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接受心理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接受心理研究

摘要

从心理学来说,小学音乐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小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接受心理,即小学生对于音乐是否在心理上具有接受的需要、接受的兴趣和接受的能力,从而产生接受的动力、接受的能力与接受的心态。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接受心理;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升华他们的艺术情感,从而实现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围。从心理学来说,小学音乐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小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接受心理,即小学生对于音乐是否在心理上具有接受的需要、接受的兴趣和接受的能力,从而产生接受的动力、接受的能力与接受的心态。

一、音乐接受心理的要素

接受心理的要素主要包括接受动力维度、接受能力维度和接受心态维度三部分。

(一)接受动力

第一,需要是接受的原动力,即小学生对于小学教师的音乐教育具有期望意愿,从而在内心愿意学习音乐,形成内在的驱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作为美的旋律、美的元素,从具备认知能力开始,就对于儿歌、童谣等具有学习的愿望,这就是需要,一种接受的基本动力。第二,动机是接受的直接动力,即学习好音乐、音乐素质的提升是小学生希望获得表扬和激励的原因,他们像歌唱家那样美妙地吟唱、渴望像演奏家一样熟练地表演、渴望获得家长的鼓励与赞美,这是对于心理的动力,也是对于接受的逆向强化。第三,兴趣是接受的间接动力,学生们通过音乐获得美感、精神得到生活、情绪变得愉快,会推动和维持对于学校音乐的动力。第四,观念系统是接受心理的主导动力。小学生通过其他课程的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念和认知能力,所以对于什么是美好的音乐具备初步的观念,这是指导他们学习音乐的能力之一。

(二)接受能力

接受心理中的能力维度分为三种,即认知能力、内化能力和外化能力。认知能力是对于小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感知力与思维力的综合体现,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能力中,注意力、记忆力是比较强的,对于思维力尤其是抽象的美感的思维力还是初步的。内化能力是接受能力的关键,即小学生把音乐教师的教育转化为自己的内心的知识、成为自己的音乐素养、蕴含于自己内心的音乐情感,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接受效果。外化能力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小学生学习了音乐,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力和创造力的操作对外表现出来的,例如,对于音乐作品的赏析、对于音乐乐器的演奏、对于音乐表演的选择和创作,等等。

(三)接受心态

接受心态是指小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的心理反应状态。包括接受态度,是否在学习音乐中态度积极、愉快、认真,是由于兴趣和爱好的直接体现;还有接受心理的其他心态如是否具备音乐学习的激情和感悟。接受心态也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具有很强的影响。

二、小学生的音乐接受心理特点分析

(一)接受动力分析

小学生的音乐接受心理有三大特点,其一,是对于音乐具备强烈的学习需要,从孩提时代起由于耳濡目染,绝大部分小学生对于音乐是很有意愿学习的,这其中,不同的小学生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和层次性。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与社会背景,有的孩子喜欢钢琴,有喜欢民间乐器,有的喜欢演奏,有的喜欢歌唱,呈现不同方向的音乐学习需要;在不同的小学生群体中,学习音乐的需要也具有层次性,有的小学生在进入小学时已经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有的就差一些,参差不齐是小学音乐教育所必须考虑的。其二,是对于音乐具有强烈的兴趣,音乐是流动的音符、是美妙的旋律,能够给小学生以美的感化、美的教育、美的升华,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与表现形式,所以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是很强烈的,这种兴趣爱好使得小学生对于音乐教学具备积极和认真的接受心理。其三,是小学生学习音乐具有期望获得表扬与鼓励的意愿,他们对于音乐家具有敬仰的心理、对于音乐境界具有向往的心态,他们也想要学好音乐,得到老师与长辈的夸奖,这种心理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二)接受能力分析

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接受能力主要表现出初级性、阶段性、外显性的特征。对于认知能力来说,具有初级性,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来说,其音乐素养大多数是刚刚开始培育,有待于继续发展和强化;对于内化能力来说,小学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小学音乐教育对于所有小学生来说是普及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范畴,所以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是随着年级的升格与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阶段性的,小学音乐教育也随着班级的一级级上升与年龄的逐渐增长而阶段性的上升。对于外化能力来说,具备外显性,小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兴趣和爱好随着音乐素养的提高而会主动表现出来,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特点,学了音乐知识后,就会主动地歌唱、演奏与表现,这种外化能力的外显性特征需要珍惜和鼓励,同时也强化了接受效果。

(三)接受心态分析

接受心态有正反两方面的因素,正面因素例如情绪积极向上的心态、精力高度集中的心态、与老师主动互动的心态,这些正面心态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但是同时也有负面的因素,如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于不感兴趣的音乐具有精力分散、做小动作、烦闷、冷淡的接受心态,在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加以注意和规避。

三、接受心理下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

(一)激发学习动力

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要激发学习动力,要针对性地注意三点。 第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针对小学生的音乐素养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展开差异性音乐教学和阶梯式音乐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乐器、不同载体的音乐作品示范性教学,对于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展开个别辅导,也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更加认真的研究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音乐素养的程度,对症下药,使得小学生具备强大的原动力。第二,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名曲音频与演奏视频,同时开展音乐史的教育,并进行必要的阐释与诱导,做到循循善诱,使得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更加强烈。第三,不断进行激励强化,对于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音乐教师都要积极地进行表扬和激励,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具备更进一步深入和提高的动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榜样教育示范,示范对于小学生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对于音乐家要使小学生看到榜样的力量,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也要做典型性的表彰。

(二)提高接受能力

提高接受能力,其一,要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从外界环境来说,有意识地在课前、课后、课间休息时播放优美的音乐作品,使得小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潜移默化得到熏陶和增强,从个人修养来说,小学教师注重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是很重要的,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知识储备与应用都是影响小学生音乐认知能力的要素。其二,要提高小学生的内化能力,使得小学生在学习音乐后切切实实音乐素质得到提升,成为小学生自己终身的一种文化能力与文化修养。其三,是注重小学生的外化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激励他们向下一阶段发展,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小学生学习音乐后的音乐素养体现在现实中的对于音乐的赏析与操作(演奏、演唱等),这是最根本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小学生的音乐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与表演能力,通过各种实践形式把音乐技能展现出来。

(三)优化接受心态

优化小学生的音乐接受心态,要注意正面的促进与负面的防范。正面的接受心态,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强化;负面心态教师要随时予以提醒纠正,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即“走神”,所以教师教学时要时刻关注;关键是音乐教学时,要筛选出好的、优美的、引人入胜的、吸引小学生的教学作品与教学案例,以及教学时的声情并茂、及时互动,是形成正面心态、避免负面心态的重要因素。接受心理,关系到小学音乐教育是否被小学生认可和接受,是否使得小学生内化为自身的音乐素养,外化为小学生的音乐技能,成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维,应该为小学教师所重视与研究、应用。

作者:俞萍 单位:山东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

参考文献:

[1]唐卫海,杨孟萍.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天津师大学报,1996,(05).

[2]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