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讨(4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讨(4篇)

第一篇:新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摘要: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适当引入合作式教学,使学生们能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达到既了解和掌握知识,又依托服务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双重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已经近10多个年头,一线的教师基本上掌握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技巧,并在课堂教学中付诸实践,从而比较灵活的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也要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以便于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增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内容加以阐述。

一、理论课的教学

和其他的科目一样,理论课教学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要想让学生们在理论课上提起兴趣教师就要大动脑筋,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吸引学生,当然这一定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的。比如,教师在教授“时和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开始,可以播放两端时间长短不同的音乐,当音乐播放完毕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的两段音乐是不是又长又短啊”,“那么,我们是如何来衡量他们的长度呢?”。接着,教师就拿出一个模拟的石英钟,在表盘上向学生们介绍秒针,分针和时针。在介绍进位为60时,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脉搏,数60-70下,这个大约就是一分钟,然后,再通过表针中秒针的运转来向学生们证明。这样一来,整个课程就会让学生们有事可做,不会,只看到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学生们却傻傻的坐在那里的现象。再有,在进行“生命离不开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水吧,我们渴了要喝水,做饭要喝水,那么你们说,还有那些生物需要水呢?”等学生们回答的差不多了以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水,会是什么样呢?”,学生们陆续的回答,教师在梳理了学生们的答案后,最后总结出结论,“生命离不开水”,同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没有水的环境,比如说沙漠和外星球的视频或图片,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并告诫学生水是生命之本,没有水任何生物也无法生存。接着,教师还可以向同学提醒,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浪费,否则我们就没有纯净的水去引用,世界也就不存在了,防污染、防浪费从学生做起,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这一点,这样一来,通过这样的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们的脑筋不断的开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事可做,而不是全都是教师说了,学生去听的状态,是十分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和标准的。

二、实验课教学

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实验课的内容是很多的,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对学生们进行分组,然后,通过竞赛、答辩、展示等手段,让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实验的要求。比如,教师在进行“水变成水蒸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展示实验的过程中,先邀请几位同学来一起做,并向同学们展示。接着,让同学们在小组中实验,通过记录数据,让学生们知道,温度在多少度时水会沸腾,然后变成蒸汽,接着再让学生们观察烧杯里的水少了,都去哪里了。再通过冷凝实验,把变成蒸汽的水收集起来,待水冷却后把两个器皿中的水混合,看比原来少了多少,并向同学们提示水的损耗。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小组中,就会通过合作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断的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当然,教师在让学生们分组做这个实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去认真处理,看那个小组水的损失最小,这样,哪个小组就是胜利者,并让学生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这样,把小组活动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对于老师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但对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来说,绝对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自己亲手去做,以便于能够获得一手的数据。再如,在种子发芽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小组,让每个小组精心培养一个种子让其通过培育发芽,并长出幼苗,然后,各个小组记录自己的数据,尤其是时间和温度,看多长时间,和多高温度能够培育出种子的幼苗,种子的类型来由学生们自选,再经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所培育的种子或幼苗拿到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最后,总结出该种子发芽到幼苗的时间,和比较适合的温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规定一种种子,让每个小组都去做这个培育的实验,看哪个小组培育的最快,并要记录数据,同时让学生们去总结,发育最快的原因是什么,以便于启发学生们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提高学生们的理论总结和反思的水平。

三、课下作业

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上,教师要尽量布置实验型作业,这个作业可以是在小组中进行,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但这个过程必须有数据记录,否则就是一个失败的实验作业。比如,我们在进行冰冻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去观察,水放到冰箱里多长时间会解冻。这个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们测出冰箱冷冻室里的温度,然后,再通过冰冻计时,看在那个温度下水是多长时间结冻,并让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水温测试,来记录不同温度的水结冻的时间。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就不会抄袭了,他只能自己亲手去做,去记录,否则就无法向老师交这份作业了。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新的概念贯穿于小徐科学教学的始终,这都要求我们广大小学科学老师认真对待,开动脑筋,否则就会背离方向,得不偿失。

作者:常虹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滨河路小学

参考文献:

[1]郑艳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9(32)

[2]史俊霞.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评价例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1)[3]王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4)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创新实验运用

我担任小学科学专职教师近两年了,在接触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样的一个词语———“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经过查阅资料、请教同行和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新实验就是以现有的小学科学教育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的实验思路见解为导向,充分利用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物质条件,在特定的小学科学教育环境中,为满足小学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实验。其中“创新”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在小学科学的创新实验中也同样包含这三层意思。科学实验,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

一、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存在必要

(一)课程改革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和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显然包括创新实验。

