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构建研究(5篇)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构建研究(5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课堂构建

摘要:

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由于教师采取的都是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气氛十分压抑沉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和乐趣,所以,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改进来活跃课堂气氛,是小学科学教师目前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科学;趣味性;科学实践活动

构建趣味性的教学课堂,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精神振奋,身心愉悦,以兴趣盎然的心态去学习科学知识,这无论是对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方法来构建富有趣味性的小学科学课堂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进行有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正所谓:“万事贵乎始。”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对导入环节给予特别的重视,并且做到有趣的课前导入,从而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沉闷的气氛变得热烈,为学生营造一种欢乐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大家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能举一些听到声音的例子吗?”“广播声”“上课铃声”“同学们说话的声音”“闹钟的声音”“音乐声”“电视声”……学生的回答不胜枚举,“这么多,可以看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听‘声音’,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声音到底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这时,学生都沉默了,不知如何回答,“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声音的传播》这一课,学完之后,刚才这个问题你们也就能迎刃而解了。”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顺势提出问题,学生由于不知问题答案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在我们对这课内容进行讲授时,学生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热烈,给原本沉寂安静的课堂注入了一丝活力。

二、开展开放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不能始终把学生局限在书本和课堂之中,这样只会压抑学生学习个性的发展,学生也会觉得科学学习十分枯燥乏味,同时,学生学会了知识也不会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鉴于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应该开展一些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科学实践活动,使科学课堂变得鲜活和富有活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时,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项这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全班学生4人为一组,到学校的花园中对各种各样的花进行观察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花的颜色,花的味气等等。每个小组都用表格和文字小结等对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进行记录,调查完毕后,在班里开展“花的观察”报告会,各个小组轮流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这样,通过开展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空间由狭小的教室变为了充满了鸟语花香的花园,环境不同,学生的心态自然也会不同,学生都觉得科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乐趣,构建出了富有趣味性的科学课堂,也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鲜活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习惯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脱离,这在让学生感觉科学学习枯燥无味的同时,也使原本应生动鲜活的课堂失去了活力。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应该做到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学生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使科学课堂重新变得生动、鲜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一课时,上课时,我对学生说道:“你们都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商场买过东西吧?买东西时你们一般都会看食品的什么?”“生产日期”“保质期”……“是的,一个个小小的包装袋,上面蕴含了很多的学问。下面,就请你们把老师在课前要求你们准备好的食物包装袋拿出来,观察一下上面都有哪些信息。”“有名称,商标”“配料,营养成分”“保质期、生产日期、保存方法”“含量、食用方法”“还有厂家、地址、电话等”……学生热烈地讨论着,发表着自己的意见,“这么多,看来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以下包装袋上的信息,它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呢!”这样,我通过引入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能有效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去改善生活。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有利于趣味性教学课堂构建的措施和方法,使课堂氛围变得热烈活跃,让学生产生乐学、善学的心态,进而从根本上使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曹绪印 单位:定陶县冉堌镇田集小学

参考文献:

[1]李丹.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小学科学活力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7).

[2]陈银吉.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科学课堂[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5).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凸显学生主体性

摘要: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可见,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也是科学课程价值所决定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科学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科学;主体性;探究活动;实验活动;对比活动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以,保护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课堂参与度,确保课程价值和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就成为了当前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要有意识地将“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轻松地、自主地科学学习环境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从以下几种教学活动的组织为例对如何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科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探究活动的组织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探究性的学科,是展现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看不到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教学《是什么在影响植物生长》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也为了构建出高效的科学课堂,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探究:(1)思考:如果让一盆植物一直见不到阳光,会影响他的生长吗?(2)思考:如果一种植物在长期缺水的情况会很好的成长吗?(3)思考:哪种植物能够在严寒的天气里生长?……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讨论中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进而突破课堂重难点,确保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课程的主人。

二、实验活动的组织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方面,更是科学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保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的简单讲授或者是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动手进行操作,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例如,在教学《制作植物标本》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制作植物标本”的步骤进行制作,即:先选择植物标本,之后,将叶子/花瓣等展开,放在吸水纸上,然后,在将一些吸水纸覆盖在上面,最后,在用重物压在上面等等。所以,为了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搭建实验操作的平台,鼓励学生在操作、体验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同时,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进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三、对比活动的组织

对比活动的组织是指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同时,确保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对于素质教育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来说,有效的对比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不同,进而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活动,鼓励学生在对比思考中掌握知识,提高效率,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为了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了对比实验,即:实验一:水通过加热转变为水蒸气的过程;实验二:冰通过加热转变为水的过程;实验三:冰通过加热转变为水蒸气的过程。三个实验的对比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自主对这三个实验的现象进行总结,自主思考水的三态变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对突破课堂的重难点,对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组织多种自主探究、自主实验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真正构建出“以生为本”的自主性科学课堂。

作者:龙云 单位:大庆市景园小学

参考文献:

李昕弘.小学科学课堂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9).

