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研究(3篇)

小学科学实验研究(3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师预做实验研究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材里的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设计可行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探究,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得到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过程,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要使实验过程更具有操作性、准确性、有效性等,教师在实验前把实验预做一遍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践中,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预做实验有利于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我们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好多都是半路出道,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伴随课改的深入而不断进步的,上网查资料和请教学校老科学教师是经常的事情,大多都是边学边教。作为一位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对科学教学工作的热情。教学中要认真研读课标、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编写教案,为此要对实验的内容要预做一遍,才能准确地对实验中的现象给出科学解释,充实自己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需要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为了彻底弄清这一过程,我通过预做实验进行观察,查阅资料,知道了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是在水中沉降,先出现紫红色飘带状色纹,沉到水底的高锰酸钾周围出现环状深紫色斑纹团,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扩散;搅拌后高锰酸钾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水变成紫红色透明液体,没有颗粒出现。得到了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清楚、准确的描述,把这个溶解过程的描述添加到我的教学设计中,优化了我的教学设计。

二、预做实验有利于实验器材的准备

我们是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有限,实验室里的器材根本不能满足科学实验的需要,又没有专职的实验员,许多器材必须由我们科学教师自己准备,并通过预做实验来了解和核实器材的实际功效,包括器材的数量、质量、安全保障,能否实现分组实验等。例如,我在上《拱形的力量》时,没有垫圈就自己买,对实验中的要用的纸我用了几种纸进行预做实验,一种是作业本纸,通过实验发现太软,实验效果不明显;一种是旧书封面纸,又太硬,需要较多的垫圈,效果也不好;一种是A4纸,通过实验效果明显。于是我选用A4纸作为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实验效果很好。如果我课前没有预做实验,随意选用一些纸让学生进行实验,就完全达不到实验的效果,还有可能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通过预做实验,不仅有利于实验器材的准备,还可以检查器材的安全性,如易碎的玻璃器材、化学药品、贵重的器材、精密的仪器等,这些都存在安全风险,教师预做实验后能准确地进行安全评估,建立有效的实验安全预案。

三、预做实验有利于对实验活动进行高效指导

小学科学课标要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熟悉整个实验的过程,通过预做实验,明确学生在实验中要观察的主要现象,预测学生实验时可能提出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或在实验中出现的误差,教师能从容有效地对每一组的实验过程进行指导,适时对课堂进行调控,熟练的操作,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学习要有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在预做《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一课的实验中,第一个酒精灯点不燃,我及时对第一个酒精灯里酒精和灯芯进行了更换,并对每组的实验器材都进行了检查确认,保障了学生能顺利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时,由于我预做了实验,能沉着应对学生实验时提出的各种问题:混合时先放什么?每样放多少?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而实质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严密性。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现象出现。混合后观察,学生又提出了:为什么要往上冒泡泡?做完实验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儿就变透明了?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有方法来验证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提出的需要教师引导解决的问题。由于预做了实验,考虑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困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适时进行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预做实验,有利于教师熟悉实验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有利于实验器材的准备,消除因实验器材的缺失而无法实验的窘态;有利于对学生指导做到得心应手,适时对课堂进行调控,避免实验效果不明显造成的结论含糊不清,从而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蒲长宇 单位:叙永县马岭镇中心小学校

第二篇:新课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学生主动性不高

实验教学时小学科学教材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践的内容。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实验的步骤写在黑板中,让学生按照黑板上写出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实验,不能够自己随意地更改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还不明白这堂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就按照老师给出的步骤机械地进行,对其中的反应以及其中的原理都不知晓。在这样的科学实验中,学生没有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反而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步骤相同,没有自己的创意,也没有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部分喜欢在科学实验课程中说出自己不同看法的学生不但不会被教师表扬,反而会认为是扰乱了课堂纪律,使得学生更加不敢在实验过程中违背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例如,在进行观察小草与大树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时,教师所给出的实验过程是让学生观察已经准备好的小草叶子、花、果实等,并根据观察的内容在纸上画一画自己观察的特点,然后再观察大树的特点,找出小草与大树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的小草有不同的疑问,希望观察的小草果实、叶子也不相同,教师使用统一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没有进行创新,学生也会认为,大家观察的都是一样的,到时候看看别人的就知道观察的结果了。

2.教师不重视科学实验课程

科学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兴趣课程,安排的课时少,学校对科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师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时,会敷衍了事,认为只要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教材中的内容,忽视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教师的不重视也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例如,在六年级的科学实验中,要进行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实验过程时,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进行实验,但显微镜的操作方法以及观察细菌玻片时,没有正确的操作容易观察不到细菌的形态,学生看到教师在课程中的敷衍时,也会不愿意询问教师自己在操作中存在哪些误区,使得学生没有看到实验结果。

二、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对于科学实验教学来说,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对科学实验产生热情,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进行“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酸奶带到课堂当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喜爱的酸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设立一定的悬念:你想知道你们喜欢的酸奶是如何做出来的吗?我们这堂课就亲自来做一做你喜欢喝的酸奶吧!学生听到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酸奶一定会很感兴趣,不同学生喜欢的酸奶口味不同,所以在进行酸奶制作时,要准备不同的器材。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自己喜欢的酸奶口味,对照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自我创造。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是原味酸奶的做法,学生要将原味酸奶做成自己喜欢的味道需要进行怎样的改进呢?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要怎样才能够做出风味不同的酸奶口味。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想到利用不同的水果加入,或是将水果味的糖进行融化加入到酸奶中,就能够形成不同口味的酸奶了。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提升了课堂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按部就班的步骤使得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兴趣不高,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也让学生能够想到实验的结果,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时敷衍了事,脑中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就会马虎了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写出实验步骤,转变为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过程,并与学生一起合作实验,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过程,自己写出实验步骤。