(二)现实的课堂需要

小学科学教材只是众多科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一种,虽然小学科学教材在编写上是集思广益、多次修改、大面积试用的基础上推广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就是一个市级地区内的学校,各校的差异也极大。各校的实验器材的配置情况,辅助性实验器材的收集等,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状况也期待创新实验来改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二、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存在必然

(一)提升小学科学课堂吸引力

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除在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该学科的学科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到学校、社会、家长、学生,甚至包括老师的轻视。只有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大胆和大量的对原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科学课堂,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从而让科学课堂吸引同学们。实现同学们喜欢来科学实验室,同学们喜欢做实验,进而喜欢上科学课,一改科学课在“芸芸众生”面前的卑微形象。

(二)巩固小学科学的学科地位

小学科学不同与其他学科,不是名称的不同,不是上课地点的不同。我认为更应该的是,我们广大科学教师要有“用教材教”的勇气,充分发挥各地实际情况,运用本地资源,对科学教材上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

(三)提升教师学科素养

在开展创新实验的过程中,老师从教科学书变为用教材教,再到改革教学内容。在这一个过程中,老师查阅资料开展自我提升学习,请教名师加快成长进程,改革传统教材中的实验,内化科学素养。

三、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的表现形式

(一)实验设计的创新

1.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实验中,一手拿铁环,另一只手持连接铜球的柄,演示铜球顺利通过铁环。把铜球放在酒精灯外焰上进行加热约5分钟,演示铜球不能通过铁环。把铜球放进冷水中冷却,演示铜球又能顺利通过铁环。最后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在教学中,在一个小木板上钉两个小钉,使两钉之间的距离刚好能通过一个垫圈。在常温下垫圈能够自由通过两钉间的空隙。把垫圈加热后再放在两钉之间,两钉就将垫圈卡住,不能通过。垫圈冷却以后,又能够从两钉间通过,就说明了垫圈的热胀冷缩。在实验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设计,对于缺乏成套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农村学校来说,不仅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也能够开展分组实验,实验效果同样明显。

2.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空气有质量实验中,利用两只气球充气系在细木棍两端。调节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左右平衡。刺破其中一只后,有充气气球的一端下降,有破损气球的一端上翘。说明空气有质量。但是这个实验要保证教室内无风,气球炸开后有碎片,影响实验的科学性。我在教学中,选用天平代替木棍,把充气后的气球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并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再把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把蔫的气球放回托盘中,此次的天平的指针向有气球的一侧倾斜,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整个实验设计改变后,方便调节两侧的平衡,师生都可以从容的直接把气球中的气放掉,避免刺破气球后产生碎片,影响科学性。

(二)实验过程的创新

1.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实验中,将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冷、热水槽中使之变热或变冷。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实验结论是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但在实际实验中,由于集气瓶容积小,当玻璃瓶抽调后烟很快就占据了上面的集气瓶空间,使学生无法直观的观察到冷热空气的上升和下降过程。我在此实验中,不再使用集气瓶,改用钟罩和蚊香,将点燃的一小段蚊香移入钟罩内,蚊香的一段用钟罩边沿压住,既可以保证通风,又可以使蚊香不倒下来。在这个时候,提醒同学们观察蚊香的烟雾逐渐上升,到达钟罩顶部时,从钟罩的另一侧下降,等到钟罩内的空气都加热到一定程度后,烟雾才弥漫整个空间。此实验中,同学们就可以直观具体的观察玻璃瓶中冷热空气上升和下降的过程,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2.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在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分别固定6个弹簧的一端,测量弹簧长度。在第1个弹簧下挂1个钩码,在第2个弹簧下挂2个钩码,在第3个弹簧下挂5个钩码,在第5个弹簧下挂3个钩码,分别测量弹簧长度。并计算出弹簧拉伸长度。在实际实验中,由于各个弹簧的弹性存在一定的误差,给实验发现弹簧受力与拉伸长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受力越大,被拉伸长度越大,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预测挂4个和6个钩码弹簧实际拉伸长度时,容易给学生的预测造成较大的误差,影响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认识不同的测力计,把它画下来并写出各自的名称。我们在实际教学时,改用一个标准弹簧作为主要的实验材料。为了选择一个优质的弹簧(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在实验室和生活中众多的弹簧中,最终选择了圆筒测力计中的弹簧。同时不采用6个弹簧分别挂钩的方法来研究,改用一个弹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通过及时的测量和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较为准确的推测出挂4个和6个钩码时弹簧的实际拉伸长度,方便轻松的得出:(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是有规律的,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越长。