第三篇:小学科学情境教学课堂实效性研究

摘要:

情境教学主张为学生创设开放、轻松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而在小学科学中引用情境教学法,教师根据教材大纲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一个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对课堂实效性的影响做出具体分析。

关键词:

小学科学;情境教学;课堂时效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自然学科,由小学自然课程改设而来,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的一门新兴课程。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极力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性。如何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提升课堂实效性呢?

一、解决如何创设情境的问题

情境教学必然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有情境创设,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情境导入,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如何创设有用的情境,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

1.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利用身边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或者根据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与现象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学习这门学科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即帮助理解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授热量如何传递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从生活小事着手,提出为什么冬天天冷,我们穿很多衣服就不冷了,可是夏天为了不使冰棒融化,反而要给他盖上棉被?通过探讨让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后,进入对热量传递原理的解析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创设趣味性实验情景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自然学科,实验是其基础。充分利用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科学这门课程中,大大小小的科学实验能够比纯粹的理论讲解更直观、形象地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参考。教师可以在课程中通过演示实验等创设趣味性实验情景。比如,在教授物体的沉与浮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实验,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3.激发情感,创设冲突化情境

冲突最能激发人的探讨欲,对学生来说亦不例外。在学习常见的力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挑选本班最厉害的大力士和力气最小的学生,然后现场演示,力气最小的学生一个手指头就能让大力士站不起身,从而激起学生讨论,为什么力气大的居然还比不过力气小的,创造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使记忆更深刻。

4.寓理于事,创设故事化情境

故事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故事中利用寓理于事,巧妙地导入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在讲授热空气特点的课程中,可以穿插诸葛亮的故事,由诸葛亮讲到热气球,从而引出本课内容。

5.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时候有些课程内容运用上述几种方式创设情境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湘教版小学科学在涉及宇宙的课程中,小学生有限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难引入情境,而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则能让学生对课程教材有大致的了解,进入教学氛围。

二、解决情境创设后如何引导交流的问题

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的主体部分,但是只创造场景,却不做好引导工作,再好的情境创设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课前,教师需要对班上学生的知识程度有一定的了解,准确把握教材,分析课程的重点难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知道学生对本次课程的了解程度,哪些板块可以让学生自学,哪些地方需要集中讲解,哪些地方有必要进行探讨。否则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材脱节,或者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都会让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课堂交给学生主导,教师需要正确看待讨论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讨论,积极引导,创造宽松平等的讨论环境,确保讨论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选择合理的交流方式

讨论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既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实践进行探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尝试师生对话形式,逐个引导,一步一步深入探讨;如果问题比较分散,可以尝试分组各自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进行结论汇总;遇到比较适合自主探索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阅读、实验等方式自主研究。

三、解决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用情境教学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注意力引到课程上,而有部分教师尚不能完全掌握情境教学法,课程设计以自己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在情境引入中主观判断学生的情感倾向,或知识空泛地引入情景,并没有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部分融入整个课程,纯粹是为了情景而情境,忽视了情境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虽然能对小学科学课堂的实效性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但是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课堂把控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如果只是一味有样学样,为了情境教学而泛滥使用情境,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影响课程效果。

作者:胡亚林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王牌小学

参考文献:

[1]周庆萍,高勇现,张伟.小学科学课程教师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7):5-9.

[2]施传柱.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探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5):100-103.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核心概念教学思考

摘要:

科学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但目前的现状是广大科学教者们还是比较习惯知识性的教学,而忽视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科学课堂核心概念的建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小学科学;核心概念;建构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英国的温•哈伦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就提到“在构思科学教育的目标时,在知识方面不是用一堆事实和理论,而是用趋向于核心概念的一个进展过程,可能会部分有助于克服上面提到的困难。这些核心概念及进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他们在校以及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有关的一些事件和现象。”此处提到的核心概念也可以称为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科学的核心概念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表现为学生发展起来的一些思想和一些观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涉及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技术。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构建科学核心概念

1.把握学生的前概念

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多媒体时代,他们可能会通过电视、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自然现象和人类的一些科学产品,当然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认识了解,而这些印象必然会被他们带入课堂。这些印象就是他们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的“日常概念”,也可以称之为前概念。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书面测试、访谈分析、个别交流、画图等。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视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随意用的,要针对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比如,画图非常适合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这个方法比前几种方法简单易行,一张白纸,一支笔,不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暗示,而且这个方法已被大多数老师运用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因为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很难只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利用画图的形式可以让我们更加贴切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因为有时学生所说的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所想,并不能完全表达他们所要表示的全部意思。利用画图可以更多地暴露他们隐藏于大脑中的隐性思维。

