主要是在作者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中,抬头望天空一轮皓月的时候,内心燃气浓浓的思乡之情而创作出来的,这首诗歌朗朗上口,传诵千古。通过讲故事、介绍的方式,引入李白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其创作的情境,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内心燃气探究欲望,达到渲染课堂文化气息的目的。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鉴赏,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精髓,受到中华文化的洗礼,还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古人聪慧、才华,燃气对古人的仰慕之情,增强内心民族自豪感。

二、优化教学方法,打通文化渗透途径

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满足现今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做游戏、喜欢听故事,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很强的探知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因此,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改善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有趣教学方法,开辟更多文化渗透途径,注重文化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融合,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中华文化信息,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中成长。教师应该要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借助音乐、影片、实物等教学工具,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营造出更多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机会亲自去到桂林当地旅游,如果老师只是纯粹的讲解,学生不但会感到枯燥乏味,也无法体会桂林山水之美,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师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播放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美景。虽然视频播放与到当地亲自游览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通过声态结合的视频效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不但可激发学生内心学习、探究的欲望,还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大好山河气势磅礴之美,进而激起内心更多的爱国热情。

三、开展实践活动,创造出更多的文化渗透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应该通过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文化渗透方式,为学生提供出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的认知,提升语文素质。此外,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集体、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这个文章的时候。教师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涉及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缓解,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之前去收集与秦兵马俑有关的信息资料,对秦兵马俑进行初步的了解,所收集的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其次,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展示,学生在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到更多与秦兵马俑有关的知识,是秦朝遗留下来的陪葬品,是我国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学生进一步折服于中华文化的深邃,并因此升起更多对中华文化的敬仰、赞美之情。

四、结束语

文化不仅阐释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意识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理念,是语文教育回归。为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该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积极融入文化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启文化渗透意识、优化教学方法,打通文化渗透途径、开展实践活动,创造出文化渗透方式,实现更多文化渗透的渠道,让小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其学生民族意识和浓烈爱国情感,进一步培养小学生文化修养,为日后成长为更为优秀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小燕.探讨文化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融合方[J].读与写,2016,(09):990-993.

[2]杨国华.关于文化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融合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778-780.

作者:徐传美 姚海涛 单位:山东省惠民县第三实验学校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