(三)实验器材的创新

1.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是: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茶叶等。在烧杯的冷水中加入少许茶叶,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提醒同学们观察茶叶在烧杯中的上下运动,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液体传递热的方式是对流。但是在茶叶加热的过程中,茶叶吸收水分膨胀后,沉到烧杯底部不容易随着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水上升的对流现象就不容易观察清楚。为此,我们在实验中,对实验器材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使用对流管、酒精灯、铁架台作为主要实验器材,在水中添加的物质改为晒干后细木屑。在实验过程中,在对流管中加水至距离管口1-2厘米,在管口水中添加一小撮细木屑,把对流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对对流管的一角进行加热,可以很快的看见,水加热后开始上升,木屑随着水的流动,在对流管的另一侧向下移动。在木屑的指示下,学生可以发现加热部分的水向上流动,腾出的空间由较冷的水来补充,这部分水就出现向下运动,学生可以直观的观看到水的冷热对流路线。

2.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由于日常生活中的醋含量偏低,不能满足实验用气的需求。软管与玻璃管,玻璃管和软木塞连接处容易老化,气密性差,易漏气。实验产生碳酸钙附着在烧杯内壁,不容易清洗。于是我改用实验室盛装酒精后的高温瓶、输液管一部分、石灰石、稀盐酸、一次性透明塑料杯等作为实验器材。在实验中把石灰石敲碎后放入高温瓶,然后把稀盐酸倒入高温瓶中,再把输液管一部分与高温瓶连接。稀盐酸和石灰石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软管把二氧化碳直接导入到盛装有澄清石灰水的一次性塑料杯,学生直观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导管把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学生直观地看到下部的蜡烛先灭,上部的蜡烛后灭。

(四)实验方法的创新

1.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摆的的实验中,不同长度的线,铁架台、夹子、硬币等作为实验材料。由于此实验是一个控制变量的重要实验,实验变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和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在控制快慢可能与摆长、摆角、摆重等因素有关时,要控制好相关的变量,只改变一个变量。使用不同长度的线看上去可以控制摆长,但由于使用夹子来固定硬币,各实验小组在硬币用夹子固定在线上时,摆线的长度不好操控。在研究摆重时,也是夹子固定几枚硬币时,可能是摆的长度已经悄然改变。所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尽可能精确的实验方法,在一个木架上固定一根可以自由控制长度的线,每次改变长度为5厘米,在线的下段悬挂一个细铁丝勾,重物改为垫圈,每次在细勾上添加或者减少垫圈,其最低处都保持不变,在木架上端固定一个量角器,并每隔10度钻孔,可以插铁丝,保持每次实验的角度尽可能准确。通过上述实验方法的改变,学生在实验中控制变量更加容易,实验结果更加科学。

2.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热辐射”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热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之一,认识热辐射现象,能解释生活中与热辐射有关的现象。而教材中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烈日下的物体摸上去很烫”提出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这些热来自哪里?然后简单介绍热辐射的概念。这样的实验方法需要实验需要在有烈日下进行,而热辐射现象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2课《热传递》中。教学本课时一般在国庆长假后进行,四川盆地的深秋季节晴好天气较少,烈日当空的晴好天气就更难遇到。即使遇上好天气,对不同颜色的物体接受热辐射现象的探究活动也难进行。如果只是让同学们去摸一摸烈日下的物体,很难直观感知热辐射现象,难以激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无法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为此我对这个实验做了如下改进,首先用同样大小的两个烧瓶,一个瓶外涂白色,另一个瓶外涂黑色。把一根玻璃弯管和一只温度计插入到打好两个孔的橡胶塞里,并用它们塞紧烧瓶。在玻璃弯管中分别灌入红墨水,尽可能使之留在玻璃弯管的凹处。然后把烧瓶分别用烧瓶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烧瓶调整到与灯泡同一水平面成等距离时。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温度计示数(读数)并记录,观察红墨水在弯管中的位置。接通电源,让灯泡发光,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和红墨水移动情况。过一段时间后(读出两只温度计示数并记录),我们发现在相同时间内黑色的烧瓶内的温度计的示数升高较快,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外移动的距离多一些;白色烧瓶温度计示数升高较慢,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外移动的距离少一些。(关闭电源)实验现象说明,瓶内空气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将红墨水向外推移了。瓶内空气接受的热是发光的灯泡传递来的,由于灯泡发热而向外发射能量,热量直接传给烧瓶内的空气,像这样的过程叫热辐射。让同学们直观地明白,热辐射是与热传导、热对流不同的传热形式,这个热传递过程没有借助其它物体。我们在实验中,尽可能的把烧瓶调整到与灯泡在同一水平面,就是为了减少空气对流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方法发生根本改变后,克服了对天气的依赖,晴天雨天都可用。不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更改教学时间安排,减少了与其他教师调课的麻烦。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在具体的动手实际操作中引发同学们主动探究讨论,直观性更强,容易激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经过广泛探究,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其实在所有的创新实验中,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等创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更多的是几个方面相互交融,才为实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因为有了创新实验和科学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中对创新实验的不懈追求,我们的科学课堂才显得的更加鲜活,更有生命力。

