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探索(4篇)

小学科学课堂探索(4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绽放精彩

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为此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小学科学课堂能够精彩的关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那么,如何让小学科学课堂精彩起来呢?

一、立足生活——将问题生活化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只要教者有心,科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生活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将教材内容处理成生活化内容。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

二、走近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

问题提出以后,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其中,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从而改进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形式不仅充分调动了不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相互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每次上课用生活例子引入课题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惯例。

2.教学过程情境化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语言引导暗示、实物设境、游戏设境、多媒体设境、网络设境等方法来创设生活化的意境,进行情景教学。这种方法的教学,虽然教师在课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投入,记忆深刻。所以,科学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如在教学《研究纸》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提前让学生去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纸做的(最好是常用的),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上课时,教师不做总结,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汇报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品种也很多,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纸制品。然后创设了问题情境:小越想给远在毛里求斯的妈妈邮寄一份礼物,她该选择哪种纸呢……一个个问题油然而让小学科学课堂绽放精彩福建省政和县澄源中心小学赵礼彪生。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更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

3.激活学生的经验

世界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生活情境”出发,是值得深思的,而这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混淆并带来困惑的地方。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行为、问题、实验操作或图片、网络等去激活。不论用什么方式,作为老师,始终要把经验作为关注点,而不能沉湎于情境的细节之中。

4.课堂思维生活化

作为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如学习了《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后,我安排了比赛活动,看通过尝试,哪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混在一起的米和稻壳分开。为了获得小组第一名,学生们开动脑筋,使用了各种办法:有的用笨方法一粒一粒捡起、有的途省事用嘴吹、有的开动脑筋把米和稻壳装在筛子里后放进水里把稻壳漾掉。显然最后一种方法是最聪明的,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洗米方法。这种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的比赛,使学生凭借科学知识和经验,通过深入思考与合作交流,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并且获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三、返回生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要把这个新知应用到实现生活当中,老师还必须安排一个“知识回归”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1.课外活动科学化

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了蜗牛的外在显性特征后,指导学生在班上开辟了生物角饲养蜗牛,继续研究它们的一些生活特性等内在特点。

2.家庭生活科学化

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索的是什么。例如,在学到《杠杆》以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自觉和主动的科学家”。

3.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表面》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沙坑里边去动手做一做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玩泥、玩沙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利用课余休息的时间玩沙造地形,在玩的活动中进一步建构知识。

作者:赵礼彪单位:福建省政和县澄源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析

摘要: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适当引入合作式教学,使学生们能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达到既了解和掌握知识,又依托服务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双重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已经近10多个年头,一线的教师基本上掌握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技巧,并在课堂教学中付诸实践,从而比较灵活的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也要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以便于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增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内容加以阐述。

一、理论课的教学

和其他的科目一样,理论课教学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要想让学生们在理论课上提起兴趣教师就要大动脑筋,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吸引学生,当然这一定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的。比如,教师在教授“时和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开始,可以播放两端时间长短不同的音乐,当音乐播放完毕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的两段音乐是不是又长又短啊”,“那么,我们是如何来衡量他们的长度呢?”。接着,教师就拿出一个模拟的石英钟,在表盘上向学生们介绍秒针,分针和时针。在介绍进位为60时,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脉搏,数60-70下,这个大约就是一分钟,然后,再通过表针中秒针的运转来向学生们证明。这样一来,整个课程就会让学生们有事可做,不会,只看到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学生们却傻傻的坐在那里的现象。再有,在进行“生命离不开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水吧,我们渴了要喝水,做饭要喝水,那么你们说,还有那些生物需要水呢?”等学生们回答的差不多了以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水,会是什么样呢?”,学生们陆续的回答,教师在梳理了学生们的答案后,最后总结出结论,“生命离不开水”,同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没有水的环境,比如说沙漠和外星球的视频或图片,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并告诫学生水是生命之本,没有水任何生物也无法生存。接着,教师还可以向同学提醒,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浪费,否则我们就没有纯净的水去引用,世界也就不存在了,防污染、防浪费从学生做起,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这一点,这样一来,通过这样的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们的脑筋不断的开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事可做,而不是全都是教师说了,学生去听的状态,是十分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和标准的。

