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究(5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究(5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探索

摘要:

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科学是学龄儿童的科学启蒙课程。本文从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材料生活化、教学实践生活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材料;教学实践

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小学科学是学龄儿童的科学启蒙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着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探索欲与求知欲,引导大家熟悉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与环保意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育要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促进科学教育的生活化。在小学生中进行科学教育,必须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现有教材资源,并且善于从生活中发掘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在自己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生活中精彩纷呈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之心与好学之心,有效培养科学素质。教学情境生活化可以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性,唤起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深入实践,从而实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目标。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中要强调一个“趣”字,即注重“风趣”、激发“情趣”、培养“兴趣”。“风趣”是指教师授课语言具有幽默生动、机智巧妙的特点;“情趣”是说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富有趣味,“兴趣”是指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科学课要上出趣味,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情境有助于造成优良的学习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盎然,劲头十足地动脑思索、探求。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节的“冷与热”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将旅游时买回的一个陶砂小人玩具带进课堂。当壶中的热水浇到浸透了水的小男孩身上时,小男孩就开始撒尿了。学生欢声笑语,兴致很高,一个个好奇地问老师:“小男孩怎么会撒尿?”“撒尿为什么时断时续,时近时远?”……这些疑问促使大家进一步深入探究玩具小孩撒尿的奥妙,揭示小男孩撒尿蕴藏的“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材料生活化,促进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少不了实验材料,许多实验器材大多数小学生还觉得很陌生。一般小学实验器往往也难以备齐,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替代品。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要用到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等,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蜡烛、铝勺、棉纱、灯架等物品替代。这些常见的生活材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加热蒸发,使盐与水分离开来,还能减少用酒精灯的危险。实验材料要尽量选用简便、常见、容易获得的材料,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做到一物多用。如塑料吸管可以演示水的热胀冷缩,能够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利用空可乐瓶不仅能做成计时器、水槽,而且可以做成生态瓶、沙漏;气球可以证明气体的存在,也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些寻常可见生活化的材料,不仅能解决学生实验仪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变废为宝的乐趣。科学课中有许多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去观察、去实践、去研究,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材料,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科学课有更多实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探索机会。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科学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处处皆学问。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与科考实践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追求富有科学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满科学性。教科版小学《科学》,选编了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一些教学设计采用课内学习知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科学认识与体验,完成从“知识学习”向“知识应用”过渡,最后“解决问题”,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素质。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环境》时,先学习一些自然环境的考察方法,然后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环境(水)污染的活动。教师可以将考察内容具体化:“学校附近的河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详细的考察计划,计划要具备这几个方面内容:考察的时间、地点、考察小组人员、考察器材(水样采集瓶、放大镜)、考察项目、检测方法、小组人员及分工、安全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家乡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到小区中向邻居宣传环保知识、用图片、展板等多种形式表现水污染的严重性。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沟通,通报考察的结果,提出改变水污染的现状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上述系列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自觉养成了环保行为和意识。对于一些简单、易行、没有安全问题的考察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行动,自行考察。例如《气温的变化》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考察活动为测量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统计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测量─记录─绘图—分析─初步结论─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生活性与开放性。

四、总结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把学生生活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使小学生切实体验到科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科学教学中养成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习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实践科学,用学到的知识建构科学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作者:王洁 单位:昆山市同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08).

[2]倪嘉龙.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A].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2012.

[3]丁琦.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研及对策探究[D].苏州大学,2010.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对策探究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本文将在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促进小学科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对策

1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不同于其他语数外等传统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主要基础,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现象为主要对象,将学生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有效结合起来的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教学教师必须重视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对于提高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小学科学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科学规律的基础之上,以较小的人力物力投入帮助学生收获知识,进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更好地满足个体教育价值需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来讲,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无疑将对他们未来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与此同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也和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实际状况,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目前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1忽略小学科学的重要性

受限于传统教育观念,目前在小学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重主科而轻副科的错误现象,导致许多学校对科学课程不够重视,有的甚至直接将本应安排的课时安排给主课。

3.2小学科学教师素质不高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时间普遍较短,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教师,许多学校都是由一些年龄较大且身体状况不佳的其他学科教师转岗担任,这些教师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对学科知识普遍欠缺,进而影响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小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