作者:李延平 单位: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太平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构建途径

【摘要】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很多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结果的,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结果,需要师生共同实验,然后从实验结果中建构科学知识。构建一堂高效的小学科学课,是我们做教师追求的目标,从多种途径、多个层面、多个环节着手,从一点一滴开始,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形成高效教学的局面。

【关键词】

高效教学;科学探究;科学素养;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是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学习的基础学科。新课改实施以来,主张学生学习能力综合提高的教学理念促使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了能力培养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实施,确保高效课堂的构建。怎样构建一堂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重视科学实验对科学教学的影响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很多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结果的,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结果,需要师生共同实验,然后从实验结果中建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教师为了使学生对科学课程重点内容理解的更加清楚,明层次,并更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实际程度,引导学生在参与科学课程的学习时,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知识掌握的主要目的更加的明确,要在科学实验中贯穿一些基本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划目标、定要求、二是加强学生自己的时间管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己具体的学习情况,对其即将要完成的特定的学习任务,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给出明确的要求,具体设定时间。教师要做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要求学生指定出自己的学习方案,根据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安排,与学生通过口头约定的方式,作出一份科学实验计划表,通过对课堂上需要参与的目标的分解,对每个目标完成的时间给予明确的限定。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奖罚政策来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区分和鼓励,比如,给予按时完成的同学奖励“科学标兵”的称号,对于那些没有按时完成或者超额完成的同学,与他们一起分析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时间意识的加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课堂参与时间表,通过对科学课程学习的难度和数量的改变等途径,促进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并且也提升了自己的学习效率。三是有利于培养思维方法。学生需要通过手、眼、口、耳、心等多器官并用,注意力和投入度保持高度强烈的集中才能完成科学实验的全过程,所以科学实验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可以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段到篇、由始到终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把自己带入真实的实验情境,以实验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为突破口,更加深入的理解化归、解析、演绎等科学方法,对自己规范的操作意识的强化,提升自己的科学实验水平,积极主动的参与更多的科学实验。

二、重视合作学习促进教学效果的高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最佳途径。科学课教学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完成教学任务。在科学课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将学生按照层次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认知能力有错落岔开,将优等生和学困生一起平均分开,让各类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进行分工,设置组长、材料员、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都能将自己的知识建构和同伴共同分享。比如上课一开始,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致地揭示出来,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试验资料装好袋,由各组材料员来领取,各组开始对实验的内容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做好实验报告单的记录和统计,最后经过全小组学生的共同努力,将实验结果向全班同学及老师汇报。在实验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实验不成功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反复试验,并且将实验的过程详细记录,养成科学严谨的好习惯,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做实验,做中学,玩中学,这是科学课一直都在倡导的教学理念。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益处的。所以教学中的我们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为日后的科学探究和科学研究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构建一堂高效的小学科学课,是我们做教师追求的目标,从多种途径、多个层面、多个环节着手,从一点一滴开始,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形成高效教学的局面。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孙晓梅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第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9).

[2]赖肖冰,姜建文,卞祖武,姚彩霞.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8).

[3]杨建朝.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07).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

科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本课程,主要肩负着向学生进行启蒙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关系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同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笔者以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探讨对象,并列举出部分有效的教教学策略,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学科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主要以实验和操作为基础,以小学生较为常见的现象或事物为主要学习对象,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媒介,将科学教学与其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意义非凡,因此,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关键。

一、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小学科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有效性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属于现代化教学理念,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学习科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第二,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在有效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其学习方法、技能、过程、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得以协调发展,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第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教师对日常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反思和完善,更多的关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时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参照,提升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关注教学效果,更多关注教学活动的可侧性,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

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应重点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小学科学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与他们较为感兴趣的生活常识有机整合起来,使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降低学习难度。其二,教师重点关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与动力,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做一个良好的开端,促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其三,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给小学生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发展历史和重大事件,以及知名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成就,将他们的崇高理想与学习科学知识相互整合,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

2.小学科学课堂的情境化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为此,小学科学教学可以营造一些特殊的课堂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帮助他们养成一个热爱科学、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科学知识魅力和乐趣,以此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提升小学生认知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情境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其思维能力,快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进行《溶解的快与慢》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用两个水杯分别盛满水,然后观察食盐和白糖的溶解速度,让小学生亲眼观察生活中溶解现象,以此调动其学习热情和动力,从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部分小学生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进学习,缺乏一定的自我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观察一些自然现象,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有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如何分离食盐与水,将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之后与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作对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然后可以引导小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并了解海水制盐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科学探究能力。

三、总结

总之,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与落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并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作者:陆亚平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周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李水霞.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高祀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11:177.