3.开展课外科学实验,让学生明白生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实验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融入生活,进行课外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的能力,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进行“太阳和影子”实验时,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不同时间段太阳光照射的影子长短不同这个概念时,学生的记忆力不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阳光中感受,进行课外科学实验。针对“太阳和影子”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早上上学过程中记录太阳的方向,时间以及你自己影子的长短,中午的时候与下午的时候再进行记录,通过自己的观察,明白实验结论。这样将生活融入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结语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只有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实验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自身的科学素养。

作者:蒋显敬 单位: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

第三篇:小学科学实验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摘要:

在小学科学实验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器材条件、客观环境、实验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实验并不能体现出严密性,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缺失,实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不足以说明问题,使得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降低,不愿意认真动手实验或敷衍塞责,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为科学教师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

信息技术;实验;科学精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导我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因此,“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激起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在小学科学课堂里,教师要能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实验主题,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活动方式,开展体验的、合作的、探究的或建构式的学习。“信息技术”就是科学教师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好帮手、助推器。笔者就此论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环节的运用和感悟。

一、运用信息技术,确保学生“真”实验

在小学科学实验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器材条件、客观环境、实验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实验并不能体现出严密性,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缺失,实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不足以说明问题,使得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降低,不愿意认真动手实验或敷衍塞责,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验环节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例如:教师在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简单电路》时,要求学生通过导线、电池和灯亮组成电路。首先,学生先自己动手,制作成最简单的电路。在下一环节中,进行“让更多的灯光亮起来”的实验时器材较多,实验常会因为一些意外而失败,“人多手杂”的小组合作也常成为组长一人动手做、组员围观的状况。“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开展体验式、合作的、探究的教学过程,必须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乐学爱学,勇于尝试,有观点、有想法。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个实验时,就可以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可视化儿童编程Scratch软件,在课前为学生制作Scratch软件的电子实验教具。在课堂上,学生打开小猫爪Scratch程序,自己用电池、灯泡、开关等将电路连接起来,拉动开关,电灯亮起来表明学生的实验成功了。在剩余时间里学生可以调整器材的不同摆放,进行多次实验。运用信息技术,使得小学科学实验得以高效的展开,学生不会因为导线接头不灵敏、电池电力不足、灯泡亮度太低、器材故障等种种意外向教师求助,教师也不必忙于应付、奔波往返在“救援”路上。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实验“真”起来,每位学生都能自己进行实验,让实验中少一点意外,多一些探究体验。

二、运用用信息技术,让实验生动呈现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器材、时间的制约,许多实验不能有效地在课堂中开展,或者无法清楚看到实验的过程或细微的现象,学生只能观看文字、图片,缺少了直接体验,课堂教学或多或少有了些瑕疵。在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二课《点亮小灯光》时,学生需要了解“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并画出电流的路径。对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非常的抽象,教师可以制作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观看Flash把抽象的电流流动变为生动的动画,使学生由此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概念,提高学习效果。又如:在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第五课《蚂蚁》时,教材要求“进一步观察蚂蚁”,了解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学生阅读教材知道“信息素”这一神奇的分泌物,对此非常感兴趣,可又无法继续深入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录制视频,呈现蚂蚁的这一神奇“语言”。学生观看视频,进行形象生动的学习,跨越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有效提升了学习体验。

三、运用信息化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得心应手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归纳、总结性的课文,如:三年级上册教学中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等。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对于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能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则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由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一概而论就会“疏忽”掉学情,人为地把学生起点平衡化。对于课文中这些难点的突破,就可以运用信息化学习方式进行实验教学,让学情参差不齐的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素材,或反复观看找到细微的不同,从而将归纳比较性的课文真正“理解消化”。当下最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当数“微课”,恰当地运用微课可使其在这些归纳、总结性的课文学习里大放异彩。微课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把主题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思考、练习测试都融入微课视频中,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方便学生学习探究。例如:在教学《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实验微视频,包含了动物“老寿星”象龟的介绍视频,一段在陆地上活动时的“弹涂鱼”视频,并在微视频中加入启示,让学生思考动物的特殊性,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理解有一些特殊的鱼是可以在陆地上长期生活的,鱼的鼻孔不是用来呼吸的等知识。此外,信息化学习方式还能为师生提供许多方便使用的好帮手。例如:使用“网络在线讨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互评,畅所欲言;“在线测试”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参加科学学习后的评价效果,还可以把评价结果做成柱形表等,帮助师生获得更直观的评价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核心素养”指导科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个关键词,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主要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科学教师要能运用这一现代化的“法宝”,让学生每一次成功的果实铸就他们自信的品格,让智慧学习像灯塔一样指引学生前行,让课堂上学生纯真美好的感情绽放出美丽的光环。

作者:霍斌 单位:常熟市任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陆黎峰.初探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微课”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4,(09):34.

[2]张文付.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吉林教育,2014,(02):53.

[3]徐婷婷.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01):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