二、实验课教学

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实验课的内容是很多的,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对学生们进行分组,然后,通过竞赛、答辩、展示等手段,让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实验的要求。比如,教师在进行“水变成水蒸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展示实验的过程中,先邀请几位同学来一起做,并向同学们展示。接着,让同学们在小组中实验,通过记录数据,让学生们知道,温度在多少度时水会沸腾,然后变成蒸汽,接着再让学生们观察烧杯里的水少了,都去哪里了。再通过冷凝实验,把变成蒸汽的水收集起来,待水冷却后把两个器皿中的水混合,看比原来少了多少,并向同学们提示水的损耗。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小组中,就会通过合作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断的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当然,教师在让学生们分组做这个实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去认真处理,看那个小组水的损失最小,这样,哪个小组就是胜利者,并让学生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这样,把小组活动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对于老师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但对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来说,绝对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自己亲手去做,以便于能够获得一手的数据。再如,在种子发芽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小组,让每个小组精心培养一个种子让其通过培育发芽,并长出幼苗,然后,各个小组记录自己的数据,尤其是时间和温度,看多长时间,和多高温度能够培育出种子的幼苗,种子的类型来由学生们自选,再经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所培育的种子或幼苗拿到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最后,总结出该种子发芽到幼苗的时间,和比较适合的温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规定一种种子,让每个小组都去做这个培育的实验,看哪个小组培育的最快,并要记录数据,同时让学生们去总结,发育最快的原因是什么,以便于启发学生们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提高学生们的理论总结和反思的水平。

三、课下作业

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上,教师要尽量布置实验型作业,这个作业可以是在小组中进行,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但这个过程必须有数据记录,否则就是一个失败的实验作业。比如,我们在进行冰冻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去观察,水放到冰箱里多长时间会解冻。这个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们测出冰箱冷冻室里的温度,然后,再通过冰冻计时,看在那个温度下水是多长时间结冻,并让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水温测试,来记录不同温度的水结冻的时间。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就不会抄袭了,他只能自己亲手去做,去记录,否则就无法向老师交这份作业了。

四、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新的概念贯穿于小徐科学教学的始终,这都要求我们广大小学科学老师认真对待,开动脑筋,否则就会背离方向,得不偿失。

作者:常虹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滨河路小学

参考文献:

[1]郑艳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9(32)

[2]史俊霞.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评价例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1)

[3]王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4)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呢?我们很多一线的教师也都正在不断探索研究。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只是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学习。

一、准备材料,创造自主探究条件

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探究操作实验的必要条件,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我们身边有很多实验材料可以利用,我有一个很大的体会,就是我们科学学科的教师要做一个“捡破烂”的人,在别人眼里没有价值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却是一件宝,只要我们长期做一个捡破烂的人,当你真正成为“破烂大王”的时候,你就拥有一个“土实验室”了,虽然它土点,但很实用。还有,在准备实验器材的时候也要不厌其烦,尽可能的多分些实验小组。材料的改进也是确保实验的效果。例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在验证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为了实验的效果和学生操作更方便,可自制两端带有插孔的木架,便于穿插金属条;还有书中是用蜡粘火柴,可把蜡换成了凡士林,凡士林易融化便于操作,实验效果非常好;在验证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时,可把金属片制成金属盘,这样可以防止融化的凡士林(或蜡)流淌下来,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老师可以改进实验材料,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课时一门实验性学科,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所以教师就应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好习惯,这样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如:在执教《小苏打与白醋变化》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演示会吹气球的瓶子)老师课前把小苏打装在气球里,然后把它套在装有醋的瓶口上,当老师把气球拿起时,小苏打就会掉在瓶子里与醋混合,这时里面就有气体产,气球就被吹起来了。这就让学生看到了一个神奇会吹气球的瓶子,使学生们很兴奋,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在老师的引导下,就能有效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学习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演示实验、一个谜语、一个小魔术等等,都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激情。