2.找准概念生长点,引导感知科学核心概念

基于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脑袋中存在着一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有的可能是错误的,但它包含着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假设,这些原有的经验和假设正是核心概念的生长点。科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前概念,通过深入地探究活动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各种构建活动,建立起新的概念体系,达到核心概念建构目标。这些活动可以是通过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来消除错误的前概念,也可以是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消除错误的前概念,还可以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客观事实的事物,发展学生不完整的前概念。但是科学核心概念的建构还要借助完整的探究过程来实现。

3.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

帮助学生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以及他们个体科学概念发展的水平。近年来,为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状,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广泛提倡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当然探究活动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设计好的探究活动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

4.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核心概念

深化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把科学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转变成他的一种素养,通过实践发现有这样两种深化方法。概念图构建法,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脑中的概念思想,把隐藏于人脑中的东西变得现行化、可视化,便于交流与表达。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他所掌握的科学概念,加深记忆。并且可以区分出大概念和小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比较而言,让学生应用科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核心概念。学生能将自己所学转化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正是我们教学最终所期望的。通过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当然也只有通过运用才会暴露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理解上存在的缺陷,也就便于我们帮助修正和深化。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及其进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他们在校学习或是离开学校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件和现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需要有趣的、能参与的以及与他们生活相关联的学习经验。要达成这些条件,还需要我们广大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对科学教育的目标与程序进行思考与创新。

作者:殷霙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谢晓玲.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材料应用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启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教学活动的展开离开不了实际生活,它源于生活,同时在它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枯燥的课本教学中解放出来,将学生从单调的课堂中释放出来,让呆板的语言或文字教学形式更加新颖,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生活材料的形式,让学生接近生活,让学习充满实际意义。

1.让教学情境生活化

若想让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小学科学课堂的学习中去,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现实生活中那些孩子们看起来奇异有趣的现象的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化的小问题展开教学,例如,每次打雷的时候大家是先听到雷声呢,还是先看到闪电呢?这个问题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同时相信也是令小学生异常困惑的,通过这个问题,一改教师专讲学生专听的局面,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去,开动自己的脑筋,专注于课堂内容。这个时候,答案的对错与否倒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活跃课堂氛围。

2.让废旧材料创新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大量的废物,例如矿泉水瓶、破旧的乒乓球、旧书、旧报纸等,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引入到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助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活动可以采用一物一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京剧脸谱”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变废为宝,为学生提供常见的废旧不用的乒乓球或是瓶盖,让他们以此为创作材料,激发他们的艺术细胞及创作天分。学生通过油画棒、记号笔以及颜料等的运用,在表面凸出的球面上绘制京剧脸谱,小学生本身就喜欢随意涂抹,通过这项活动,释放了学生创作的天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当一张张或精致、或夸张、或搞怪的京剧脸谱成型时,学生也收获到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活动也可以采用一物多用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废瓶盖或是乒乓球不但可以用来绘制脸谱,还可以用来建造迷你玩具厂、迷你城堡等。由于吸管的可变形的特点,在科学课堂上它的用途比较广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吸管完成对火车轨道的搭建,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吸管可以剪、弯的特点,鼓励学生通过吸管来装饰画框或是相框,在框的四角可以将吸管变形成自己想要的形状,直的边缘可以将吸管累加,从而引导学生在大胆创作下收获学习的乐趣。

3.让生活材料游戏化

由于小学生心性还比较爱玩、调皮,而课本书面化的语言传授形式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放松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水枪画或者滴管花比赛,这些都是小学生平时想玩而又被严格限制玩的东西,但是,他们毕竟积累了一定的相关经验,面对他们梦寐以求的“玩具”,孩子们自然会踊跃参与,因此,这样的活动形式再好不过。教师可以采取划分小组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小组的划分,同时在比赛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严格分工来规范比赛进程,小组内可以划分好成员各自的任务,谁负责为吸管装颜料,谁负责为纸花染色,通过严格的分工,小组内的活动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同时,通过创意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小学生熟练使用材料,从而帮助其科学课程的学习更为顺利地进行。创意活动并不是凭空开展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审美基础及技能基础之上的,通过将其与创意活相结合,既灵活多变又提高学生的能力。生活处处有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自然少不了生活材料的参与,若想让小学科学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内心,就必须将生活材料合理地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善于运用,通过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钻研,发挥出生活材料的最大用途,让生活服务于科学。

作者:郁娟 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