由于学校普遍不重视,再加上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进而导致他们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3.4学校实验设备配套不全

目前,许多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小学科学课程开展需要的实验设备配套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人力配置问题导致设备没法进行科学操作,从而不利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4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策略

4.1转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念

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必须将培养科学素养为教育目标,而小学科学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和教学实践的主要组织者,是新课程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首先转变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先,应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课程的理解,相关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重视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提高小学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其次,我们还应该通过组织小学科学教师以参加进修、培训和讲座的方式,不断更新小学科学教师的知识和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4.2灵活运用小学科学课堂教材

以往受限于传统观念,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教材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教材。小学科学课程新标准一再强调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小学科学课堂教材,对其进行创造性处理以便更好地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以一定的逻辑结构对课本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应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寻找开展教学的有利契机。例如,我们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来合理调整课本的教学顺序,可以将小学科学第四册第3课《花的构造》和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内容整合并安排到百花争艳的三月,并带领小学生到公园去认识和观察各种各样的花。

4.3培养学生学习小学科学兴趣

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是神秘且未知的,同时也是抽象且枯燥的,如果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沿用传统授课形式,必然会导致小学生在压抑的课堂氛围中逐渐丧失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的指导教师,教师如果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一方面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心理实际状况和知识接受程度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趣味因素,并且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力,进而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4.4重点关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

应该说,探究是科学活动的内在本质,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而我们只有关注并不断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探究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将科学本质和教育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应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基础,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同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重点关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全过程,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4.5创新拓展小学科学课外活动

应该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绝非唯一的途径,教学课堂外的科学世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为学生提供获取科学知识的广阔的学习空间。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课程教学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强调小学科学教学不应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应不断拓展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可以说,小学科学课外活动是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的产物,同时也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积极拓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范围,积极开辟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学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6建立有效小学科学评价机制

应该说,教育和学习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过程,主要由教育过程、学习实践和教学评价等不同活动互相交织起来的。虽然,教学评价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独立部分,但其自始至终存在于整个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应重视并建立有效小学科学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小学科学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肯定和表扬,并从评价反馈中发现问题进而进行科学引导,及时调整和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节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5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其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教学教师必须重视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然而,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才可以最终实现。

作者:林妙静 单位:新江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石国强.浅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55.

[2]叶冬月.重视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3(7):6-7.

[3]郑海娜.探讨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9):172.

[4]张晓静.小学科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29):70-72.

[5]姜霞.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构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课堂[J].小学科学,2011(9):76.

[6]张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83.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

摘要:

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

关键词:

有效教学;兴趣;情景教育;合作;实验操作

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如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二、重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新的现象时会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指导他们如何提问的问题意识,如何搜集材料解决问题,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培养小组合作技能,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由老师引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中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检验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让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全体参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先设计有趣的实验,再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

2.设疑创设情境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中,经过不断地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地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

1.实验目的要有明确性

教师在设计实验时首先明确目的,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如在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时,教师提出要请同学们用两节电池、一个灯泡。做实验时,要看你用什么连接方法,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课,就是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二是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提高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来完成困难很大,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要求。

2.实验材料要有多样性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除了准备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等材料外,还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杯液体,我出示一个马铃薯,马铃薯在一杯液体里沉,另一杯在液体里浮。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带着疑问,接着学生动手做液滴加热实验,通过实验发现一杯是水,一杯是水溶解了其他物质的液体。看来,物体的沉浮确实与液体有关,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要液体中溶解了其他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学生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中发现了: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学生亲身实验,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

五、总结

总之,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的共舞,“激情”与“智慧”的齐飞,是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悟性得以唤醒,是学生拥有风和细鱼,春意盎然,有效的科学课堂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新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张学良 单位: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指导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在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原则,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从学生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物体。因此在引导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提出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更多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科学,科学课程面向学生生活,通过生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从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入手。

2.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提出时要注意激趣引入。

科学的探究往往是从感知现象入手,感知可以使人在现象中引发思考,激起研究的兴趣,并转化为探究科学的欲望。学生的好玩心理很强,很容易被有意思的活动所吸引,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提出时还应注意用猜谜、变魔术、小比赛等形式进行引入。例如在《它是什么》一课中在问题引入时用有趣的猜谜游戏引入,让学生通过游戏总结认识物体的方法。教师给学生蒙上眼睛,依次出示苹果、固体清新剂、樱桃和小西红柿、表等物品。让学生通过摸、闻、尝、听这些方法来认识物体。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达到第一个高潮。