三、加强指导,引导自主探究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自主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案。所以,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们要指导学生,给学生创造参与和成功时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质疑时空还要让课内和课外“链接”。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前就为学生上演了魔术“神奇的鼻子”,魔术是这样的:桌子上放三枚不一样的硬币,学生拿起其中的一枚握在手里一会,打乱硬币的顺序,老师会用神奇的鼻子闻闻就知道学生刚才拿的是哪枚硬币,学生对这很感兴趣之际,老师顺势进入今天问题的研究。还有在拓展环节,老师把热传递的另外两种方式留给了孩子们课外继续研究学习,是让课内外知识链接。

四、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进行合理的干预

(1)在自主学习前进行干预

我所了解的22个课例中,有16位教师把干预的时机放在自主学习之前,主要是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探究计划,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有效的方法和过程,帮助学生严密地控制实验变量……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可操作性强,比较容易取得实效。

(2)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干预

一位教师在执教《拱形的力量》时,也指导学生制定了探究“拱形的力量”的实验计划,但由于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工,各组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分工混乱、各行其是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这时,教师及时叫了“暂停”,重新安排时间,让学生合理分工,然后再继续实验。虽然费了一番周折,浪费了一部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学生最终还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谓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3)在自主学习后进行干预

王红伟老师在《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之后,指导学生对探究目标的选择——是第一个遇到的问题?还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时间的安排和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应该如何求助等问题进行深入地反思。这样的思考似乎对本课的自主学习没有什么帮助,但相信学生在以后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更理智地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更合理地分配探究的时间、更恰当地选择求助的时机和对象。这些思考,无疑对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乃至终身学习都是大有帮助的。科学教学的目的,应该注重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思维创新的培养上。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实验的直观性,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或兴趣实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科学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为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

五、总结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学、互相讨论、多向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角,也只有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学习才能取得成功。

作者:运志鹏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第二小学校

第四篇: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探究

小学科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建立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时间内完成的,我们要积极、努力探索,大胆进行实践改革,以低姿态的身份追求高效的数学课堂,以独特追发展,以兴趣谋成效。

一、课前准备是建立小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小学科学高效的课堂建设的实现,就必须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高效课堂建立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得在课前准备下足了功夫。现在的课前准备不再是以往简单的写写教案、看看教材资料、摘抄一下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现在的备课不仅仅是钻研教材内容,理解教材含义,更要认真钻研教学重点内容,解读教学难点,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课前准备还应该包括设计课堂教学情境。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老师要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在这40分钟之内讲完课程任务,还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课堂师生互动和学生讨论的时间也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毕竟课堂时间有限,除了讨论之外,老师还要进行一些其他教学内容。对于教学课堂教学复杂难懂的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前预习,早点做好课堂准备。例如在讲到多边形的三视图的时候,学生对一些方位的认知和立体图形的多个面看的不够全面,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用橡胶泥或者其他东西捏造类似的立体图形,根据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分析教材多边形的三视图,按照教材步骤一步一步做,最后总会做好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具体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愉悦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活动。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要远远强于他们的理性思维。因此,使他们在感官上获得愉悦,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直观的照片,把这些照片进行整理和加工后做成幻灯片,然后将其展示给学生。另外,我还在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找到花、果实和种子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观察,对花、果实和种子进行解剖。在这样的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会很快记住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且逐步建立自信心,让他们懂得看、懂得学、学得会。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先出示不同的岩石样本,形态和构成各异的岩石样本马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兴趣这个“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课堂自主学习中。在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验获取足够的感性认识后,再让他们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让他们描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并且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会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回答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让他们的闪光点得到放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慢慢地,我发现,在课堂上有越来越多的小手会积极地举起来。

四、组织操作活动,提供参与机会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我们在科学课堂组织一定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而且,也能让学生在体验知识变化的过程中重拾学习的乐趣,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例如:在教学《造房子》时,为了将“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渗透到课堂当中,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借助“造房子用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等工具按照小组设计的图纸进行建造,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样,也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搭建自主操作的平台,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电教手段,可以调动孩子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高效的教学效果。如上《有趣的食物联系》一课,播放与此有关的电视录象,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多种可能情况,通过教师和课件中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诱导、启发,使得孩子获得了发散思维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空间。通过实景再现,使孩子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总结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上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理论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和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与结果;关注学生对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就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葛怀杰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胜利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