二、进行科学的猜测、假设,对于更好地进行课堂科学探究

活动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在科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假设,对于学生进一步进行正确的科学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将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对现有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实验的假设要合乎逻辑,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不能胡乱的猜测。例如《多变的水》一课中“水的形状会变化吗?”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①讨论一下水有形状吗?②观察自己小组桌子上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③想办法研究水的形状会变化吗?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得出水的形状可以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都是运用感官去认识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用锥形瓶等容器研究,有的是用塑料袋研究,有的干脆就用自己的手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这一部分的活动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究,最终了解水的形状是随不同容器的形状发生变化的。这样通过先假设预测再动手实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假设结果和实验结果相同时有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如果与自己的假设结果不太相同学生也能够重新在头脑中构成新的认知结构,使其经验更加丰富,思维更加灵活,并且对此知识的认知将更加深刻。

三、提出探究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应始终贯彻“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等基本课程理念。只有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玩镜子》为例,在探究镜子的奥秘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们想怎么玩,让学生相互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并要求学生注意在玩的过程中能发现什么。同时要注意安全,进行好实验安全的提醒。学生活动时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探究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讨论出每种方法所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其中的变量、不变量,如何进行实验的操作,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等。同时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实验,并做好记录,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整合。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时,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关键还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讲在学生选择了研究题目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讨论、研究的全过程,积极引导、疏导学生去学习、思考、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探究方法,良好的品质,学生才能把知识、技能、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能拓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探究式教学中不仅应注重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还应注重实验的客观现象及事实,强调经过自行探究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有什么发现,通过总结,他们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并且教师要注意不要急于从一两个小组的活动中得出最终结论,而应让更多的小组进行汇报从更多的事实根据中,让学生找到科学的真理。同时要让学生能够应用课堂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指导生活,例如《筷子“折”了》一课,在得出结论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折射现象?让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释“海市蜃楼”、“三日同辉”等现象。很好的把课堂探究活动进行了拓展应用。

五、总结

当然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拓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应是科学教学的一部分。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学生只有学会用应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会到科学知识的价值,才能亲近科学,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者:焦颖 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双沟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浅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科学学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能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用新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小学科学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学科的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品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观察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事实,不随意歪曲、扭曲,不应将主观判断强加在科学事实之上。当然,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敏锐性,指导学生学会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促使学生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并不具备主动探究的习惯,他们大多喜欢听教师的讲解,听其他学生的表述。久而久之就逐渐弱化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激情,可用课堂提问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提问:“植物在光合作用时释放出的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遇到这些问题,学生会主动思考,并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味地寻求教师的帮助。

二、让科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材料、教学设备,将学生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搬到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与真实性。例如学生用过的可乐瓶、铅笔盒、泡沫盒等,这些素材都可以用作教学的材料,而如何运用得合理、充分则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摩擦生电时,可让学生将一张纸撕成大小相等的纸片,并让学生用尺子在衣服上反复摩擦,在摩擦之后将尺子贴近纸片,观察现象。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发现纸片会附着在尺子上,过了一会才会掉下来,这便是摩擦起电的物理现象。学生通过亲自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尝试实验的过程,会逐渐加深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并逐渐提高自身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布置生活化的科学作业,教师布置作业是检查学生是否完全消化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为了真正发挥作业的效应,教师应布置生活化的科学课作业,摆脱传统以题为主、题型单一的布置方式,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作业相关联,多为学生布置实践性强、观察性强的作业。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长期”的作业任务,让学生观察春夏两季校园内花朵的变化,在夏季结束后上交观察报告。这种方式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观察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三、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科学现象和具体的实验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在演示具体的实验步骤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还原实验过程,把具体的实验方法做成图示的形式,并配合文字说明。这样,学生就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了解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例如在教授《衡量水的温度》一课时,教师演示温度计的使用可能无法让学生掌握平视的操作技巧。为了直观形象地展示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借助电脑将温度计的图形放大,让学生在屏幕上观看操作步骤。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总结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成绩,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在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作者:李淑杰 单位:通榆县瞻榆镇义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